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memory(记忆):希腊神话中的记忆女神莫涅莫绪涅

莫涅莫绪涅(Mnemosyne)是希腊神话中的记忆女神。她是天神乌拉诺斯和大地女神盖亚的女儿,十二泰坦神之一。她是宙斯的情人,和宙斯一起生了九个缪斯女神。她通常被描绘成一个支着下巴沉思的女子;有时她在画笔下表现为一个接近成年的女性,发饰多珍珠和宝石,用右手的两个前指持着耳垂。

莫涅莫绪涅的名字中包含词根mneme,意思是“记忆”。变体有:memo,memor,mnem,mnes。

memory: ['mem(ə)rɪ]n.记忆,记忆力

remember: [rɪ'membə]v.记得,记起

memo: ['meməʊ]n.备忘录

memoir: ['memwɑː] n.回忆录,自传

memorial: [mə'mɔːrɪəl]adj.纪念的,记忆的,追悼的n.纪念碑,纪念馆,纪念仪式,纪念物

commemorate: [kə'meməreɪt]vt.庆祝,纪念,成为……的纪念

amnesty: ['æmnɪstɪ]n.大赦,特赦vt.赦免。记:a否定+mnes记忆+ty名词后缀→不再记得,既往不咎→赦免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memory 词源,memory 含义。

cordial(诚恳的):意识发生于心脏的误解

我们中国人认为心脏是人的意识活动的场所,所以才有“心灵”、“心理”、“心思”等词汇。和我们东方人一样,古代西方人也有类似的观念,所以很多表示意识活动的单词都由表示心脏的词根cord构成。

core:[kɔː] n.核心,要点

cordial:['kɔːdɪəl] adj. 衷心的,诚恳的;兴奋的

record:['rekɔːd] v.记录,录音n.记录,档案。记:re再次+cord心→用心反复记住

concord:['kɒŋkɔːd] n.和谐;和睦;一致;协调。记:con共同+cord心→心思一致

accord: [ə'kɔːd]n. 符合;一致;协议;自愿vt. 使一致;给予vi. 符合;一致。记:ac趋向+cord心→心与心靠近

discord:['dɪskɔːd] n. 不和;不调和;嘈杂声vi. 不一致;刺耳。记:dis远离+cord心→心与心远离

score(得分):古代的刻痕计数法

在人类进化的早期,人们就已经发明了各种方法来记录数字,有代表性的方法有石子计数法、结绳计数法和刻痕计数法等。刻痕计数法就是在木头、兽骨、石块上留下刻痕,通过刻痕来记录数字。1937年在维斯托尼斯(摩拉维亚)发现一根40万年前的幼狼前肢骨,7英寸长,上面有55道很深的刻痕。这是已发现的用刻痕方法计数的最早资料。

在古代北欧地区,牧羊人利用刻痕计数法来记录自己的羊群数量。英语单词score就源自北欧语skor,本意是“刻痕”。由于当地人采用20进制,一条刻痕代表20,所以score也就含有“20”的意思。

score:[skɔː] n.分数,二十,刻痕,配乐v.计分,得分,刻划,记下,评价

brassiere(胸罩):儿童穿的背心或紧身内衣

在英语中,常用brassiere一词来表示“胸罩”,常常缩略为bra。brassiere一词来自法语,但在法语中该词并非表示“胸罩”,而是指“儿童穿的背心或紧身内衣”。它来源于古法语braciere(护臂),其中的bras表示“胳臂”。

1904年,美国德普(DeBevoise)公司在宣传最新推出的、能够支撑乳房的女性胸围产品时,为了吸引眼球,在广告文案中使用法语单词brassiere称呼这款产品,使得brassiere一词受到广泛注意。该产品和其他胸罩的早期版本一样,类似于带筋去骨的吊带背心。brassiere一词于1907年首次出现在《时尚》杂志中,并于1911年被收录至《牛津英语词典》。从此,原本与“胸罩”毫无关系的brassiere一词正式进入了英语词汇。

brassiere:['bræzɪə; 'bræzɪeə] n.胸罩,乳罩

apocalypse(天启):圣经新约中的“圣约翰启示录”

《圣经·新约》中的最后一章是圣约翰(St. John)所写的“启示录”。据说耶稣基督的十二门徒之一圣约翰被罗马皇帝流放至帕特摩斯岛(Patmos)时,将主给他显示的异象记录下来,并预言了主 的降临和世界末日来临时的景象。该书的希腊名是《apokalyptein》,在1230年的英语版本中被译为《The Book of Apocalypse》,在1380年的英语版本中被译为《The Book of Revelation》。英语单词apocalypse就源自希腊语apokalyptein,由apo(away,off)+kalyptein(cover)构成,意思就是“revelation”(启示,揭示)。

apocalypse:[ə'pɒkəlɪps]n.启示,天启

apocalyptic:[ə'pɑkə'lɪptɪk] adj.启示录的,天启的

Armageddon(大决战):圣经中世界末日善恶决战的战场

在《圣经》的“启示录”中提到,世界末日来临之时,以上帝为代表的善和以撒旦代表的 恶两股势力将在一个叫做Armageddon(哈米吉多顿)的地方展开决战。Armageddon这个词来自于希伯来语中一座名为“米吉多”的山 (Megiddo,位于现今的以色列)。哈米吉多顿的发音来自希腊语Ἁρμαγεδών(/harmagedōn/),然而在英语中省略了词首的气音而变 成Armageddon。根据《圣经》记载,上帝会在此击败魔鬼和“天下众王”。现在,Armageddon已引申出“伤亡惨重的战役”、“毁灭世界的大灾难”、“世界末日”等涵意。

Armageddon:[,a:mə'gedn] n.大决战,末日决战

memo-(记忆):希腊神话中的记忆女神莫涅莫绪涅

莫涅莫绪涅(Mnemosyne)是希腊神话中的记忆女神。她是天神乌拉诺斯和大地 女神盖亚的女儿,十二泰坦神之一。她是宙斯的第五个妻子,和宙斯一起生了九个缪斯女神。她通常被描绘成一个支着下巴沉思的女子;有时她在画笔下表现为一个 接近成年的女性,发饰多珍珠和宝石,用右手的两个前指持着耳垂。

从莫涅莫绪涅的名字中产生了词根memo-,意思是“记忆”。变体有:memor、mnem、mnes。

memory:['mem(ə)rɪ] n.记忆,记忆力

mnemonic:[nɪ'mɒnɪk] adj.记忆的,助记的,记忆术的

remember:[rɪ'membə] v.记得,记起

memo:['meməʊ] n.备忘录

memoir:['memwɑː]n.回忆录,自传

memorial:[mə'mɔːrɪəl] adj.纪念的,记忆的,追悼的n.纪念碑,纪念馆,纪念仪式,纪念物

commemorate:[kə'meməreɪt] vt.庆祝,纪念,成为……的纪念

apocrypha(伪经):未收录至《圣经》正册的基督教著作

《圣经·旧约》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经典著作,是用犹太人所使用的希伯来文字编写的。 基督教传到欧洲后,这部经典著作也被翻译成欧洲语言版本,先后出现了希腊文和拉丁文的版本。但是,在这两个版本中,却增加了一些不是从希伯来语翻译过来的 内容,而是用希腊文和拉丁文直接编写的内容,如《禧年书》、《所罗门诗篇》、《以诺书》等。后世的人们对这部分内容的作者和权威性就存有疑问,因此在后续 版本中没有将这些内容收录至《圣经》正册。这些因为作者和权威性存疑而未被收录至《圣经》正册的基督教著作就被称为apocrypha,由 apo(away)+ kryptein(to hide)构成,字面意思就是“暗藏的、隐晦的、不公开的”,表示这部分内容没有得到确认,不适合公布。

apocrypha:[ə'pɒkrɪfə]n.伪经、旁经,作者(或真实性、权威性)可疑的著作

apocryphal:[ə'pɒkrɪf(ə)l]adj.伪的,可疑的

belittle(贬低):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的杜撰

英语单词belittle是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杜撰出来的。该词由be(使)+little(小)构成,意思是“轻视、贬低,使其相形见小”。18世纪时,法国博物学家布冯伯爵合作编写了一部巨著《自然史》。杰斐逊曾经读过此书。他不喜欢布冯对美洲大陆自然景观的描写,认为布冯刻意贬低这些自然景观,把它们说得无足轻重。1788年,托马斯•杰斐逊在一部描写自己的家乡弗吉尼亚的书中,首次使用了这个由他杜撰的单词:“The Count de Buffon believes that nature belittles her productions on this side of the Atlantic.”(布冯伯爵坚信大自然轻视她在大西洋此岸的创造物。)美国词典编纂家诺亚•韦伯斯特很喜欢这个单词,于1806年将这个单词收录至他编纂的《韦氏大辞典》中。英语的发源地英国对美国人这种杜撰英语单词的行为大为恼火,提出了猛烈的抨击。个别美国语言学家也觉得这种做法不合适,建议取消。然而,词汇的产生和流行总是不以个别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在,无论是在英国还是美国,甚至在其它说英语的地区,belittle这个单词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belittle:[bɪ'lɪt(ə)l] vt.轻视、贬低,使其相形见小

symposium(讨论会):古希腊人的会饮

古希腊人吃饭时不喝酒,但喜欢在饭后和朋友们相聚一堂,一边饮酒,一边高谈阔论。古希腊的哲学家和其他知识分子们也都喜欢组织这种聚会,借此共同探讨哲学、艺术、音乐等各种话题,类似于后来的文艺沙龙。在希腊语中,这种聚会被称为symposion(会饮),由sym(一道)+ posis(喝酒)组合而成,字面意思就是“一道喝酒”。英语单词symposium就来源于此,由其本意延伸出“讨论会、论文集”的含义。

古希腊悲剧家阿伽松为了庆祝自己的剧本获奖,邀请了几位朋友到家中会饮。参加者有修辞学家斐德罗、喜剧家阿里斯托芬、哲学家苏格拉底等人。几个大老爷们喝得差不多后,就开始谈论女人,探讨爱和欲的起源、美的概念和如何认识真正的美。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将他们的谈话记录了下来,变成了一篇哲学巨作《会饮篇》(symposium)。

symposium:[sɪm'pəʊzɪəm] n.讨论会,座谈会,专题论文集,《会饮篇》;会饮,酒会

check(核查):国际象棋中的“将一军”

关于国际象棋,大部分历史学者认为起源于古印度,后来流传至波斯,再经过阿拉伯、流传至欧洲。至今见诸于文献最早的记录是在萨珊王朝时期用波斯文写的。国际象棋中向对方的国王“将一军”,英语叫check,它是从古波斯语shah(国王)演变来的,意思是提醒对方我下一步就要吃掉你的国王了。当对手发出check的提醒时,自己就要仔细检查本方棋盘中国王的安全,所以check一词延伸出现在的“检查”、“核查”等含义。

另外,古波斯人称象棋中“把对方将死”为shah-mat,mat是“死”的意思。英语单词checkmate(将死)就来源于此。

英语单词chess(国际象棋)和check一样,都来自古波斯语shah(国王),是check的复数形式,字面意思就是“连续将军的游戏”。

check:[tʃek] n.支票,核对,检验v.检查,核查,制止,打勾,将一军

checkmate:['tʃekmeɪt] n.将死,挫败vt.把……将死,使……彻底失败

chess:[tʃes] n.国际象棋

protocol(协议):古代卷轴中的第一页

古代西方人用莎草纸作为书写材料,将多张莎草纸粘贴到一起做成卷轴,相当于一本书。卷轴中的第一页在古希腊语中被称为protokollon,由proto(第一)+kollon(粘贴),字面意思就是“卷轴中的第一页”。这就是protocol的词源。由于卷轴的第一页通常用来展现整本书的目录和勘误表,因此protocol引申为“初稿、草案”。后来,该词主要应用于外交领域,被用来表示“外交会议记录、外交协议草案、外交协议”,继而表示“外交活动的礼仪”。现在,该词已经不再局限于外交领域,可以表示各种礼仪、礼节程序。在通信领域,表示“通信协议”,其实也就是通信双方的“礼节程序”。

protocol:['prəʊtəkɒl] n.协议、草案、礼仪v.拟定

legend(传奇):一本记录基督教圣徒生平事迹的书

十三世纪末期,热那亚大主教维拉吉欧(Varagine)发表了一本宗教著作“Legenda Sanctorum”,书名意为“应读的圣人史迹”,其中的legenda来自拉丁语legere(读、收集、选择),与单词lecture(讲座)同源。该书记录了众多基督教圣徒的生平事迹,由于内容翔实,所以被译成多种语言并在民间广为流传。后来,一些出版商以此书为蓝本出版了许多图书,里面的事迹越传越玄,令人怀疑其真实性。于是当legenda进入英语并演变为单词legend时,词义也转化为“未经证实的故事、传奇”。我国著名的IT公司“联想公司”的英文名原本就是Legend。

legend:['ledʒ(ə)nd] n.传奇,图例,刻印文字

legendary:['ledʒ(ə)nd(ə)rɪ] adj.传说的,传奇的n.传说集,圣徒传

chancellor(总理):教堂中负责开关栏杆的人

英语单词chancellor来自拉丁语cancellarius,后者来自cancellus(方格栏杆,教堂中分隔听众和讲坛的栏杆),原指教堂中负责开关栏杆、引导座位的人。因为他坐在栏杆(cancellus)旁边,所以被称为cancellarius。后来cancellarius的职责范围还包括文书记录,工作场所除了教堂还包括法庭。该词进入英语后变成chancellor,表示国王的秘书。在现代西方国家,chancellor可以表示众多职务,包括:政府首脑,如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的政府首脑就是chancellor,译为“总理”;外交部长,如南美等国;此外还可以表示与司法相关的一些政府职务。

chancellor: ['tʃɑːns(ə)lə] n.总理,大臣,校长,大法官

clergy(神职人员):中世纪欧洲唯一能看书写字的人

英语单词clergy来自拉丁语,愿意是“有学问的人,能看书写字的人”。为什么表示“神职人员”呢?这是因为,在欧洲中世纪,人们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神职人员是唯一能看书写字的人,因为他们需要研究圣经。所以clergy(能看书写字的人)就成了“神职人员”的代名词。另外,人们还常常雇佣教士从事记账、记录等文字工作,所以从同样的拉丁词源又产生了clerk(书记、记账员),后来该词的词义泛化,可以表示“职员”、“办事员”等。

clergy:['klɜːdʒɪ] n.(总称)神职人员,教士

clergyman:['klɜːdʒɪmən] n.教士,牧师

cleric:['klerɪk] adj.教士的,牧师的n.教士,牧师

clerk:[klɑːk] n.店员,职员,办事员,书记,记账员,文员

Norman(诺曼人):不请自来,占领法国一角的“北方人”

从公元8世纪起,来自北欧的维京海盗不断南下,掠夺英国和欧洲大陆的沿海地区,还溯流而上,进犯内地。当时统治法国的卡洛林王朝衰落无能,无力抵抗维京海盗的侵犯。因此,公园911年,法王查理三世(傻瓜查理)与海盗头子罗洛签署协议,将法国鲁昂周围的土地和塞纳河口出让给维京人,并册封罗洛为公爵统治该地。从此,罗洛等人停止掠夺法国,开始经营这块土地。法国人称这些定居在该地区的维京人为Normand,复数形式为Normanz,字面意思就是“north man”(北方人)。英语单词Norman(诺曼人)就来自法语Normanz,诺曼人所居住的地区被称为Normandy(诺曼底)。

尽管诺曼人最后放弃了海盗勾当,改信了基督教,他们仍保留了其海盗祖先维京人的许多特质。他们表现一种极度不安鲁莽的气质、近乎愚勇的好战精神。诺曼人在随后扩张至欧洲其他地区的行动中,创下冒险作战的惊人纪录,常常仅以一小撮人征服数倍的敌人。其中最重要的是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入侵英国,他征服英国后成为英国国王,这就是英国历史上有名的“诺曼征服”(Norman Conquest)。也就是说,从此以后,历朝历代统治英国的,其实都是北欧海盗的后代。

Norman:['nɔ:mən] n.诺曼人adj.诺曼人的,诺曼语的

Normandy:['nɔ:mən'di] n.诺曼底

barmecide(口惠而实不至的人):天方夜谭中假装殷勤的王子

阿拉伯名著《天方夜谭》中记录着这样一个故事,穷人奈沙尔沿途乞讨,来到了巴格达的波斯王子巴梅塞(Barmecide)的豪宅前。他鼓起勇气想进去讨碗饭吃,没想到到巴梅塞热情非常,允诺要给他一顿丰盛的饭菜。他请奈沙尔洗手,可是既没有盆也没有水。奈沙尔只好假装洗了洗手。巴梅塞吩咐仆人上菜,然后殷勤地邀请奈沙尔夹菜。可是饭桌上什么也没有。奈沙尔只好举起筷子,假装夹菜,嘴巴也慢慢咀嚼,好像真的在吃饭一样。巴梅塞不断地叫仆人上菜,各种美食都被他喊遍了,却没有一个真正上到饭桌上。巴梅塞还吩咐仆人上酒,并亲自假装给奈沙尔倒了一杯酒,还和奈沙尔碰杯了。奈沙尔也装模作样地喝了几杯酒,便假装喝醉了,突然扇了巴梅塞一个大嘴巴。巴梅塞责骂他,他赶紧道歉,并解释说自己是喝醉了,冒犯了他,请多多原谅。巴梅塞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起来,告诉奈沙尔,这么多年以来,他一直这样戏弄客人,没有一个人能像奈沙尔这样应付到底。然后,巴梅塞吩咐仆人端上真正的美味佳肴,跟奈沙尔畅饮起来。

从此以后,巴梅塞的名字Barmecide就成了假装殷勤,口惠而实不至的人的代名词。

barmecide:['bɑ:misaid] n.假装殷勤的人,口惠而实不至的人adj.欺骗的,虚伪的

Barmecide’s feast:n.虚幻的酒宴,虚情假意

baedeker(旅游指南):旅游出版业的红人贝德克尔

英语单词baedeker源自十九世纪德国出版商卡尔·贝德克尔(Karl Baedeker)的姓名。他所出版的《贝德克尔旅游指南》囊括欧洲各国的旅游指南,内容丰富,样样洒洒,包罗万象,携带方便,红了好多好多年。

贝德克尔本人酷爱旅游。最初,他仅仅是把自己旅游过的国家和城市,通过文字和插图,钜细靡遗地记录下来供后来的旅行者参考,随着他走过的城市越来越多,出版的书也就越来越多。后来他的儿子也开始加入了这样的旅行写作行列。翻译成英文之后,这套书的实用性和资讯性之高,让很多读者都趋之若鹜,慢慢地也有些读者以这样的方式加入Baedeker丛书的写作行列,所以影响力不断扩大,后来变成了“旅游指南”的代名词,并且还扩展到其他领域,表示“入门手册”。在二战期间,德国曾对英国城市开展空袭,空袭目标就是根据《贝德克尔旅游指南》来选择的。

baedeker:['beidikə] n.旅游指南,入门手册

anecdote(奇闻轶事):历史学家普罗科匹阿斯未出版的《秘史》

普罗科匹阿斯(Procopius,约公元500-565年)是拜占廷帝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其著作为后世研究查士丁尼时期历史提供了重要史料。他生前著作并出版了两部反映当代史的历史著作:《查士丁尼战争史》和《论查士丁尼时代的建筑》。在这两部著作中,普罗科匹阿斯大肆讴歌了当时的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在战争和建筑上的丰功伟绩,他本人也因此被擢升为君士坦丁堡长官。但是,当他死后1000多年后,人们在拜占庭帝国图书馆以外发现普罗科匹阿斯所编著的另一部并未出版的著作——《秘史》。与他的前两部作品的思想截然相反,这部作品其实是查士丁尼的丑闻录。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揭露了查士丁尼时代宫廷生活的黑暗和残暴,反映了当时拜占庭人民在其统治下所遭受的痛苦。因此,作者著作完成后并未公开出版,而是偷偷藏在图书馆中,等待后人发现。

《秘史》一书的名字为希腊语anekdota,是anekdotos的复数形式,而anekdotos的字面意思就是“尚未公开的事情”,由否定前缀an+ekdotos(公开的)构成。英语单词anecdote就来源于此,字面意思就是“尚未公开的事情”,后来逐渐演变为“奇闻、轶事”之意。

anecdote:['ænɪkdəʊt] n.奇闻,轶事,秘史

cannibal(食人者):传说中食人肉的加勒比土著

当哥伦布第一次抵达南美洲时,在与巴哈马群岛上的泰诺人交流中,得知在该群岛的东方,即现在的海地、多米尼加等地,居住着一群野蛮好战、有有食人肉习俗的土著人。根据泰诺人的描述,这些人经常攻击泰诺人,杀死男人,掳走妇女和儿童,并将儿童阉割、养肥后吃掉。哥伦布根据泰诺人对这些土著人的称呼,将其翻译为西班牙语Caniba,并在旅行日记中记录了他们的食人习俗。现在我们知道,其实这些土著就是Carib(加勒比人),并且他们并没有食人的习俗,有关他们食人的描述都仅仅是传说而已。2005年,《加勒比海盗》第二部的摄制组曾邀请加勒比族人参与拍摄,当酋长查尔斯·威廉斯获知片中有段情节暗示当地部落是食人族之后,特意下令禁止族人参与影片拍摄,并指责电影让外界误解加勒比族人为食人部落。

英语单词cannibal就源自西班牙语Caniba,原本指的就是加勒比土著,因为有关他们的食人传说,使得单词cannibal逐渐变成了“食人者”的代名词。

cannibal:n.食人者,吃同类的动物adj.食人的,吃同类的

cannibalism:n.食人的行为,同类相残的行为

Carib:n.加勒比人

Caribbean:adj.加勒比人的,加勒比海的,加勒比语的n.加勒比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