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化身):印度教中神灵降临人间的化身
一部3D科幻大片《阿凡达》让很多人记住了avatar这个英语单词。不过,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单词并非导演杜撰的,而是来自梵文,是印度教中的一个重要术语。
avatar来自梵文avatarana,由ava(off,down)+tarati(cross over)构成,字面意思是“下凡”,指的是神灵降临人间的化身,通常特指主神毗湿奴(VISHNU)下凡化作人形或者兽形的状态。印度教传说毗湿奴有10个化身,其中有9个已经降临世间,最后一个化身会在世界末日降临。
电影《阿凡达》中的avatar是地球人的精神所占据并控制的外星人肉体,与印度教 中的avatar含义相差甚远。因此,电影《阿凡达》在上映之前就遭受了印度教团体的强烈抗议,声称电影名字玷污他们的宗教。世界印度教协会主席曾要求导 演卡梅隆做出声明,澄清这部3D科幻影片的名字与印度教及其信仰毫无任何关系,重名只是一个巧合。
在网络时代,avatar又有了一个新的意思——个人在网络虚拟环境中的化身,即代表用户形象的图像,即常说的“头像”或“个人秀”。
avatar:['ævətɑː]n.化身,神灵的化身,头像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avatar 词源,avatar 含义。
cannibal(食人者):传说中食人肉的加勒比土著
当哥伦布第一次抵达南美洲时,在与巴哈马群岛上的泰诺人交流中,得知在该群岛的东方,即现在的海地、多米尼加等地,居住着一群野蛮好战、有有食人肉习俗的土著人。根据泰诺人的描述,这些人经常攻击泰诺人,杀死男人,掳走妇女和儿童,并将儿童阉割、养肥后吃掉。哥伦布根据泰诺人对这些土著人的称呼,将其翻译为西班牙语Caniba,并在旅行日记中记录了他们的食人习俗。现在我们知道,其实这些土著就是Carib(加勒比人),并且他们并没有食人的习俗,有关他们食人的描述都仅仅是传说而已。2005年,《加勒比海盗》第二部的摄制组曾邀请加勒比族人参与拍摄,当酋长查尔斯·威廉斯获知片中有段情节暗示当地部落是食人族之后,特意下令禁止族人参与影片拍摄,并指责电影让外界误解加勒比族人为食人部落。
英语单词cannibal就源自西班牙语Caniba,原本指的就是加勒比土著,因为有关他们的食人传说,使得单词cannibal逐渐变成了“食人者”的代名词。
cannibal:n.食人者,吃同类的动物adj.食人的,吃同类的
cannibalism:n.食人的行为,同类相残的行为
Carib:n.加勒比人
Caribbean:adj.加勒比人的,加勒比海的,加勒比语的n.加勒比海
footage:电影片段,镜头
来自foot, 英尺。来自早期的35mm无声电影时代,16帧的画面约略为1英尺长度能放映1秒钟,因此该词就用做电影长度单位,后来词义通用化,用来指电影片段或镜头。
hoodlum:小阿飞,年轻无赖,恶棍
该词原系美语,以后通过匪盗影片进入了英国英语。关于其来历,说法有二。
据传,南北战争(1861 - 1865)结束后不久,旧金山有位记者撰写了一篇关于当地少年犯罪者的报道。由于害怕报复他避免指名道姓,文中有意将流氓头子的名字Muldoon倒拼成Noodlum,排宇工人却把它误排为Hoodlum。文章上报后,加利福尼亚人就把那个城市的年轻无赖称作the San Francisco hoodlums。这个误排的词便这样成为英语的一分子,用以泛指“年轻无赖”、“小阿飞”等。
1935年J.T. Krumpelmann博士在《现代语言笔录》(Modern Language Notes)提出另一种解释,认为hoodlum一词源于德语巴伐利亚方言中意为“无赣”的Hodalum一词。在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旧金山已有不少德国移民,该德语方言词正当此时传人美国,并逐渐讹变为hoodlum,成为众多表示“流氓”、“阿飞”、“恶棍”的英语词群中的一员。
hooligan小流氓,阿飞
据《牛津英语词典》,该词始见于1898午夏天各家日报上刊载的治安法庭报告。关于它的由来,英国语言学家、辞书编纂家帕特里奇(Eric Partridge,1894 - 1979)在他编的僵语词典中肯定了Clarence Rook所写Hooligan Nights (1899)一书坚持的看法。Clarence Rook认为,意为“小流氓”或“阿飞”的hooligan源出一个流氓恶棍的姓氏。此人名叫Patrick Hooligan,是19世纪末居住在伦敦Southwark区(一说Larn beth区)的一个爱尔兰恶步。他纠合一伙流氓阿飞,惹事生非,横行乡里。在当时许多警察的记事簿上都可以看到Hooligan gang(Hooligan一帮人)这样的字眼。据说他一家子都是流氓恶棍。后来俄语从英语借用了hooligan 一词,据说是19世纪末曾在伦敦住过的俄国皇太子将它带回俄国的。
buckaroo:牛仔
亦作buckeroo,是西班牙语借用词vaquero(牛仔)之变体,更确切地说是讹误。它之所以能进人英语词语行列,很可能是因为人们往往将它与buck(马猛然弓身跃起)一词相联系,用它指a cowboy on a bucking horse(骑在猛然弓身跃起的马上的牛仔)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从buckaroo/buckeroo一词引发产生了50多个以-aroo或-eroo结尾的美国俚语词,如switcheroo(突变),stinkaroo(庸俗拙劣的影片或演出)等。
cocktail:鸡尾酒
提起鸡尾酒,你一定会想到欧美影片中常有的家宴场面。确实,它起源于西欧。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鸡尾酒是一种由两种以上的酒加入冰块、香料或掺入鲜果汁配合成的饮料。它是餐前酒,其特点是凉,不论春夏秋冬,差不多都用碎冰块来调节温度。鸡尾酒都是现饮现配,不能贮藏,很适宜于家庭自制。1943年11月,在著名的德黑兰会议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宴请斯大林和邱吉尔时,就亲自调配了晚餐前喝的鸡尾酒。他把大量的带甜味和不带甜味的苦艾酒倒进放有冰块的酒壶里,再加入一些杜松子酒,然后迅速把他们摇动搅匀,即成别有风味的鸡尾酒。
尽管国外的鸡尾酒配方多达500余种,但都有共同之处,一般都由三部分组成。一是酒,一般以蒸馏酒为主,如威士忌、伏特加、茅台等;二是副材料,如各种果汁、苏打水、牛奶、冰块等;三是点缀物,如柠檬、桔子、蜜瓜等。鸡尾酒可根据具体条件和爱好灵活变换三部分配料,使之在杯中五彩缤纷,芬芳四溢。
至于cocktail这个英文名称的来历,众说纷纭,究竟哪一种是它的真正来源,并未得到证实。不过,看看下面的种种传说,倒也挺有意思。
有人说,这种酒之所以叫cocktail,是因为当一个人喝了两、三杯后,就会感到自己象一匹竖起尾巴(with cocked tail),将要对加比赛的马一样。
美国奥尔良市则宣称,cocktail是他们市的一位名叫Antoine Peychaud的酒吧间招待员发明的。他把这种饮料盛在一种叫coquetier杯形容器里。他们认为cocktail就是从这种容器的名字来的。
有的则说,一位阿兹台克(墨西哥印第安人)贵族要他的女儿Xochitl向皇帝敬献一种仙人掌汁液做的饮料。后来皇帝娶了这位姑娘,并且她的名字命名了这种饮料。
还有一种说法,英国过去有一种略有毒性的混合饲料,是用跑了汽的啤酒同杜松子酒、草药、面包、面粉混合制成,据说是让斗鸡食用的,好让它保持战备状态。除去面粉成份,人就可以饮用,这种饮料叫cock-bread ale或cockale,ale是啤酒,从而产生了cocktail。
还有一种更生动、更详细的传说,在美国纽约州,有一条赫德森河,河边有一家古老的酒店,店主人名叫William Van Eyck.店主人最心爱的东西有两样:一是他的斗鸡,名叫“闪电”,一是他的独生儿女,佩吉小姐。追求佩吉小姐的人都明白,要想得到她父亲的欢心,必须首先关必他的斗鸡。
向佩吉小姐求婚的大都是些以航海为业的殖民地居民,他们慷概大方,百般殷勤,并投其所好地向佩吉的父亲送一些令他满意的东西,然而这位美丽的佩吉小姐并不爱这些人,却一心爱着她家的一种祖传的饮料,没有什么比这种奇妙的饮料更能吸引她的,她一直小心翼翼地保存着饮料的秘方。
后来,佩吉小姐终于爱上了一个名叫阿普尔顿的青年,他是快速帆船上的大副。佩吉的父亲不大赞成这门亲事,在背地里暗暗地活动。姑娘为了让小伙子在严峻的考验面前鼓足勇气,在他前往拜见老人之前,为他调制了一杯这种饮料。正在这时,斗鸡“闪电”飞奔而出,在院 子兜了个圈儿,一根尾巴上的羽毛被拌落下来,恰好落进酒杯里。姑娘高兴极了,拿它当了搅酒棒,激动地说:“鸡尾酒”!‘闪电’给我们的酒取的名字!“他们俩双双为未来的美满幸福页杯起誓。
顺便说一下,用鸡尾酒举行的酒会叫“鸡尾酒会”,往往用于展览会开幕、轮船下水典礼、飞机试航仪式、工地开工剪彩或向宾客介绍某一要人等等。它的特点是简单、活泼、节约时间。鸡尾酒会在室内室外都可举行,没有台子,不设座位。如有要紧事,谈上几句,喝上几口,离开也可以。
x-rated:X级的,只供成年人看的
1968年美国电影协会开始把影片分成从G到X等几种等级,以供观众进行选择。G代表general,意即“各种年龄的一般观众都可以观看的”,而X则表示restricted,意即“限制性的”、“17岁以下的儿童不许观看的”。x-rated 一词的字面义是“X级的”、“限制性的”,实际上表示“色情的”、“暴力的”,现在不仅指影片,也可指书籍。
countdown:倒计数,逆序计数
倒计数技术首次出现于美籍德裔导演Fritz Lang(1890~1976)的科幻电影the lady in the moon中,影片中发射一枚巨型火箭时为了增加悬念采用了倒计数。
Hobson's choice:无余地的选择;别无选择
关于其由来,英国作家斯梯尔(Sir Richard Steele,1672-1729 )曾于1712年在他主办的杂志《旁观者》(The Spectator)第509期上发表过一篇短文作了介绍。Hobson原为人名,全名是Tobias/Thomas Hobson(1544??-1631)。他是17世纪剑桥地区的一个驿站老板,养有40多匹高头大马供人租用,租用者多为剑桥学生。但是他不容许租用者自己随意挑选,只许将离马厩门最近的那匹马牵走,否则不予租用,毫无商量余地。他所定的这一规矩并非没有道理。他认为大学生不会好好照料马匹,而他却爱马如命,为了不使马儿过于劳累,他采取了依次出租的办法。休息最久,马力恢复最好的,总是靠近马厩门的马。Hobson这种不给人以选择余地的做法,人们称之为(霍布森的选择)。
此人还是个名见经传的人物。据《全国名人传记辞典》(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所载,死后他将一笔可观家产遗赠给了剑桥,当地有条街道以其名字命名。英国作家艾迪生(Joseph Addison,1672-1719)曾撰文纪念他,英国大诗人弥尔顿(John Milton,1608-1674)还特地为他作了两段饶有风趣的墓志铭。Hobson受到两位名作家如此垂青,在一定程度上使得Hobson's choice一语得以经久不衰,并沿用至今。词义至今一直无甚变化,现仍表示“无选择余地的选择”,或“无选择余地的局面”。1915年Hobson's choice曾被用作一个戏剧的剧名,1953年还被作为一部英国影片的片名。此语有时和动词have搭配使用,作have Hobson's choice。
edelweiss:火绒花,雪绒花
曾获得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等五项大奖的美国影片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里有一首优美动听的插曲,歌名就叫Edelweiss,有人把它译成“火绒草”,“雪绒花”,也有人把它译成“宝雪花”,“小白花”。该花在欧洲几乎是妇孺皆知。它通常生长在海拔1700米以上的高山上。据说在阿尔卑斯山海拔4000多米的冰川岩石地带,在小洞和山岩缝隙中仍能看到它在顽强地绽放,因此被誉为阿尔卑斯山的名花。被世人誉为“音乐王国”的奥地利和“世界花园”的瑞士都把edelweiss选定为国花。英语花名直接借自德语,在德语中edel意为“高贵的”,weiss则意为“洁白的”,edelweiss是个复合词,有“高贵而洁白”的含义。
paparazzi:狗仔队
源自意大利名导演费利尼(Federico Fellini)1960年出品的电影《甜蜜的生活》(La Dolce Vita)影片主人公Paparazzo先生是位摄影记者,整日追踪上流社会丑闻,偷拍名人照片。该片在社会引起轰动。1968年英语将paparazzo一词直接借了过来,用作普通名词,指“追逐名人偷拍隐私照片的记者”,按意大利语,其复数形式为paparazzi,也被英语吸收了,而且在使用中比单数形式更常用,港台把它译为“狗仔队”,因为这些猎奇者往往是成群结队的。
Paparazzo在意大利语有没有什么特殊含义呢?据费利尼本人所述,在他家乡的方言中paparazzo指的是嗡嗡叫个不停的小飞虫(buzzing insect)。他小时候和他同桌的一个同学说起话来很快,叽里咕噜,老师叫他Paparazzo。费利尼在写《甜蜜的生活》的剧本时,想起这个绰号,便给主人公起了这样一个名字。
1997年威尔士王妃戴安娜之死令这些paparazzi的名声急剧下降,因为这些人一直追踪她,使她无法过自己的生活。有人甚而认为这些paparazzi在巴黎对戴安娜王妃的车紧追不舍是造成她死亡的原因。
auld lang syne:往昔的情谊
原为苏格兰方言,相当于现代英语的old long since,即long ago(许久以前,昔日),常含the good old days(美好的往日)或old or long friendship(昔日或经久的友谊)之义,源出苏格兰民族诗人彭斯(Robert Burns,1759—1796)所写同名抒情诗。该诗经过谱曲,作为美国影片《魂断蓝桥》的主题曲之后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成为世界明歌之一。在英美两国,人们习惯在离别之际或在除夕的午夜手拉手共唱这首歌。现在for auld lang syne已成为英语常用成语,意思是“为了往昔的情谊”。
zombie:还魂尸;僵尸;木讷呆板的人
该词源自刚果语zumbi 'good-luck fetish',原指西非崇拜的蟒神(python-god),以后随非洲黑奴移植到西印度群岛和美国南部,转指伏都教(voodoo)崇拜的蛇神,也指使尸体起死回生的魔力。以后“还魂尸”(即被巫术驱动的“行尸”或“僵尸”)也被称为zombie,特别是在伏都教习俗盛行的海地。20世纪30至40年代出现了一些以zombie为主题的恐怖电影,影片中的zombie在巫术的控制下,既像是梦游又像是着魔的样子,机器人般地走出来干坏事。今天,在英语口语中,该词常用以喻指“木讷呆板的人”或“(因极度疲劳而)行动迟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