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rgatory(炼狱):净化有罪灵魂的场所
单词purgatory(炼狱)原本是一个基督教的术语,指的是人死后,灵魂被“锤炼”、“净化”的地方。单词purgatory来自pure(纯净),字面意思就是“净化的场所”。
按照基督教的说话,人信仰基督后即可灵魂得救,死后升入天堂。但是,如果生前尚有罪恶没有赎罪,或没有充分地悔罪,死后灵魂并不能马上升天,而是先要在炼狱中进行净化。但丁在《神曲》中提到,炼狱共有9层,生前犯有罪过,但可以得到宽恕的灵魂,按人类的七大罪过,分别在那里忏悔罪过,洗涤灵魂。
现在,purgatory不仅表示“炼狱”,常常用来比喻磨炼、暂时的苦难。
purgatory:['pɜːgət(ə)rɪ] n.炼狱;涤罪;暂时的苦难adj.涤罪的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purgatory 词源,purgatory 含义。
February(二月):古罗马的牧神节
在基督教传入罗马之前,每年2月13日至15日,古罗马人都要杀牲饮酒,欢庆牧神节(Lupercalia)。人们将这一天看作是一年的开始,因此,人们忏悔自己过去一年的罪过,洗刷自己的灵魂,求得神明的饶恕,使自己成为一个贞洁的人,同时也希望洗掉一切晦气和烦恼,在新的一年得到好运和好收成。这一天,人们还会象征性地用羊皮鞭抽打那些希望怀孕的妇女,以象征净化妇女的身体,使其更加容易受孕和生产。除此以外,人们还将年轻女子们的名字被放置于盒子内,然后年轻男子上前抽取。抽中的一对男女成为情人,时间是一年或更长。该节日是情人节的前身,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后,才被情人节代替。
由于人们在牧神节要进行净化仪式,所以该节又被称为Februalia(净化节,菲勃卢姆节),来自拉丁语februa(净化)。英语单词February(二月),便是由拉丁文Februarius(month of Februalia)演变而来。
February: ['fɛbrʊ'ɛri] n.二月
condone(宽恕):对通奸行为的有条件宽恕
在西方历史中人们通常将通奸(adultery)视为犯罪,并制定了严格的惩罚措施。在古罗马,女子通奸将被没收一半的嫁妆和三分之一的财产,放逐至小岛,永远不得再结婚。男人发现老婆与人通奸,必须告发并与其离婚,否则将受到严惩。在经典名著《红字》中,女主人公因为与人偷情生子,而被宗教法庭判处终身佩戴一个象征“通奸”的红色A字。
这种情况到了19世纪下半叶才有所改观。1857年,英国通过“婚姻诉讼法》,将通奸行为定义为一种民事行为而非刑事行为。该法规定,夫妻一方可以因为对方的通奸行为而离婚,还规定男子可以对妻子的奸夫索取侵权赔偿。另外,该法首次提出了condone这个法律术语,意思是夫妻一方对另一方的通奸行为以不再重犯为条件的宽恕。英语单词condone源自拉丁文condonare。其中,con为强化语气的前缀,donare表示“给予”,字面意思就是“宽恕,放弃追究权利”。源自拉丁文donare的单词还有donate(捐献)、pardon(原谅)。
condone: [kən'dəʊn] vt.宽恕,赦免
condonation: [,kɒndəʊ'neɪʃən] n.(夫妻间对对方通奸行为的)宽恕,赦免,赎罪
donate:[də(ʊ)'neɪt] v.n.捐赠,捐献。记:don给予+ate动词后缀→赠送给别人
pardon: ['pɑːd(ə)n] v.n.原谅,赦免,宽恕。记:par=per,完全,如perfect(做到极致)+don给予、放弃→完全放弃→原谅
Jonah(灾星):圣经中给商船带来厄运的约拿
《圣经》中,约拿(Jonah)是一名犹太先知。有一回,上帝让他前往亚述国的尼尼微城,警告这个城市的人停止作恶,否则就要毁灭这座城市。因为亚述人是犹太人的敌人,约拿不愿意警告他们。为了逃避,约拿登上一座开往他乡的商船,企图一走了之。没想到,在海上,上帝掀起狂风巨浪,商船眼看要沉了。船上的人陷入一片恐慌之中。有人提议抽签来看看是谁引来的这场灾难,结果抽出的是约拿。约拿承认由于自己违背了上帝的旨意,从而给大家带来了厄运,并请求大家把自己抛到海里。众人将约拿抛到海里后,大海立刻风平浪静了。上帝安排一头鲸鱼吞下约拿,让他在鱼腹里呆了三天三夜。三天后,鲸鱼将约拿从肚中吐到岸边。受到教训的约拿按照上帝的旨意,前去尼尼微警告了当地居民。当地居民听从了他的警告,向上帝忏悔自己犯下了罪恶,因此,上帝宽恕了这座城市。
由于这个故事,约拿的名字Jonah就成了“灾星”的代名词。
Jonah:['dʒəunə] n.灾星,给人带来厄运的人,约拿
abigail(侍女):《圣经》中大卫王的妻子亚比该
英语单词Abigail是个女性名字,通常翻译为“阿比盖尔”,而小写的abigail通常表示“侍女”,其中缘由与《圣经》中的一个人物有关。
《圣经·旧约》中记载,大卫王在落魄之时,曾求助于一个名叫“拿八”的富户,因为大卫王的部下曾经保护过他的牧人和羊群。但拿八为人刚愎凶恶,不仅拒绝了大卫王的求助,还出言不逊。大卫王十分愤怒,就率军前去攻击拿八。拿八有位美貌而又贤惠的妻子,名叫“亚比该”(Abigail,在希伯来语是“父亲的喜悦”之意),闻知其事,赶紧准备厚礼,在半路上迎接大卫王,谦卑地自称奴婢,向大卫王赔礼道歉,请求宽恕,劝阻大卫王勿犯杀人之罪。大卫王接受了亚比该的道歉,率部离开。十天后,拿八遭天谴暴毙。大卫王感激亚比该劝阻自己行恶,就娶其为妻。
英文版的《圣经》出版后,英国戏剧家鲍蒙特和弗莱彻合写的剧本《傲慢的夫人》(The Scornful Lady)中的女仆也取名为Abigail。后来,许多作家群起仿效,在其作品中以Abigail作为女仆的名字。更巧的是,英国的安妮女王身边就有一位臭名昭著的女侍臣就叫做Abigail Hill。由于有Abigail反复被用作侍女的名字,所以单词abigail一词就成了侍女的代名词了。
abigail:['æbɪ,gel] n.侍女,女仆,丫鬟
condone:宽恕,宽容
源自拉丁语condonare‘forgive’(宽恕)。condonare原系法律用语,所表示之“宽恕”是指夫妻一方对于另一方的不贞行为以对方不再重犯为条件的宽恕,故condone亦用于此义。以后词义扩大,亦可泛指一般的“宽恕”或“宽容”。ccndonare由前缀con- ‘altogether’和donare ‘give,pardon’(给予,原谅)两部分合成。英语有两个常用词donor(捐赠者,赠与者)和donation(捐赠,捐献)也源于donare这一拉丁词。
amnesty:赦免,大赦
amnesty所表示的概念“赦免”或“大赦”以及词本身均源自古希腊人。历史上第一个实行大赦的人据说是一位古希腊将军。他说他愿意宽恕他的敌人,从此不念旧恶,忘却过去。“忘却”在希腊语说amnestos(a- ‘not’+mnasthai‘remember’),拉丁语则作amnestia。英语amnesty 一词和医学术语amnesia(记忆缺失,遗忘)即源于此。
ampereamnesty:赦免,大赦
amnesty 赦免,大赦
amnesty所表示的概念“赦免"或“大赦”以及词本身均源自古希腊人。历史上第-个实行大赦的人据说是-位古希腊将军。他说他愿意宽恕他的敌人,从此不念旧恶,忘却过去。“忘却”在希腊语说amnestos(a-‘not,+mnasthai‘remember'),拉丁语则作amnestia。英语amnesty-词和医学术语amnesia(记忆缺失,遗忘)即源于此。
date:日期,约会
来源于拉丁语动词do, dare, dedi, datus(给),其过去分词的阳性、阴性和中性形式分别是datus, data和datum;英语date(日期)和data(资料)来源于此拉丁语的data;其它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此拉丁语动词的英语词汇还有antidote(解毒药,anti- + dote,anti-意思是against,此处是针对什么什么,dote是拉丁语动词dare的变体), condone(宽容,con- + done,con-共同,done给), dado(台座,是“给”的起点), dative(与格,语法术语), donate(捐赠), dice(骰子), die(骰子), dowry(嫁妆), endow(捐赠,en-向内 + dow给), edit(编辑,e- + dit, e-是ex-的变体,出,dit给), pardon(宽恕, par- + don,par-是per-完全,don给)。
同源词:data, antidote, condone, dado, dative, donate, dice, die, dowry, endow, edit, pardon词组/短语:to date (adv.) 到目前为止out of date (adj.) 过时的up to date (adj.) 时新的
forgive:原谅,饶恕
来源于“语义转借”构词法,这种构词法形成的词汇不多;即把外来词汇词根词缀为各个词素,翻译后再拼装在一起构成新词汇。forgive来自于拉丁语perdonare(原谅,饶恕,--也是英语pardon的词源)的“语义转借”; perdonare(其潜在意义为“全心全意地给”)首先被词根词缀为per-(完全,贯穿)和donare(给)这两个词素,在史前日耳曼语中被分别翻译后拼装成了fergeban,由此派生了德语vergeben、荷兰语vergeven和英语forgive。
同源词:give
pardon:饶恕;原谅
来源于拉丁语中由per-(完全,贯穿)和donare(给)组成的复合词perdonare(原谅,饶恕)。
词根词缀: per-完全,贯穿 + -don-给 → 全心全意地给
weathercock:风向标;见风使舵的人
公元9世纪中期罗马天主教会规定,每个教堂的尖顶上要安一个公鸡模型,表示圣彼得(St. Peter)在公鸡啼叫两遍前三次不认耶稣。耶稣被捕的时候,彼得出于软弱而不敢承认是耶稣的门徒,鸡叫第二遍时,耶稣的警告闪过他的脑际,他懊悔万分,跑出去放声痛哭。正如1619年一位作家所说的,公鸡模型安在教堂尖顶上意在使世人时时“想起自己所犯的罪孽,并和彼得一起祈求上天的宽恕……”(... remember our own sinnes and with Peter seeke and obtaine mercy ...)。以后,人们常将这种雄鸡模型安于风向标上,weathercock也因而得名。weathercock除表示“风向标”外,有时也用于喻义,指“见风使舵的人”或“随风倒的人”。但美国英语不用weathercock指“风向标”,而代之以weathervane。(参见c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