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ry(暴怒):罗马神话中的复仇三女神
第一代神王乌拉诺斯被其子克洛诺斯阉割时,溅出的精血使大地女神盖亚受孕,诞生了三位复仇女神。在希腊语中,她们被统称为厄里倪厄斯Erinyes(愤怒的人),在拉丁语中被统称为Furies,与拉丁语furere(愤怒)相关。她们的形象为三个身材高大的妇女,头上长着蛇发,眼中流出血泪,双肩生有翅膀,手执火把和蝮蛇鞭。她们永不停息地追逐杀人凶手,尤其是谋杀血亲的人,使他们受到良心的煎熬,直到丧失理智。为了避免激怒她们,凡人不敢直呼她们的名字,只能称她们为“温和的人”(the kindly ones)。
特洛伊战争中,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回国后被妻子谋杀。他的儿子俄瑞斯忒斯为了替父亲报仇,杀死了自己的母亲,结果被复仇三女神追捕,一路逃到太阳神的神殿躲藏起来。复仇女神们来到智慧女神雅典娜面前请求裁决,雅典娜召集众法官,对俄瑞斯忒斯进行了审判。法官们投票表决相持不下。于是雅典娜投了至关重要的一票,判俄瑞斯忒斯无罪。复仇女神们不肯善罢甘休,声称这个审判将会给雅典城带来灾难。最后,雅典民众承诺要为复仇女神们建一座神庙,才使得复仇女神们放弃了复仇的想法。
英语单词fury就源自复仇女神的拉丁语名字Furies。
fury:['fjʊərɪ] n.狂怒,暴怒,激怒者
furious:['fjʊərɪəs] adj.狂怒的,激烈的,热烈兴奋的,喧闹的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fury 词源,fury 含义。
magazine(杂志):各种信息混杂的仓库
1731年,英国人爱德华·凯夫(Edward Cave)创办了《绅士杂志》(The Gentleman’s Magazine),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以“杂志”magazine命名的出版物。在杂志诞生之前,世界上已经有不少专业期刊,但都局限于特定专业。爱德华•凯夫想推出一本期刊,内容囊括受教育的大众可能感兴趣的每个主题,从商业到诗歌。他试图说服几家出版社和书商采纳他的想法,但没有人支持,凯夫便自己承担这份工作,并以magazine来称呼自己的刊物,以区别于已有的专业期刊。
英语单词magazine的本意是“仓库”,源自阿拉伯语,后来又可以用来表示“弹药库“、“弹夹”、“胶卷盒”。凯夫将自己的刊物比喻为各种信息混杂的仓库,故称之为magazine。《绅士杂志》的内容包罗万象,从商品价格到拉丁诗歌,从时事新闻到小品随笔,是名副其实的信息仓库,中文译为“杂志”也是恰如其分。可以说,正是有了《绅士杂志》,人类文明史上才有了“杂志”这个概念。
magazine: [mægə'ziːn] n.杂志,弹药库,弹夹,胶卷盒
anim-(生命):代表生命之源的灵魂
古代人认为生命的本质是因为灵魂的存在。在拉丁文中,灵魂分为阴性和阳性两个单词, 既阴性的anima(阿尼玛)和阳性的animus(阿尼姆斯)。表示生命的词根anim就来自这两个拉丁文。由于生命和灵魂密不可分,所有词根anim 既有“生命”、“动”的含义,也有“精神”、“心”的含义。
animal:['ænɪm(ə)l] n.动物,有生命能动的。
animation:[,ænɪ'meʃən]n.动画,原意是使其具有生命,使其动起来。
unanimous:[juː'nænɪməs]adj.全体一致的。记:un词根uni(唯一)的变形+anim心+ous形容词后缀→只有一个心,也就是万众一心,所有人的想法都一样。
equanimity:[,ɛkwə'nɪməti]n.(心情)平静坦然。记:equ相等+anim心+ity名词后缀→心情平衡,没有波动。
biro(圆珠笔):发明圆珠笔的匈牙利人比罗
在圆珠笔被发明出来之前,写字可能是一桩会脏手的事情。在办公室里,人们都使用那种必须频频去蘸墨水的简易钢质笔尖的笔。墨水瓶很容易被打翻,纸张很容易沾上墨渍或形成污迹。
发明了圆珠笔的匈牙利人拉兹洛·比罗(Laszlo Biro)是一家报馆的校对员。他的同事们总是抱怨不是手上就是纸上弄上了墨渍,形成了污迹,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当比罗在一家颜料店看到速干墨水时,他决定利用这种墨水发明一种不容易弄脏手和纸张的笔。拉兹洛和他的兄弟——化学家乔格花了几年时间设计出了圆珠笔的原型。那是一根灌满速干墨水的管子,顶端嵌装着一粒滚珠,它使墨水平滑地划写在纸上。
等到他们完善了自己的想法时,兄弟俩已永久移居阿根廷。他们在那里找到了一个赞助人——英国商人亨利·马丁。1943年,他们制造出了圆珠笔,并将它们出售给英国陆军和皇家空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开发出了低成本的制造方法,圆珠笔逐渐成为大家都喜爱的书写工具。圆珠笔的发明者比罗的名字Biro也成了圆珠笔的代名词。不过这个名称主要在英式英语中使用。美国人通常称为ballpoint或ball pen。
biro:['baiərəu] n.圆珠笔的一种vt.用圆珠笔书写
ballpoint:['bɔlpɔɪnt] n.圆珠笔
dissent:异议
dis-, 不,非,使相反。-sent, 感觉,想法,词源同sense, assent. 即不一样的想法,异议。
whimsical:异想天开的,想入非非的
来自whimsy,怪念头,怪想法。
idea:主意,想法
来自拉丁语idea,想象,想法,想象中的上帝的模样,来自PIE*weid,看,字母w脱落,词源同video,evident.引申词义看,幻想,现用于指主意,想法。
ideal:理想的
来自idea,想象,想法。引申词义想象中的,理想的,完美的。
ideate:使形成想法
来自idea,主意,想法,-ate,动词后缀。
ideogram:表意文字
来自idea,想象,想法,主意,-gram,写。引申词义表意文字。
ideologue:理论家
来自idea,想象,想法,主意,-logue,说,词源同dialogue.引申词义空想家,理论家。
ideology:思想体系
来自idea,想象,想法,主意,-logy,学说。引申词义思想体系。
idol:偶像,神像
来自拉丁语idolum,形象,影象,神像,词源同idea,想象,想出来的想法。引申词义偶像。
misgiving:疑虑,顾虑
mis-,坏的,错的,不好的,give,来自其词源义持,握,暗示,想法。即心中不好的想法,感到怀疑,顾虑。
myth:神话
来自希腊语mythos,想法,故事,神话,口口相传的传说,词源不详。可能来自某拟声词根mu,说话。比较其与mystery的词义区别。
highbrow:文化修养高的人,趣味高雅的人
德国解剖学家、生理学家、颅相学创始人加尔(F.J.Gall,1758 -1828)支持关于前额宽大的人智力高的古老民间说法。他一生的研究工作都试图证明人的前额越大,额头越高,人就越聪明。这种理论在19世纪被广为接受直至后来被科学家所推翻。highbrow 一词正是在这种流行看法的影响下应运而生的,据认为它发源于美国,始见于1875年。highbrow系由复合形容词highbrowed(额头高的)逆生而成。1902年《纽约太阳报》(New York Sun)记者欧文(Will Irvin)基于额头高比额头低的人更聪明更有知识的错误想法,推广使用highbrow及其反义词lowbrow。最初highbrow是作为褒义词使用的,指“文化修养高的人”或“趣味高雅的人”,而lowbrow指“文化素养低的人”或“缺乏文化修养(或趣味)的人”。但在今天highbrow常含贬义,指“自炫博学的人”或“自命不凡的人”。到了本世纪40年代中期《生活》画刊又根据以上二词推出了middlebrow 一词,意指“中产阶级趣味的人”或“艺术眼光普通的人”。
doublethink:双重思想,矛盾想法
该词系英国小说家奥威尔( George Orwell,1903 - 1950)所杜撰。他在1949年问世的小说《1984年》中说,他要造一个单词表示“the power of holding two contradictory beliefs inone's mind simultaneously, and accepting both of them”,意即“同时接受两种相矛盾概念的双重思想”,这个词就是double-think。它很快地为人们所接受,并为大多数辞书所收录,一般辞书简单地将之释义为“双重思想”或“矛盾想法”。
bathos:突降法
18世纪初期,英国诗人蒲柏(Alexander Pope,1688 -1744)常和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 - 1745)、盖依(John Gay,1685 - 1732)、阿巴斯诺特(John Arbuthnot,1667 - 1735)等一些才气横溢的作家聚在一起,模仿嘲弄同时代作家的拙劣作品,以此消遣取乐。有一次,在这种富于机智的诗文游戏中,蒲柏蓦然萌生了一种想法:用讽刺手法来写他的新作《群愚史诗》(The Dunciad)。1727年,在创作过程中蒲柏发现自己需要一个词表示“由庄重突转荒谬的突降”(a sudden descent from the sublime to the ridiculous),于是选择了一个简单的,意为depth(深)的希腊词bathos作为此用。该词便从此进入英语词语之列,表示“突降法”,即由庄重崇高突降至平庸可笑的修辞手法。
chemistry:化学
古代的炼金术士们总想找到一种方法,将低贱的金属变为金子。现在通过原子裂变的原理表明,他们的这种想法并非一般人们想象的那么愚蠢。古埃及人入侵欧洲后,将他们所研究的炼金术,连同其命名al-kimia一起传入欧洲。后来,这个词变成alchemy,“炼金的人”叫做alchemist,最后成了chemistry,“化学”的概念就是从“炼金术”演变来的。
vaseline:凡士林
提起凡士林,不少学习英语的都知道是从英语的vaseline音译而来的,但是对vaseline的由来,恐怕就未必有很多人了解了。这一直可以追溯到欧洲移民来到北美新大陆的早期。这些移居者经常发现一种奇特现象,冰凉的山洞中汇成的河水流入地底下神秘地消失后,竟在数英里外重又冒出地面,然而,此时水面上却蒙上薄薄一层油,宛如彩虹,闪闪发光。此外,移居者还发现一股股泉水破地而出,水面同样蒙着薄薄一层油。
过了些时候,移居者目睹印第安人把水面上的油撇起来,敷在烧伤、刀伤、擦伤等伤口处。后来欧洲移民也模仿着做,有些人还把撇取的油装瓶当作药物出售,并称这种油为“印第安油”。
整整一个世纪过去了。一位来自新英格兰,名叫乔治·比斯塞尔(George Bissell, 1821-1884)的年轻教师对这种油很感疑惑。他暗自思忖:“能不能从地下取出一种更浓的油呢?”
比斯塞尔把他的想法对一个叫埃德温·德雷克(Edwin Drake, 1819-1880)的朋友讲了。他们一起到宾夕法尼亚州泰特斯维尔(Titusville)附近钻了一口世界上最早的油井。附近的居民认为这种做法是徒劳无益的,因此称这一工程为“德雷克的徒劳而又愚蠢之举”。
然而,此举后来却成了一种了不起的工业壮举。1859年8月27日,德雷克他们果然在距地面25米的油层中打出了石油。
发现石油的消息不胫而走,数日后一直传到纽约市布鲁克林区一位化学家耳中。这位化学家名叫罗伯特·契斯柏洛(Robert A. Chesebrough, 1837-1938),他正在进行一项费时而艰巨的工作:从煤炭中提取煤油。当他一听到这消息,明白自己吃亏了,因为从石油中提取煤油要比从煤炭中提取容易得多了。契斯伯洛觉得不能因此无所事事,决定迁居泰特斯维尔。
一天,他在观看德雷克和工人们钻井时,发现一种蜡状物质附在巨大的钻头上。工人们把它弄下来扔掉。可是他们遇有刀伤或烧伤时,总是首先用这种东西往伤口上一抹。
契斯柏洛拿了些回家,用它做试验,最后成功地从中提取了一种洁净的糊状物。他在自己身上的伤口涂了一些作试验,发现伤痛大有减轻之感,伤口也愈合得快些。他立即向政府申请专利以保护他的产品,并将之命名为vaseline。1872年Vaseline被契斯柏洛公司(the Chesebrough Manufacturing Company)作为产品的正式商标名。
vaseline这个名称契斯柏洛一定是费尽心思才造出来的,它是三种语言的混合词。他先是取了德语词Wasser(水)中的was-加上希腊语élaion(油)中的el,再加上拉丁词缀-ine构成了waserline。后来他转念一想,w在德语中不是发成英语中的v吗?于是他才最后把该物质定名为vaseline。
契斯柏洛所发现的物质学名叫petrolatum或petroleum jelly(矿脂,石油冻),然而他所用的商标名vaseline却作为其俗名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