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master(大师):学而优则仕的佼佼者

中国人有“学而优则仕”的观念,而英语单词master其实也含有类似的含义。master来自拉丁语magister,表示“首领、领头人、指导者、教授者”。而magister中的magis表示“更多、更大”,所以magister的本意是“学识更多的人,更伟大的人”,也就是“佼佼者”的意思。因为他比别人学识渊博,所以他既能当老师,指导别人做事,又能走上仕途,担任领导职务。可以说master一词同时对应于汉语中的“师”和“主”这两个概念。根据场景不同,可以翻译为大师、硕士、师傅、主人等不同说法。与master同源的单词有magistral、magisterial、magistrate等。

master:['mɑːstə]n.硕士,主人,大师,教师adj.主人的,主要的,熟练的vt.控制,精通,掌握

magistral:['mædʒɪstr(ə)l] adj.教师的,独断的

magisterial:[,mædʒɪ'stɪərɪəl]adj.有权威的,专横的

magistrate:['mædʒɪstrət; -streɪt]n.地方法官,文职官员,治安推事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master 词源,master 含义。

minister(部长):自称“小人”的大臣

在中国历史上,再大的官见了皇帝也得自称“奴才”、“小的”。西方也一样,大臣在国王面前自称minister。mini表示“小”,如miniskirt(迷你裙);后缀ster表示“人”,所以minister其实就是“小人”的意思。因此,在英语中,minister就逐渐变成了对辅助国王的大臣的称谓。虽然后来英国实行了君主立宪制,但minister的称呼并没有变化,只是翻译时一般翻成“部长”而不是“大臣”。prime minister就是首相、总理。

minister作为动词时,表示“辅助、伺候”。单词administer、administrate跟minister同源,前面的ad是表示“to”的希腊语。所以这两个单词虽然也表示“管理”的意思,但跟management还是有所区别,一般翻译为“行政管理”,说白了就是辅助主人料理日常事务的,跟“管家”有点接近。而management中的manage本意是“驾驭马”,含有“想方设法控制、操纵,努力实现”的意思。

minister:['mɪnɪstə]n.部长,大臣,牧师vi.执行牧师之物,辅助或伺候某人

ministry:['mɪnɪstrɪ]n.政府部门

administer:[əd'mɪnɪstə]v.管理,治理,实施

administrate:[əd'mɪnɪstreɪt]v.管理,经营,实施

administration:[ədmɪnɪ'streɪʃ(ə)n]n.管理,行政,实施,行政机构

answer(回答):宣誓答辩指控

在古代西方的法庭上,宣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证人作证、原告被告的申辩都要进行宣誓。在现代西方法庭上我们依然还能看到证人在作证之前都要象征性地宣誓。英语单词answer的来源就跟这种宣誓行为有关。单词answer中的an与词根anti(对于、against)有关,swer与单词swear(宣誓)有关。所以,它的字面意思就是“经过宣誓对指控做出答辩”。它本是一个严肃的法律术语,但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逐渐丧失其法律含义,变成了“答复、回答”等含义。

answer:['ɑːnsə] v.回答n.回答,答案,答辩。记:an(anti)+swer(swear)

bootleg(私卖):美国禁酒期间私酒贩子用靴筒藏匿私酒

美国最初的移民以清教徒为主,他们主张清廉节制,反对饮酒。这个主张禁酒的民间运动时起时伏,连绵不断,终于在20世纪初掀起了全面禁酒的大潮。1920年,美国通过宪法第18号修正案——禁酒法案,正式向酒宣战。按照该法案,任何人不得制造、售卖和运输酒精含量超过0.5%的饮料。人们可以在家里饮用以前买来的酒,但不得在公开场合或聚众饮酒。

然而,禁酒令根本无法消除人类对饮酒的欲望和需求,反而带来了巨大的社会问题。合法市场被取缔后,地下贩卖私酒的黑市却蓬勃发展,黑手党也通过控制贩卖私酒的黑市而谋取暴利,发展壮大。私酒贩子想尽各种办法来藏匿私酒,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把私酒藏在高筒靴的靴筒里,从而诞生了一个英语单词bootleg,本意是“靴筒”,在这里表示“把私酒藏匿在靴筒里”,用来比喻私酒、私货或走私行为。相应的,bootlegger则用于比喻私酒贩子。后来,该词的词义进一步扩大,除了私酒外,bootleg还可以表示其他各种未经授权私自发行的货品,尤其是唱片等音像制品。

bootleg:['buːtleg] n.靴筒,私货v.私卖adj.违法、私自制造并销售的

bootlegger:['bu:t,legə] n.走私者,贩卖私酒者

enchant(迷住):念咒语施展魔法

和chant(吟唱)一样,enchant也与“吟唱”有关,不过不是“唱歌”,而是“念咒语”。enchant由en(into, upon)+chant(吟唱)构成,字面意思就是对着……念咒语、施展魔法,从而控制人的思想,使其迷住。

enchant:[ɪn'tʃænt] vt.使迷住,用魔法迷住

enchantment:[ɪn'tʃɑːntm(ə)nt] n.魅力,魔法,妖术,迷醉

incantation:[ɪnkæn'teɪʃ(ə)n] n.咒语

vampire(吸血鬼):发源自东欧的吸血鬼传说

英语单词vampire(吸血鬼)来自东欧塞尔维亚语。关于古代欧洲吸血鬼的第一手 资料,能在位于巴尔干半岛的塞尔维亚王国寻得——实际上,吸血鬼的传说也正是从巴尔干半岛出现并扩散到全世界的。公元14世纪,欧洲暴发了大规模的瘟疫, 瘟疫传染极快并且危害极大,当时在欧洲造成了恐慌。有些得了瘟疫的人并没有真的死去,但其亲友便将其草草掩埋,以至于后来某些坟墓被打开时,人们发现里面 的尸体呈现着各种古怪姿势,并且还染有鲜血,这当然是因为被误埋的活人挣扎所致,但是当时的人们因为过于害怕便产生了奇异的联想,于是吸血鬼的说法从贫穷 落后的东欧传到整个欧洲。

最经典的吸血鬼形象来东欧罗马尼亚传说中的德古拉(Dracula)伯爵。他是多瑙 河畔瓦拉西亚公国的督军。由于君斯坦丁堡受到土耳其人的袭击,德古拉伯爵受命前往征讨土耳其军队。然而在他获胜之时,谣传他战败并死于敌手。他的妻子听闻 后悲痛欲绝之下投河自杀。德古拉班师回朝却看到妻子的尸体,愤怒地责问上帝,为什么他一生都为主而战,最终却遭受如此结局。狂怒的伯爵用长矛刺穿十字架上 的耶稣,顿时鲜血四流。他从此投向魔鬼,以鲜血作为食物,成为一名吸血鬼。他的传说成为了很多关于吸血鬼文学和影视作品的源泉。

到了15世纪,梵蒂冈教廷正式宣布吸血鬼,僵尸等魔怪的存在,并宣布他们为基督教的敌人。从此吸血鬼种族存在的概念在欧洲大陆广泛流传开来,并产生了许多传说。

17、18世纪时,在塞尔维亚等东欧斯拉夫语国家流行着一些死尸复活吸血的传说,并 形成了一些特殊的习俗,比如埋尸体的时候要钉个木桩什么的。18世纪,奥地利扩张到塞尔维亚北部等地区的时候,官方发现了当地的这些奇怪习俗,大惊小怪地 到处传扬,导致吸血鬼的传说越传越广。如1725年,在塞尔维亚,一名叫做皮雷·普洛戈维兹的人被指控变为吸血鬼,人们传说有八人死在其手中。另一名叫做 阿诺德·保勒的吸血鬼则造成了大量人口牲畜的死亡。其中普洛戈维兹事件的档案仍可在维也纳档案馆里面找到。在这份德文档案中首次出现“vanpir”这个 词,被视为“vampire"的词源,这是“vampire”第一次出现在文献里。1732年3月3日,法国的一家杂志Le Glaneur也详细地报道了此次事件,文中的“Vampyre”第一次出现在法语中。同年3月11日,英国《伦敦日报》中第一次出现了Vampire一 词。此后,整个欧洲对于这种生物的描述都改成了Vampire一词,只是拼写略有差异。

vampire:['væmpaɪə] n.吸血鬼

avatar(化身):印度教中神灵降临人间的化身

一部3D科幻大片《阿凡达》让很多人记住了avatar这个英语单词。不过,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单词并非导演杜撰的,而是来自梵文,是印度教中的一个重要术语。

avatar来自梵文avatarana,由ava(off,down)+tarati(cross over)构成,字面意思是“下凡”,指的是神灵降临人间的化身,通常特指主神毗湿奴(VISHNU)下凡化作人形或者兽形的状态。印度教传说毗湿奴有10个化身,其中有9个已经降临世间,最后一个化身会在世界末日降临。

电影《阿凡达》中的avatar是地球人的精神所占据并控制的外星人肉体,与印度教 中的avatar含义相差甚远。因此,电影《阿凡达》在上映之前就遭受了印度教团体的强烈抗议,声称电影名字玷污他们的宗教。世界印度教协会主席曾要求导 演卡梅隆做出声明,澄清这部3D科幻影片的名字与印度教及其信仰毫无任何关系,重名只是一个巧合。

在网络时代,avatar又有了一个新的意思——个人在网络虚拟环境中的化身,即代表用户形象的图像,即常说的“头像”或“个人秀”。

avatar:['ævətɑː]n.化身,神灵的化身,头像

monster(怪物):神灵为了警告人们而降下的怪物

古罗马人相信各种奇异现象都是神灵所发出的信息。如果出现一些怪异、变态的生物,则 是神灵被激怒后发出的警告,预示着将有大灾大难发生。这种神灵的警告在拉丁语中就是monstrum,来自monere(warn,警告)。同源单词有 monitor(监控器、班长)、money(源自罗马女神Juno的称号Moneta——警告者)。

英语单词monster就来自拉丁语monstrum,原本表示神灵为了警告人们而降下的怪物,后来这种宗教意味逐渐被人遗忘,仅仅用来表示“怪物”。

monster:['mɒnstə] n.怪物,怪兽,巨人,巨兽,残忍的人adj.巨大的

category(种类):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范畴”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其哲学著作中提出了“范畴”(category)这个术语,“范畴”指的是“可用来描述、断言一个主体的最基本的概念”。亚里士多德总结了十种“范畴”(基本概念):本质、量、质、关系、地点、时间、位置、状态、活动、遭受。

在其著作中,亚里士多德使用了希腊语kategoria来 表示“范畴”。kategoria原本是一个法律术语,表示“指控、断言”。它由kata(=cata,表示down to或against)+agoreuein(当众宣称)构成。英语单词category就来源于希腊语kategoria,原本表示“范畴”。因为“范 畴”代表的是一个基本概念,每一个范畴都代表一类具体事物,如“人”这个范畴就代表了一类生物,所以在非哲学场合,category常用来表示“种类”。

category:['kætɪg(ə)rɪ] 种类,类别,范畴

hysteria(歇斯底里):妇女子宫功能失调导致的情绪失控

癔病(hysteria)又被称为“歇斯底里”,指因为恐惧或其他原因造成的情绪失 控。古代西方医生认为,只有女性才会出现“歇斯底里”的症状,原因在于女性子宫功能失调;男性因为没有子宫,所以不会得癔病。他们还认为,癔病之所以有各 种不同表现,是由于子宫在体内偏离正常位置,到处乱跑造成的。当子宫在体内四处游走,压迫其他器官时,会导致不由自主的恐惧。这种错误的认识,直到十九世 纪才被精神学家夏尔科、弗洛伊德等人纠正。

英语单词hysteria(癔病)源自希腊语hysterikos,字面意思就是“源自子宫的”。词根hyster-表示“子宫”,如hystera(子宫)、hysteritis(子宫炎)。

hysteria:[hɪ'stɪərɪə]n.癔病,歇斯底里

hysteric:[hɪ'sterɪk]adj.歇斯底里的,癔病的,异常亢奋的n.癔病患者

hysterical:[hɪ'sterɪk(ə)l]adj.歇斯底里的,异常亢奋的

hystera:['hɪstərə] n.子宫

hysteritis:[,histə'raitis] n.子宫炎

prefect(长官):古罗马中由政府任命的高级官员

单词prefect在英语中可以表示很多职务,如省长、市长、警察厅长(局长)、学校的教务长(院长)等等,就像单词president一样,上可以表示“总统”、下可以表示“会议主席”。prefect一词来自拉丁语,由pre(在前面)+fect(执行)组成,字面意思就是“在前面执行公务”,即“领导”、“长官”的意思。prefect指的是由政府任命而非民众选举出来的高级官员,因此它的级别要低于执政官、保民官等政府高官。在古罗马时期,最重要的一个prefect是Praetorian prefect(禁卫军长官),因为禁卫军负责罗马皇帝的安保工作,常常成为控制皇帝人选的重要力量。

prefect:['priːfekt] n.长官,地方行政长官,警察局长,学校院长,教务长

sadism(虐待狂):著名的虐待狂作家萨德侯爵

英语单词sadism(虐待狂)来自法国著名作家、虐待狂萨德侯爵。萨德出生于一个古老的、败落的法国南部的贵族家庭。少年时他进入一家军官学校学习,15岁时他成为候补军官。16岁时他参加了七年战争并多次被提升。成年后,他娶了一名出身自不太高贵、但非常富有的贵族家庭的女子。1764年萨德的父亲死后,他继承了他父亲的与瑞士交界的三个省的荣誉总督的职务。萨德婚后所获得的财富使得他可以开始他丑闻昭著的生活,他的生活远远跳出了当时法国贵族的放荡主义所容许的范围。据闻他多次虐待非常年轻的妓女和他家里的男女佣人,后来与他的妻子一起虐待家里的佣人。

由于受到虐待他人的指控,萨德曾经多次被捕入狱,多次被判处死刑但又幸运逃脱。在监狱和疯人院生活的漫长时间内,萨德致力于写作,创作了多篇优秀的文学作品。

萨德作品中的色情描写非常细腻,富有想象力。萨德尤其爱好描写各种暴力和虐待行为。由于他的作品中有大量性虐待情节,被认为是变态文学的创始者.后来的学者把主动的虐待症,也就是喜欢虐待别人,命名为 “萨德现象”(Sadism),即“虐待狂”、“施虐症”。萨德现象(Sadism)与马索克现象(Masochism)合称为sadomasochism,简称为SM,中文即指性虐待症、虐恋。

sadism:['seɪdɪz(ə)m] n.虐待狂,性虐待,施虐症

sadist:['sedɪst] n.虐待狂者

sadistic:[sə'dɪstɪk] adj.虐待狂的,虐待狂倾向的

libel(文字诽谤):利用传单和小册子进行诽谤

在英语中,“诽谤”分为“文字诽谤”和“口头诽谤”,libel是“文字诽谤”,slander是“口头诽谤“。英语单词libel来自拉丁语词根liber(书),原意是“小书、小册子”。由于古代没有广播电视等通讯手段,权贵要人们相互攻击时只能通过散发传单、小册子等方式。大家通过小册子相互揭短,因此libel一词衍生出“控告、控诉书”之意,在法律领域表示原告的起诉书。由于这种小册子里所写的内容免不了夸大其词,甚至无中生有,因此libel一词又产生了“中伤、诽谤”之意,在法律领域中表示“诽谤罪”。

libel:n.诽谤罪,诋毁,毁坏名誉的东西,控诉书vt.中伤,诽谤,控告vi.进行文字诽谤

cartel(卡特尔):军队之间的书面协议

cartel(卡特尔)指的是同一行业中若干企业达成协议,联合起来控制市场的行为。这个单词来自拉丁语charta(纸),与chart(图纸)同源。在16世纪,cartel指的是书面的挑战书。在17世纪时,该单词表示军队之间达成的交换俘虏的书面协议。俗话说“商场如战场”。生意场上的竞争对手达成的协议自然与交战双方达成的协议有很大的类似性,因此cartel一词从20世纪初开始用来表示原本相互竞争的企业达成协议、联合控制市场的行为。

cartel: [kɑː'tel] n.卡特尔,企业联合,垄断联盟,俘虏交换协议

starboard(右舷):控制船只方向的船舵所在一侧

在古代撒克逊人的船只中,负责控制船只方向的船舵安装在船的右侧外沿,所以在古英语中,这一侧的船舷被称为steorbord(steer board),后来演变为现代英语中的starboard(右舷)。船只靠岸时,必须使右舷朝外,用左舷靠近码头来装卸货物,所以在古英语中左舷被称为ladd borde(the loading side),后来演变为现代英语中的larboard(左舷)。由于starboard(右舷)和larboard(左舷)发音接近,不易区分,人们后来又将左舷称为port。port原指“港口”,由于船只进港时左舷朝向港口码头,所以就用port来表示左舷。

starboard:['stɑːbɔːd; -bəd] n.右舷adj.右舷的v.向右转舵

larboard:['lɑːbɔːd; -bəd] n.左舷adj.左舷的adv朝左舷

port:[pɔːt] n.港口,端口,左舷v.向左转舵

class(阶级):古罗马社会的六大社会等级

古罗马王政时期的第六位国王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Servius Tullius)推行一系列军事和政治改革。其中一项改革是对所有罗马居民进行财产普查,根据财产多寡将所有人划分为六个classis(等级)。每个等级须为军队提供数目不等的“森图里亚”(Centuria,百人队)。第1等级提供98个森图里亚,其中包括18个骑兵森图里亚和80个重装步兵森图里亚;第 2、3、4等级各出20个步兵森图里亚;第5等级出30个轻装步兵森图里亚。另外,工匠和号手各组织2个森图里亚,无产者提供1个森图里亚。合计共193个森图里亚。共193个森图里亚。不同等级的森图里亚的人数不相等,武器装备也有所不同。

此外,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还创设了森图里亚会议。起初这个会议具有军事性质,后来取代库里亚会议,获得宣战、媾和、选举高级官员、制定法律和审判等职权。因它以森图里亚为单位投票,实际上被拥有森图里亚数目过半的第一等级即富有公民所控制。

英语单词class就来自拉丁语classis。

class:[klɑːs] n.阶级,等级,班级,类别vt.分类,把……分等级,把……归入某等级vi.属于某等级

ascetic(禁欲苦行):古希腊运动员赛前的禁欲和锻炼

今年的巴西世界杯刚结束不久。每一届的世界杯总会有一个话题引发激烈的讨论,那就是大赛之前该不该禁欲。本次世界杯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所有对球员颁布“禁欲令”的队伍都遭到了淘汰,而那些对球员性生活持有更宽松态度的球队则走得更远。尽管如此,在历史上,人们普遍认为大赛之前应该禁欲,英语单词ascetic(苦修)一词就反映了这一观点。

ascetic源自希腊语asketikos,最初指的是古希腊人在参加奥运会这样的比赛前的禁欲和锻炼。古希腊人格外重视比赛前的禁欲,因为他们认为精液是男人气概和力量的来源,在比赛时必须拥有充沛的储备。古希腊体育史上的传奇英雄、曾经在一天内获得三项比赛的桂冠的克雷托马库斯(Kleitomachos)就特别重视禁欲,甚至连含有色情话题的聊天都拒绝参与。还有些人甚至会采用系上包皮的方式(infibulation)来控制情欲。

古希腊人为了备赛而采取的禁欲做法得到了基督教徒的赞誉。一些基督教隐士和僧侣在进行苦修时,也会采用古希腊人的这种禁欲方法,因此ascetic一词后来往往用来表示隐士、僧侣等人的禁欲苦行。

ascetic:[ə'setɪk] n.禁欲者,苦行者adj.禁欲的,苦行的

asceticism:[ə'setɪk] n.禁欲主义,苦行生活

amnesty(大赦):古雅典民主派和贵族达成的和解

公元前404年,在雅典与斯巴达之间的争霸战(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落败,斯巴达国王吕西斯特拉图解散了雅典的民主政府,扶植了由三十个贵族组成的寡头政府,史称“三十僭主”。三十僭主操控政治,把穷苦平民排挤在政治之外,又实施恐怖统治,在8个月内杀死的雅典人几乎比战争最后十年斯巴达人杀死的雅典人还要多。许多温和派纷纷逃离雅典,而民主派则发动反击,最终击败斯巴达保护军,杀死为首的两名僭主,推翻三十僭主的寡头政治,重新建立了民主制度。

民主派恢复民主制度后,并没有对贵族所犯下的恶行展开报复,而是选择了和解。公元前403年,雅典政府颁布一项法令,宣布除三十僭主及其帮凶外,对其他人在过去所做的任何事情进行“遗忘和宽免”(希腊语amnestia),双方中的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在以后提起诉讼或寻仇。这项法令被后人称为“大赦令”。

英语单词amnesty就来自该“大赦令”中的希腊语amnestia,由a(not)+mnestis(记忆)构成,字面意思就是“遗忘,不再记得”,本意指民主派和贵族之间的和解,对双方以往的对立行为统统一笔勾销。现在常用来表示“大赦、特赦”。

amnesty:['æmnɪstɪ] n.大赦,特赦,特赦令vt.对……实行大赦

svengali(斯文加利):小说中能催眠、操控他人的音乐家

斯文加利(Svengali)是英国小说家乔治·杜·莫里耶(George du Maurier)于1894年出版的经典小说《特丽尔比》(Trilby)中的音乐家,他使用催眠术控制女主人公特丽尔比,使其惟命是从,成为他牟利工具。后人用svengali来形容那些对他人具有极大影响力和控制力的人,如能使观众如痴如醉的歌星。

svengali:[sveŋ'ɡɑ:li; sfeŋ-] n.斯文加利,如斯文加利一般的人,对他人具有极大影响力和控制力的人

ban(禁令):封建领主在其领地上发布的强制性公告

在欧洲的封建社会中,领主在自己的领地上(manor)拥有许多经济特权。其中一项特权是,领主可以发布公告,强制要求领地内的所有居民做某事或禁止做某事,如要求居民给领主服兵役、禁止狩猎、捕鱼等,甚至要求居民必须使用领主所提供的公用设施,如水井、磨坊、烤房、桥梁等,并向领主支付相应的使用费。领主所发布的这种公告在拉丁语中称作bannun,英语单词ban(禁令)就来源于此,本来既可是命令做某事或禁止做某事,但后来词义逐渐缩小为“禁止做某事”。同源的还有单词banns(结婚公告)。

从单词ban衍生出形容词banal,原意是“与ban有关的”,如banal right指的就是领主所拥有的发布公告的权利。由于领地内所有人都必须遵守领主的公告,所以banal一词逐渐产生“公共的,普遍的”之意,进而产生“司马见惯的,陈腐的”的含义。

单词abandon(放弃)也与ban有关。它源自法语词组 à bandon(under control or jurisdiction),其中的à =at,bandon和ban一样源自拉丁语bannun,表示“控制、管辖”。 该词组常用于法律术语mettre a bandon(put something under someone else’s control),表示“放弃对某物的控制、放弃某些权利”,如Mettre sa forest à bandon意思就是放弃对森林的权利,其他人可以去森林狩猎、伐木。

ban:[bæn] n.禁令vt.禁止,取缔

banns:[bænz] n.结婚公告

banal: [bə'nɑːl; -'næl] adj.平庸的,陈腐的,老一套的

banality:[bə'nælɪtɪ] n.陈词滥调,平凡,陈腐

abandon: [ə'bænd(ə)n] vt.放弃、舍弃、离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