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loween(万圣节前夜):古代凯尔特人的萨温节(鬼节)
一说起“万圣节”,很多中国人都会想到南瓜饼、鬼怪面具、小孩挨家挨户讨糖果等场景。这其实是一个常见的误解。以上活动庆祝的是每年的十月31日晚上的Halloween(万圣节前夕、万圣夜),并非每年11月1日的“万圣节”(AllHallow's Day)。Halloween是“万圣节”(AllHallow's Day)的前夜,但它的庆祝传统并非源自“万圣节”,而是来自古代凯尔特人的“萨温节”(Samhain,仲夏节、相当于中国的“鬼节”)。
在古代凯尔特人的历法中,每年十月31日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是夏天正式结束、严酷冬季开始的一天。古代凯尔特人信奉“德鲁伊”宗教,相信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活着的人惧怕亡魂来夺生,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亡魂无法找寻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亡魂吓走。
罗马人入侵不列颠群岛后,将萨温节和罗马的两个节日合并。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后,为 了压制这种古代异教传统,希望人们淡忘萨温节,就把11月1日定为“万圣节”(AllHallow's Day),用来纪念殉道圣徒,hallow即圣徒之意。然而,萨温节的传统依然没有从人们的记忆中抹掉。人们虽然在万圣节对基督教圣徒表达敬意,却更喜欢 在万圣节前一夜按照传统方式进行庆祝,如做南瓜灯、化妆、小孩子挨家挨户讨糖吃等。只是这个夜晚不再叫做“萨温节”,而是被称为Halloween,是 All-hallow eve的缩写,意思就是“万圣节前夜”,但很多中国人并不明白二者的关系,往往将Halloween和“万圣节”混为一谈。
Halloween:[ˌhæləʊ'iːn] n.万圣节前夜,鬼节
AllHallow's Day:万圣节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Halloween 词源,Halloween 含义。
rosary:念珠祈祷,一串念珠
该词源于拉丁语rosarium‘rose garden’(玫瑰园),故它原先也用于此义,和rosery同义,但后来却很少这样用了,而是用以特指罗马天主教徒的“念珠祈祷”或“一串念珠(共165颗)”。关于rosary为何被赋予此义有两种解释。其一,据说最早的念珠是用名为rosewood(黄檀木,花梨木),一种带有玫瑰香昧的木材做的,故人们称念珠为rosary。其二,圣母玛利亚(Virgin Mary)有个称号叫Mystical Rose(神秘的玫瑰)。因此与她有关的祈祷书(即经书)均冠以rosary 一词,如The Rosary of our Lady。以花喻指诗文这一用法并非rosary 一词所独有,anthology(选集)一词的希腊词源含有“花”之义,garland(花环,诗选),posy(花束,铭文)等词也有类似的比喻用法,rosary从“玫瑰园”转而指经书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由于与rose相联系,rosary常被译为“玫瑰经”,16世纪以后又引申出“念珠祈祷”、“一串念珠”等义。
cynic:愤世嫉俗者,好挑剔挖苦的人
公元前4世纪希腊有一个哲学学派叫犬懦学派,希腊文作Kunikos,意思是snarlers(嗥叫的狗)。该派名称为何会与犬相联系呢?据有关资料记载,得名来由有二:一、其创始人苏榕拉底的门徒安提西尼(Antisthenes)在雅典城外一个以Cynosarges(白犬)为名的体育馆中讲学;二、此派中人生活刻苦,不修边幅,举止粗鲁,故人们讥之为kuon(犬)。犬懦学派把名利看作身外之物,认为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是不自然的,无足轻重的;提倡克已自制,独善其身而无所求,鄙视金钱和享受,认为这就是美德。他们所抱的这种愤世嫉俗,玩世不恭的态度反映了城邦贫民和被剥夺了部分权利的自由民对大奴隶主骄奢淫侈生活的消极反抗。英语cynic一词正是源于希腊语Kunikos,由拉丁语cynicus演变而来的,在16世纪原指“犬儒学派哲学家”,以后由专有名词转化为普通名词,意指“愤世嫉俗者”、“玩世不恭的人”、“好挑剔挖苦的人”、“怀疑人之真诚或善意的人”等。
brummagem:俗丽的便宜货(尤指假珠宝)
原为Birmingham(伯明翰)一词的拼法变体。17世纪伯明翰人常把Birmingham读成brummagem,而当时该地又以制造伪币和廉价珠宝饰物著称,故人们遂以brummagem一词作为廉价珠宝饰物一类仿制品的代称。
biro:圆珠笔
圆珠笔的英文名称之一,似乎只用于英国英语,系根据匈牙利发明家L. Biro (1900 - 1985)之姓氏命名的。1938年Biro在匈牙利取得圆珠笔的第一项专利。最初Biro仅用作圆珠笔的商标名。由于圆珠笔的笔尖为一金属圆珠,安装在笔管之内,可以自由滚动,故人们又称之为ballpoint pen,现在一般多缩短为ball pen或ballpoint。
bastard:私生子
古法语有个短语fils de bast,字面意思是son of a packsaddle(驮鞍上生的儿子)。据传,中世纪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赶骡人常将驮鞍当作临时床铺使用,不少私生子是在这种床铺上出生的,故人们便用该短语婉称私生子,意为“私生子”的英语bastard 一词即源于该短语,更确切地说是由其中的bast(驮鞍)衍化而来。从19世纪初以眦来bastard开始贬义化,如今更多地被作为粗俗语用以骂人,若要表示“私生于”或“非婚生子”则常以love-child一词代之。
bastard的近义词bantling(小杂种)其来历有点相似。它源自德语Bank‘bench’(长凳),不同的是,孩子不是在驮鞍上而是在长凳上出生的。
AIDS:艾滋病
AIDS, Aids 艾滋病
AIDS系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获得性免疫缺损综合症)的首字母缩合予音译为“爱滋病”,多作“艾滋病"。这种最终导致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崩溃的致命疾病是医学家在1980年最先在非洲发现和确认的,以后在纽约和旧金山也发现了。这种病症多发生和流行于同性恋者和吸毒者中间事故人们又称之为gayplague(同性恋病)。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艾滋病是通过血液和其它体液传染的,血友病患者和静脉注射吸毒者最容易传染上,其次就是同性恋者。人们认为l4世纪蔓延于欧亚两洲的黑死病(即鼠疫)之后迄今为止对人类生命的最大威胁奠过于此。
baker's dozen:十三,一打加一
“十三”的委婉说法之一。有趣的是,面包师(baker)之“一打”(dozen)是如何变成“一打加一”的呢?据传,13世纪英国面包师的名声很不好,他们常常欺骗顾客,缺斤少两。1266年英国议会颁布了一条法令,规定了面包的价格和重量,倘若斤两不足就要受到严惩重罚。可是,在当时制造面包的炉具比较原始,很难保证面包的分量个个都合乎规定标准。面包师为避免重罚,每售一打必奉送一个,用来弥补重量的可能不足,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习惯。因此面包师之“一打”(baker's dozen)即为一般人之“十三”。
还有一说同上说有几分出入。按英国古时风俗,面包小贩(huckster)从面包店购买面包享有优惠价,以一打之价可以购得十三个。这额外的第十三个叫做vantage bread,因为它是作为赢利(vantage)外给的。旧时出版商在出售印刷品时也效仿面包店,凡买书一打,便赠送一本,故人们偶尔亦用a printer's dozen来表示“十三”。作为“十三”代称的还有a devil's dozen。它来自中世纪欧洲关于撒旦(Old Nick)召集的会议上通常有十三个女巫出席的传说。但是后两个短语一般用得极少。在非正式说法中英国人以a baker's dozen替代“十三”恐怕或多或少是由于他们忌讳“十三”这一不吉利数字的缘故。
wimp:懦弱的人;体弱的人;没有骨气的人
这是个口头用语,20世纪70年代始用于美国,起初在学生中流行,以后又传至英国。关于其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一,wimp乃whimper(抽泣,呜咽)或whimperer(抽泣者)之缩略,性格懦弱的人或没有骨气的人往往因疼痛或委屈而哭哭啼啼(whimper)的,故人们以wimp称之;其二,该词源于美国漫画家埃尔齐·西格(Elzie C. Segar, 1894-1938)创作的连环画Popeye(大力水手)中名叫Wimpy的衣着邋遢的大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