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isma(领袖气质):神授的非凡才能
英语单词charisma本是一个基督教专用术语,指某些基督徒因为蒙受神恩而被赋予的一种天赋,如医治病人、说各种方言、展现神迹等,出于《圣经·新约》的《哥林多前书》。古时人们对一些基督徒身上展现出来的异于常人的才能感到不可思议,因此解释为神的恩惠。
20世纪初,社会学家韦伯(Max Weber)将该词引入社会学领域,提出了“魅力型领导理论”,指领导者利用其自身的魅力(charisma)鼓励追随者并作出重大组织变革的一种领导理 论。在这里,charisma指的是领导者对下属的一种天然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因此,charisma一词超越神学界,在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常 常用来形容某些人尤其是国家领袖身上的那种非凡魅力。
charisma:[kə'rɪzmə]n.领袖气质,非凡魅力,非凡的领导力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charisma 词源,charisma 含义。
evocation(招魂):古罗马军队请求敌方守护神离开的仪式
英语单词evocation来自拉丁语动词evocare,由 ex(out)+vocare(voice)构成,意思就是calling forth(唤出)。该词来自古罗马军队在攻打敌方城市时的一种仪式。在攻打敌方城市时,为了避免招致对方城市的守护神的愤怒,古罗马人会举行一种仪式, 请求对方的守护神放弃对敌人的庇佑,离开敌方城市。为了争取神灵,古罗马人会在仪式上承诺为神灵修建比敌方更好的神庙或其他更优惠的条件。大家都知道,古 希腊和古罗马神话中,神灵和人都具有同样的七情六欲,既然可以贿赂凡人,为什么不能贿赂神灵呢?
这种请求敌方守护神离开敌方城市的仪式就是evocation,字面就是就“大声呼喊、请求离开”。后来,除此以外,evocation还可以表示其他各种“招魂术”或召唤神灵前来做其他事情,也可以去掉其神秘含义,仅仅表示“唤起、唤出”记忆、联想等。
evocation:[,evəʊ'keɪʃən] n.招魂,唤出,唤起,引起回忆
evocative:[ɪ'vɒkətɪv] adj.唤起的,唤出的
deadline(截止期限):美国安德森维尔战俘营中的死亡之线
英语单词deadline可追溯至美国内战期间。南部军队在佐治亚州的一个小镇安德森维尔设置了一个战俘营。这个战俘营由于关押的战俘数量大大超过最大容量,因而条件奇差,战俘们在这里受到非常不人道的待遇。到战争结束时,这儿共有1万3千名战俘死去,死亡率高达29%。安德森维尔成为美国内战时期最臭名昭著的一个战俘营。战争结束后,负责管理这座战俘营的惠兹(Wirz)上尉受到审讯并被判处死刑,成为美国内战中唯一因为“战争罪”而被处死的南方军人。在审讯中,惠兹上尉透露,在安德森维尔战俘营中设有一条界线,他曾对守卫战俘营的哨兵下令,对任何触摸、踩踏或跨越这条界线的战俘格杀勿论。因此,这条界线就被称为dead line。英语单词deadline就是由dead line合并演变而来,现在通常用来表示“最后期限,截止期限”。
deadline:['dedlaɪn] n.最后期限,截止期限
patron(赞助人):掏钱资助艺术家的贵族
在古代,艺术家的日子不好过。因为艺术品既不能拿来充饥,又不能拿来保暖,所以不能像普通商品那样能给艺术家带来稳定的收入。艺术家的收入主要来自上流人士的资助。那些达官贵人欣赏某位艺术家的才华,就会花大价钱购买他的作品。这种购买艺术家的作品、资助艺术家的人就被称为patron(赞助人、保护人)。这个单词来自拉丁语patronus(守护神、保护人),词根是pater(father,父亲)。英语单词patrician(贵族)与此同源。
对于艺术家来说,这些人绝不仅仅是买家,而是他们的恩人和庇护人,故称之曰patron。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在二百年的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美第奇家族是许多艺术大师们的patron。罗马和佛罗伦萨的许多名垂青史的建筑,雕塑,绘画和壁画,都是在美第奇家族的资助下,由波提切利,达芬奇,米开郎基罗,拉斐尔等艺术大师完成,因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艺复兴文化。
在现代,patron一词的含义已经泛化,可以表示各种行业的大主顾,但依然含有“赞助、庇护”的含义,因此一般指的是那种经常惠顾的老主顾,而不是一般的顾客(customer)。
patron:['peɪtr(ə)n] n.主顾、赞助人、庇护人
barmecide(口惠而实不至的人):天方夜谭中假装殷勤的王子
阿拉伯名著《天方夜谭》中记录着这样一个故事,穷人奈沙尔沿途乞讨,来到了巴格达的波斯王子巴梅塞(Barmecide)的豪宅前。他鼓起勇气想进去讨碗饭吃,没想到到巴梅塞热情非常,允诺要给他一顿丰盛的饭菜。他请奈沙尔洗手,可是既没有盆也没有水。奈沙尔只好假装洗了洗手。巴梅塞吩咐仆人上菜,然后殷勤地邀请奈沙尔夹菜。可是饭桌上什么也没有。奈沙尔只好举起筷子,假装夹菜,嘴巴也慢慢咀嚼,好像真的在吃饭一样。巴梅塞不断地叫仆人上菜,各种美食都被他喊遍了,却没有一个真正上到饭桌上。巴梅塞还吩咐仆人上酒,并亲自假装给奈沙尔倒了一杯酒,还和奈沙尔碰杯了。奈沙尔也装模作样地喝了几杯酒,便假装喝醉了,突然扇了巴梅塞一个大嘴巴。巴梅塞责骂他,他赶紧道歉,并解释说自己是喝醉了,冒犯了他,请多多原谅。巴梅塞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起来,告诉奈沙尔,这么多年以来,他一直这样戏弄客人,没有一个人能像奈沙尔这样应付到底。然后,巴梅塞吩咐仆人端上真正的美味佳肴,跟奈沙尔畅饮起来。
从此以后,巴梅塞的名字Barmecide就成了假装殷勤,口惠而实不至的人的代名词。
barmecide:['bɑ:misaid] n.假装殷勤的人,口惠而实不至的人adj.欺骗的,虚伪的
Barmecide’s feast:n.虚幻的酒宴,虚情假意
college(学院):提供给学生的住宿机构
在中世纪大学中,最初并没有集中的校舍,学生自行解决食宿问题。后来,为了解决贫困学生以及外地学生的食宿问题,一些私人捐赠的慈善机构出现,为大学生提供住宿。这种提供给大学生的住宿机构就是college(学院),通常由一个住宿部、一个食堂、一个小礼拜堂和一座图书馆构成。欧洲最早的学院是1180年设立于巴黎的迪克斯—惠特学院,它是为18名贫穷的学生提供住处而设立的。
13世纪后,学院发展迅速,学院内的老师除了管理职能外,还承担了指导职能,给住在学院内的大学生提供一些额外的课程,一般由教授或住在学院内的助教开设。随着这些教育活动的增多,在某些大学,学院逐渐垄断了大学的文科教学,使得学院成为大学生生活和教学的正式中心。到16世纪中期,大多数英国和巴黎的学院已经发展成为向本科学生和研究生提供教学的自给自足的教学单位,很多学院的名气甚至超过了所在大学。
英语中表示“学院”的单词college来自拉丁语collegium,后缀um表示“场所”。该词字面意思就是“community of colleague”(由colleague组成的社区,一群人在一起生活、学习的场所)。colleague就是一起做事的人,可以是同事,也可以是同学。
college原本仅仅表示university(综合性大学)中的一个学院,但后来,college还可以用来表示独立的教育机构,如专科大学、职业教育学校,还可以用来表示“学会”,很多人还喜欢直接用college来表示大学。
college:['kɒlɪdʒ] n.学院,专科大学,大学,学会。
colleague:['kɒliːg] n.同事,同僚,同仁。
abigail(侍女):《圣经》中大卫王的妻子亚比该
英语单词Abigail是个女性名字,通常翻译为“阿比盖尔”,而小写的abigail通常表示“侍女”,其中缘由与《圣经》中的一个人物有关。
《圣经·旧约》中记载,大卫王在落魄之时,曾求助于一个名叫“拿八”的富户,因为大卫王的部下曾经保护过他的牧人和羊群。但拿八为人刚愎凶恶,不仅拒绝了大卫王的求助,还出言不逊。大卫王十分愤怒,就率军前去攻击拿八。拿八有位美貌而又贤惠的妻子,名叫“亚比该”(Abigail,在希伯来语是“父亲的喜悦”之意),闻知其事,赶紧准备厚礼,在半路上迎接大卫王,谦卑地自称奴婢,向大卫王赔礼道歉,请求宽恕,劝阻大卫王勿犯杀人之罪。大卫王接受了亚比该的道歉,率部离开。十天后,拿八遭天谴暴毙。大卫王感激亚比该劝阻自己行恶,就娶其为妻。
英文版的《圣经》出版后,英国戏剧家鲍蒙特和弗莱彻合写的剧本《傲慢的夫人》(The Scornful Lady)中的女仆也取名为Abigail。后来,许多作家群起仿效,在其作品中以Abigail作为女仆的名字。更巧的是,英国的安妮女王身边就有一位臭名昭著的女侍臣就叫做Abigail Hill。由于有Abigail反复被用作侍女的名字,所以单词abigail一词就成了侍女的代名词了。
abigail:['æbɪ,gel] n.侍女,女仆,丫鬟
charisma:领袖气质
发音释义:[kə'rɪzmə] n. 魅力,领袖气质,神授的魅力,非凡的领导力
结构分析:charisma = charis(魅力)+ma(名词后缀)→神授的魅力→领袖气质
词源解释:charis←希腊语kharis(魅力)
同源词:Charis(卡里斯,希腊神话中的美惠三女神之一)
英语单词charisma本是一个基督教专用术语,指某些基督徒因为蒙受神恩而被赋予的一种天赋,如医治病人、说各种方言、展现神迹等,出于《圣经•新约》的《哥林多前书》。古时人们对一些基督徒身上展现出来的异于常人的才能感到不可思议,因此解释为神的恩惠。20世纪初,社会学家韦伯(Max Weber)将该词引入社会学领域,提出了“魅力型领导理论”,指领导者利用其自身的魅力(charisma)鼓励追随者并作出重大组织变革的一种领导理论。在这里,charisma指的是领导者对下属的一种天然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因此,charisma一词超越神学界,在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常常用来形容某些人尤其是国家领袖身上的那种非凡魅力。
衍生词:charismatic(超凡魅力的)
boon:恩惠、福利
发音释义:[buːn] n.恩惠;赐福;福利;利益adj.快活的;爱交际的;令人愉悦的
词源解释:boon(n)←古英语bone(恳求)←古挪威语bon(恳求、祈祷);boon(adj)←中古英语boon(愉快的)←古法语bon(愉快的)
词组习语:boon companion(酒肉朋友;吃喝玩乐的伙伴;志趣相投的朋友;闺蜜);be a great boon for(对…大有好处);grand a boon to(使恩惠与,为…提供便利)
助记窍门:boon→谐音“布恩”→恩惠
benefactor:施主、捐助者
发音释义:['benɪfæktə] n. 施主;捐助者;行善者
结构分析:benefactor = bene(好)+fact(做)+or(的人)→做好事的人→施主
词源解释:bene←拉丁语bene(好);fact←拉丁语facere(做)
同源词:beneficent(仁慈的、行善的);benefaction(恩惠、善行)
charisma:超凡魅力
来自PIE*gher, 鼓励,使渴望,词源同hortatory, Charis(美惠女神)。原为宗教用语,指上帝对人的仁爱,上帝的礼物或奖励。后因19世纪德国社会学家Max Weber的使用使此词赋上了世俗色彩。可能最终来自PIE*ker, 心,词源同heart, courage, cordial.
concessionary:优惠的
来自concession, 让步。即让步的,给予优惠的。
ex gratia:作为恩惠的
ex-, 以前。gratia, 感谢,感激,词源同grateful, congratulation. 即表达感谢的,作为恩惠的。
grace:优雅,恩宠
来自PIE*gwere, 恩惠,眷顾,进一步来自PIE*gher, 神恩,鼓励,词源同charisma, exhort. 原指神的恩宠,好感,感谢,神赐予的美德,美丽,后词义通用化。
gratify:使高兴,使满意
来自grace, 恩惠,眷顾,神恩。原为宗教用语,指神对人的愉悦,高兴,恩宠,同时,也可理解为神对人的致意,感谢(人的善行)。后词义通用化。词源同grateful, congratulation.
wistful:伤感的
不确定词源。可能来自不再使用的词wistly,关注的,来自whist,安静,见whist,惠斯特纸牌游戏,词义受wishful影响。
agree:同意,赞成;相符
来源于拉丁语grat.ia, -ae, f高兴
词根词缀: a-来,临近 + gree(= -grat- )高兴,恩惠
agreeable:欣然同意的,令人愉快的,惬意的
词根词缀: a-来,临近 + gree(= -grat- )高兴,恩惠 + -able
agreement:协议,一致
词根词缀: a-来,临近 + gree(= -grat- )高兴,恩惠 + -ment名词词尾
congratulate:on)
词根词缀: con-共同,一起 + -grat-恩惠 + -ule(e略)名词词尾 + -ate动词词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