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os(混沌):希腊神话中的混沌之神卡俄斯
古希腊神话的第一部分是创世阶段,即以神话方式解释世界的来源。在这一阶段出现的神祗通常称为“旧神”或“老神”,他们分别是世界某一部分的拟人化,后来被以宙斯为代表的奥林巴斯神族推翻。
卡俄斯(Chaos)是希腊神话中最早的的神灵,代表宇宙形成之前模糊一团的景象。根据赫西奥德的《神谱》和早期希腊神话记载:宇宙之初只有卡俄斯,他是一个无边无际、一无所有的空间。随后他依靠无性繁殖从自身内部诞生了大地女神、深渊神、黑暗神、黑夜女神和爱神等五大创世神,世界由此开始。虽然卡俄斯是世界之源,但他在后来的希腊神话中几乎没有什么戏份,仅仅起到序幕的作用。
由卡俄斯的名字Chaos产生了表示“混沌”的单词chaos及其派生词chaotic。
chaos: ['keɪɒs] n.混沌、混乱。
chaotic: [keɪ'ɒtɪk] adj.混乱的、无秩序的。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chaos 词源,chaos 含义。
hoover(吸尘器):第一家大规模生产家用吸尘器的胡佛公司
1901年,英国工程师胡伯特·布斯(Hubert C Booth)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真空吸尘器并获得专利。它使用汽油发动机,体积庞大,只能放在房屋外面,由工人从门窗把机器上的许多管子拉入房间来清洁房间。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和王后订购了两台这样的吸尘器,一台用于白金汉宫,一台用于温莎堡。
布斯发明的这种吸尘器体积太大,价格太贵,不适合家用。因此人们又开始了发明家用吸尘器的竞赛。1908年,一名清洁工吉姆·斯庞格勒(James Spangler)发明了第一台家用真空吸尘器并获得专利。斯庞格勒患有哮喘病,扫地时扬起的灰尘常常令他难受,因此他自己动手,用电机、锡质肥皂箱、丝缎枕头套和一个墩布把等部件组装了一台小型的真空吸尘器。当时他制造这样一台机器需要花费两到三周时间。后来,他把其中一台吸尘器借给了自己的表妹。他的表妹的丈夫威廉·胡佛(William Hoover)原是一名皮革制品制造商,他的生意因为受到汽车普及的冲击而非常惨淡。他看到了这种家用真空吸尘器的市场潜力,便从斯庞格勒手中购买了专利,开始大规模生产这种吸尘器,并为此成立了胡佛公司。
在市场销售初期,消费者对吸尘器一无所知,因此无法打开销路。因此,胡佛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宣称顾客可以免费使用10天。就这样,市场对吸尘器的需求开始猛增,胡佛牌吸尘器的销量突飞猛进,在全球很多国家都得到了应用,以至于从Hoover这个姓氏中衍生了英语单词Hoover,做名词时表示吸尘器,做动词时表示用吸尘器给房间除尘。
hoover:['huv] n.真空吸尘器vi.用吸尘器除尘
chaos:混沌
发音释义:['keɪɒs] n. 混沌,混乱
词源解释:来自希腊神话故事中的混沌之神卡俄斯(Chaos)的名字。
卡俄斯(Chaos)是希腊神话中最早的的神灵,代表宇宙形成之前模糊一团的景象。根据赫西奥德的《神谱》和早期希腊神话记载:宇宙之初只有卡俄斯,他是一个无边无际、一无所有的空间。随后他依靠无性繁殖从自身内部诞生了大地女神、深渊神、黑暗神、黑夜女神和爱神等五大创世神,世界由此开始。
Catholic:天主教
cata-, 向下。-hol, 整个的,全部的,词源同holy, whole, hologram(全息图)。用于宗教术语,即无所不包的。
licentious:放荡的,放肆的
来自拉丁语licere,合法的,许可的,词源同licit,leisure.原义为许可的,后词义贬义化,无所限制的,放荡的,放肆的。
mooch:乞讨,吃白食,闲逛
来自中古英语moochen,装穷,来自古法语mucer,逃避,隐藏,躲避,来自PIE*meugh,骗子,贼,可能来自PIE*meug,黏的,滑的,词源同muggy,mucus.由滑引申词义狡猾,老滑头,骗子,乞丐,最后词义通俗化,用于指闲逛,无所事事的溜达。
morose:忧郁的,闷闷不乐的
来自拉丁语moris,习惯,风俗,举止,词源同moral,mores,moody.即合乎举止的,按风俗的,引申词义无所适从的,忧郁的,闷闷不乐的。
philistine:缺乏教养的(人),市侩的,平庸之辈
原为《圣经·旧约》中一古代民族名,汉译作“非利士人”或“腓力斯人”o公元前12世纪非利士人(the Philistines)在以色副人到达前不久定居于今巴勒斯坦西南海岸地带,建立了一个基督教《圣经》中称作非利士( Philistia)的古国。我们今天所用的Palestine(巴勒斯坦)一词就意含“非利士人之地”。非利士人很早就掌握了炼铁技术。他们凭借先进的武器不断扩张,屡次战胜了与之争霸的以色列入,曾于公元前1050年左右占领以色列入的部分山区,但最后于公元前10世纪为以色列王大卫所败。因此,在《圣经》中非利士人是以色列人的大敌,被描绘成野蛮好战的民族。然而,philistine 一词直到好几个世纪之后才进入语言之中。1693年(一说1 689年)在德国大学城耶那(Jena)发生了一起城镇居民与大学师生之间的流血争斗,在这一事件中有数人丧生。一位牧师在葬礼上致悼辞,对那些无知的居民宣讲教育的重要性时,引用了基督教《圣经·旧约》《士师记》(]udges)第16章中的一句话:“The Philistines be upon thee,Samson!”(参孙哪,非利士人逮你来了!)这是士师参孙(Samson)的情妇大利拉(D~dilah)趁参孙熟睡之际让人剃除他头上七条发绺后虚情假意对他说的。Philistine的德语对应词Philister立即在德国大学生中流行起来,他们用它来指缺乏教养的城镇居民。又过了约两个世纪,1869年英国诗人和评论家阿诺德(Matthew Arnold,1822 - 1888)在其论著《文化与无政府状态》(Culture andAnarchy)第1章中用了从德语PhiLister移译的Philistine 一词来指“投有文化教养的人”或“平庸之辈”。他枉书中这样写遭:‘‘The people who believe most that our greatness and wel-fare are proved by our being very rich. and who most give their lives and thoughts to becoming rich, are just the very people whom we call Philistines."从此以后,Philistine就在英语中广为使用,逐渐变为一个普通名词,首字母也由大写变小写,而且常用作形容词,表示“缺乏教养的”等义。
正如以色列人把与他们为邻的非利士人看作是野蛮好战的民族一样,古雅典人对皮奥夏人(Boeotian)也持类似看法。皮奥夏( Boeotia)乃古希腊一具有独特军事、艺术和政治历史的地区。但雅典人认为皮奥夏人对文学艺术一无所知,像牛一样愚钝。嗣后,Boeotian作为Philistine的近义词进入了英语,表示“没有文化教养的(人)”、“迟钝的(人)"等义,但该词远不如phiListine常用。其吏,诗人品达(Pindar)和传记作家普卢塔克(PLutarch)等古希腊名人都是出自该地区的。
cynic:愤世嫉俗者,好挑剔挖苦的人
公元前4世纪希腊有一个哲学学派叫犬懦学派,希腊文作Kunikos,意思是snarlers(嗥叫的狗)。该派名称为何会与犬相联系呢?据有关资料记载,得名来由有二:一、其创始人苏榕拉底的门徒安提西尼(Antisthenes)在雅典城外一个以Cynosarges(白犬)为名的体育馆中讲学;二、此派中人生活刻苦,不修边幅,举止粗鲁,故人们讥之为kuon(犬)。犬懦学派把名利看作身外之物,认为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是不自然的,无足轻重的;提倡克已自制,独善其身而无所求,鄙视金钱和享受,认为这就是美德。他们所抱的这种愤世嫉俗,玩世不恭的态度反映了城邦贫民和被剥夺了部分权利的自由民对大奴隶主骄奢淫侈生活的消极反抗。英语cynic一词正是源于希腊语Kunikos,由拉丁语cynicus演变而来的,在16世纪原指“犬儒学派哲学家”,以后由专有名词转化为普通名词,意指“愤世嫉俗者”、“玩世不恭的人”、“好挑剔挖苦的人”、“怀疑人之真诚或善意的人”等。
berserk:狂暴的
从中世纪前至中世纪,在北欧民间一直流传着人称berserkr的武士们的英雄故事。这些武士不穿传统的甲胄,只披熊皮外套。挪威语ber相当于英语bear(熊),serkr相当于coat(外套),故berserkr 一词即含“熊皮外套”之意。 19世纪初这些故事传人英国后,berserkr也同时借入英语,作berserker,汉译作“熊皮武士”。据认为,是英国苏格兰作家司各特(Sir Walter Scott,1771 - 1832)将该词引进英语的,首次见于他在1822年出版的小说《缚盗》(The Pirate)的一个脚注里。由于这些武士在作战前先喝烈性洒或吃致幻蘑菇,以使性情狂暴,并激发杀戮欲,因而无所畏惧,虽然不穿甲胄,不带武器,但总能置敌于死地。从berserker逆构而成的形容词berserk也因此被赋予了“狂暴的”、“狂怒的”、“发疯的”等义。berserker本身还往往转义为“狂暴的人”或“狂怒的人”。
aboveboard:公开的(地).正大光明的(地)
aboveboard原作above board。旧时board有“桌子”之意,above board若按字面义则可作“在桌面上”解。18世纪英国作家、评论家、辞书编纂者约翰逊(Samuel Johnson,1709 -1784)曾在他所编的《英语词典》中指出此语的出处。在赌博中一些赌徒为了换牌作弊,常将双手放在桌子下面,即便无心,亦未免可疑,但若把手放在桌上(above board)则无所施其伎,亦无欺诈之嫌。可见above board原系牌桌用语。约翰逊将之释义为“公开的(地)”“不使诈或不耍诡计”。aboveboard始用于16世纪。从那时起,400多年来一直历久不衰,形和义都无甚变化。近年来出版的一些辞书多将aboveboard合二而一,把aboveboard作为一个独立词条,不再列于board名下。它既用作形容词,又用作副词,作“公开的(地)”“光明正大的(地)”“诚实的(地)”等义解。在用作表语时,有时为了加强语气,也和open连用,作open and aboveboard。
wiseacre:自作聪明的人;自以为是的人
这是一个口语用词,意为“自作聪明的人”或“自以为无所不知的人”。关于它的由来,流传着以下一则趣闻轶事:
一位拥有大片土地的乡绅在舰队街(Fleet Street)魔鬼酒店(the Devil Tavern)当着英国剧作家、诗人、评论家琼森(Ben Jonson, 1572-1637)的面夸耀自己的地产。琼森打趣地说,“What care we for your dirt and clods? Where you have an acre of land, I have ten acres of wit.”(谁稀罕你那些泥块土垒?你有一英亩地,我就有十英亩才智。)“Good, Mr Wiseacre,”(说得好,Wiseacre先生)那位绅士说道。
另有一则关于音乐家贝多芬的类似轶闻。有一次,他收到一张署名“土地所有者”(landowner)的名片,他便将自己的名片回敬了一张给对方,并附上“智慧所有者”(brainowner)字样。
此类名人轶闻趣事可能有几分可信之处,然而词源学家却不以为然。他们认为wiseacre和acre在词源上没有任何联系,该词是16世纪末从意为“预言者”的中古荷兰语wijsseggher或德语Weissager(相当于英语wise-sayer)演化过来的,无疑俗词源在变化过程中是起了作用的。
vaseline:凡士林
提起凡士林,不少学习英语的都知道是从英语的vaseline音译而来的,但是对vaseline的由来,恐怕就未必有很多人了解了。这一直可以追溯到欧洲移民来到北美新大陆的早期。这些移居者经常发现一种奇特现象,冰凉的山洞中汇成的河水流入地底下神秘地消失后,竟在数英里外重又冒出地面,然而,此时水面上却蒙上薄薄一层油,宛如彩虹,闪闪发光。此外,移居者还发现一股股泉水破地而出,水面同样蒙着薄薄一层油。
过了些时候,移居者目睹印第安人把水面上的油撇起来,敷在烧伤、刀伤、擦伤等伤口处。后来欧洲移民也模仿着做,有些人还把撇取的油装瓶当作药物出售,并称这种油为“印第安油”。
整整一个世纪过去了。一位来自新英格兰,名叫乔治·比斯塞尔(George Bissell, 1821-1884)的年轻教师对这种油很感疑惑。他暗自思忖:“能不能从地下取出一种更浓的油呢?”
比斯塞尔把他的想法对一个叫埃德温·德雷克(Edwin Drake, 1819-1880)的朋友讲了。他们一起到宾夕法尼亚州泰特斯维尔(Titusville)附近钻了一口世界上最早的油井。附近的居民认为这种做法是徒劳无益的,因此称这一工程为“德雷克的徒劳而又愚蠢之举”。
然而,此举后来却成了一种了不起的工业壮举。1859年8月27日,德雷克他们果然在距地面25米的油层中打出了石油。
发现石油的消息不胫而走,数日后一直传到纽约市布鲁克林区一位化学家耳中。这位化学家名叫罗伯特·契斯柏洛(Robert A. Chesebrough, 1837-1938),他正在进行一项费时而艰巨的工作:从煤炭中提取煤油。当他一听到这消息,明白自己吃亏了,因为从石油中提取煤油要比从煤炭中提取容易得多了。契斯伯洛觉得不能因此无所事事,决定迁居泰特斯维尔。
一天,他在观看德雷克和工人们钻井时,发现一种蜡状物质附在巨大的钻头上。工人们把它弄下来扔掉。可是他们遇有刀伤或烧伤时,总是首先用这种东西往伤口上一抹。
契斯柏洛拿了些回家,用它做试验,最后成功地从中提取了一种洁净的糊状物。他在自己身上的伤口涂了一些作试验,发现伤痛大有减轻之感,伤口也愈合得快些。他立即向政府申请专利以保护他的产品,并将之命名为vaseline。1872年Vaseline被契斯柏洛公司(the Chesebrough Manufacturing Company)作为产品的正式商标名。
vaseline这个名称契斯柏洛一定是费尽心思才造出来的,它是三种语言的混合词。他先是取了德语词Wasser(水)中的was-加上希腊语élaion(油)中的el,再加上拉丁词缀-ine构成了waserline。后来他转念一想,w在德语中不是发成英语中的v吗?于是他才最后把该物质定名为vaseline。
契斯柏洛所发现的物质学名叫petrolatum或petroleum jelly(矿脂,石油冻),然而他所用的商标名vaseline却作为其俗名一直沿用至今。
paparazzo:狗仔队
来自意大利著名导影Federico Fellini于1960年拍摄的一部电影《La Dolce Vita》,在其中描绘了宗教极热分子,肉欲蓬勃的明星,以及无所不用其极的狗仔队,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以至于教皇气得拍了桌子。而其中的偷拍记者Signor Paparazzo则成为狗仔队代名词。该片翻译成中文即甜蜜生活,来自Dolce,甜蜜,词源同dulcet,Vita,生活,词源同vital.该记者名字据导演说是来自意大利方言,模仿蚊子嗡嗡的叫声。该词复数形式为paparazzi.更多参见百度百科。
omnipotent:全能的
前缀omni表“全部”,如omniscient(无所不知的);词根pot表“力量,能力”,个人认为可只用一个“能”字解释,因为它不是指某种具体的“力量”,而是因具有力量而获得的可能和趋势,如possible(可能的),poss=pot,及potential(潜在的)。
Beat Generation:垮掉的一代
原系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美国的一种文学流派。该派均为青年作家,他们以虚无主义态度否定一切,要求摆脱一切传统束缚,拒绝承当任何社会和家庭义务,追求所谓“绝对自由”的生活:吸毒、酗酒、偷窃、同性恋等。在艺术上则主张抛弃传统手法,提倡随意发挥。其作品形式上大多支离破碎,内容上消极颓废,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美国社会的反叛。后指对现实不满而又无所作为、甚至沾有恶习的颓废青年人。
twiddly:琐碎的,繁杂的
twiddle,无所事事,-ly,形容词后缀。引申词义琐碎的,繁杂的。
Namibia(纳米比亚):一无所有的地方
纳米比亚位于非洲西南部,是世界上最后一个实现独立的殖民地。1890年被德国占领, 命名为“西南非洲”。1968年6月联合国大会将“西南非洲”更名为Namibia (纳米比亚)。 1990年独立后使用此国名。它得名于境内的纳米比沙漠(Namib)。Namib来自纳马语来, 意为“一无所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