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villain(恶棍):束缚在农场的隶农

英语单词villain源自拉丁语villanus,本意为束缚在villa(农场、乡村别墅)的隶农。英语单词village(农村)、villager(村民)都源自拉丁语villa。

在古罗马早期,在罗马城外的乡村区域,还有一些拥有人身自由的自耕农。随着军事上的节节获胜,罗马获得了大量的战争奴隶。因此,罗马贵族纷纷使用奴隶在乡下庄园(即所谓的villa)进行农业生产,罗马进入了奴隶社会时代。奴隶被视为“会说话的工具”,毫无人身自由,整天被奴隶主强迫干活。采用奴隶进行农业生产成本极低,产品价格更低。原来的自耕农无力竞争,纷纷破产。另一方面,奴隶起义此起彼伏,奴隶制难以为继。因此,奴隶主阶层被迫进行社会改革,把土地分割成小块,出租给奴隶和破产自耕农来耕种,从而产生了一种新型社会制度——隶农制。隶农的地位介于奴隶和自耕农之间,是后来的封建社会农奴的前身。虽然地位被奴隶略有提高,但对于居住在城里的罗马贵族和平民来说,隶农的社会地位还是非常低的。因此表示隶农的拉丁语villanus及其衍生的英语单词villain就不可避免地含有了强烈的贬义,并从表示社会地位的卑贱延伸至表示人品的卑贱,逐渐发展出“坏人、恶棍、反派”等负面含义。可以说,这个单词也体现了一种社会阶级偏见。

villain:['vɪlən] n.坏人,恶棍,反派,罪犯

villainous:['vɪlənəs] adj.邪恶的,缺德的,恶毒的,堕落的

villa:['vɪlə] 乡村别墅,农场

village:['vɪlɪdʒ] n.农村,乡村,郊外

villager:['vɪlɪdʒə] n.村民,乡村居民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villain 词源,villain 含义。

common(平民):贵族和教士外的普通人

单词common源自古法语comun和拉丁语communis,表示“普通的,平常的,公共的,共同的”。英语单词commune(公社)、community(社区)、communicate(通讯,交流)等均源于此。

历史上的“第三等级”指的就是commons,即除教士和贵族外的所有平民。在欧洲历史上,教士和贵族地位特殊,一个属于精神政权即教会的统治阶层,一个属于世俗政权的统治阶层,除此以外的所有人都属于同一等级,即平民等级,即使是依靠产业革命取得大量财富的新型资产阶级也算是平民。法国大革命前召开的三级会议就是指包括了贵族、教士及平民三大等级的全体国民代表大会。

common:['kɒmən]adj.普通的,平常的,一般的,共有的n.平民,公有地

common hero:平民英雄

common sense:常识

macadam(马路):发明碎石筑路法的马卡丹

一提起“马路”,很多人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马路不就是“马走的路”或“马车走的路”吗?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错误。其实,“马路”跟“马”或“马车”都没有关系,而是“马卡丹路”(macadam road)的简称。“马卡丹路”(macadam road)一词源自现代道路建筑之父、碎石筑路法的发明者、苏格兰的建筑工程师马卡丹(John Loudon McAdam)的姓氏。

在工业革命之前,欧洲的道路要么是简易的土路,要么是用大块石头铺成的石头路。18世纪末,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的热潮之中,工业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要求愈来愈高,现有的道路再也不能适应人们的需要了。在这种背景下,马卡丹潜心钻研,于1816年发明了一种新型的筑路法。他不使用大块岩石作为道路的基础,而是使用三种不同大小的碎石,分层铺设并压实嵌入至泥土中。这种筑路法仅仅需要碎石和泥土等材料,造价低廉,铺出的路面坚实而平整,因此很快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纪念他,采用这种方法建筑的道路就被称为macadam road,简称macadam。

19世纪末欧美列强在华兴建租界,把西方的碎石筑路法带到了中国,在中国修筑了一些macadam road。当时中国人将这种道路音译为“马卡丹路”,简称“马路”。

柏油马路是马卡丹路的升级,是在马卡丹路面上加入柏油(tar)。这种道路在英语中被称为tarmac,由tar(柏油)+macadam组成而成。由于柏油对人体健康有害,现在人们已经普遍使用沥青(pitch)代替了柏油。

macadam:[mə'kædəm] 碎石路,马路,马卡丹路

macadamize:[mə'kædəmaɪz] vt.以碎石铺(路),简易铺装

tarmac:['tɑrmæk] n.柏油路

jean(牛仔裤):盛产斜纹棉布的意大利城市热那亚

中世纪时,意大利城市热那亚(Genoa)盛产一种厚实的斜纹棉布,可以用来制作衣服和船帆。在古法语中,热那亚被称为Jannes,因此这种布料在法语中被称为jean fustian,意思就是“热那亚出产的棉麻粗布”。进入英语后,被缩略为jean,用来表示这种斜纹棉布。

19世纪中,在美国西部兴起淘金热,大量人口涌入西部淘金。由于强烈的劳动,工人的衣服极易破损。看到这种商机后,两名生意人,Levi Strauss和Jacob Davis决定一道设计并生产结实耐用的工装裤。他们设计了一种新型工装裤,用铆钉加固易破损部位,并为其申请了专利。为了使工装裤更加结实耐用,他们决定采用jean这种斜纹棉布作为面料。很快,这种结实耐用的工装裤在市场上受到普遍欢迎,尤其受到美国西部牛仔们的喜爱。由于是用jean面料做成的,所以这种工装裤也被称为jean(牛仔裤),一般用复数形式jeans。

jean:[dʒiːn] n.牛仔裤,斜纹棉布

guillotine(断头台):提出断头台设想的法国医生吉约坦

在中世纪欧洲,死刑的执行方式一般是绞刑或斩首。处决普通犯人时采用绞刑,处决贵族时使用宝剑斩首。与中国人喜欢留个全尸不同,西方人认为被砍掉脑袋更加高贵,也没有被绞死那么痛苦,只有勇敢的贵族才配得上这种待遇。不过,如果宝剑不够锋利,行刑过程也会变得极其痛苦。为了降低死刑的痛苦,法国一名信仰人文主义的医生,约瑟夫·吉约坦(Joseph Guillotin)提出,认为死刑应以快速及人道的方式执行,而且应对所有人采用同一刑罚以提倡平等。因此,他提议统一采用斩首的方式执行死刑。

1791年,法国国会通过以斩首作为唯一合法的死刑执行方式。1792年,由吉约坦医生(另一说法为安东尼·路易医生)与一位法国刽子手合作,动手制造了一台断头台的原型机,从此新型断头台便正式面世,并以他的姓氏命名,称为guillotine。

断头台由一个高的直立架和一块刀片组成,而刀片则用绳索悬挂在顶部,当执行死刑时,刀片垂直坠落,头从身体截断。最初,刀刃是水平方向的,后来为了减小阻力,改进为斜线方向。

1792年,断头台首次投入使用,第一次享受此待遇的是一名强盗。1793年1月,法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处死,同年10月他的王后玛丽·安东尼特也被断头台处决。从此以后,断头台就像工厂流水线上的机器一样,马力全开。从1792年到1794年,被断头台斩首的人数超过了6万人。

吉约坦医生本人信仰人道主义,反对死刑。但他现在的名字成了杀人机器的代名词,令他的后人十分不满。因此,他的后代曾经抗议把这种机器叫做guillotine,但没有成功。最后,吉约坦医生被迫更换了自己的姓氏,以摆脱与guillotine的联系。

guillotine:['gɪlətiːn; ,gɪlə'tiːn] n.断头台,切纸机vt.用断头台斩首,终止辩论交付表决

bus(公共汽车):供多人乘坐的马车

在公共汽车出现之间,人们可以搭乘出租马车外出。这种出租马车有点像现在的出租车,但需要提前预订。1823年,一位名叫Stanislas Baudry的法国人在法国南特市郊区创办了一个蒸汽磨坊,并利用多余的热气提供公共浴场服务。为此,他提供一辆大型马车来接送住在市中心的客人来往浴场。在提供这种运输业务时,他发现有很多上车的客人并不是去他的浴场,而是在中途其他地点下车。受此其他,1826年,他放弃了浴场业务,专门经营这种新型的运输业务,并专门准备了两辆16座的马车。马车的出发点在一家制帽店前面,这家制帽店有个招牌,上面用拉丁语写着Omnès Omnibus(all for all),其中的omnibus意思是“for all”,与他的这种公共马车性质非常契合。因此,他就把自己经营的这种公共马车称为omnibus,这就是公共汽车的前身。单词bus就是omnibus的简称。

在餐馆中,那些推着小推车负责上菜、收拾餐桌的助理服务员被称为busboy,因为他们所推的小推车有点像bus。

bus:n.公共汽车

omnibus:n.公共汽车,文集adj.综合性的

guillotine:断头台,切纸机

来自法国医生Joseph Guillotin,他出于人道主义考虑,在1791年设计了一款高效的断头设备。不幸的是,他的名字被用于这种新型设备的名称,为此,他无数次抗议,但已挡不住这个新名词的流传。

shampoo:洗发剂

在当今中国,尽人皆知,“香波”乃新型洗发剂。电视广告中一位位靓俏女郎的披肩长发秀美飘逸,据说是用了某某厂家的“香波”。然而你若考察一番此词的来历,便会失望地发现,shampoo的本义既无香可言,也无波可扬。

Shampoo一词是从印地语来,原义为“按摩、推拿”,用于洗发时则提示你洗 发的正确方法应是:用手轻轻揉搓,同时对头皮进行按摩。此举极合保健科学,又能予人以美好享受,难怪18世纪英国殖民者入侵印度之时,并将其输入英语,除临其地,却也折服土人这一洗发高招儿,并将其输入英语,除作动词“推拿、按摩洗头”外,又加进了“用洗发剂洗头”之义,继而转指“洗发剂”,如特制的皂类,水剂、粉剂等。至于把shampoo理解成唯液体的“香波”莫属,实在是一种误会。

tank(坦克):首台坦克研制期间的代号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机枪之类的自动速射武器已经大量应用。战场上堑壕纵横,碉堡林立,由机枪构成的强大阵地防御火力体系对进攻方造成了强大的人员伤亡。1914年,英国远征军的随军记者斯文顿上校在战场上亲眼目睹了一排排英国士兵被德国机枪扫倒的惨状。回国后,他向英国国防部提交了研制具有强大防护能力的越野战车的建议。然而,当时的英国陆军大臣吉齐纳对此建议不感冒,反而是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对此表示支持,并成立委员会,开始这种新型战车的研制。为了保密,研发人员对工人谎称研制的是一种储水装置,并曾提出过cistern(水箱)、reservoir(蓄水池)等名称,但最终人们还是采用了发音响亮的tank(水槽)一词作为它的代号。从此以后,tank一词就成为了这种新型战车的正式名称,在中文中音译为“坦克”。

tank:[tæŋk] n.坦克,水槽,油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