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ck(庸医):大吹大擂的江湖郎中
中国历史上有所谓的“江湖郎中”,西方社会中也有此类人物,在英语中称为quacksalver,缩写为quack。quack原本表示“鸭子的嘎嘎叫声”,salve表示“膏药”,salver表示“卖膏药的人”。之所以将江湖郎中称为quacksalver,是因为这些江湖郎中在沿街叫卖膏药时,大吹大擂的样子很像鸭子在嘎嘎叫,所以被形象地称为quacksalver。
quack:[kwæk] 庸医,江湖郎中,鸭子的嘎嘎叫声adj.骗人的,冒牌医生的vi.(鸭子)嘎嘎叫,吹嘘,大声闲聊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quack 词源,quack 含义。
quack:嘎嘎(鸭叫声),江湖郎中
英语有两个quack,一指“嘎嘎”(鸭叫声),这是个拟声词,仿鸭子的叫声构成;一指“冒牌医生”、“江湖骗子”或“江湖郎中”,这是个缩略词,在16世纪原作quacksalver,直接借自早期现代荷兰语quacksalver(现作kwakzalver)。quacksalver意指“庸医”或“江湖医生”,因为此类人总是沿街地叫卖药膏(salve)及“万应药”等假药,并像鸭子那样嘎嘎叫(quack)地吹嘘这些药能治百病来骗钱害人。嗣后quacksalver被缩略为quack。早在1830年quack在美国英语也被称作medicine man。
toady:谄媚者,马屁精
旧时庸医行骗时,常常指使其下人当众吞食蟾蜍(toad)或装作吃蟾蜍。蟾蜍素被认为有毒,不能食用。蟾蜍被吞食之后,庸医再装模作样地矛以解“毒”,让下人服用万应灵药,以此显示他的医道高明和妙药灵验。吃蟾蜍者叫toadeater。1744年英国小说家菲尔丁(Henry Fielding,1707-1754)曾对该词的词义作了如下解释;“toad-eater是个隐喻,取自关于江湖医生的下人吞食蟾蜍以示其主人解毒有方的故事。该比喻是基于这样的一种联想:处于隶属地位的人,为了顺应庇护人的心意,取得其欢心,被迫作出令人恶心之至的事。”据此,toad-eater 一词由“吃蟾蜍者”转义为“谄媚者”或“马屁精”,to eat sb's toad 一语被用以比喻“拍某人马屁”,也都不难理解了。toad-eater始于17世纪,到了18世纪缩略为toady,原义也逐渐丧失,如今仅用于喻义。
quackery:庸医行径
来自quack,庸医。
-aster:英语后缀
构成名词,表差劲的人或物,来自拉丁语-aster,构成希腊语动词后缀-azein 的名词形式。与-ster
没有词源联系。见:
poetaster:蹩脚诗人,打油诗人。
medicaster:江湖医生,庸医。
charlatan(江湖郎中):以江湖郎中出名的意大利小城塞利托
在意大利有一座小城,叫做塞利托(Charlatan)。相传这个小城充斥着江湖郎中,他们总是喋喋不休地宣扬自己能治百病,其实都是信口开河。人们把塞利托的居民与庸医划上了等号,这座以庸医闻名的塞利托小城为后世衍生出一个单词charlatan,表示“庸医、江湖郎中”。
charlatan:['ʃɑːlət(ə)n] n.江湖郎中,庸医,吹牛的人adj.骗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