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agonish(凶暴的):西方传说中的凶暴恶龙
我们常常将英语单词dragon翻译为“龙”,但实际上,西方神话传说中的 dragon与东方传说中的龙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英语单词dragon来自希腊语dragkon,原意是“巨蟒,巨大的海鱼”。在远古时代神话 中,dragon往往以巨蟒的形象出现。到了中世界,dragon往往被描绘为躯干类似蛇或蜥蜴,长有两对蜥蜴一样的脚,背上长有蝙蝠一样的翅膀,口中能 喷火。在东方文化中,龙的形象更像蛇,能飞但无翼,是一种神兽,通常含有吉祥、高贵等寓意,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往往是邪恶力量的象征,因此有许 多屠龙英雄的传说,英语单词dragonish(向龙一样的)是个贬义词,表示“凶暴的”。因此,英语中的dragon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龙”。曾经有语 言学家呼吁,不再把“龙”翻译为dragon,而是用新词loong来表示。
dragon:['dræg(ə)n]n.龙,凶暴的人
dragonish:['dræɡənɪʃ]adj.凶暴的,像龙一样的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dragonish 词源,dragonish 含义。
vandalize(肆意破坏):大肆破坏罗马城的汪达尔人
汪达尔人(Vandal)是古代日耳曼民族中的一支,在欧洲民族大迁徙时期,曾在北非今突尼斯地区建立了一个汪达尔王国。公元455年,他们从海上出发,入侵意大利并占领了罗马城,在罗马城中进行了历时两个星期之久的大肆掠夺和破坏活动。他们将罗马城中所有能搬上船的东西统统搬走,甚至连神庙上的镀金瓦片也都揭走。原本是欧洲文化中心的罗马城遭到严重破坏,大批珍贵文物被劫走或损坏。
汪达尔王国与公元533年被东罗马军队攻陷,国王被关押在君士坦丁堡,大部分人口被发配至东罗马帝国各处。从此后,汪达尔人作为一个民族从历史中消失了,但他们在罗马城所犯下的滔天罪恶却永远不会被世人遗忘。英语中为此诞生了一个新词vandalize,用来表示像汪达尔人破坏罗马城那样的破坏行径。
vandalize: ['vændəlaɪz] vt.肆意破坏,摧毁
vandalism: ['vænd(ə)lɪz(ə)m] n.故意破坏文物的行为,破坏他人财产的行为,汪达尔人的作风
bazooka:巴祖卡火箭筒
由美国喜剧演员Bob Burns 创造出来的新词,来自俚语bazoo, 嘴,大嘴。
Buggin:’s turn 论资排辈
由19世纪英国著名海军上将和改革家John Fisher 创造出来的新词,Buggin为人名姓氏。
buppie:黑人雅皮士
由black和 yuppie合成的新词。
catamaran:双体船
来自南印度语,并由此词创造新词trimaran, 三体帆船。
conniption:生气,发狂
可能来自captious创造的新词。
gazunder:签合同前向卖主压低房价
根据gazump创造出来的新词。under, 下面。比较catamaran, trimaran.
girl Friday:女助手
来自小说《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漂流荒岛的时候从野人堆里救起一个即将被烧死的黑人,因为当天是星期五,因此鲁滨逊给他取名Man Friday. 据此创造出新词girl Friday.
gold-digger:以色相骗取钱财的人
为形象描述新的社会现象创造的新词。比较cradle-snatcher.
gremlin:(尤指机器出现不明故障时人们假想出来捣乱的)小妖精
词源不详。可能来自由cobalt, goblin杜撰出来的新词,用于科技俚语。
lurker:潜伏者,读贴不回贴的人
网络新词,来自lurk,潜伏,后用于指在网络论坛上只读贴但从不回贴或很少回贴的人。
Mormon:摩门教徒
来自19世纪该教创始人Joseph Smith杜撰的新词,来自英语more,更加,埃及词mon,神。并称其为摩门教的先知。
googol:大数,10的100次方
据说是来自19世纪美国数学家Edward Kasner的侄子创造的词。Kasner希望为10的100次方取一个好名字,苦思不得其解,开玩笑问他侄子,他侄子正沉迷于漫画小说人物Barney Google, 就建议叫googol. 于是,一个新词就诞生了。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取名字的严肃和随意双重性,当想不出一个好名字的时候,很可能就随便取个名字。比较guillotine.
scofflaw:藐视法律者
这是个历史不长的美国口语,一般辞书将它释义为“藐视法律者(尤指拒付罚款者或违反变通规则、禁酒法者)”。从构词法来讲,scofflaw是scoff+law,即动词加名词构成的一个复合名词。从词源上来看,我们得到顾一段历史。
1917年,美国国会决定使美国成为一个禁酒国( dry country)。为了将禁酒作为法律规定下来,必须相应地修改宪法。于是,国会最后通过了所谓《第十八号修正案》。这项修正案经全国四分之三的州通过,于三年后生效,开始实施。从此,酒在全国范围内遭到严禁。
与此同时,反对者的暗中反抗也开始了。嗜酒者认为,禁酒法触犯了他们的公民权。既然公开饮酒违犯禁令,那只好暗地里喝。既然酒在市场已全然绝迹,何不自己酿造?走私贩也趁此机会从外国运进这种违禁品,在秘密俱乐部出售。这种秘密俱乐部大多防范极严,不认识守门的,不通过门上小窗口轻声说句诸如“乔派我来的。”(Joe sent me.)之类的暗语,是进不去的。自禁酒法实行以后,此类名为“俱乐部”的非法酒店( speakeasy)在美国各地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日子一久,人们就不再把禁酒法放在眼里了。
政府官员担心无视一项法令将导致对一切法令的藐视,因而发起了一场维护禁酒法的运动。
马萨诸塞州一位富翁也是一位戒酒者,愿出赏金200元征求一个形容藐视法律者的最佳词。他一共收到应征的词25000个。获奖的词就是scofflaw。scofflaw就这样地进入英语词汇行列。
然而,这场运动和这个新词对维护禁酒法全然无济于事。美国国会终于在1933年被迫废除《第十八号修正案》,酒在美国又恢复了它的合法地位,scofflaw也随之被人们渐渐遗忘了。
直至近几年,scofflaw在美国报刊上才再度出现。纽约市一位名叫John Murtagh的交通法庭法官(traffic court judge)用scofflaw 一词来形容那些把车子停放在“禁止停车处”而又拒绝按传票交罚金的人,从而把这一几乎被遗弃的词又带回到美国人日常生活之中。scofflaw的词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当年用来指违反禁酒法者,而今天亦可用以指违反交通规则者及其他各种违犯法令者。
quiz:答问比赛,测验
该词始用于18世纪末。据传,1780年爱尔兰都柏林有一位叫James Daly的剧场经理,在喝醉酒时和朋友打赌说,他能杜撰一个毫无意义的新词,并使它在24小时内进入英语之中。他派人把能找到的街头顽童都找了来,雇他们夜间在大街小巷,在每堵墙壁和一切通道上用粉笔写上四个神秘的字母QUIZ。翌丑,都柏林全城轰动了。人们迷惑不解,议论纷纷,互相询问这四个字母意指什么。一时之间quiz成了街谈巷议的话题。Daly赌赢了,quiz尔后果然进入了英语词汇的行列。由于quiz是以戏弄人问世的,所以最初作“恶怍剧”、“戏弄者”或“询问”解,“测验”、“答问比赛”、“智力竞赛”等今义则是后来延伸取得的。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quiz很可能源自意为“什么”或“谁”的拉丁文单词quis,因和英语单词inquisitive(好问的,爱打听别人隐私的)或inquisition(彻底调查或审讯)相联系,故而被赋予“询问”一义的。
marathon:马拉松
Marathon原指位于雅典附近,阿提卡(Attica)东北部的—个平原。公元前490年9月波斯首次进犯希腊,雅典军队由米太亚得( Miltiades)指挥在Marathon奇迹般地大败兵力较之强得多的波斯侵略军。有位名叫菲迪辟( Pheidippides)的传令兵从Marathon不停顿地跑到雅典报捷后随即倒地身亡。为了纪念这一事迹,1896年近代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雅典举行之际,法国语言学家布雷阿鲁提议由Marathon古战场跑到雅典古竞技场,用过个距离作为一个竞赛项目,并将之定名为marathon,汉语音译为“马拉松”。获得此次marathon赛冠军的恰巧也是个希腊人。marathon赛程在1924年第八届奥运会上由国际田径联合会定为42195米,即26英里385码。在现代英语中marathon 一词已不再限于指长跑,游泳、滑冰等的长距离比赛均可用marathon表示。
此外,人们还按类比构词法仿照marathon造出telethon(马拉松式电视广播节目),talkathon(马拉松式答话或座谈节目)等新词。
flack:广告员,宣传员
据Arnerican Speech1984年第1期署名Fred R.Shapiro的“Flack的词源”(The Etymology of“FLack”)一文,娱乐界(the show business)的周刊Variety早在1939年就已使用flack一词来指“(剧团、公司等的)广告”、“宣传”,或“广告员”、“宣传员”。长期以来该杂志的编辑、记者杜撰和推广了小少新词,其中有brush-off(不理睬),payola(贿赂),tie-in(关联,搭配销售的)等。flack一词正是该杂志根据电影广告员(宣传员)Gene Flack的姓氏杜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语中出现了flak(高射炮火)一词。flak的产生使flack得以流行,并有助于flack在英语中立稳脚跟。早先,有的辞书误认为flack是从flak演变而来的。
encyclopedia:百科全书
该词来源于古希腊文enkyklios paideia,原义是“全面的教育”或“完整的知识系统”,是英国学者埃利奥特( Sir Thomas Elyot,1490?——1546)根据这个希腊短语杜撰的。他还把希腊文democratia英语化,变为democracy(民主),他最先把education(教育)一词用于今义,他给英国语言增添了很多新词。encyclopedia 一词的今义“百科全书”始用于17世纪。《不列颠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Britannica)于1768年的问世使该词在英语中得到了确认。
bonanza:富源,财源,幸运
bonanza原系西班牙语,指“(海上)晴好天气”或“繁荣”,而原西班牙词又是源于意为good(好)的拉丁语bonus。
在美国西部西班牙语的影响一直很大。1848年1月24 日,马歇尔(James Wilson Marshall)在加利福尼亚地区发现了金矿,消息迅即传开。成千上万的人涌向西部寻找金矿。1859年在内华达州一处以淘金者康斯托克命名的康斯托克矿脉(Comstock Lode)出人意料地发现了储量极为丰富的金矿和银矿,使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淘金热达到了高潮。发现金矿使少数淘金者发了财,他们便从西班牙语借用了bonanza一词,把他们交上的这种鸿运叫做bonanza,把康斯托克矿脉这样的富矿脉也称为bonanza,而淘金者中间的暴发户则被称作bonanza king(好运气国王)。以后,随着新金矿的不断发现,bonanza 一词不胫而走,越传越远。1896年8月17日另一位淘金者卡马克( George Carmac)和他的妻子及亲友们在克仑代克( Klondike)地区一条小溪的砂砾层中发现了含量异常丰富的金矿。据说,有些地方金块甚至暴露在地层表面。他们就把这条小溪命名为Bonanza Creek(好运溪)。翌年6月,当波特兰号(Portland)轮船从该地满载一吨黄金抵达西雅图时,克仑代克发现大量金矿的消息顿时哄动了整个世界,淘金者随之蜂拥而至,掀起了美国历史上第二次淘金热。Bonanza Creek沿岸的淘金点在1897年4月仅有150处左右,一年半之后,竞猛增至17000处。Bonanza一词一连数月不断出现在引人注目的新闻标题中,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新词语。到了这时,bonanza才算在英语中真正安了家。如今其词义常引申为“富源”或“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