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tleman(绅士):出身高贵的人
英语单词gentleman由gentle+man构成。单词gentle来自法语gentil,本意是“出身高贵的”,其词根gen表示“出身、种族、氏族”。因此,gentleman原本等同于nobleman(贵族)。后来,由于贵族通常都受到良好教养,举止文雅温柔,因此gentle又衍生出“温柔的、文雅的”之意。gentleman一词原本用来表示“贵族、绅士”,后来被用来作为对男人的一种尊称,可以用来称呼普通男士。
gentle:['dʒent(ə)l] adj.温柔的,文雅的vt.使温柔,使驯服
gentleman:['dʒent(ə)lmən] n.先生,绅士,有教养的人,有身分的人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gentleman 词源,gentleman 含义。
esquire(绅士):古代骑士的侍从
英语单词esquire和squire都来自法语esquier,字面意思就是“(替骑士)扛盾牌的人”,指的是骑士的“侍从”,是封建时期西方的年轻贵族成为“骑士”(knight)之前的一种级别,其职责是服侍骑士,为其背负盾牌等物品。在16世纪,随着骑士阶层的没落,该词的词义变宽,可以用作任何有教养的专业人士的头衔。在19世纪的美国,该词主要用来称呼律师。
Esquire还是一本美国著名的时尚杂志的英文名称。它的中国大陆版本的名字为“时尚先生”,台湾版本的名字为“君子”。
esquire:[ɪ'skwaɪə; e-] n.绅士,先生
squire:[skwaɪə] n.乡绅,侍从
benign:善良的
词根bene, 好。zero-grade词根gn, 出生, 词源同gene. 指出生好的,有教养的。
borstal:青少年犯教养院
来自英国地名Borstal 村庄,20世纪初建立了第一座青少年犯教养院。
philistine:缺乏教养的(人),市侩的,平庸之辈
原为《圣经·旧约》中一古代民族名,汉译作“非利士人”或“腓力斯人”o公元前12世纪非利士人(the Philistines)在以色副人到达前不久定居于今巴勒斯坦西南海岸地带,建立了一个基督教《圣经》中称作非利士( Philistia)的古国。我们今天所用的Palestine(巴勒斯坦)一词就意含“非利士人之地”。非利士人很早就掌握了炼铁技术。他们凭借先进的武器不断扩张,屡次战胜了与之争霸的以色列入,曾于公元前1050年左右占领以色列入的部分山区,但最后于公元前10世纪为以色列王大卫所败。因此,在《圣经》中非利士人是以色列人的大敌,被描绘成野蛮好战的民族。然而,philistine 一词直到好几个世纪之后才进入语言之中。1693年(一说1 689年)在德国大学城耶那(Jena)发生了一起城镇居民与大学师生之间的流血争斗,在这一事件中有数人丧生。一位牧师在葬礼上致悼辞,对那些无知的居民宣讲教育的重要性时,引用了基督教《圣经·旧约》《士师记》(]udges)第16章中的一句话:“The Philistines be upon thee,Samson!”(参孙哪,非利士人逮你来了!)这是士师参孙(Samson)的情妇大利拉(D~dilah)趁参孙熟睡之际让人剃除他头上七条发绺后虚情假意对他说的。Philistine的德语对应词Philister立即在德国大学生中流行起来,他们用它来指缺乏教养的城镇居民。又过了约两个世纪,1869年英国诗人和评论家阿诺德(Matthew Arnold,1822 - 1888)在其论著《文化与无政府状态》(Culture andAnarchy)第1章中用了从德语PhiLister移译的Philistine 一词来指“投有文化教养的人”或“平庸之辈”。他枉书中这样写遭:‘‘The people who believe most that our greatness and wel-fare are proved by our being very rich. and who most give their lives and thoughts to becoming rich, are just the very people whom we call Philistines."从此以后,Philistine就在英语中广为使用,逐渐变为一个普通名词,首字母也由大写变小写,而且常用作形容词,表示“缺乏教养的”等义。
正如以色列人把与他们为邻的非利士人看作是野蛮好战的民族一样,古雅典人对皮奥夏人(Boeotian)也持类似看法。皮奥夏( Boeotia)乃古希腊一具有独特军事、艺术和政治历史的地区。但雅典人认为皮奥夏人对文学艺术一无所知,像牛一样愚钝。嗣后,Boeotian作为Philistine的近义词进入了英语,表示“没有文化教养的(人)”、“迟钝的(人)"等义,但该词远不如phiListine常用。其吏,诗人品达(Pindar)和传记作家普卢塔克(PLutarch)等古希腊名人都是出自该地区的。
jaunty:洋洋得意的
从词形上来看,jaunty 一词似乎是从jaunt(短途旅行,短程旅游)派生的,并且和jaunting car(爱尔兰的双轮敞篷轻马车)有亲缘关系。其实不然。jaunting car和jaunt倒是确有联系,但在词源上jaunty和这两个词没有任何关系。jaunty源自拉丁语gentilis‘belonging to the same family’,转由法语gentil‘noble’演化而来。有趣的是,jaunty是出自此源的第四个英语单词。第一个是gentle(出身高贵的,文雅的),13世纪转由法语gentil演变过来。其次是gentile(非犹太人),1 4世纪直接通过拉丁文《圣经》进入英语。第三个是genteel(有教养的,假斯文的),也是转借自法语gentil,16世纪进入英语。当jaunty一词在17世纪出现在英语时,它原先也表示“有教养的”、“绅士风度的”,以后才转义为“洋洋得意的”或“轻松活泼的”。
glamour:魅力
说来有趣,glamour 一词的产生和gramruar育奠大的关系曲
古人对词常有一种神秘感。古埃及僧侣为了保住权力把读写技能当作神宙的一项秘密。平民对这种技能则怀有盲目的敬畏。甚至到了16世纪许多英国人还把它同巫术相联系。那时候拉丁文是少数有文化教养的人使用并垄断的语言。书都用拉丁文来写,知识分子用拉丁文进行交际。一位著名的德国教授仅仅因为用英语阱课而被解职除名。拉丁文是中等学校的主课,而拉丁文语法(grunmar)则是最主要的主课。1 6世纪前后的gramrnar school即是此一类型的学校。在耳不识丁的下层人民眼中语法成了一门神秘学( occult learning),grammar也成了富于魅力而不可思议的字眼。
究其根源,grammar系源自希腊语gram matike,并从拉丁语gram uzatica演化而来。以后在苏格兰方言中grammar一词逐渐讹变为glamour,并被赋予“魅力”或“魔力”之意。英国苏格兰小说家司各特(Sir Walter Scott,17711 - 1832)在他的小说中把它用于习语cast the glamour而使之得以推广,并最终成为现代英语中通用的一个词。因此,我们可以说glamour原为grammar的苏格兰语变体。与glamour并行发展的是法语中的grimoire,它却获得了“魔书”、“天书”等义。20世纪40年代美国英语又据glamour创造了glamour boy(迷人男子)和glamour girl(迷人女子)等流行词语。
cadet:警校学生,军校学生
这是—个历史奇特而复杂的英语单词。它的历史始于拉丁语caput‘head’(头),caput的指小形式进入法国加斯科涅方言(Gascon French),作capdet,表示little chief/head。随后进入标准法语,形式演变为cadet。这时cadet被用以指“次子”或“幼子”,尤指谋求军职的贵族次子或幼子。约在17世纪前后cadet越过英吉利海峡来到了苏格兰。据说是苏格兰玛丽女王(Mary,1542 - 1587)将它引入的。接着cadet词形演变为caddie,词义也发生了变化,转指“干杂活的听差”或“跑腿送信的人”,最后用以指受雇为高尔夫球手背球棒和找球、拾球的球童,此义至今仍在使用,在美国一般多拼作caddy。可是cadet到了英格兰之后,除了保留法语原义,也指“军/警校学生”。牛津学生还将caddie缩略为cad,用以表示“靠为大学生服务为生的人”、“小市民(与大学生相对而言)”、“(无教养的)下等人”等义,最后一义至今还用于美国英语。可见,cadet从法语借入英语之后,除了保留原先的形和义,还衍生了caddie/caddy和cad这三种形式以及许多其他词义。除了前面提及的caddy,英语尚有一个意指“茶叶罐”,“茶叶听”的caddy,这是词源迥异的另一个词,源于马来语kati‘catty’(斤)。
spinster:老处女,未婚女子
在英国出版的一般词典中spinster有两个释义“老处女”和“未婚女子”。可是在美国出版的普通辞书中该词则多了一个释义“从事纺织的女子”。有趣的是,后一个释义恰恰是它的原始字面意义。从词形上看,spmster系动词spin(纺纱)加表人后缀-ster构成。那么,后一个释义同前两个释义有什么直接联系呢?词义是如何发生演变的呢?
早在撒克逊时期,纺纱( spinning)是英国妇女在冬天从事的日常活计由国王阿尔弗雷德( Alfred the Great,849 -899)在其遗嘱中把母方称为the spincile side(spindle原义为“纺锤”)或多或少反映了这一点。在英国工业革命以前,纺织是在农舍里小规模进行的,女的纺纱,男的织布( weav-ing)。早在14世纪纺纱妇女就被称作spinster。但有一点必须指出,昔日并非所有妇女都从事纺织,已婚妇女一般操持家务,纺纱这一活计则留给未婚女子去做。按英国旧时的传统习俗,女子在出嫁前须先织好床单、枕套、餐桌用布和衬裙等衣物。因此,到了17世纪spinster丧失了原义而转用作法律用语,指“未婚女子”,到了18世纪又被赋予“老处女”这一至今仍在使用的词义,这也许是因为有许多纺纱妇女终生未婚的缘故。在17和18世纪时英格兰有一种场所,名为纺纱间(spin-house),实为教养所,里面收容的都是些误人歧途的未婚女子。他们被强制从事纺纱劳动母据英国日记作家伊夫林(John Evelyn,L620 - 1706),在那种地方关押着的是些“无可救药而水性杨花的女人”(incorrigible and lewd women),spinster 一词也因此多少蒙上了贬抑色彩。然而,spmster 被英国清教徒带往美国以后却一直保留了它最原始的词义即“纺纱妇女”。
uncouth:粗野的,笨拙的
这是一个极为古老的词,可追溯到古英语uncuth。原始意义是unknown /unfamiliar (不被人知道的,不熟悉的),由否定前缀un- 和couth构成,此义一直使用到17世纪。以后人性中存在的一种对陌生人和外国人厌恶的倾向使它的词义逐渐引申为“古怪的”、“笨拙的”,最后又进而申引为“粗野的”、“无教养的”。couth 一词原义是known/familiar (熟识的,熟悉的),与情态动词can 和形容词cunning (狡猾的)本是同源词,早已经废弃不用。可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人们又从用于“粗野的”或“无教养的”一义的 uncouth逆构出一个新的couth来,作为uncouth的反义词,一般用作戏谑语,表示“温文尔雅的”、“优雅的”和“有教养的”等义。
philistine:俗气的,无教养的
来自Philistine,非利士人。在17 世纪时德国校园俚语用来指学校周边的城里人,引申词义俗 气的人,无教养的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