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ubus(梦魇):在睡梦中与人交合的梦淫妖
在中世纪的西方民间传说中,梦淫妖会在人的睡梦中与人交合,乘机吸收其精气。以男性形象出现的男妖称为incubus,以女性形象出现的女妖称为succubus。女子梦魇时往往会以为是被梦淫妖压身,所以incubus演变成“梦魇”和“重担”之意,而succubus逐渐用来表示“淫妇、娼妓”。
incubus来自拉丁文incubare,由in(upon,在其上)+cubare(横卧)构成,字面意思是“横卧于其上”;而succubus来自拉丁文succubare,由sub(under,在其下)+cubare(横卧)构成,字面意思是“横卧于其下”。英语词根cub就来源于拉丁文cubare(横卧)。
incubus: ['ɪŋkjʊbəs] n.梦魇,沉重的负担
succubus: ['sʌkjʊbəs] n.女妖,妓女,女梦淫妖
incubate: ['ɪŋkjʊbeɪt] v.孵化,培养n.孵育物。记:in在上面+cub横卧+ate动词后缀→卧在上面孵化
incubation:[ɪŋkjʊ'beɪʃ(ə)n] n.孵化,潜伏,潜伏期
incubator: ['ɪŋkjʊbeɪtə] n.孵化器,保温箱,细菌培养器
cubicle: ['kjuːbɪk(ə)l] n.小卧室,小房间。记:cub横卧+i+cle小东西→可供横卧的小房间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incubus 词源,incubus 含义。
oracle(神谕):德尔惠的神谕
古希腊人有求神谕(Oracle)的习俗。神谕是一种占卜形式,经过某个中介者,传达神明的意旨,对未来做出预言,回答询问。在古希腊,最著名的神谕是德尔斐神谕。德尔斐(Delphi)是古代所有希腊城邦的共同圣地,供奉着德尔斐的阿波罗。古希腊人认为,德尔菲是地球的中心,是“地球的肚脐”。在求神谕时需要向神庙供奉大量礼物。神庙里负责传达神谕的是称为“皮提亚”(Pythia)的女祭司,由年轻女孩或老妇担任,坐在一张三角架上。三脚架横跨在一道产生天然气的裂缝上。
史载,西亚的里底亚王不知道该不该和波斯帝国作战,于是便来到德尔菲求讨神谕。神谕说,一旦交战,一个大帝国将会灭亡。里底亚王以为神谕说的大帝国是波斯,大喜之下于是下令大军出征,结果却遭到惨败。里底亚王愤怒地又一次来到德尔菲,责问祭司为什么要骗他,祭司回答说:“神谕所说的大帝国,正是您的国家。”
大名鼎鼎的IT公司甲骨文公司的英文名就是“Oracle”。中文之所以翻译为为“甲骨文”,乃是中国古代使用甲骨来占卜,从而获得神谕。
oracle:['ɒrək(ə)l] n.神谕,预言
babel(嘈杂声):圣经中几乎通天的巴别塔
英语单词Babel和Babylon其实指的是同一个城市(古巴比伦),只不过Babel来源于希伯来语,Babylon来源于希腊语。据《圣经·创世纪》记载,大洪水后,诺亚的子孙越来越多,遍布地面。他们向东迁移,在古巴比伦附近定居下来。他们彼此商量说,要烧砖为石,拿石漆为灰泥,建造一座城市和一座通天塔,以传扬其名。由于他们语言相通,齐心协力,很快就建成了一座巨大的城市,高塔也直插云霄,快到天上了。没想到此事惊动了上帝。上帝担心人类办成此事后将狂妄自大,为所欲为,便变乱众人的语言,使大家无法交流,通天塔也因此半途而废。这座城市和塔便被称为Babel,在英语中比喻“嘈杂声”。而来源于希腊语的Babylon在英语中比喻奢华浮靡的城市。
Babel:['bebl] 巴别塔,通天塔,巴比伦
babel:['bebl] n.嘈杂声
Babylon:[ˈbæbilən]n.巴比伦,奢华而罪恶的城市
scapegoat(替罪羊):在赎罪日背负人的罪恶离开的羊
根据摩西制定的律法规定,每年的赎罪日,犹太人都要挑出两只羊,一只作为祭品献给上帝,称为“the Lord’s goat”。另一只则给绑在祭坛下,祭司用手按羊,代表众人向上帝忏悔这一年的罪过,然后把这只羊带到旷野中放掉,表示它背负着人的罪恶离去,从而洗净了人的灵魂。这只羊就叫做scape goat,后来合并为scapegoat,字面意思是“逃走的羊”,但通常被翻译为“替罪羊”,因为它承担了人的罪恶。
scapegoat首次出现在1530年廷代尔翻译的《圣经》英文版本中。19世纪早期,scapegoat才发展出非宗教方面的用法,指替别人承担罪恶和过错的意思。
scapegoat:['skeɪpgəʊt] n.替罪羊,替人顶罪者,替身vt.使成为替罪羊
flat(公寓):楼房中一个独立居住单元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人们住的一般都是独立的房屋。但是随着城市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聚居在城市里。由于城市土地价格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而提高,中低收入阶层无力支付独立房屋的费用,此时就出现了多户人家共同居住在一栋建筑的情况。这种供多户人家居住的建筑就是公寓。
在古罗马时代,罗马城中就出现了这种公寓,拉丁语中称为insulae。据记载,在罗马帝国晚期,罗马城中就已经有5000座最高7层、20米高的insulae。据阿拉伯地理学家Al-Muqaddasi描述,在10世纪的埃及开罗,大部分人口都居住在高层的公寓中,每一栋公寓能容纳200多口人。
在英国,公寓出现得很晚。人们习惯居住在独立的房屋中。直到19世纪末期,这种观念才有所转变。随着城市化进程和人口增加,伦敦城中传统的独立房屋的价格日益昂贵,越来越多的人负担不低,特别是对于年轻的未婚男女。因此,公寓楼的概念应运而生。这张楼房由多层构成,每一层都是单独的一套居住单位,人们可以购买或租用楼房中的一层。在英语中,人们管这种楼房中的一套居住单位称为flat,本意是“一层,一个平面”,而一栋公寓楼则称为a block of flats。flat中的一个房间称作apartment,意思是flat中的一个part(部分)。但到了美国,美国人逐渐用apartment来表示整个flat。但是在英国、香港、新加坡等英联邦国家中,人们还是使用flat来表示一套公寓。
flat: [flæt] n.公寓,平地,平面adj.平地,单调的,平坦的,扁平的
apartment: [ə'pɑːtm(ə)nt] n.公寓(美式英语),房间(英式英语)
master(大师):学而优则仕的佼佼者
中国人有“学而优则仕”的观念,而英语单词master其实也含有类似的含义。master来自拉丁语magister,表示“首领、领头人、指导者、教授者”。而magister中的magis表示“更多、更大”,所以magister的本意是“学识更多的人,更伟大的人”,也就是“佼佼者”的意思。因为他比别人学识渊博,所以他既能当老师,指导别人做事,又能走上仕途,担任领导职务。可以说master一词同时对应于汉语中的“师”和“主”这两个概念。根据场景不同,可以翻译为大师、硕士、师傅、主人等不同说法。与master同源的单词有magistral、magisterial、magistrate等。
master:['mɑːstə]n.硕士,主人,大师,教师adj.主人的,主要的,熟练的vt.控制,精通,掌握
magistral:['mædʒɪstr(ə)l] adj.教师的,独断的
magisterial:[,mædʒɪ'stɪərɪəl]adj.有权威的,专横的
magistrate:['mædʒɪstrət; -streɪt]n.地方法官,文职官员,治安推事
dowry(嫁妆):女子出嫁时娘家赠送的陪嫁礼物
女子出嫁时,女方家庭向男方或新婚夫妇赠送一定的陪嫁礼物,这是全世界范围内通行的一项古老习俗。这种陪嫁礼物就是“嫁妆”,在英文中称为dowry。它源自拉丁语dotare,其中的do就是“赠送”的意思,如英语单词donate(捐赠)。与它同源的还有endow(捐赠)。
娘家赠送嫁妆的原因,一方面是为新婚夫妇提供一定资助,帮助他们成家立业,另一方面还有比较深厚的社会历史原因。我们知道,古代社会是父权和夫权社会,女性地位低下,嫁入男方后就成了婆家的人,与娘家不再有瓜葛,也不能继承娘家的遗产,所以女性成家后几乎再也无法从娘家获得任何帮助。在这种背景下,娘家向出嫁女儿提供帮助的唯一途径就是结婚时的嫁妆了。嫁妆的丰厚与否,与女儿日后在婆家的地位息息相关。在印度和孟加拉等地方,人们对嫁妆异常看重,甚至经常发生“索奁焚妻”这样的暴行。“索奁焚妻”指的是因为女方家庭拒绝男方的要求,不肯提供更多嫁妆,男方便杀害新婚妻子作为报复的事件,通常采取浇上汽油活活烧死的残忍手段。在印度,这一恶习屡禁不止,每年造成了大量女性的死亡。dowry一词在印度已经违背了“自愿捐赠”的本意,变成了女方家庭的一项沉重负担。
dowry:['daʊ(ə)rɪ] n.嫁妆,天资,亡夫的遗产
endow: [ɪn'daʊ; en-] vt.赋予,捐赠,天生拥有
magazine(杂志):各种信息混杂的仓库
1731年,英国人爱德华·凯夫(Edward Cave)创办了《绅士杂志》(The Gentleman’s Magazine),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以“杂志”magazine命名的出版物。在杂志诞生之前,世界上已经有不少专业期刊,但都局限于特定专业。爱德华•凯夫想推出一本期刊,内容囊括受教育的大众可能感兴趣的每个主题,从商业到诗歌。他试图说服几家出版社和书商采纳他的想法,但没有人支持,凯夫便自己承担这份工作,并以magazine来称呼自己的刊物,以区别于已有的专业期刊。
英语单词magazine的本意是“仓库”,源自阿拉伯语,后来又可以用来表示“弹药库“、“弹夹”、“胶卷盒”。凯夫将自己的刊物比喻为各种信息混杂的仓库,故称之为magazine。《绅士杂志》的内容包罗万象,从商品价格到拉丁诗歌,从时事新闻到小品随笔,是名副其实的信息仓库,中文译为“杂志”也是恰如其分。可以说,正是有了《绅士杂志》,人类文明史上才有了“杂志”这个概念。
magazine: [mægə'ziːn] n.杂志,弹药库,弹夹,胶卷盒
fellow(伙伴):掏钱出资的合伙人
英语单词fellow翻译成中文有多个意思,如伙伴、同事、会员、同胞、小伙子、家伙等,还有一种美国的奖学金也被称为fellowship。如此多的释义难免让人头晕,但其实只要理解了它的词源和初始含义,这些困惑就迎刃而解了。
fellow源自古北欧语felagi,由fe(表示“钱”,如fee)+lagi(放下,=lay)组成,意思是“往里放钱、投资”,用来表示掏钱出资、参与某项商业或事业的合伙人,所以fellow一词的初始含义就是“合伙人”的意思。从“合伙人”很自然地延伸为“同事、伙伴”的意思,用来称呼同事、朋友,甚至陌生人,相当于中文的“哥们、伙计、家伙”。而在庄重的场合,还可以用来表示“同胞、战友”等。在学术场合中,常用来表示某个学术团体的会员、学术职位或职称,如research fellow就是“研究员”,teaching fellow就是“助教”(通常由研究生担任)。fellowship的本意指的是某种fellow资格,而大学会为这种fellow提供奖学金,所以fellowship就等同于奖学金了。
fellow:['feləʊ] n.家伙,朋友,同事,同胞,会员adj.同伴的,同事的,同道的
fellowship:['felə(ʊ)ʃɪp] n.奖学金,研究员职位,伙伴关系,友谊
stentorian(洪亮的):大嗓门的传令官斯屯托耳
斯屯托耳(Stentor)是希腊神话传说中一名参加特洛伊战争的希腊军人,天生一 副大嗓门,声如洪钟,一个人的声音比得上50人,因此在军中担任传令官。据说天后曾经化身为他的形象,用他的大嗓门来鼓励希腊将士。斯屯托耳后来与神使赫 尔墨斯比赛谁的嗓门更大。凡人哪斗得过神灵,结果斯屯托耳比输了,自己也力竭而亡。但他凭借自己的大嗓门名垂青史,英语单词stentorian就源自他 的名字Stentor。
stentorian:[sten'tɔːrɪən]adj.(声音)洪亮的,响亮的
tartarean(地狱的):希腊神话中的地下深渊塔耳塔洛斯
在希腊神话中,塔耳塔洛斯(Tartarus)是世界的最低层,是无穷深渊。它既一个地方,也是人格化的神灵,是世界创始之初的原始神灵之一。
在赫西俄德《神谱》中这样描写“道路通阔的大地之下幽暗的塔耳塔洛斯....”:“其到地面的距离,等于地面到天穹的距离,周围包裹着三重黑幕和三道铜墙,其铜门由波塞冬所造,在提坦之战中战败的提坦被囚禁于此,由百臂巨人把守。”另外,第一代乌拉诺斯和第二代神王克洛诺斯也曾将百臂巨人和独目巨人关入塔耳塔洛斯,因为担心他们可能会推翻自己的统治。
在古希腊俄耳甫斯密教的祷歌中,塔耳塔洛斯和冥界混淆, 但在荷马史诗中它们被严格区分,冥界为死者魂魄的居住处,塔耳塔洛斯为战败的提坦囚禁处,由百臂巨人把守。
在罗马神话里,被判有罪的魂魄被打入塔耳塔洛斯。在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笔下,塔耳塔洛斯是巨大的,四周被燃烧的炎河和三重铁墙团团围住,由有50个脑袋张着血盆大口的海德拉把守。
英语单词tartarean就来自塔耳塔洛斯Tartarus,是它的形容词。
tartarean:[tɑ:'tεəriən] adj.地狱的,冥界的,阴间的
caliph(哈里发):伊斯兰教中穆罕穆德继承人的称呼
英语单词caliph(哈里发)来自阿拉伯语khalifa,字面意思是代理人、代 位者、继任人,原本指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穆德死后继任穆斯林领袖的人。在伊斯兰教中,创始人穆罕穆德以真主安拉的先知自居,并凭此成为穆斯林世界的领袖。 在伊斯兰教义中,穆罕穆德是最后一名先知,所以穆罕穆德死后他的继任者不能再以先知身份自居,所以就以穆罕穆德的代理人、继任人的身份来担当穆斯林世界的 领袖。
第一任哈里发是艾卜·伯克尔,他是穆罕穆德的岳父。艾卜·伯克尔和随后的欧麦尔、奥 斯曼和阿里被称为四大正统哈里发,为政教合一的领袖。后来的伍麦耶和阿拔斯王朝及奥斯曼帝国的封建君主都沿用此称号,但其内涵已有很大变动,从“穆罕穆德 的代理人”之意变成了“真主安拉的代理人”之意,地位提高了,变成了受命于天的“君主”。1924年土耳其共和国下令废除哈里发一职。
caliph:['keɪlɪf; 'kæ-] n.哈里发,伊斯兰教主
chaste(纯洁的):宗教活动时的洁净要求
在古代宗教习俗中,人们在进行宗教活动时特别注意洁净,不仅供品、物品要进行洁净处 理,并且参加活动的人也要提前沐浴更衣,甚至还要求主持宗教活动的祭司在道德上是纯洁无瑕的。有些神殿用处女担任祭司也是出于这种考虑。英语单词 chaste就反映了这种宗教要求。它来自拉丁语castus,与cast(投掷)有关,表示“清洁,与不洁之物及罪恶分开)。英语单词caste(种 姓)与此同源,所以不同种姓之间不能通婚,以保持血统的高贵和纯洁。
chaste:[tʃeɪst] adj.纯洁的,贞洁的,道德高尚的
caste:[kɑːst] n.(印度)种姓,排他性的社会团体,等级严格的社会阶层
herculean(力大无穷的):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
赫拉克勒斯(Heracles或 Hercules,又译为“海格力斯”)是希腊神话中最著名的英雄,众神之王宙斯与凡间女子阿尔克墨涅的儿子,英雄玻耳修斯的曾孙。他神勇无比,力大无 穷,生前完成了十二项英雄伟绩,还参加了阿尔果斯远征帮助伊阿宋觅取金羊毛,解救了普罗米修斯等等,死后升入奥利匹斯圣山,成为大力神,有关他惩恶扬善, 敢于斗争的神话故事,历来都是文艺家们乐于表现的主题。
赫拉克勒斯的母亲阿尔克墨涅临产前,宙斯曾得意地在众神面前宣告一名伟大的英雄即将诞生,将统治玻耳修斯的所有后裔。天后赫拉嫉恨阿尔克墨涅,就暗做手脚,推迟了阿尔克墨涅的生产,而使珀尔修斯之孙、赫拉克勒斯的叔父欧律斯透斯提前出生,从而成为国王。
赫拉克勒斯出生后,曾机缘巧合地吮吸了天后赫拉的乳汁,从而获得神力。赫拉克勒斯还是个婴儿时,赫拉曾派两条毒蛇来暗杀赫拉克勒斯,但被赫拉克勒斯扼杀。赫拉克勒斯长大后,拒绝了“恶行女神”的诱惑,选择了“美德”之路。
赫拉克勒斯的叔父欧律斯透斯故意刁难他,给他布置了十二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杀死 刀枪不入的尼美亚雄狮、杀死九头蛇、夺取狩猎女神阿耳忒弥斯的赤牡鹿、活捉厄律曼托斯野猪、清理奥革阿斯的牛棚、猎杀铜羽怪鸟、制服克里特的公牛、驯服食 人马群、夺取亚马逊女王的腰带、夺取革律翁的牛群、盗取金苹果、从冥府中盗取三头犬。赫拉克勒斯一一完成了这些不可能的任务。
赫拉克勒斯后来娶卡吕冬的得阿涅拉为妻。带妻子去特拉基斯途中,马人涅索斯企图将他 的妻子掠走,被他用毒箭射死。马人临死前劝得阿涅拉收集他的毒血,以便将来用以恢复丈夫对她的热恋。后来,得阿涅拉担心被遗弃,把抹上毒血的衬衣送给丈 夫。他穿上这件衣服以后,痛苦难忍,最后投火自尽。
按照宙斯的意志,他成了奥林匹斯的神,赫拉与他和解,把青春女神赫柏给他为妻。
在今天的西方世界,赫拉克勒斯一词已经成为了大力士和壮汉的同义词。英语单词herculean就源自他的名字Hercules。
Hercules:['hə:kjuli:z] n.武仙座,赫拉克勒斯,大力士,大力神
herculean:[,hə:kju'li:ən; hə'ku:liən]adj.赫拉克勒斯的,力大无穷的,极其困难的
palladium(钯,守护神):特洛伊的守护神帕拉斯·雅典娜
希腊神话中,战争女神雅典娜(Athena)出生时就全副武装,所以她小时候喜欢的 并不是一般女孩子喜欢的文静游戏,而是真刀真枪的格斗。有一次她与自己的好朋友、河神法厄同的女儿帕拉斯(Pallace)用长矛练习格斗。两个女孩打得 正酣时,宙斯看到了这一切,担心自己的女儿受伤,于是就在两人之间降下了一面羊皮盾牌,护住了雅典娜。结果帕拉斯的长矛被盾牌挡住,而正当她为这突然出现 的盾牌纳闷时,雅典娜的长矛已经刺穿了她的身体,雅典娜因为误杀了自己的朋友而伤心不已。为了纪念她,雅典娜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帕拉斯·雅典娜 (Pallace Athena),并为帕拉斯制作了一尊雕像并放在宙斯的神像前。
特洛伊国王伊罗斯在修建特洛伊城时,祈求先祖宙斯的兆示,看神灵是否同意他的建城计 划。第二天,伊罗斯在自己的帐篷前捡到从天上落下的帕拉斯神像。这意味着宙斯同意将该城置于他及其女儿雅典娜的庇护之下。从此以后,这尊帕拉斯神像就成了 特洛伊的守护神。英语单词palladium就来自帕拉斯的名字,表示“守护神”。著名化学家Wollaston用它来命名他新发明的金属元素钯。
palladium:[pə'leɪdɪəm] n.金属元素钯,守护神
palladian:[pə'leidjən] adj.帕拉斯·雅典娜的,有智慧的,有学问的,帕拉弟奥建筑风格式的
chapel(小教堂):安放圣徒马丁的斗篷的教堂
四世纪时,在法兰西的都尔市(Tours)里有一位名叫马丁的 基督教僧侣。他原本是一名罗马士兵,后来受洗成为了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据说他为人友善,生活俭朴。 最著名的传奇是说他有次在途中遭遇暴风雪,见到一位生命垂危的乞丐,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斗篷撕成两半,以救助这位即将死于饥寒的乞丐。他死后被基督教会 封为圣徒,他的斗篷被法兰克的国王们作为圣物世代相传,安放圣物的殿堂也用“斗篷”(cappella)来命名,叫作chapele,进入英语后写作 chapel。
在欧洲,每年的11月11日是“圣马丁节”(St. Martin's Day),以此纪念圣徒马丁。在圣马丁节那天,人们会吃烧鹅,化装上街游行,并唱有关圣马丁的 歌。烧鹅是圣马丁的传统菜。有关这道菜的起源有几个说法。其一是人们推举马丁担任图尔的主教,但马丁深知主教一职责任重大,因此不愿担当此职。有一次他躲 到鹅圈里,结果因为鹅嘎嘎叫个不停,人们还是找到了马丁,而他不得不违心地接受了主教之职。第二个说法是,有一群鹅摇摇晃晃地在教堂里走来走去,并且在马 丁的讲稿边睡了一夜。有人就把它们拿来煮了吃。以后就延续成了今天的习俗。
chapel:['tʃæp(ə)l]n.小教堂,小礼拜堂
Christ(基督):基督教中的“救世主”
英语单词Christ源自希腊单词khristos,是对希伯来语mashiah的 意译。希伯来语mashiah的意思就是the anointed(被膏立者),大写的Mashiah用来特指上帝指派的救世主。从Mashiah经过希腊语、拉丁语直接产生了英语单词 Messiah(弥赛亚,救世主),而对mashiah的意译则产生了英语单词Christ(基督),其实它们同源同意,只是经历了不同的演变路径而已。 不过,Christ现在是基督教的专用名词,专指耶稣(Jesus),因为基督教相信他就是弥赛亚,是上帝的儿子,被上帝派来为世人赎罪的。而犹太教并不 承认耶稣是弥赛亚。相反,他们对自称“弥赛亚”的耶稣相当愤怒,认为是对上帝的亵渎。尤其是犹太教中掌权的祭司们,担心耶稣会剥夺他们的领导权,因此他们 率领愤怒的犹太暴民,向当时统治耶路撒冷的罗马总督施加压力,逼着他处死了耶稣。从此以后,基督教就和犹太教结下了梁子,犹太人成了基督教徒心目中杀害耶 稣的罪人,这就是基督教世界反犹太人思想的主要原因。
Christ:[kraɪst]n.基督,救世主,耶稣
Messiah:[mə'saɪə]n.弥赛亚,救世主
delphic(隐晦的):模拟两可的德尔斐神谕
古希腊人有求神谕(Oracle)的习俗。神谕是一种占卜形式,经过某个中介者,传达神明的意旨,对未来做出预言,回答询问。
在古希腊,最著名的神谕是德尔斐神谕。德尔斐(Delphi)是古代所有希腊城邦的 共同圣地,供奉着德尔斐的阿波罗。古希腊人认为,德尔斐是地球的中心,是“地球的肚脐”,因此德尔斐的神谕最被人看重。神庙里负责传达神谕的是称为“皮提 亚”(Pythia)的女祭司,由年轻女孩或老妇担任,坐在一张三角架上。三脚架横跨在一道产生天然气的裂缝上。
神谕的最大特点就是玄妙晦涩、模拟两可。例如,据史载,西亚的吕底亚王不知道该不该 和波斯帝国作战,于是便来到德尔斐求讨神谕。神谕说,一旦交战,一个大帝国将会灭亡。吕底亚王以为神谕说的大帝国是波斯,大喜之下于是下令大军出征,结果 却遭到惨败。吕底亚王愤怒地又一次来到德尔斐,责问祭司为什么要骗他,祭司回答说:“神谕所说的大帝国,正是您的国家。”
英语单词delphic是Delphi的形容词,原意是“德尔斐的”。由于德尔斐神谕这种模拟两可的特点,delphic也就产生了“晦涩的,暧昧的”之意。
delphic:['delfik] adj.暧昧的,晦涩的,意义不明确的,德尔斐的
dictator(独裁者):古罗马的独裁官
英语单词dictator直接来自拉丁语,由dictare(dictate,命令,口述)+or(人)构成,字面意思就是“下命令的人”,原本是古罗马的政治职务“独裁官”。
古罗马人民推翻暴君塔克文后,意识到了一人独裁的坏处,便开始实行共和制,每年选举两位执政官担任最高行政长官,任期只有一年。两人相互制衡,避免一人独揽大权。然而,这种政体虽然有效保障了权力的相互制衡,但有一个弊端无法避免,那就是当两名执政官的意见无法达成一致时,便无法开展工作。针对这个弊端,聪明的古罗马人又发明了“独裁官”这种制度加以补充。
“独裁官”是古罗马共和国时期的非常任长官,是国家处于紧急状态时由元老院任命的独裁人物。在任何情况下,独裁官的数量绝不能超过一位。独裁官享有超越法律的权力,无须为他的任何行为承担法律后果,以便独裁官可以不受任何掣肘,全力以赴地运用自己的权力和智慧来拯救国家于危难中。
最初的独裁官都是战事独裁官,任期最长不得6个月。一旦任务完成,此人将卸去独裁官的职务,权力交还给元老院。历史上任期最短的独裁官是古罗马传奇英雄辛辛纳图斯,他在田间劳作时临危受命,担任独裁官,指挥罗马军队抗击外敌入侵。打败敌人后他便辞职返回农庄,只担任了16天的独裁官。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为了对抗迦太基的战神汉尼拔,罗马元老院曾经两次任命费边担任战事独裁官。
但在共和国后期,古罗马的独裁官制度逐渐变味。苏拉当政之后,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军队,迫使公民大会委任他担任任期无限的“共和体制独裁官”,除了享有战事独裁官的全部权力之外,还不受时间的限制。凯撒大帝则在五次担任独裁官后,最后担任“终身独裁官”,最后被担心他颠覆共和制度的元老院议员们刺杀身亡。
在西方历史上,dictator(独裁者)和dictatorship(独裁政体)的感情色彩经历了从褒义词到中性词再到贬义词的重大变化。古罗马共和国早期的独裁官被视为拯救国家的大英雄,享有比执政官还要高的荣耀。因此,后世的一些政治家也以“独裁官”自称,如意大利建国三杰之一的加里波第在意大利统一运动中就曾自任独裁官。到了20世纪后,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和德国的希特勒都大力推行独裁政体,以独裁者自居,使得dictator(独裁者)和dictatorship(独裁政体)彻底成为一个贬义词。
在汉语中,与dictatorship对应的有两个感情色彩不同的词:贬义词“独裁”和中性词“专政”。但在现代西方人眼中,无论你使用的是“独裁”还是“专政”,对应的都是dictatorship,是一个贬义词。
dictator: [dɪk'teɪtə] n.独裁者,独裁官
dictatorship:[dɪk'teɪtəʃɪp] n.独裁政体,专政
dictation:[dɪk'teɪʃ(ə)n] n.听写,口述,命令
apprentice(学徒):处于学习阶段的手工艺人
在古代西方的手工艺行业中,广泛采取学徒制(apprenticeship)的教育培训方式。学徒(apprentice)是手工艺行业中最低一级,要寄宿在行业中最高一级的master(师傅)家中充当学徒,一边为师傅干活,一边学习实习。通常要学习3到6年后才能出师,升为“熟练工”(journeyman)。在大多数手工艺行业公会中,工匠的职称一般都划分为“学徒”(apprentice)、“熟练工”(journeyman)和“师傅”(master)这三个级别。
英语单词apprentice来自古法语aprentiz(学习者),而后者来自动词aprendre。同样源自aprendre的英语单词是apprehend(理解)。
apprentice:[ə'prentɪs] n.学徒,生手vi.当学徒vt.使……当学徒
apprenticeship:[ə'prentɪ(s)ʃɪp] n.学徒制,学徒期,学徒身份
apprehend:[æprɪ'hend] vt.理解,逮捕,忧虑vi.理解,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