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blinking:该死的

来自blooding的变体。因为blood属于禁忌词,比较忌讳。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blinking 词源,blinking 含义。

Jap:日本佬,日本鬼子

来自Japanese口语,在二战时期由于日本偷袭珍珠港,引申词义骗子,小偷,偷偷摸摸,词义被极大的贬义和蔑视化,以致于成为日本人的忌讳词,甚至向美国提出抗议。

June:六月

6月的月名June源于拉丁语junius。一般认为junius得名于罗马神话中司生育婚姻的女神,天后Juno(通译“朱诺”),因为罗马人纪念Juno的活动是在这个月的头一天举行,而且从古至今罗马人特别喜爱在这个月举行礼,这也许是早先忌讳在五月结婚所造成的。由于June和Juno的关系,所以June常被称作the munth of Juno(朱诺月)。另有一种解释说,拉丁文junius系源自古罗马一个大家族的姓氏junius,刺杀恺撒大帝(Julius Caesar)的凶手就属于该家族。

一些古典文学学者认为June源自意为young people(青年人)的拉丁语juniores,他们的根据是,自古6月乃罗马人的“婚礼月”( month of weddings)。

June在古英浯原作junius,14世纪受法语juin的影响才演变为June的。最初英语把6月叫做dry-Month,意思是dry-month(干旱之月)。

disaster:灾难,祸患

按古代占星术,通过星辰运行可以预卜人事的吉凶祸福。占星家认为人间面临灾难皆因星辰处于凶位或凶向所致。disaster 16世纪始用于英语,它源自拉丁语,是由dis-‘against’和astrum'star’两部分构成,其字面意义为“(星的)凶位”或“凶向”(unfavourable aspect of a star),其今义“灾难”、“祸患”则显然系由此引申而得。英语复合词ill-starred(苦命的,倒霉的),ill-boding(凶兆的,不祥的)均与占星术有关,而英语里表示“占星术”的astrology 一词亦源于同一拉丁词根astrum(星)。

dismal 阴沉的,忧郁的

按古埃及历书每月有两天为不吉利的日子,不宜处理任何事务,其中4月最后一个星期一,8月第二个星期一和12月第三个星期一尤为埃及人所忌讳。这些不吉利的日子因为是埃及占星家首先测定的,故有Egyptian days之称。此一迷信习俗在中世纪时传人罗马,嗣后又传到整个欧洲。在法国历书上每月也有两天被标为“不吉利的日子”,法语作dismal,它来自拉丁语dies mali。dis mal一语译成中世纪英语拼作dismale,最初用作名词,也指“不吉利的日子”。嗣后形式变为dismal,并常与days连用。这一用法导致了dismal由名词到形容词的转变。16世纪以后词义也发生了变化,先是由“不吉利的”变为“灾难性的”,以后又逐渐弱化为我们至今还在使用的“阴沉的”(如天气)、“忧郁的”等义。

bloody:很,非常

从表面上看,bloody是个简单不过的词,古英语作blodig,一般也只是单纯地将它视为blood(血)的派生词,blood加后缀包-y所构成,但若追溯一下其历史我们就会发现这是个与众不同的词。英语词典编纂者帕特里奇(Eric Patridge,1894 - 1979)曾撰文对bloody作了专门论述,该文长达2000字。从18世纪初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内,bloody用来加强语气,表示“很”或“非常”一义时,在英国一直被列为禁忌语。肖伯纳的名剧《皮格梅隆》(Pygmalion)仅因剧中用了bloody 一词,1912年在伦敦首演时竟然引起巨大轰动。据报道,当女主角卖花女Liza说出“Not bloody likely”(不大可能)一语,全场观众无不震惊。在出现该语的一幕戏中,观众发现自己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到剧情上,而是全神贯注地等待着那句令人惊愕的话吐自一位女士之口。英国人之所以不愿说出或不愿听到bloody 一词,是因为有人往往把它与menstruation(月经)相联系,也有人往往把它与Christ's blood(天哪)或由God's blood缩略而成的诅咒语’sblood(该死)等相联系,还有人认为它来自by our Lady(圣母啊)一语。最简单的解释是,许多人怕血,长期以来血一直是暴力和死亡的象征。不管怎么说,bloody会使人产生污秽、亵渎等不好的联想。然而bloody在美国英语则一向是个无关痛痒的词。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英国人虽然对bloody已不那么忌讳了,但是有身份的人在某些场合,如男女都在的场合,仍然避而不用。

dismal:阴沉的,忧郁的

dismal 阴沉的 忧郁的

按古埃及历书每月有两天为不吉利的日子,不宜处理任何事务,其中4月最后一个星期一,8月第二个星期一和12月第三个星期一尤为埃及人所忌讳。这些不吉利的日子因为是埃及占星家首先测定的,故有Egyptian days之称。此一迷信习俗在中世纪时传入罗马,嗣后又传到整个欧洲。在法国历书上每月也有两天被标为“不吉利的日子”,法语作dismal,它来自拉丁语dies mali o dis mal一语译成中世纪英语拼作dismale,最初用作名词,也指“不吉利的日子”。嗣后形式变为dismal,并常与days连用。这一用法导致了dismal由名词到形容词的转变。16世纪以后词义也发生了变化,先是由“不吉利的”变为“灾难性的”,以后又逐渐弱化为我们至今还在使用的“阴沉的”(如天气)、“优郁的”等义。

cucumber:黄瓜

来自拉丁语cucumerem,黄瓜。

黄瓜是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中原的,称为胡瓜。五胡十六国时后赵皇帝石勒忌讳“胡”字,汉臣襄国郡守樊坦将其改为“黄瓜”。

baker's dozen:十三,一打加一

“十三”的委婉说法之一。有趣的是,面包师(baker)之“一打”(dozen)是如何变成“一打加一”的呢?据传,13世纪英国面包师的名声很不好,他们常常欺骗顾客,缺斤少两。1266年英国议会颁布了一条法令,规定了面包的价格和重量,倘若斤两不足就要受到严惩重罚。可是,在当时制造面包的炉具比较原始,很难保证面包的分量个个都合乎规定标准。面包师为避免重罚,每售一打必奉送一个,用来弥补重量的可能不足,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习惯。因此面包师之“一打”(baker's dozen)即为一般人之“十三”。

还有一说同上说有几分出入。按英国古时风俗,面包小贩(huckster)从面包店购买面包享有优惠价,以一打之价可以购得十三个。这额外的第十三个叫做vantage bread,因为它是作为赢利(vantage)外给的。旧时出版商在出售印刷品时也效仿面包店,凡买书一打,便赠送一本,故人们偶尔亦用a printer's dozen来表示“十三”。作为“十三”代称的还有a devil's dozen。它来自中世纪欧洲关于撒旦(Old Nick)召集的会议上通常有十三个女巫出席的传说。但是后两个短语一般用得极少。在非正式说法中英国人以a baker's dozen替代“十三”恐怕或多或少是由于他们忌讳“十三”这一不吉利数字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