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星期四):北欧神话中的雷神托尔
托尔Thor是北欧神话中的雷神,掌管战争和农业。他是主神奥丁的长子,其母为大地 女神。他是神族中最为强壮的勇士,具有呼风唤雨的能力。他的职责是保护诸神国度的安全和在人间巡视农作。相传每当雷雨交加时,就是托尔乘坐马车出来巡视, 因此北欧人称呼托尔为“雷神”。托尔的武器是一只可以发出致命闪电的大铁锤,其实就是雷电的象征。无论托尔把这只铁锤扔出去多远,它总是会像回旋飞镖一样 飞回托尔的手上。另外,他还拥有一条能够提升力量的腰带。
在神和巨人族的终极一战中,雷神托尔和他的宿敌巨蟒展开了惊天动地的决战。经历了激战之后,托尔使出致命一击杀死了巨蟒,不过他也因碰到了从巨蟒的伤口里流出的剧毒液体,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北欧人用雷神托尔的名字来命名星期四。英语中表示星期四的单词Thursday就是从此而来的。
Thor:[θɔ:] n.雷神托尔
Thursday:['θə:zdi; -dei]n.星期四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Thursday 词源,Thursday 含义。
sadism(虐待狂):著名的虐待狂作家萨德侯爵
英语单词sadism(虐待狂)来自法国著名作家、虐待狂萨德侯爵。萨德出生于一个古老的、败落的法国南部的贵族家庭。少年时他进入一家军官学校学习,15岁时他成为候补军官。16岁时他参加了七年战争并多次被提升。成年后,他娶了一名出身自不太高贵、但非常富有的贵族家庭的女子。1764年萨德的父亲死后,他继承了他父亲的与瑞士交界的三个省的荣誉总督的职务。萨德婚后所获得的财富使得他可以开始他丑闻昭著的生活,他的生活远远跳出了当时法国贵族的放荡主义所容许的范围。据闻他多次虐待非常年轻的妓女和他家里的男女佣人,后来与他的妻子一起虐待家里的佣人。
由于受到虐待他人的指控,萨德曾经多次被捕入狱,多次被判处死刑但又幸运逃脱。在监狱和疯人院生活的漫长时间内,萨德致力于写作,创作了多篇优秀的文学作品。
萨德作品中的色情描写非常细腻,富有想象力。萨德尤其爱好描写各种暴力和虐待行为。由于他的作品中有大量性虐待情节,被认为是变态文学的创始者.后来的学者把主动的虐待症,也就是喜欢虐待别人,命名为 “萨德现象”(Sadism),即“虐待狂”、“施虐症”。萨德现象(Sadism)与马索克现象(Masochism)合称为sadomasochism,简称为SM,中文即指性虐待症、虐恋。
sadism:['seɪdɪz(ə)m] n.虐待狂,性虐待,施虐症
sadist:['sedɪst] n.虐待狂者
sadistic:[sə'dɪstɪk] adj.虐待狂的,虐待狂倾向的
platonic(理想的):注重精神和理念的哲学家柏拉图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大哲学家。柏拉图的学说对后世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从他的名字中产生了单词platonic(柏拉图式的),来形容与他的学说相关的思想,包括:
platonic love(柏拉图式爱情):指注重精神、纯洁的、非肉欲的爱情。在《会饮篇》(symposium)中,柏拉图记载了老师苏格拉底对爱情的分析。苏格拉底认为爱情的最正确的用途是将人引导至对神的爱,并区分了凡俗之爱和神圣之爱。凡俗之爱仅仅是肉体吸引,而神圣之爱始于肉体吸引,但逐渐提升至对“至美”的爱。这种神圣之爱后来就被称为platonic love(柏拉图式爱情)。
platonic idealism(柏拉图式理想主义):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idea)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柏拉图还在其名著《理想国》中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国家概念。柏拉图认为这是最好的国家政体,其他的政体如贵族制、君主制、寡头制、民主制、僭主主都是相对低劣的政体。但柏拉图所提出的这种理想国家由于对国民和统治者的素质要求太高,因为难以实现,只能是一种理想化状态。
总体来说,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强调理念,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强调现实世界,他们之间的差异在拉斐尔的名画《雅典学院》中得到体现:在画中, 亚里士多德伸出右手,手掌向下,好象在说明:现实世界才是他的研究课题;柏拉图则右手手指向上,表示一切均源于“理念”,源于神灵的启示。
platonic:[plə'tɑnɪk] adj.柏拉图式的,理想的,不切实际的,纯精神的
boost:推动、促进
发音释义:[buːst] vt.n.往前或往上推;促进;提升;增加
词源解释:美式英语,词源不详,首次出现于19世纪初期,常用于抽象用法。
助记窍门:boost→boots→支撑人向上、向前运动→推动、促进
衍生词:booster(支持者;助推器;升压机)
alleviate:缓和
发音释义:[ə'liːvɪeɪt] vt. 减轻,缓和
结构分析:alleviate = al(=ad,使)+ levi(轻)+ate(动词后缀)→使其变轻→减轻
词源解释:levi←拉丁语levis(轻)
同源词:levity(轻浮、轻率),levitate(飘浮),elevate(提升、举起),relieve(减轻、救济)
衍生词:alleviation(缓和、镇痛剂)
elated:兴奋的
e-, 向外。-lat, 承受,兴起,词源同translate, relation. 原指提升的,晋升的,引申义兴奋的。
hawser:船上的钢缆,缆索
来自古法语haucier,拉,提升,来自拉丁语altus,高的,词源同altitude,haughty.引申词义升降索,缆索,船上的钢缆。
martinet:严格执行军纪的军官
17世纪法国路易十四时代有一位著名的军事教官名叫Jean Martinet。他在1660至1670年间任步兵总监,负责训练步兵。他制定了一套新的操练法,并且严厉严格的军纪。企图称霸欧洲的这位“太阳国王”要求所有贵族子弟都能指挥一个营的步兵,在Martinet的严格训练下,这些人都成了合格军官。他还把刺刀作为一种战斗武器引入步兵中,从而大大提升了步兵的战斗力,使法国步兵成为欧洲第一支最好的正规部队。为此,Martinet誉满全欧,他的操练法在许多欧洲国家被推广使用。英语martinet一词就是源自他的姓氏,始见于英国剧作家威彻利(William Wycherley在1676年上演的喜剧《爽快人》),但改词在剧中指某种军事操练,以后才用来喻指“严格的教官”,18世纪以后又进而引申为“严格执行纪律的人”。1672年路易十四对荷兰人发动了一场战役,Martinet任法国陆军元帅。在围攻德国杜伊斯堡时,他身先士卒被法国自己的炮兵的炮火击中不幸阵亡。
yuppie:雅皮士;少壮派的职业人士
该词源于美国,始见于20世纪80年代初,系由young urban professional(年轻的城市专业人士)的首字母缩合与hippie(嬉皮士)的尾部-pie拼缀而成。与yuppie几乎同时出现的还有另外两个混成词:yap(young aspiring professional,年轻有抱负的职业人士)和yumpie(young upwardly mobile professional,年轻的提升快的专业人士)。
这三个词均指年轻、富有、能干且有上进心的一类人。他们一般都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工作勤奋,追求物质享受。尔后,yuppie一词逐渐取代了另外两个,并在英语词汇中占了一席之地;特别是在1984年Marissa Piesman与Marilee Hartley合著的The Yuppie Handbook(雅皮士手册)一书于纽约出版后,yuppie一词随之在英语国家为人们广泛使用。
在汉语中一般是仿hippie(s)的译名“嬉皮士”将yuppie(s)译作“雅皮士”,也有音译为“雅皮”或“雅痞”的。受hippie和yuppie的影响,此后英语又出现了一连串以-pie或-ie结尾的新词,诸如buppie(black urban professional或black yuppie,黑人雅皮士),guppie (gay yuppie,同性恋雅皮士),Juppie(Japanese yuppie,日本雅皮士),woopie(well-off older person,富皮士,富有的老年人),rumpie(rural upwardly mobile professional,农村提升快的专业人士),yuffie(young urban failure,雅飞士,失败的城市青年)等,不过这些新词大多昙花一现。到了20世纪90年代,yuppie一词已不多用,而且常含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