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salon(沙龙):巴黎名媛客厅中的社交聚会

英语单词salon(沙龙)来自法语,而法语salon来自意大利语salone,本意为“大厅”(large hall),后来指法国上层人物住宅中的豪华会客厅。当时,巴黎的名人(多半是名媛贵妇)常把客厅变成著名的社会交际场所。进出这里的人,多为小说家、诗人、画家、戏剧家、哲学家、音乐家和评论家等,他们志趣相同,欢聚一堂,或作诗绘画,或欣赏典雅的音乐,或就各种感兴趣的问题促膝长谈,无拘无束,各抒高见。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形式的聚会称为“沙龙”。正宗的“沙龙”有以下特点:要定期举行;时间要在晚上;人数不能太多。现在,人们在写文章时就常借“沙龙”一词来表述某项活动,如“文学沙龙”、“音乐沙龙”等。

salon:['sælɒn] n.沙龙,客厅,画廊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salon 词源,salon 含义。

essay(随笔):在写作上的随意尝试

单词essay来自法语单词essai,原意是“尝试”,后来用来表示“随笔”,所以它指的是任何人在写作方面的小尝试,如学生的习作、日常随笔所写的一些小文章。跟它相反的就是专业的、篇幅较长的文学作品或论文。essay这种文学体裁源于法国人文主义作家蒙田。他将自己的作品称为“随笔”(essai),文体自由,篇幅有长有短,内容极为广泛,他读书后的感想、理解、评论,他到各国旅行中的见闻,冥思苦索得出的人生哲理、格言警句,都写进他的随笔集中。英国哲学家和语言大师培根所著的“随笔集”(Essays)是第一部重要的英文随笔集。美国学生申请大学时,往往需要提交几篇essay,相当于我们高考中的命题作文。

essay:['eseɪ] n.散文,随笔,小品文

nirvana(涅槃):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涅槃

nirvana旧译“泥洹”,意译“灭度”。或称“般涅槃”,意译“入灭”、“圆 寂”。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通过修持断灭“生死”轮回而后获得的一种精神境界。佛教认为,信佛的人,经过长期“修道”,即能“寂灭”一 切烦恼、“圆满”一切“清净功德”。这种境界,名为“涅槃”。在佛教史籍中,通常也作为死亡的代称。后来,人们在写文章时就把“涅槃”作为“死亡”的代称来使用。

nirvana:[nɪə'vɑːnə] n.涅槃,超脱

caption:标题、说明文字

发音释义:['kæpʃən] n.标题;说明文字;字幕;逮捕vt.给…加说明文字(标题、字幕)

结构分析:caption = cap(抓)+tion(名词后缀)→逮捕

词源解释:cap←拉丁语capere(抓)

同源词:capable(能干的);captive(俘虏);accept(接受);intercept(拦截);except(除了)

caption原本表示“逮捕”。由于该词常常出现在逮捕令之类的法律文件的标题中,因此该词衍生出“文件的开头”的含义,进而可以表示文章标题、插图下的说明文字、字幕等。

byline:署名行

发音释义:['baɪlaɪn] n.署名行;署名处;支线vt署名

结构分析:byline = by(经由、作者为)+line(行)→署名行

在英语出版物中,通常在文章标题下一行中写上by:作者姓名。byline指的就是这一行。另外,by还可以表示次要的、旁支的,如byproduct(副产品),因此byline还可以表示铁路“支线”。

buffoon:丑角

发音释义:[bə'fuːn] n.丑角;滑稽剧演员;粗俗而愚蠢的人

结构分析:buffoon = buff(开玩笑)+oon(名词后缀)→负责开玩笑的人→丑角

词源解释:buff←意大利语buffa(开玩笑)←拉丁语buffare(鼓起腮帮子)

意大利足坛著名守门员布冯(Buffon)的名字与表示“丑角”的英语单词buffoon仅仅相差一个字母。在一次尤文图斯队和英国纽卡斯尔联队的友谊赛中,布冯在出击时与对方前锋相撞,布冯的膝盖顶到了对方的面部。因为这一动作,布冯成了英国人的头号公敌。英国《镜报》对布冯进行了恶毒的讽刺,其文章标题为“Buffon:A Buffoon!”(布冯:一个小丑!)。

助记窍门:buffoon→意大利球员布冯。或buffoon→puff(喷、膨胀、夸张)+foon(谐音“疯”)→夸张地装疯卖傻→丑角

衍生词:buffoonery(插科打诨)

buck:雄鹿、美元

发音释义:[bʌk] n. 雄鹿;美元;花花公子;美国印第安或非洲裔小伙子;玩牌时表示庄家身份的标识物品;责任v.(像雄鹿那样)猛然弓背跃起;抵制;猛然震荡

词源解释:buck←古英语bucca(公山羊)←原始日耳曼语bukkon(公山羊)

同源词:butcher(屠夫←宰杀公山羊的人)

在美国俚语中,buck还可以表示“美元”,这是因为,欧洲殖民者刚来到北美大陆时,与当地印第安人进行交易时往往采取以物易物的方式。当时,鹿皮(buckskin)是北美人最常见的商品,因此人们就用鹿皮作为衡量商品价值的基本单位。在描述一件商品值多少钱时,往往会说它值几张鹿皮。因此,buckskin一词就成了货币的基本单位。后来,该词被缩略为buck。美元开始流通后,美国人在口语中继续使用buck作为货币单位,等同于美元。

buck还可以表示“责任”,这种说法起源于玩牌时放在庄家面前代表庄家身份的物品,最初常常是鹿角握柄的猎刀(buckhorn knife),后来简略为buck。由于玩牌时为求公平,常常采用轮流坐庄的方式,因此buck放到谁面前就意味着谁要承担庄家的责任,故此buck一词衍生出“责任”的含义。pass the buck指的就是把buck传到下一家,后来幽默作家马克·吐温在其文章中,首先将其引申为“寻找借口、推诿责任或把过失推给别人”之义,因而一举成为流行一时的俚语。20世纪40年代,美国总统杜鲁门为杜绝政府官僚推诿责任(pass the buck),乃根据此俚语创造出另一句话,也是他放在椭圆形办公桌上的著名座右铭“the buck stops here”,意思是“责任止于此,绝不推诿”。

词组习语:buck up(振作起来);make a buck(赚钱);big bucks(一大笔钱);a fast(或quick)buck(快钱);the buck stops here(绝不推卸责任);pass the buck(推卸责任)

articulate:清晰地发音

发音释义:[ɑ:'tɪkjʊleɪt] v. 清晰地发(音);明确有力地表达;用关节连接;使相互连贯adj. 发音清晰的;口才好的;有关节的

结构分析:articulate = articul(分成节)+ate(动词后缀)→分成节来说→各个音节区分清晰→清晰发音

词源解释:articul←拉丁语articulare(分成节)←articulus(关节)

同源词:article(文章←分出的章节),articular(关节的)

衍生词:articulation(关节、清晰发音)

anthology:选集

词根anth,花。词根log, 摘,拾,收集,此处用摘花比喻选出好的文章。同leg, 本义为摘,拾,见collect, 收集,elect, 选出。引申义1)法律,收集的规则,见legal, 合法的。2)词,说话,见lecture, 演讲,lexicon,词典。3)木头,煤,指收集的木头,见ligneous, 木质的,lignite, 褐煤。

ditto:同上,同前

来自意大利语detto, 说,词源同diction. 用来代指文章或写作中同上,同前。

gobbledygook:令人费解的文字,官样文章

来自1944年美国德克萨斯州国会议员Maury Maverick杜撰的一个词,模仿公鸡叫的声音来讽刺当时过于冗长的官样文章。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他本人是maverick这个词的原创者Maverick的孙子。参照 maverick.

quisling:卖国贼,内奸

源自挪威政客、挪威法西斯党党魁Vidkun Quisling(奎斯林1887 - 1945)的姓氏。1931 - 1933年Quisling任挪威国防部长,曾因镇压水力发电厂工人的罢工运动而声名狼藉。1933年他辞去政府职务,建立法西斯民族统一党,主张取缔共产主义和工联主义。1939年他与希特勒会晤,竭力怂恿德国占领挪威。 1940年协助德国侵占了挪威.1942年充当傀儡政府总理,1945年法西斯德国在挪威的统治瓦解后以叛国罪及其它罪行被处决。由于他可耻的叛国行为,他的大名Quisling在德国侵入他的国家6天后,即1940年4月15日,就被作为“内奸”、“卖国贼”的代名词出现在伦敦的《泰晤士报》上。有一篇文章评论说,瑞典应警惕在国内可能存在Quisling式的内奸。从那时起Quisling就进人英语之中,并且很快地成为一个普通名词,首字母也由大写变为小写母该词之所以如此迅速地被英语所吸收,正如1940年4月《泰晤士报》指出的,很可能是该词本身就带有贬抑含义。英语中有若干个首字母为q的词,如questIonable(靠不佳的),queru-Lous(抱怨的),quavering(颤抖的),quivering(颤抖的),quibbling(含糊其词的),quagmire(泥潭,困境),qualm(疑惧),quackery(江湖骗术),queasy(令人作呕的)等均为贬义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quisling 一词在英国使用得十分广泛,像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英国小说家和新闻记者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 - 1950)、英国作家威尔斯(H.G.Wells,1866 - 1946)等卓绝人物都在其战时作品中用过该词。它常常被用作形容词,如quisling intellectuats(卖国知识分子),quisling government(卖国政府),quisling newspapers(卖国报纸)等。嗣后,从quisling 一词还逆生出动词quisle(当卖国贼),派生出quislingism(卖国,通敌)。

jabberwocky:胡言乱语,颠三倒四无意义的文章

英国作家卡罗尔( Lewis Carroll,1832 - 1898)所造,原为他所写童话《镜中世界》(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1871)中一首28行的诗的篇名。诗文似乎颠三倒四、毫无意义,实为荒诞诗体之首创,故jabberwocky一词现常被用以指“胡言乱语”、“颠三倒四无意义的文章”。作家在诗文中所造的词有好几个先后被收录到英语辞书中,如由gallop(奔驰)和triumph(凯旋)缩合而成的galumph(得意扬扬连跑带跳的行进);由chuckle(抿着嘴暗笑)和snort(高声大笑)缩合而成的chortle(咯咯地欢笑),疑由fair(晴朗的),fabulous(传说的),joyous(快乐的)三词缩合而成的frabjous(十分愉快的,极糟的),还有bandersnatch(骇人的怪物)等。

hoodlum:小阿飞,年轻无赖,恶棍

该词原系美语,以后通过匪盗影片进入了英国英语。关于其来历,说法有二。

据传,南北战争(1861 - 1865)结束后不久,旧金山有位记者撰写了一篇关于当地少年犯罪者的报道。由于害怕报复他避免指名道姓,文中有意将流氓头子的名字Muldoon倒拼成Noodlum,排宇工人却把它误排为Hoodlum。文章上报后,加利福尼亚人就把那个城市的年轻无赖称作the San Francisco hoodlums。这个误排的词便这样成为英语的一分子,用以泛指“年轻无赖”、“小阿飞”等。

1935年J.T. Krumpelmann博士在《现代语言笔录》(Modern Language Notes)提出另一种解释,认为hoodlum一词源于德语巴伐利亚方言中意为“无赣”的Hodalum一词。在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旧金山已有不少德国移民,该德语方言词正当此时传人美国,并逐渐讹变为hoodlum,成为众多表示“流氓”、“阿飞”、“恶棍”的英语词群中的一员。

hooligan小流氓,阿飞

据《牛津英语词典》,该词始见于1898午夏天各家日报上刊载的治安法庭报告。关于它的由来,英国语言学家、辞书编纂家帕特里奇(Eric Partridge,1894 - 1979)在他编的僵语词典中肯定了Clarence Rook所写Hooligan Nights (1899)一书坚持的看法。Clarence Rook认为,意为“小流氓”或“阿飞”的hooligan源出一个流氓恶棍的姓氏。此人名叫Patrick Hooligan,是19世纪末居住在伦敦Southwark区(一说Larn beth区)的一个爱尔兰恶步。他纠合一伙流氓阿飞,惹事生非,横行乡里。在当时许多警察的记事簿上都可以看到Hooligan gang(Hooligan一帮人)这样的字眼。据说他一家子都是流氓恶棍。后来俄语从英语借用了hooligan 一词,据说是19世纪末曾在伦敦住过的俄国皇太子将它带回俄国的。

cant:言不由衷之词

cant来源于拉丁语cantus‘song’(歌)或cantare‘to sing’(唱)。和多数同根词如cantata(大合唱),canticle(圣歌),cantilation(吟咏),chant(赞美诗)等不一样,该词自中世纪进入英语之时起就被赋予了贬抑含义。翻开辞书一看,我们可以发现cant的词义,诸如“伪善言词”、“(下层社会的)黑话”、“言不由衷之词”、“(乞丐等的)吟唱式哀诉”,几乎无一不带贬抑色彩。造成这一情况的因素有三,均与早先的基督教会有些联系。其一,一些牧师在做弥撒时只会机械地履行职责,不太注意吟诵的言词的含义。其二,乞丐被允许参加这些牧师主持的,为死人举行的宗教仪式,他们往往装得十分悲痛,来骗取人们的施舍,他们哀诉式的乞讨也影喃了cant一词的意义。其三,17世纪有位苏格兰传道士,因其虚伪不受欢迎,他的名字就叫Andrew Cant。 1711年8月18日《旁观者》(The Spectator)第47期上斯梯尔(Richard Steele,1672 - 1729)写的一篇文章在追溯cant 一词的词源时,试图将它与这位传道士的姓氏Cant联系起来,文中说:“他讲道所操方言,除了部分会众,据说无人听懂。”多数辞书对此很不以为然,但有某些根据说明,cant一词的贬降过程似乎多少受了这方面的影响。

esperanto:世界语

有人用“S不难读”或“S不难懂”作为Esperanto的谐音来记忆这个词,虽然读音不准,倒确实能帮助记忆。

1887年7月14日,波兰医生及语言家柴门霍夫博士(Dr. Zamenhof)宣布成功地创造了一种国际辅助语言,即世界语。这位精通12种语言的专家是用“Dr. Esperanto”这个笔名发表文章的,Esperanto的词义是“希望者”,于是这种语言就被叫做Esperanto Language,或Esperanto。

从目前的情况看,Esperanto成为真正的“世界语”的“希望”并不大,当前世界仅约有一百万人使用这种语言。

biography:传记

“传记”是叙述一个人生平经历的书或文章。Biography是从希腊语词biographia来的,bio,意思是“生活”、“生命”;grapho是“写”。合在一起即“生活的写照”。“自传”叫autobiography,即“自己的传记”。

和bio(生活、生命)有关的还有一些词,如biology(生物学),biosphere(生物圈,生命层)。

copy:抄本

copy起源于拉丁语词copia,经法语的copie而进入英语,原义是“多”。当一份文件、一篇文章有了抄本、副本、复制件时,就“不再是一本”了,而变成了“多”本。

电影底片洗印成的正片,即“拷贝”。用的就是copy这个词的译音。

Americanism:美国式英语

Americanism 美国式英语,美语用法

1781年新泽西学院(今普林斯顿大学)院长威瑟斯庞(John Witherspoon,1722—1794)撰写了-系列关于“美国的英语概况"的专题文章。在文章中他列举了美国人用词不当的若干例子,如用mad表示angry(生气的),并杜撰了Americanism-词来指“美国式英语”或“美语用法"。

passim:各处,多处(书,文章注释)

来自pass,走过,通过,-im,副词后缀,逐个,词源同verbatim.用于指书,文章注释等的各处,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