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anic(巨大的):希腊神话中的巨神族泰坦神
在希腊神话中,天神乌拉诺斯和大地女神盖亚一共生了六男六女共12位泰坦神(Titan,又译为“提坦神”)。这些泰坦神及其后代被称为泰坦神族。他们个个都是巨人,力大无比。最小的但也最强大的泰坦神克洛诺斯推翻老爸成为了第二代神王。后来克洛诺斯的小儿子宙斯率领哥哥姐姐造反,自立门户,被称为奥林巴斯神族。以克洛诺斯为首的泰坦神族与以宙斯为首的奥林巴斯神族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后奥林巴斯神族打败了泰坦神族。
由于泰坦神都是力大无穷的巨人,所以从他们的名字中产生了titanic(巨大的)这一单词。航海史上最出名的邮轮“泰坦尼克号”(Titanic)的名字就来源于Titan,意思就是“巨大的”。此外,极其坚固、可耐高温、耐强酸强碱、抗腐蚀的金属钛(titanium)的名字也来源于此。
Titan:['taitən]n.巨人,泰坦
titanic:[taɪ'tænɪk]adj.巨大的。n.泰坦尼克号
titanium:[taɪ'teɪnɪəm; tɪ-]n.钛元素(金属元素)
titanosaur:['taɪtənəsɔː] n.雷龙(白垩纪一种两栖食草大恐龙)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titanic 词源,titanic 含义。
panic(恐慌):希腊神话中令人惊恐的牧羊神潘Pan
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叫做潘(Pan)的牧羊神。他是掌管山林、田园和羊群的神。他长相奇特,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羊,头顶还长着羊角。他和其它的森林之神及仙女在山林之间闲游,过着逍遥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因此,英语习语a freedom of Pan表示“无拘无束、逍遥自在”的意思。
潘有一种奇特的本领,就是吓唬人。他常常躲在隐蔽处,蓦地跳出,用丑陋地面目把旅行者吓得魂不附体。他还会发出怪异的叫声,令人感到毛骨悚然,胆战心惊。这种恐惧感就称为“潘神之惧”(Panic fear)。传说希波战争中,希腊人在马拉松战役中取得胜利就是因为潘神把波斯军队吓得惶恐而逃的。
英语单词panic就源自“潘神之惧”,原本是个形容词,后来逐渐变成名词和动词。
panic:['pænɪk] n.恐慌、惊慌vt.使恐慌vi.感到恐慌adj.恐慌的
hector(威吓):特洛伊第一勇士赫克托耳
在希腊神话中,赫克托耳Hector是特洛伊(Troy)的大王子及第一勇士,被称为“特洛伊的城墙”。最后和阿喀琉斯(Achilles)决斗,死在对方手里。在与阿喀琉斯决斗之前他已经杀了多名希腊勇士,其名字令敌人闻风丧胆,所以从其名字产生了小写的hector一词,表示“令人恐惧的人”。
17世纪时英国伦敦的街头小混混们将自己称为“hector”,玷污了赫克托耳的名声。所以后来hector的含义急转直下,变成贬义,用来表示“威吓、欺凌,恃强凌弱者”。
hector: ['hektə] v.威吓,虚张声势,欺凌n.威吓者,虚张声势的人,恃强凌弱者
fasces(法西斯):古罗马象征国家最高权力的束棒
在古罗马共和国时代,国家设有两名执政官共同掌管政权。执政官外出时带有12名侍卫官。每名侍卫官肩上扛有一把束棒,束棒中间插有一把斧头。束棒用于执行笞刑,斧子用来执行死刑。这种插有斧头的束棒是罗马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称为“法西斯”(fasces),字面意思就是“一束(木棒)”。
20世纪20年代,意大利墨索里尼选择用“法西斯”这个古罗马的名字命名自己的党派,先后成立准军事组织“战斗的法西斯”和以资产阶级右翼和反动军人为骨干的“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他们以古罗马的法西斯图案作为党徽,其中棒子象征人民,斧头象征领袖,意思是人民要绝对服从他们的领袖。法西斯党用“信仰、服从、战斗”的口号,代替民主政治的“自由、平等、博爱”。随后,德国和日本先后建立了法西斯性质的政党,从此“法西斯”这个词沦为了极端恐怖和独裁的代名词,遗臭万年。
fasces: ['fæsiːz]n.束棒,法西斯
fascist: ['fæʃɪst] n.法西斯主义者,法西斯党员adj.法西斯主义的,法西斯党的
fascism: ['fæʃɪz(ə)m; -sɪz(ə)m] n.法西斯主义,极端国家主义
acrobat(杂技):高空行走者
高空走绳索等杂技表演在古希腊就早已有之,希腊语用akrobates来表示这些高空走绳索的演员,字面意思是“在高空行走的人”。其中,akro来自akros(顶端、最高点),英语词根acro(高空)也来源于此;bates表示“行走者”。英语单词acrobat(杂技)正是从此而来,并随着杂技表演形式的丰富,词义扩展为表示各种杂技表演。
acrophobia: [,ækrə'fəʊbɪə] n.高空恐惧症。记:acro高空+phobia恐惧症
acrobat:['ækrəbæt] n.杂技演员,特技演员
acrobatic: [ækrə'bætɪk] adj.杂技的,特技的
chimerical(荒诞的):希腊神话中的怪物奇美拉
在希腊神话中,奇美拉(Chimera) 是一只栖息在下亚细亚的利西亚(Lycia))中的怪兽,据说是提丰的后代。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由三种动物构成的。荷马在《伊里亚特》中首次对奇美拉进 行了描述:“一种永生之物,而非人类,前为狮,后为蛇,中为羊。呼吸之间,鼻喷明亮可怖的火焰。”赫西奥德在《神谱》中也有类似描述:“令人恐怖的生物, 雄壮、强大、敏捷,拥有三个头:前有狮头,后有龙头,中有羊头,喷出令人恐怖的烈火。”奇美拉通常被看作是雌性,是斯芬克斯和尼美亚雄狮的母亲。在野外看 到奇美拉通常预示着风暴、船只失事、自然灾害(尤其是火山爆发)。
科林斯英雄柏勒罗丰(Bellerophon) 奉利西亚国王之命来猎杀奇美拉。他骑着飞马,在空中用灌铅的长矛杀死了奇美拉。奇美拉出现在古希腊众多艺术作品中,如花瓶、壁画。由于奇美拉是由三种完全 不同的动物组成的,因此从它的名字衍生了英语单词chimerial,表示由异质部分构成的,后来引申为荒诞的、空想的。
chimerical:[kaɪ'mɪərɪkəl]荒诞的,空想的,妄想的
phobia(恐惧症):战神的儿子福波斯
在希腊神话中,战神在战场上往往有他的两个儿子伴随在左右,一个叫做 Phobos(福波斯),一个叫做Deimos(德摩斯),这哥俩的名字在希腊语中都是“惊恐、恐惧”的意思,代表了战争的恐怖。英语单词phobia就 源自福波斯的名字phobos,表示“恐怖”之意,还可以作为词根,用来表示各种恐惧症。
phobia:['fəʊbɪə]n.恐怖,恐惧症
fauna(动物群):罗马神话中的畜牧农林神法乌努斯
法乌努斯(Faunus) 是罗马神话中的畜牧农林神,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潘(Pan)。他是一个半人半羊的怪物,上半身是人的脸和手,但脸上长有羊角;下半身是羊,长有羊蹄和浓密 的毛发。他掌管森林、放牧、畜牧、植物、原野、丛林,受到农民和牧人的广泛崇拜。法乌努斯擅长吼叫和预言。他的吼声能使人们陷入恐慌,使战场上的军队惊慌 逃跑。他的预言能力更为出名,传说阿波罗的预言能力就是跟他学的。
英语单词fauna就来自法乌努斯的名字Faunus,表示“动物群”,常用于学术范畴。
fauna:['fɔːnə]n.动物群,动物区系
faunistic:[fɔ'nɪstɪk] adj.动物区系的
gorgon(丑陋女人):希腊神话中能使人石化的蛇发女妖
在希腊神话中,戈耳工(gorgon) 是三个长有尖牙、头生毒蛇的恐怖女妖,她们是海神福耳库斯与刻托的三个女儿,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最小的美杜萨(Medusa)。据说美杜莎原本是个满头金发 的美女。海神波塞冬被美杜莎所吸引,在雅典娜的神殿内强行奸污了美杜莎。雅典娜却迁怒于美杜莎,将其变为面目狰狞的女妖,满头金发也变成了毒蛇。
据说美杜莎的双眼具有魔力,任何人一旦与她的眼神交汇都会被石化。英雄玻耳修斯知道 这个奥秘后,不敢正视美杜莎,利用从镜子里看到的倒像,杀死了睡梦中的美杜莎,带走了她的首级。后来,玻耳修斯将美杜莎的首级献给了雅典娜。雅典娜将其嵌 入在自己的盾牌中间。戈耳工三姐妹的头像常被艺术家描绘在徽章、建筑物甚至雅典的钱币上,也曾用于士兵的盾牌上,用来恐吓敌人。
gorgon:['ɡɔrɡən] n. 戈耳工,蛇发女妖,丑陋女人
gorgonian:[gɔː'gəʊnɪən] adj.可怕的,如蛇发女妖的
gorgonize:['gɔrgən,aɪz] vt.使吓呆,使变成石头
stygian(幽暗的):希腊神话中环绕地狱的憎恨之河
在希腊神话中,斯堤克斯(Styx,在希腊语中是“仇恨的”)是大洋河神俄刻阿诺斯 和提坦女神忒堤斯的女儿,也有人认为她是夜神倪克斯和黑暗之神厄瑞玻斯之女。她掌管冥界的9条河流之一,因此这条河流也被称为Styx(憎恨之河)。这条 河的河水具有魔力,凡人接触此水后可以刀枪不入,因此凡人英雄阿喀琉斯出生后就被他妈倒提着浸入该河。另外,神灵若是渡过这条河就会失去神性,因此神灵常 常以Styx的名字来发誓。以Styx的名义发出的誓言是极其神圣的,任何违背此誓的神灵都会受到昏睡一年的惩罚。
憎恨之河位于冥界,因此阴森恐怖。英语单词stygian就源自憎恨之河的名字Styx,意思是“幽暗的,阴暗的”。
stygian:['stɪdʒɪən]adj.幽暗的,阴暗的
vampire(吸血鬼):发源自东欧的吸血鬼传说
英语单词vampire(吸血鬼)来自东欧塞尔维亚语。关于古代欧洲吸血鬼的第一手 资料,能在位于巴尔干半岛的塞尔维亚王国寻得——实际上,吸血鬼的传说也正是从巴尔干半岛出现并扩散到全世界的。公元14世纪,欧洲暴发了大规模的瘟疫, 瘟疫传染极快并且危害极大,当时在欧洲造成了恐慌。有些得了瘟疫的人并没有真的死去,但其亲友便将其草草掩埋,以至于后来某些坟墓被打开时,人们发现里面 的尸体呈现着各种古怪姿势,并且还染有鲜血,这当然是因为被误埋的活人挣扎所致,但是当时的人们因为过于害怕便产生了奇异的联想,于是吸血鬼的说法从贫穷 落后的东欧传到整个欧洲。
最经典的吸血鬼形象来东欧罗马尼亚传说中的德古拉(Dracula)伯爵。他是多瑙 河畔瓦拉西亚公国的督军。由于君斯坦丁堡受到土耳其人的袭击,德古拉伯爵受命前往征讨土耳其军队。然而在他获胜之时,谣传他战败并死于敌手。他的妻子听闻 后悲痛欲绝之下投河自杀。德古拉班师回朝却看到妻子的尸体,愤怒地责问上帝,为什么他一生都为主而战,最终却遭受如此结局。狂怒的伯爵用长矛刺穿十字架上 的耶稣,顿时鲜血四流。他从此投向魔鬼,以鲜血作为食物,成为一名吸血鬼。他的传说成为了很多关于吸血鬼文学和影视作品的源泉。
到了15世纪,梵蒂冈教廷正式宣布吸血鬼,僵尸等魔怪的存在,并宣布他们为基督教的敌人。从此吸血鬼种族存在的概念在欧洲大陆广泛流传开来,并产生了许多传说。
17、18世纪时,在塞尔维亚等东欧斯拉夫语国家流行着一些死尸复活吸血的传说,并 形成了一些特殊的习俗,比如埋尸体的时候要钉个木桩什么的。18世纪,奥地利扩张到塞尔维亚北部等地区的时候,官方发现了当地的这些奇怪习俗,大惊小怪地 到处传扬,导致吸血鬼的传说越传越广。如1725年,在塞尔维亚,一名叫做皮雷·普洛戈维兹的人被指控变为吸血鬼,人们传说有八人死在其手中。另一名叫做 阿诺德·保勒的吸血鬼则造成了大量人口牲畜的死亡。其中普洛戈维兹事件的档案仍可在维也纳档案馆里面找到。在这份德文档案中首次出现“vanpir”这个 词,被视为“vampire"的词源,这是“vampire”第一次出现在文献里。1732年3月3日,法国的一家杂志Le Glaneur也详细地报道了此次事件,文中的“Vampyre”第一次出现在法语中。同年3月11日,英国《伦敦日报》中第一次出现了Vampire一 词。此后,整个欧洲对于这种生物的描述都改成了Vampire一词,只是拼写略有差异。
vampire:['væmpaɪə] n.吸血鬼
zeal(热情):希腊神话中的热情之神泽洛斯
泽洛斯(Zelos)是希腊神话中的神灵,是拟人化的“热情”、“好胜”和“妒忌”。他是泰坦神帕拉斯(Pallas)和斯梯克斯(Styx)的儿子,也是尼克(胜利)、比亚(暴力)和克拉托斯(力量)的兄弟。英语单词zeal就来自泽洛斯的名字Zelos。英语中表示“嫉妒”的单词jealous也来源于此,本意指“占有欲强,猜疑的”,用于爱情方面。
zeal:[ziːl] n.热情,热诚,热心
zealous: ['zeləs] adj.热情的,热心的,狂热的
zealot:['zelət] n.狂热者,犹太教狂热信徒
jealous: ['dʒeləs] adj.妒忌的,猜疑的,唯恐失去的
hysteria(歇斯底里):妇女子宫功能失调导致的情绪失控
癔病(hysteria)又被称为“歇斯底里”,指因为恐惧或其他原因造成的情绪失 控。古代西方医生认为,只有女性才会出现“歇斯底里”的症状,原因在于女性子宫功能失调;男性因为没有子宫,所以不会得癔病。他们还认为,癔病之所以有各 种不同表现,是由于子宫在体内偏离正常位置,到处乱跑造成的。当子宫在体内四处游走,压迫其他器官时,会导致不由自主的恐惧。这种错误的认识,直到十九世 纪才被精神学家夏尔科、弗洛伊德等人纠正。
英语单词hysteria(癔病)源自希腊语hysterikos,字面意思就是“源自子宫的”。词根hyster-表示“子宫”,如hystera(子宫)、hysteritis(子宫炎)。
hysteria:[hɪ'stɪərɪə]n.癔病,歇斯底里
hysteric:[hɪ'sterɪk]adj.歇斯底里的,癔病的,异常亢奋的n.癔病患者
hysterical:[hɪ'sterɪk(ə)l]adj.歇斯底里的,异常亢奋的
hystera:['hɪstərə] n.子宫
hysteritis:[,histə'raitis] n.子宫炎
menace(威胁):以喊叫、威胁的方式驱赶牲畜
古代人放牧、驱赶牲畜时比较粗暴简单,通常通过喊叫、威胁或鞭打的方式来驱赶牲畜,这种方式在拉丁语中叫做minare,进入法语后拼写为mener。英语单词menace(威胁)就来源于此,本意指的是驱赶牲畜时人所发出的叫喊声、威胁声,兼有“威胁”和“驱策”的含义。后来“驱策”的含义逐渐消失,仅仅表示“威胁、恐吓”,变成了threaten的同义词。
还有一个单词也来源于此,那就是amenable,由a(=to,面对)+mener(驱赶、领导)+able(能够),字面意思就是“能够面对领导”,引申为“顺从的、易于管教、易于屈服、容易被说服的”,还可以表示“负有责任的、经得起检验的”。要注意这个词与amend(改善)并没有关系。
menace:['menəs] n.v.威胁,恐吓
amenable:[ə'miːnəb(ə)l] adj.顺从的,肯接受的;负有责任的;经得起检验的
epicure(享乐主义者):推崇享乐的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
伊壁鸠鲁(Epicurus)是古希腊的哲学家、无神论者,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他成功地发展了阿瑞斯提普斯(Aristippus)的享乐主义,并将之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结合起来。
伊壁鸠鲁认为快乐是生活的目的,是天生的最高的善。但是,应当区分不同的快乐。解除对神灵和死亡的恐惧,节制欲望,远离政事,审慎地计量和取舍快乐与痛苦的事物,达到身体健康和心灵的平静,这是生活的目的。伊壁鸠鲁强调,在我们考量一个行动是否有趣时,我们必须同时考虑它所带来的副作用。在追求短暂快乐的同时,也必须考虑是否可能获得更大、更持久、更强烈的快乐。
伊壁鸠鲁把“纯粹的”享乐看作是最高的目的,但是,他与阿瑞斯提普斯所主张的享乐主义不尽相同。伊壁鸠鲁的快乐是指“没有痛苦”和“灵魂的安宁”。伊壁鸠鲁认为,通过满足某些欲望而获得的那种快乐不是人生的目的,因为随这种享乐而来的必然是厌倦,从而使人背离了他的真正目的,即没有痛苦。
3世纪以后 ,伊壁鸠鲁的学说成了基督教的劲敌。在中世纪,伊壁鸠鲁成了不信上帝、不信天命、不信灵魂不死的同义语。文艺复兴时期,由于卢克莱修《物性论》的发现和出版,扩大了伊壁鸠鲁学说对早期启蒙思想家的影响。17世纪伽森狄全面恢复了伊壁鸠鲁学说,它直接影响了17~18世纪英、法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伊壁鸠鲁的社会契约说是近代社会契约论的直接先驱,他的伦理思想对英国的边沁、密尔等的功利主义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英语中,从伊壁鸠鲁的名字Epicurus产生了单词epicure,用来表示“享乐主义者”。
epicure:['epɪkjʊə; 'epɪkjɔː] n.享乐主义者,美食家,饕餮之徒
epicurean:adj.享乐主义的,讲究饮食的,伊壁鸠鲁学说的n.享乐主义者,美食家
Jonah(灾星):圣经中给商船带来厄运的约拿
《圣经》中,约拿(Jonah)是一名犹太先知。有一回,上帝让他前往亚述国的尼尼微城,警告这个城市的人停止作恶,否则就要毁灭这座城市。因为亚述人是犹太人的敌人,约拿不愿意警告他们。为了逃避,约拿登上一座开往他乡的商船,企图一走了之。没想到,在海上,上帝掀起狂风巨浪,商船眼看要沉了。船上的人陷入一片恐慌之中。有人提议抽签来看看是谁引来的这场灾难,结果抽出的是约拿。约拿承认由于自己违背了上帝的旨意,从而给大家带来了厄运,并请求大家把自己抛到海里。众人将约拿抛到海里后,大海立刻风平浪静了。上帝安排一头鲸鱼吞下约拿,让他在鱼腹里呆了三天三夜。三天后,鲸鱼将约拿从肚中吐到岸边。受到教训的约拿按照上帝的旨意,前去尼尼微警告了当地居民。当地居民听从了他的警告,向上帝忏悔自己犯下了罪恶,因此,上帝宽恕了这座城市。
由于这个故事,约拿的名字Jonah就成了“灾星”的代名词。
Jonah:['dʒəunə] n.灾星,给人带来厄运的人,约拿
amnesty(大赦):古雅典民主派和贵族达成的和解
公元前404年,在雅典与斯巴达之间的争霸战(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落败,斯巴达国王吕西斯特拉图解散了雅典的民主政府,扶植了由三十个贵族组成的寡头政府,史称“三十僭主”。三十僭主操控政治,把穷苦平民排挤在政治之外,又实施恐怖统治,在8个月内杀死的雅典人几乎比战争最后十年斯巴达人杀死的雅典人还要多。许多温和派纷纷逃离雅典,而民主派则发动反击,最终击败斯巴达保护军,杀死为首的两名僭主,推翻三十僭主的寡头政治,重新建立了民主制度。
民主派恢复民主制度后,并没有对贵族所犯下的恶行展开报复,而是选择了和解。公元前403年,雅典政府颁布一项法令,宣布除三十僭主及其帮凶外,对其他人在过去所做的任何事情进行“遗忘和宽免”(希腊语amnestia),双方中的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在以后提起诉讼或寻仇。这项法令被后人称为“大赦令”。
英语单词amnesty就来自该“大赦令”中的希腊语amnestia,由a(not)+mnestis(记忆)构成,字面意思就是“遗忘,不再记得”,本意指民主派和贵族之间的和解,对双方以往的对立行为统统一笔勾销。现在常用来表示“大赦、特赦”。
amnesty:['æmnɪstɪ] n.大赦,特赦,特赦令vt.对……实行大赦
bulldozer(推土机):威吓阻止黑人投票的白人
美国内战结束后,代表北方工业资本家利益的共和党上台执政。1874年-1876年的美国州、国会和总统选举期间,在内战期间代表南方种植园奴隶主利益的民主党与执政的共和党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在密西西比州等南方州,一些民主党白人组建了“白人联盟”和“红衫军”等半军事化组织,通过恐吓、鞭打甚至枪杀等暴力手段组织当地黑人参加投票。一些北方媒体对此现象进行了揭露,并用bulldoze一词来形容这种行为。bulldoze原本指的是足以放到一头公牛(bull)的剂量(doze),比喻采用鞭打、枪杀等野蛮手段来阻止黑人参加选举的行为,而bulldozer就是通过暴力威吓手段阻止黑人投票的白人,泛指欺凌者、威吓者。推土机出现后,人们用bulldozer一词来称呼它,因为推土机威力巨大,可以野蛮地推倒一切障碍,特别适合暴力拆迁等场合。
bulldoze:vt.威吓,强迫,用推土机推倒
bulldozer:n.欺凌者,威吓者,推土机
berserk(狂暴的):北欧神话中的“熊皮战士”
在北欧神话中,有一种特别凶猛的战士,北欧语称作berserkr,由ber(bear,熊)+serkr(shirt,衬衫)构成,字面意思是“身披熊皮的人”。传说这些战士受到主神奥丁的庇佑,拥有熊的力量,出战前往往会饮用烈酒或致幻蘑菇,上战场后陷入极端兴奋的忘我状态,没有恐惧、疼痛之感,身上仅穿轻铠甲甚至赤裸上身,疯狂杀敌至力竭而亡。
英语单词berserk(狂暴的)和berserker(狂暴战士)就是从北欧语berserkr产生的。
berserk:[bə'zɜːk; -s-] adj.狂暴的,狂怒的adv.狂暴地,狂怒地
berserker: [bə'sɜːkə] n.狂暴战士adj.狂暴的
catharsis:净化、宣泄
发音释义:[kə'θɑːsɪs] n.净化;宣泄;发泄;导泻
结构分析:catharsis = cathar(净化)+sis(名词后缀)→净化
词源解释:cathar←希腊语katharos(净化)
同源词:cathartic(导泻的、泻药)
catharsis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最初表示“净化”。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Poetics)中最早使用catharsis(净化)一词来表示悲剧的功效,即通过能使人惊异、难受的剧情激发观众的怜悯和恐惧情绪,使这两种负面情绪得以宣泄,从而保持适度水平。而在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也同样使用catharsis一词来表示他的“宣泄论”,认为文艺创作是创作者被压抑的欲望的宣泄。总之,在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中,catharsis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
词组习语:emotional catharsis(情感宣泄);catharsis hypothesis(宣泄假说);catharsis method(宣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