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vil(魔鬼):希腊文对撒旦的翻译
英语单词devil(魔鬼)的真正历史比所传devil乃do-evil(作恶)之缩略的古老传说要复杂得多。《旧约全书》中的Satan(撒旦)实际上是devil的前身,它的意思是adversary(敌手),即“上帝和人类的敌手”。当希伯来文的《旧约全书》被译成希腊文时,译者将撒旦翻译成了diabolos一词,而diabolos在希腊文中原义是“诽谤者”,是圣经的影响才使它获得我们今天熟悉的词义“魔鬼”或“恶魔”的。
与devil词义接近的单词demon(恶魔)同样源自希腊语。它源自希腊单词daimon,本意是“半神、守护神、邪神”。在希腊文的《圣经》中,用daimon来表示“异教神灵、不洁神灵”。因此,英语单词demon泛指各种恶魔,而devil原本专指撒旦,后来才泛指恶魔。
devil:['dev(ə)l] n.魔鬼,撒旦,恶棍,淘气鬼vt.虐待,折磨。
demon:['diːmən] n.恶魔,魔鬼,邪恶事物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devil 词源,devil 含义。
harpy(残酷贪婪的人):希腊神话中的鹰身女妖哈耳皮埃
Harpy(哈耳皮埃,又译为“哈比、哈耳庇厄”)是希腊神话中的鹰身女妖,长着妇人的头和身体,长长的头发, 鸟的翅膀和青铜的鸟爪。传说哈耳皮埃是堤丰(Typhon)和厄喀德那(Echidna)的四位女儿——Aello(暴雨)、 Celaeno(黑风暴)、Okypete(疾飞)、Podarge(疾行)——的总称,她们原先是风之精灵,冥王哈迪斯的传令者,负责把死者的灵魂送往 冥界。在后来的传说中她们才成为生性贪婪的鹰身女妖,总是显得饥饿且疲惫不堪,她们所接触过的一切东西都会变得污浊不堪,散发臭味。
阿耳戈英雄们在历险旅程中,到达色雷斯国王菲纽斯(Phineus)所在城邦。因为 滥用阿波罗授予的预言能力,菲纽斯遭到神灵的惩罚,被弄瞎双眼,并且每次吃饭时,大批哈耳皮埃都会飞来啄食他的食物,并将剩下的食品弄脏。这位被哈耳皮埃 折磨得骨瘦如柴的老人央求阿耳戈英雄们的救助。英雄们帮他赶走了恶鸟,使他终于吃上了美味洁净的食物。
英语单词harpy用来比喻像哈耳皮埃那样残酷贪婪的人。
harpy:['hɑːpɪ] n.鹰身女妖,残酷贪婪的人,抢夺者
harp:[hɑːp] v.喋喋不休,不停骚扰
tantalize(逗弄):被罚看到美食而吃喝不到的坦塔罗斯
在希腊神话中,坦塔罗斯(Tantalus)是天神宙斯在凡间的儿子,统治着吕狄亚 的西庇洛。由于他出身高贵,众神都很给他面子,甚至能够与宙斯同桌进餐。但是坦塔罗斯得意忘形,不断亵渎神灵,触犯天条。有次,为了试探众神是否真的知晓 一切,他邀请众神来家中做客,杀死自己的儿子,做成一道美食来款待众神。在场的神灵看破了坦塔罗斯的轨迹,都没有动筷子,只有谷物女神因为思念被抢走的女 儿而心神不定,出于礼貌稍微尝了一块肩胛骨。
坦塔罗斯最终因为罪恶滔天而受到了严惩。他被束缚在一池水中,却不得不忍受干渴的煎熬,因为只要他一低头喝水,池水就会立刻从他身边流干。他的身旁是长满甜美果实的果树,但他却只能忍受饥饿,因为只要他凑近果实,就会有一阵大风把树枝刮远。
英语单词tantalize就源自坦塔罗斯的名字Tantalus,比喻让人看到目标而又不让人实现目标的折磨。
tantalize:['tæntəlaɪz]v.逗弄,使干着急
martyr(烈士):坚守信仰而牺牲的殉道者
英语单词martyr原本是一个宗教术语,指为了坚守信仰而牺牲的殉道者,被后人视 为英雄或圣徒而得到崇拜。martyr一词的本意是witness“证人”,指不惧危险、坚持为信仰作证的人。在基督教中,耶稣基督就是第一位 martyr。后来,该术语也应用于世俗领域,用来表示为了自己的信仰而献出生命的人,即所谓的“烈士”。
martyr:['mɑːtə] n.烈士,殉道者vt.牺牲,折磨,杀害
martyrdom:['mɑːtədəm] n.殉道,殉难,殉教,牺牲,受苦
lynch(私刑):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动用私刑的美国人林奇
关于美国英语中lynch(私刑)一词的来源,美国学者克里斯托弗·沃尔德雷普在《私刑法官面面观:美国法外暴力与惩罚》一书中对此作了详细考证。根据该书,英语中表示“私刑”的lynch一词最初来自殖民地时期弗吉尼亚的一个人名。不过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该词来自贝德福得县一个名叫查尔斯·林奇(Charles Lynch)的人。他是一个民兵上校、坚定的爱国者。1780年,当他得知英国托利党成员企图夺取蒙哥马利县一个为制造武器提供原料的锡矿时,就率部前往保护。他把那些反叛分子抓住,每人鞭打39下,而且据称还可能使用了严刑拷打的方式,迫使他们承认犯有叛国罪。这些超出法律之外的行为引起了包括托马斯·杰斐逊在内的许多人的关注。1782年,林奇本人在通信中把这种在法庭之外为谋求公正而实施的非正规做法称为lynch law,后来他还把lynch一词用作动词。由此可见,林奇不仅从事过可以被称为私刑的事情,而且还亲自带头使用该词。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lynch一词来自弗吉尼亚州皮茨法尼亚县一个叫威廉·林奇(William Lynch)的人。他是一个普通的农场主,在独立战争期间领导一个委员会负责维持秩序。1780年英国托利党在皮茨法尼亚县策划谋反,威廉·林奇和其他当地人通过非正常程序予以镇压。1811年,在接受采访时,林奇描述了描述了他与同伴折磨犯人直到认罪的细节。1836年,埃德加·爱伦·坡在其主编的杂志《南方文学信使》(Southern Literary Messenger)中提出威廉·林奇是第一个私刑者。
不管怎样,到美国独立战争结束时,弗吉尼亚人开始把动用私刑的行为称为lynch。该词随后得到了普遍应用。
lynch:[lɪn(t)ʃ] n.私刑,私刑处死vt.对……动用私刑,私刑处死,n.(人名)林奇
crucify(钉死):古罗马的钉十字架刑罚
一提起耶稣基督,人们总会想到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受难图。将人钉在十字架上处死是古罗马时期的一种残忍刑罚,据说是古腓尼基人最先发明的,后来广泛流传至希腊、亚述、埃及、波斯和罗马。这种死亡方式被视为是最屈辱的。罗马人认为:只有奴隶和最坏的罪犯才可以被这样处死,对一般的罪人则采用别的方法处死,而不必承受这种侮辱下的痛苦。
这种残酷的刑罚起源于一根木桩。起初是把犯人绑在木桩上,令他窒息而死,既简单又残忍。后来木架被引入,有十字架、T形架和X形架。尽管各地行刑的细节略有不同,但大致情形都一样:犯人先被鞭笞,然后被迫背着木架走到刑场。行刑前,犯人被剥去衣服,只剩下一块缠腰布。犯人的手掌和脚下面有一块楔形木,防止身体因重力而滑落。然后把十字架插进地上预备好的固定口内。
十字架上的犯人不是饿死或渴死的,也不是因为出血而死,犯人最终是因窒息而死。钉在十字架上的人只能靠伸缩双臂呼吸。可是在这样的一种姿势下,加上钉伤所产生的强烈疼痛,所有肌肉会产生一种猛烈的反伸缩力,于是胸腔的空气无法排出,人最终慢慢窒息而死。
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是基督教发展的核心事件。自从耶稣基督殉难、基督教发展壮大后,十字架刑罚逐渐销声匿迹,因为掌权者不再用处死“神的儿子”的方法来处死犯罪的人,而是以绞刑和其它刑罚取代。
在英语中,用钉十字架刑罚来处死犯人被称为crucify,来自拉丁语crucifigere,字面意思就是“钉在十字架上”,其中cruci就是表示cross(交叉)的词根。
crucify: ['kruːsɪfaɪ] vt.钉在十字架处死,折磨
crucifix: ['kruːsɪfɪks] n.十字架,耶稣受难像
Crucifixion: [kruːsɪ'fɪkʃ(ə)n] n.(十字架)刑罚,苦难
ordeal(考验):作为神灵审判手段的肉体考验
在古代司法制度很不完善的时代,人们把声张正义的希望寄托于神灵,认为神灵可以对人世间的是非作出判定,并帮助人们给罪犯量刑。其方式多种多样,常用的有 :吞食某种有毒的东西、手下油锅取物、决斗、将嫌疑者投入河中等等。以被考验者能否顺利通过考验来定输赢或判明当事人是否有罪。这种肉体考验在英语中就是ordeal,字面意思就是“deal out by gods”(由神灵来施加惩罚)。现在引申为“严峻的考验”。
ordeal: [ɔː'diːəl] n.严峻的考验,折磨,痛苦的体验
albatross(信天翁):诗歌《古舟子咏》中挂在水手脖子上的信天翁
英语单词albatross本意是“信天翁”,是一种白色的大型海鸟,其拼写与拉丁语albus(白色的)有关。多年以来,水手们把在大海上看到信天翁看作是好运的兆头。不过,这个单词还常用来比喻“沉重的负担”,这得归功于18世纪英国诗人、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人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年)的著名诗歌《古舟子咏》(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在这首诗歌中,柯勒律治讲述道,一个水手在船上射落了一只信天翁,结果给这艘船带来了厄运。
因此,其他水手强迫他把信天翁的尸体挂在自己的脖子上,以此表示杀害信天翁的只有他一人,与其他水手无关。然而,死神并没有放过其他人。船上所有水手一个接一个地死去。最后,眼看着船上的人几乎全部死光时,杀死信天翁的水手终于开始真心忏悔自己的罪行。当他跪下低头祈祷时,信天翁的尸体自动从他脖子滑落,他也因此终于卸下了一直折磨自己的重负。从此以后,随着这首诗歌的广泛流传,英语单词albatross的比喻含义“沉重的负担”也得以广泛流传。
albatross:['ælbətrɒs]n.信天翁,沉重的负担
bait:诱饵
发音释义:[beɪt] vt. 引诱;在…中放诱饵;折磨n.诱饵
词源解释:bait←古英语bat(使其咬)←古英语bitan(咬)
同源词:bite(咬);abet(唆使)
英语单词bait来自古英语bitan(咬)的使动形式,字面意思就是“使其咬”,因此引申出“引诱”和“诱饵”的含义。另外还可以表示中世纪游戏中唆使狗去咬野兽,因此衍生出“骚扰、折磨”的含义。
agony:极大痛苦
发音释义:['ægənɪ] n. 苦恼;极大的痛苦;临死的挣扎
结构分析:agony = agon(竞赛)+y→比赛所带来的心理压力→极大痛苦
词源解释:agony←希腊语agonia(为赢下比赛而带来的心理压力)←希腊语agon(竞赛)
背景知识:古希腊人喜欢举行各种比赛,称之为“赛会”(agon)。这种赛会既包括体育竞技,如古奥运会,也包括演讲、诗歌等比赛。赛会遵循“只有第一名才是胜利者”的精神,每项比赛只设冠军,没有亚军和季军。在赛会中获得冠军将是至高无上的荣誉,而比赛失败会给人带来极大的痛苦。所以,参加赛会的人在心理上会承受极大的压力。这种因为参加“赛会”(agon)而导致的心理压力和痛苦在希腊语中就称为agonia,后来辗转演变为英语单词agony。
同源词:agonist(兴奋剂←参加赛会的选手),agonize(折磨),antagonist(敌手)
趣味记忆:agony→(谐音)“爱过你”→爱过你是我最大的痛→极大痛苦
afflict:折磨
发音释义:[ə'flɪkt] vt. 折磨;使痛苦;使苦恼
结构分析:afflict = af(=ad,去)+flict(击打)→击打→折磨
词源解释:flict←拉丁语flictus(击打)
同源词:affliction(苦难、痛苦、折磨),inflict(造成,使遭受),infliction(处罚),conflict(冲突←相互击打),conflictual(具有冲突的)
affliction:苦难
发音释义:[ə'flɪkʃ(ə)n] n. 苦难;苦恼;折磨
结构分析:affliction = afflict(折磨)+(t)ion(名词后缀)→折磨
agony:痛苦
来自词根ag, 做。此处指比赛, 比赛中的精神压力,痛苦,折磨。
excruciating:糟糕透顶的
ex-, 向外。-cruc, 十字,折磨,词源同cross, crucifix.
grueling:折磨人的
来自PIE*ghreu, 刮,磨,词源同grit, grind. 引申义折磨人的。
harp:竖琴
来自古英语hearpe,来自Proto-Germanic*harpon,竖琴。可能来自PIE*serp,弯,转,弯钩,词源同serpent,harpoon.因其同源词也包含折磨用的刑具。
harry:烦扰,折磨
来自古英语hergian,开战,劫掠,抢劫,来自here,军队,来自PIE*koro,军队,队伍,词源同harbinger,harbor.由打战引申词义烦扰,折磨,在古代军队也常常形如土匪。
inflict:遭受,遭受打击
in-,进入,使,-flict,打击,折磨,词源同afflict,flog.
nerve-racking:十分紧张的
nerve,神经,rack,折磨。引申词义十分紧张的。
victim(受害人):被作为祭品杀死的人或动物
在古代社会,很多地方都有“血祭”的宗教习俗,即将活人或动物当场杀死,作为祭品奉献给神灵。被杀死的活人通常是战争中捕获的俘虏。在拉丁语中,这种被作为祭品杀死的人或动物被称为victima。该词15世纪进入英语后,拼写改为victim。17世纪后,词义演变为“受害人、被折磨者”;18世纪后,增加了“被压迫者”的含义。
victim:['vɪktɪm] n.受害人,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