Mercury(水星):罗马神话中的神使墨丘利
墨丘利(Mercury)是罗马神话中为众神传递信息的使者,相对应于希腊神话的赫耳墨斯。他是主神宙斯的儿子,是商业、交通旅游和体育运动的神,还是小偷们所崇拜的保护神。他的形象一般是头戴一顶插有双翅的帽子,脚穿飞行鞋,手握魔杖,行走如飞。
由于墨丘利行动敏捷,水银和水星都用他的英文名字命名。由他的名字产生了词根merc,表示“商业,商品”。
词根merc:商业,商品
Mercury: ['mɜːkjərɪ] 水星,水银,墨丘利
mercurial:[mɜː'kjʊərɪəl]adj.水银的,水星宫的,活泼善变的,雄辩机智的。
merchant:['mɜːtʃ(ə)nt]n.商人,adj.商人的
merchandise:['mɜːtʃ(ə)ndaɪs; -z]n.商品、货物
commerce:['kɒmɜːs]n.贸易、商业
commercial:[kə'mɜːʃ(ə)l] adj.商贸的
market:['mɑːkɪt] n.市场,mark是merc的变形
mercenary:['mɜːsɪn(ə)rɪ]n.雇佣兵,唯利是图者。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Mercury 词源,Mercury 含义。
volcano(火山):罗马神话中的火及锻造之神伏尔甘
罗马神话中火及锻造之神伏尔甘(Vulcan)相貌丑陋且又瘸腿,但心地善良并且心灵手巧,为很多天神打造了精巧的武器及其他机具。他的老婆就是大名鼎鼎的爱与美神维纳斯。但他们的婚姻是朱庇特包办的,维纳斯根本瞧不上这个瘸腿丑八怪,与英俊潇洒的战神勾搭上了,还生下了私生子小爱神丘比特。伏尔甘惹不起强大的情敌,只好躲在地底下打铁。火山传说就是他的打铁铺,一旦看到火山又开始冒烟冒火了,那就是伏尔甘在下面开工了。
从伏尔甘的名字Vulcan产生了volcano(火山)等单词。
Vulcan:['vʌlkən] n.伏尔甘,火及锻造之神。
volcano:[vɒl'keɪnəʊ]n.火山。
volcanic:[vɒl'kænɪk]adj.火山的,猛烈的,容易突然发作的n.火山岩
vulcanian:[vʌl'keniən] adj.火山的,金工的
vulcanize:['vʌlkənaɪz]vt.硫化,硬化
hypnosis(催眠):希腊神话中的睡神许普诺斯
许普诺斯(Hypnos)是希腊神话中的睡神,是黑夜女神尼克斯的儿子,死神桑纳托斯的兄弟。与其无情的兄弟相比,许普诺斯的性格较为温柔,往往在人的死亡之际,给予其恒久的睡眠。据说睡神总是身穿白色的衣服, 手上拿着一朵罂粟花,凡是被罂粟花扫过的人,就可以一夜安眠到天亮。许普诺斯具有强大的使人入睡的能力,就连宙斯也能难逃其威力。在特洛伊战争期间,天后赫拉计划把宙斯催眠,趁他熟睡暗中帮助希腊人。赫拉找到了许普诺斯,让他帮忙催眠宙斯。许普诺斯一开始不敢帮,怕宙斯发怒。于是,赫拉许诺把美丽的海仙女帕西提亚嫁给他。色令智昏,许普诺斯就帮赫拉催眠了宙斯。事发后愤怒的宙斯把许普诺斯从天上打入了冥府。
从许普诺斯的名字Hypnos中产生了表示“睡眠”的词根hypnos-,等于sleep。
hypnosis: [hɪp'nəʊsɪs] n.催眠,催眠状态
hypnosia: [hɪp'nəʊzɪə] n.嗜睡症
hypnotize: ['hɪpnətaɪz] v.施催眠术,使着迷,使恍惚
hypnotism: ['hɪpnətɪz(ə)m] n.催眠术,催眠状态
hypnotic: [hɪp'nɒtɪk] adj.催眠的,催眠术的,易于催眠的n.安眠药,催眠状态的人
straw(吸管):最早用作吸管的天然麦秆
英语单词straw的本意是农作物的茎秆,如麦秆,稻草,它与“吸管”有什么关系呢?原来,人类最早用作习惯的材料就是天然的麦秆。19世纪时,美国人喜欢喝冰凉的淡香酒。为了避免口中的热气冲淡酒的冰冻味道,人们使用天然的麦秆来吸饮。但是天然麦秆容易折断,并且不够卫生。1888年,一名叫做马尔温•斯通(Marvin Stone)的美国卷烟制造商从卷烟中得到启发,使用打蜡的纸做成了喝饮料的吸管(drinking straw),并申请了专利。这项发明不仅为亿万消费者提供了便利,还有效降低了蛀牙的发生率。
最初,人们使用drinking straw来表示吸管,后来直接简化成了straw。
straw:[strɔː] n.农作物的茎秆,麦秆,稻草;吸管;无价值的东西adj.稻草的,无价值的
strawberry:['strɔːb(ə)rɪ] n.草莓,草莓色
straw man:n.稻草人
lord(主):看守面包的人
lord一词最早源自古英语hlafweard,等于loaf-guardian(面包看守者),即部落中负责看管、分配面包的人,指的是部落中的首领。
英语单词lord在中文中一般翻译为“勋爵”,很容易让人误认为是爵位之一。其实,lord一词是英语中对男性贵族的尊称,指的并非某个特定爵位,而是整个贵族群体。英国的上议院就是House of Lords,就是由贵族们组成的议会。
英国的贵族爵位分为5等,依次是:公爵(Duke)、侯爵(Marquess)、伯爵(Earl)、子爵(Viscount)和男爵(Baron)。除公爵以外所有男性贵族,在第三人称中都可尊称为“某某勋爵”,即在姓氏或封号前冠以Lord一词。在第二人称中,一般称为“my lord”(大人)。
在宗教中,lord表示“上帝、主”,用的是lord的本意,即“主人、主宰”。
在封建时代,贵族往往领有封地,因此lord一词也含有“领主、地主”的含义。现代英语中表示“房东”的单词landlord就是这一封建含义的体现。
lord: [lɔːd] n.主人,主宰,统治者,监管者;主,上帝;勋爵
landlord: ['læn(d)lɔːd] n.房东,地主,楼主
February(二月):古罗马的牧神节
在基督教传入罗马之前,每年2月13日至15日,古罗马人都要杀牲饮酒,欢庆牧神节(Lupercalia)。人们将这一天看作是一年的开始,因此,人们忏悔自己过去一年的罪过,洗刷自己的灵魂,求得神明的饶恕,使自己成为一个贞洁的人,同时也希望洗掉一切晦气和烦恼,在新的一年得到好运和好收成。这一天,人们还会象征性地用羊皮鞭抽打那些希望怀孕的妇女,以象征净化妇女的身体,使其更加容易受孕和生产。除此以外,人们还将年轻女子们的名字被放置于盒子内,然后年轻男子上前抽取。抽中的一对男女成为情人,时间是一年或更长。该节日是情人节的前身,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后,才被情人节代替。
由于人们在牧神节要进行净化仪式,所以该节又被称为Februalia(净化节,菲勃卢姆节),来自拉丁语februa(净化)。英语单词February(二月),便是由拉丁文Februarius(month of Februalia)演变而来。
February: ['fɛbrʊ'ɛri] n.二月
bigwig(大人物):假发越大,地位越高
在十八世纪的欧洲,很多社会上流人士喜欢佩戴假发(wig)。据说法国国王路易十三是始作俑者。由于在当时,满头浓发被看作是男性力量的表现,而这位国王却是个秃头。为了掩饰这一缺陷,路易十三就戴上了一顶长度长度及臀的原色卷发。大臣们纷纷效仿,从而使得佩戴假发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我们在一些欧洲古装剧中还能看到法官和律师们佩戴着白色的假发。
假发的大小与佩戴者的身份地位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地位越高者,佩戴的假发越大越长。所以人们就是用“bigwig”这个单词来表示大人物。
bigwig: ['bɪgwɪg]n.权贵之人,有重大影响力的人
wig: [wɪg]n.假发
shampoo(香波):印度人独特的按摩洗头法
英语单词shampoo在中文中一般翻译为“香波”,很容易让人误解为shampoo仅仅表示液体的洗发精。其实shampoo一词来自印度语,本意是“按摩、揉搓”。印度人喜欢在洗发时做局部按摩:用手轻轻揉搓头发,同时对头皮进行按摩。这种洗发方式既科学,又能带来美好享受。现在印度依然保留很多种传统的洗发方法,如Shirodhara就是一种草药滴油洗发方法。印度人对洗头如此重视,是因为他们普遍留长发。在印度,妇女普遍爱留长发;印度2000万男性锡克教徒,都严格遵循着蓄发留须的教规。印度占世界人口总数16%,印度人头发的总量却占到全世界的28%。对头发这么重视的印度人,自然对洗头有独到之处。
18世纪英国殖民者入侵印度后,将这种洗发方式带入英国,从而产生了shampoo这个英语单词,表示“按摩洗头”。又因为按摩洗头一般需要涂抹一些油脂,所以shampoo又可以作为动词表示按摩洗头所涂抹的油脂。后来,shampoo用来泛指洗发时所使用的各种材料,如洗发皂、洗发水、洗发露等。
shampoo: [ʃæm'puː]n.洗发,洗发精vt.洗发
ostracize(放逐):古希腊雅典的“陶片放逐法”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雅典人民推翻僭主的独裁统治后,建立了民主制度。为了保卫民主制度,避免有野心的政治家恢复僭主政治,雅典人民实施一项称为“陶片放逐法”的政治制度。所有的雅典公民在一片陶片上刻上他认为可能危害雅典民主政治,需放逐的人的名字,将陶片投入票箱。如果有人获得超过6000张选票且得票数第一,则被放逐,期限为10年。
陶片放逐法有助于雅典公民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见,约束官员行为,但这种方式简单粗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情绪。因此陶片放逐法很容易成为政客党派斗争的工具。例如,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曾在参加陶片放逐投票的路上,被一个目不识丁的路人拦下,请他帮忙在陶片上刻下阿里斯提德的名字。阿里斯提德问他为什么想放逐阿里斯提德。那人回答“不为什么,我甚至不认识这个人。只是到处都在谈论他,说他是什么‘正义之士’,我实在是听烦了。”阿里斯提德平静地帮他在陶片上刻下自己的名字。投票结果揭晓,被放逐的正是阿里斯提德。公元前415年,雅典平民领袖海柏波拉斯被放逐,后来外国外被支持寡头政治的激进分子暗杀。此事在雅典人民中造成极大震动。从此后,陶片放逐法自然终止。
英语单词ostracize正是来自陶片放逐法。它源自希腊语ostrakizein,而该词源自希腊语ostrakon (陶片,瓦片,贝壳)。英语中oyster、ostracean、ostracod等单词均与此同源。
ostracize: ['ɑstrəsaɪz] vt.放逐,排斥,排挤
ostracism: ['ɒstrəsɪz(ə)m] n.排斥,放逐,陶片放逐法
ostracean:[ɔs'treiʃən] n.牡蛎adj.牡蛎的
ostracod:['ɒstrəkɒd]n.介形亚纲动物
oyster: ['ɒɪstə] n.牡蛎,生蚝,沉默寡言之人
candidate(候选人):古代候选人身着白色长袍的习俗
在古罗马时代,那些谋求公职的竞选人在竞选场合中,往往会身穿一身白袍,一来表示自己品行洁白无瑕,无可挑剔,二来一身白衣在人群中格外醒目,易于给选民留下深刻影响。英语单词candidate正是源自这种做法。
单词candidate源自拉丁语candidatus,本意就是“身穿白袍的”。candidatus源自拉丁语candidum,表示“白、纯洁”,而该词又来自拉丁语candere,表示“发光”,从中衍生出英语词根cand(发光)。英语单词candle(蜡烛)、candid(坦白的)、candor(坦白)等都源自于此。
词根cand:发光、白,=white, glow
candidate: ['kændɪdeɪt; -dət] n.候选人,应试者,候补者
candle: ['kænd(ə)l] n.蜡烛,烛光
candid:['kændɪd] adj.公正的,坦白的,率直的,偷拍的
candor:['kændɚ] n.坦白,直率
candescence:[kæn'dɛsns] n.白炽,白热。记:cand白,发光+escence开始→开始发光
stock(股票):用来固定犯人示众的刑具
英语单词stock含有十分丰富的含义,它的本意是“树干”,逐渐衍生出“桩、基座”的含义。stock还可以表示“存货”,这来源于存放物品或牲畜的仓库都是用木桩和木板造成的。英语中表示长筒袜的单词是stocking,意思就是“树干的覆盖物”,而人腿不正相当于人的“树干”吗?
stock还是中世纪欧洲的一种刑具,用来pillory(戴颈手枷示众)。它用木桩和木板做成,中间留有孔洞,还配有锁链,用来将犯人的四肢和头部都固定在刑具上示众。众人可以大声辱骂、嘲弄犯人,甚至朝犯人投掷烂蔬菜、臭鸡蛋、小便啥的。犯人无法躲避,只能眼睁睁地接受众人的羞辱。习语laughing stock意思就是在stock上接受羞辱的犯人,常译为“笑柄”。
在13世纪的伦敦,有一个名叫stock market的菜市场。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这个菜市场的原址是个装有stock的刑场。后来,人们在这个市场开始交易股票和证券,著名的伦敦证券交易所就是这样诞生的,所以stock一词有衍生出“股票”的含义。
stock: [stɒk] n. 股份,股票;库存;血统;树干adj. 存货的,常备的vt. 进货;备有;装把手vi. 囤积;办货;出新芽。
pillory:['pɪlərɪ] n.戴颈手枷示众vt.给……上颈手枷
suffrage(选举权):通过叫喊或碎瓦片来表决
这个单词来自拉丁语suffragium(投票、投票权),该词由sub(下面,在这里变为suf,与后面的f一致)+fragor(碰撞、叫喊、喧闹)构成,意思是在底下大声喊叫,通过声音来表示赞同,就像我们现在举手表示赞同一样。还有一种说法认为,fragor表示碎瓦片,意思是用碎瓦片来进行投票。不管是叫喊声还是碎瓦片,fragor都与frangere(=英语中的break)有关,而frangere正是英语词根frag(=break)的来源,含有frag的单词有:fragment碎片、fragile易碎的、fraction分数等。
该词进入英语后,最初表示“投票”。在美国1787年的宪法中,这个单词首次用来表示“选举权”。
suffrage:['sʌfrɪdʒ] n.选举权,投票,参政权
suffragette:[,sʌfrə'dʒet] n.支持妇女选举权的妇女。
police(警察):负责城市管理和社会治安的组织
单词police最初和policy是同一个单词,其含义与“警察”、“政策”都没有关系,而是表示civil administration(城市管理)。该词来自拉丁语politia(城市管理)和希腊语polis(城市)。英语词根polis就来源于此。早在13世纪,法国就出现了专门维持社会治安的武装力量。1254年,路易九世创立“夜间巡警队”。1337年,腓力六世创立“法国骑兵团”,后来改名为“宪兵骑警队”。但是这些武装力量都还没有以police命名。1667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创立了“警察副总监”官职,首次用police一词来表示当时负责维持社会治安的武装力量。从此以后,单词police才含有了“警察”的含义。
1828年,在当时的英国内政大臣Robert Peel爵士的主持下,英国通过“大都市警察法案”(Metropolitan police act),率先建立了现代警察制度。第二年,他组建了伦敦警察部队。从此以后,表示“警察”的police一词开始在英国广为使用。
metropolis: [mɪ'trɒp(ə)lɪs] n.大都市,首府,重要中心。记:metro=matri,母亲+polis城市→母城→大城市,首府
metropolitan: [metrə'pɒlɪt(ə)n] adj.大城市的,首府的n.大城市人,宗主国的公民
cosmopolis:[kɒz'mɒp(ə)lɪs] n.国际都市。记:cosmo=cosmos,宇宙的,世界的+polis城市→世界性的城市→国际都市
police:[pə'liːs] n.警察,警方,治安adj.警察的vt.管辖,维持……的治安
invest(投资):购买东印度公司股票的投资狂潮
17世纪初期,西方的英、法、荷等国纷纷向东半球开展殖民扩展,并设立多家“东印度公司”负责殖民地的经贸事务,实际上是西方列强侵略盘剥印度等地的工具。1602年,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它采取了一种全新的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制,即通过向全社会融资来筹集资金。1609年,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股票交易所。当时,东印度公司成了国家的摇钱树,源源不断地从东方带来巨大财富。在海外财富的刺激下,成千上万的人把自己的积蓄投入给东印度公司,希望将来能获得丰厚的回报。甚至,阿姆斯特丹市市长的女仆也成了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之一。正是在这种背景下,invest这个原本与金融毫无关系的单词衍生出了“投资”的含义。
英语单词invest来自investire,本意是“穿上正式的制服”,由in(进入)+vestire(衣服)构成,英语单词vest(背心,汗衫)就源自vestire。人们将手中的钱换成东印度公司股票时,就像是给财富换上了一件神奇的衣服,一件可以带来滚滚财源的衣服,所以人们用invest这个单词来比喻这种购买股票的投资行为,invest也就产生了“投资”的含义。有趣的是,股票交易所中的交易员都身穿马甲(in vest)。
invest[ɪn'vest] v.投资,投资于;覆盖,包围
investment:[ɪn'ves(t)m(ə)nt] n.投资,投入,封锁
vest: [vest]背心,汗衫,马甲vt.授予,使穿衣服vi.归属,穿衣服
custom(海关):外地商人向当地领主缴纳保护费的惯例
英语单词custom含有“习俗”和“海关、关税”两个意思。这两个意思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呢?原来,custom的本意是“习俗、惯例”,而它所包含“海关、关税”是因为缴纳关税原本是一种惯例。
外地商人向当地领主缴纳保护费的做法是一种历史悠长的惯例。早在古希腊时代,雅典成为爱琴海沿岸的商贸中心。外地商人为了保障自己在当地的贸易权利和利益,就向雅典城邦当局赠送礼物。后来,雅典以使用其港口为名,正式向来往商品征收一定比例的费用。
在英国,外地商人进入某地进行商贸活动时,需要向当地领主缴纳一项例行的入市费,称为customary tolls。因此,英语单词custom便衍生了“关税”的含义,通常用其复数形式。后来,custom又可以用来表示征收关税的场所,即海关。
custom:['kʌstəm] n.习俗,惯例;关税,海关;经常光顾,老顾客adj.定做的,定制的
customer:['kʌstəmə] n.(老)顾客,海关工作人员
bonus(奖金):股票持有人除股息之外的更多收益
1733年,英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在一家名叫乔纳森的咖啡馆成立。1802年获得英国政府的正式批准。这家证券交易所即为现在伦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早期人们对股票还不熟悉,为了劝说人们购买股票,证券交易商会大力向人们解释购买股票的各种收益。其中最基本的一项收益是“股息”(dividend),即股票持有人可以按照预定的比率,根据所购买的股份从所投资的公司的盈利中获得收益,就像从银行存款中获得固定比率的利息一样。另外,与银行存款不一样,在派发股息之后,如果公司还有盈余,股票持有人还有可能进一步瓜分盈余,获得更多收益。当时,英语中并没有一个对应单词用来表示这种股息之外的更多收益。于是证券交易商们借用了拉丁语中的bonus一词。该词的本意是“好处”(good),英语中表示“好”的词根bene就与此同源。从此以后,bonus一词就成为了对这种更多收益的称呼,中文一般翻译为“红利”。“股息”(dividend)和“红利”(bonus)的区别在于:股息是预先确定收益率的,而红利是没有固定收益率的,可以上下浮动。收益率确定的股票称为“优先股”。股份公司在派息分红时,首先按照固定收益率向优先股股东发放股息;发完股息后,如果还有盈余,则还可以在扣除企业发展积累金后进一步向普通股东发放红利。
现在,bonus一词早已经超越了股票领域,用来泛指固定收益外的各种更多收益,如奖金、给退伍军人发放的一次性费用等,甚至还成为了贿赂的暗语,相当于我们中国人说的“意思意思”。
bonus:['bəʊnəs] n.奖金,红利,津贴,额外收益
dividend:['dɪvɪdend] n.股息,被除数
hallmark(印记):金银制品的官方纯度印记
英国在国王爱德华一世统治期间建立了金银器的纯度衡量标准,如银制品必须含有92.5%的银、2.5%的铜,只有符合这一标准的银器才能被称为“标准纯银”。1300年,爱德华一世下令,凡金银制品必须由伦敦金匠公司(Goldsmiths’Company of London)鉴定纯度,符合标准的由伦敦金匠公司打上印记,否则不得上市交易。鉴定并打印记的工作在该公司的“金匠大厦”(Goldsmiths’Hall)中进行,因此金银纯度印记就被称为hallmark 一直沿用至今,并逐渐泛化为“质量印记”之意。
hallmark: ['hɔːlmɑːk] n.特点,品质证明vt.给……盖上品质证明印记,使具有……标志
merc-(商业):罗马神话中的神使墨丘利
墨丘利(Mercury)是罗马神话中为众神传递信息的使者,等同于希腊神话的赫耳墨斯(hermes)。他是主神朱庇特的儿子,是商业、交通旅游和体育运动的神,还是小偷和骗子所崇拜的保护神。他的形象一般是头戴一顶插有双翅的帽子,脚穿飞行鞋,手握魔杖,行走如飞。
墨丘利聪明伶俐,机智狡猾,又被视为欺骗之术的创造者,他把诈骗术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他还身怀偷窃之术,经常与众神开玩笑,偷走了朱庇特的权杖、尼普顿的三股叉、阿波罗的金箭和银弓、战神的宝剑。他还用乌龟壳、树枝和羊肠发明了竖琴(lyre)。
墨丘利刚出生没多久,就偷走了阿波罗的50头牛。农夫巴图斯(Battus)目击了此事。墨丘利要巴图斯替他保守秘密,并答应给他好处。但巴图斯违背诺言,四处宣扬墨丘利偷牛的事。墨丘利一生气,就把巴图斯变成了石头。
阿波罗知道是墨丘利偷了牛,上门来索赔。墨丘利答应还牛,却在阿波罗牵牛时用竖琴奏出了美妙的音乐。阿波罗听得如痴如醉,竟然同意用牛群换墨丘利的竖琴,还把自己的魔杖倒贴给他。所以墨丘利就成了小偷和商人的保护神,因为他偷了阿波罗的牛后又用竖琴与他交换。
墨丘利还利用自己高超的偷窃本领,帮了朱庇特很多忙。朱庇特曾被提丰打败并囚禁在山洞里,墨丘利将其偷出。墨丘利还用音乐和故事催眠看守白牛的百眼巨人,将其在睡梦中杀死。墨丘利还奉朱庇特之命,将襁褓中的酒神送到宁芙仙女那里抚养。
墨丘利是竖琴和牧笛的发明者,是各种竞技比赛的保护神。他行走敏捷,被看作行路者的保护神。
由于墨丘利行动敏捷,水银和水星都用他的名字Mercury命名。由他的名字还产生了词根merc,表示“商业,商品”。
Mercury:['mɜːkjərɪ]水星,水银,墨丘利
mercurial:[mɜː'kjʊərɪəl]adj.水银的,水星的,活泼善变的,雄辩机智的。
merchant:['mɜːtʃ(ə)nt]n.商人,adj.商人的
merchandise:['mɜːtʃ(ə)ndaɪs; -z]n.商品、货物
commerce:['kɒmɜːs]n.贸易、商业
commercial:[kə'mɜːʃ(ə)l]adj.商贸的
market:['mɑːkɪt]n.市场,mark是merc的变形
mercenary:['mɜːsɪn(ə)rɪ]n.雇佣兵,唯利是图者。
hermit(隐士):隐居在荒漠中的人
英语单词hermit(隐士)来自希腊语eremites,字面意思就是“荒漠中的 人”。为什么隐士一定要隐居在荒漠中呢?原来,当隐修刚刚兴起之时,最早的基督教隐修者都是在埃及和叙利亚的沙漠中进行隐修的。最有名的一个隐士叫做圣安 东尼。他是罗马帝国时期的埃及基督徒,基督徒隐修生活的先驱,也是沙漠教父的著名领袖。
圣安东尼首先在自家附近退隐达十五年之久,并向住在附近的隐士们学习如何善度隐修的生活。当圣安东尼三十多岁时,便渡过尼罗河,到 沙漠中一座庇斯比尔山上,住在一个荒废多年的军用城堡中,追求祈祷和独修的生活。圣安东尼将自己锁在城堡中二十五年之久。他的一位朋友每年两次把半年需用 的面包送给他,因为当地天气干燥,面包不易变坏;此外,城堡内有泉水源供应食水。二十五年后他的朋友们破门而入,进入城堡,见到圣安东尼的样貌比二十五年 前更平静而健康。当时跟随圣安东尼的群众效法他的榜样,也在庇斯比尔山附近的山洞或小屋中独修,而圣安东尼则固定地予以会晤并指导,如此维持了五至六年。
随后,圣安东尼退隐到尼罗河与红海间的克津山旷野,在那里度过他最后的45年半独修生活。圣安东尼的隐修风范影响后代基督徒,包括奠定基督教教义的圣奥古斯丁。虽非首位隐修士,然而他的榜样促使修道生活的兴盛,使后人尊称他为“修道运动之父”。
hermit:['hɜːmɪt]n.隐士,隐修者,隐居者
Hermitage:['hɜːmɪtɪdʒ] n.隐士生活,隐士住处
skeptic(怀疑论者):仔细察看的人
公元前二、三百年前,在古希腊的一名哲学家皮洛(Pyrrho)开创了一门新的哲学学派。皮洛主张人的感知是不可靠的,人们无法据此获得真理。因此,他主张超然物外,对一切事物都保持淡定,不要轻易做出判断。他的口号是:“不做任何决定,悬搁判断。”
据拉尔修写的传记,皮洛不关心任何事物,也不避免任何事物,对车祸、摔倒、被狗咬之类的危险无动于衷。有一次,他的朋友跌入泥坑,他径直走过,没有出手相助。又有一次在海上遇到风浪,别人都惊慌失措,他却若无其事,指着船上一头正在吃食的猪说,这才是人应有的不动心的状态。
皮洛的门徒们自称为Skeptikoi,该词来自希腊语skeptesthai(察看、深思),词根skep=scop、spec(察看)。因此 Skeptikoi可以理解为“仔细察看的人。”英语单词skeptic(怀疑论者)就来源于此,用来表示对事物保持质疑态度的人,尤其是对宗教信仰持有质疑态度的人。
skeptic:['skɛptɪk] n.怀疑论者,无神论者
skeptical:['skɛptɪkl] adj.怀疑的,怀疑论的,不可知论的
skepticism:['skɛptɪ,sɪzəm] n.怀疑论,怀疑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