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caliph(哈里发):伊斯兰教中穆罕穆德继承人的称呼

英语单词caliph(哈里发)来自阿拉伯语khalifa,字面意思是代理人、代 位者、继任人,原本指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穆德死后继任穆斯林领袖的人。在伊斯兰教中,创始人穆罕穆德以真主安拉的先知自居,并凭此成为穆斯林世界的领袖。 在伊斯兰教义中,穆罕穆德是最后一名先知,所以穆罕穆德死后他的继任者不能再以先知身份自居,所以就以穆罕穆德的代理人、继任人的身份来担当穆斯林世界的 领袖。

第一任哈里发是艾卜·伯克尔,他是穆罕穆德的岳父。艾卜·伯克尔和随后的欧麦尔、奥 斯曼和阿里被称为四大正统哈里发,为政教合一的领袖。后来的伍麦耶和阿拔斯王朝及奥斯曼帝国的封建君主都沿用此称号,但其内涵已有很大变动,从“穆罕穆德 的代理人”之意变成了“真主安拉的代理人”之意,地位提高了,变成了受命于天的“君主”。1924年土耳其共和国下令废除哈里发一职。

caliph:['keɪlɪf; 'kæ-] n.哈里发,伊斯兰教主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caliph 词源,caliph 含义。

patrician(贵族):统治古罗马的氏族首脑

古罗马建城之初,创建者罗慕路斯召集各氏族中德高望重的首脑人物,由他们组成元老院,担任各种公职,协助他治理罗马。这些人被称为patres,是pater(father,家长、家父)的复数形式。古罗马建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所有公职都只能由patres的后代来担任,因此形成了一个专门的统治阶级,被称为patricius。该词经由法语进入英语后演变为patrician(贵族)。罗马公民中,patrician以外的人被称为plebeian(平民)。最初,贵族和平民之间不得通婚,平民不能担任任何公职。经过平民阶级的长期抗争后,最后才迫使贵族们废除了这些不平等制度。

与nobleman不同,patrician是由血统决定的,具有封闭性和世袭性。patrician的后代永远是patrician,而plebeian的后代永远不能成为patrician,但如果能取得执政官这样的高位后,就变成了nobleman,他的后代也能世袭为nobleman。

patrician:[pə'trɪʃ(ə)n] n.贵族,古罗马氏族贵族adj.贵族的,显贵的

prince(国君):古罗马帝国时期的“第一公民”

英语单词prince来自拉丁语princeps,由primus(first,与prime同源)+ capere(to take,拿)构成,字面意思就是“the one who takes the first (place/position)”(首席,排在第一位的人)。

在古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元老院中的威望和权力最大的议员就被称为princeps senatus(首席议员)。首席议员由执政官从贵族议员中选择并任命,通常是以前的执政官。在公元前275年之前,首席议员还仅仅是个荣誉称号,他可以在讨论时第一个发言。公元前275年,首席议员成为正式职位,享有众多特权,如召集和解散议会、确定议程、决定议事规则等。

古罗马帝国初期阶段,帝国首脑被称为Princeps,通常译为“第一公民”。罗马帝国的第一个皇帝、凯撒大帝的继承人屋大维上台后,从凯撒遇刺事件中看到了罗马贵族对独裁统治的普遍反感,没有采用dictator(独裁官)或rex(king,国王)的头衔,而是采用了一个比较谦逊的头衔Princeps(第一公民)。从此以后,罗马帝国的最高首脑除了emperor(皇帝)头衔外,还都担任Princeps职务,而皇帝瓦勒良(Valerian)曾在上台之前就担任这一职务。直到罗马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执政时才废除这一头衔。罗马帝国首脑使用Princeps头衔的阶段就被称为“元首制时期”。

英语单词prince(国君、王子)就来自Princeps。由此可见,在西方人的传统观念中,一国之君不过是“首席”、“第一公民”而已,绝不像咱中国一样被看成是“天子”。

prince: [prɪns] n.国君,王子,亲王

princess: [ˌprɪnˈses] n.公主,王妃

arrogate:霸占

发音释义:['ærəgeɪt] vt. 冒称有权;霸占;没来由地将…归属于

结构分析:arrogate = ar(=ad,去)+rog(要求)+ate(动词后缀)→没理由地索要→霸占

词源解释:rog←拉丁语rogare(要求)

同源词:rogation(祈祷、法律草案),abrogate(废除←要求去掉)

衍生词:arrogant(傲慢的←爱颐使气指的),arrogance(傲慢)

annul:取消

发音释义:[ə'nʌl] vt. 取消;废除;宣告无效

结构分析:annul =an(=ad,使)+nul(零、无效的)→使其无效→取消

词源解析:nul←拉丁语nullus(零、无效的)

同源词:null(零、无效的),nullify(取消),nullity(无效)

衍生词:annulment(取消、废除)

abrogate:废除

发音释义:['æbrəgeɪt] vt. 废除;取消

结构分析:abrogate = ab(去除)+rog(申请立法)+ate(动词后缀)→立法除去→废止。

词源解释:rog←拉丁语rogare(申请立法、请求、要求、询问)

同源词:abrogation(废除、取消),rogation(祈祷、法律草案),arrogate(冒领、霸占),interrogate(审问)

abolish:废止

发音释义:[ə'bɒlɪʃ] vt. 废除,废止;取消,革除

结构分析:abolish = ab(离开)+oli(生长)+sh(后缀)→使停止生长→废止,取消。

词源解释:oli←拉丁语adolere(生长)←原始印欧词根ol-eye-(生长)。

同源词:abolition(废止)、old(变老),adolescent(青少年),adolescence(青春期)。

abate:减轻

发音释义:[ə'beɪt] vt. 减轻;减少;废除vi. 减轻;失效

词根分析:abate = ad(去)+bate(击打)→打倒→降低→减轻,减少,废除。

词源解释:abate←古法语abattre(打倒)←拉丁语abbatere(打倒),batere←battuere(=beat,击打)。

同源词:bate(使软化),batter(击球手,猛击)。

annoy:使愤怒

来自拉丁短语in odio, 厌恶。词根od, 难闻,见odor, 气味。字母d, y 音变。

annul 废除

前缀an-同ad-.-nul, 同词根nil, 零。

nullify:使废除,使无效

来自拉丁语nullus,无,没有,词源同no,-fy,使。引申词义使废除,使无效。

scofflaw:藐视法律者

这是个历史不长的美国口语,一般辞书将它释义为“藐视法律者(尤指拒付罚款者或违反变通规则、禁酒法者)”。从构词法来讲,scofflaw是scoff+law,即动词加名词构成的一个复合名词。从词源上来看,我们得到顾一段历史。

1917年,美国国会决定使美国成为一个禁酒国( dry country)。为了将禁酒作为法律规定下来,必须相应地修改宪法。于是,国会最后通过了所谓《第十八号修正案》。这项修正案经全国四分之三的州通过,于三年后生效,开始实施。从此,酒在全国范围内遭到严禁。

与此同时,反对者的暗中反抗也开始了。嗜酒者认为,禁酒法触犯了他们的公民权。既然公开饮酒违犯禁令,那只好暗地里喝。既然酒在市场已全然绝迹,何不自己酿造?走私贩也趁此机会从外国运进这种违禁品,在秘密俱乐部出售。这种秘密俱乐部大多防范极严,不认识守门的,不通过门上小窗口轻声说句诸如“乔派我来的。”(Joe sent me.)之类的暗语,是进不去的。自禁酒法实行以后,此类名为“俱乐部”的非法酒店( speakeasy)在美国各地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日子一久,人们就不再把禁酒法放在眼里了。

政府官员担心无视一项法令将导致对一切法令的藐视,因而发起了一场维护禁酒法的运动。

马萨诸塞州一位富翁也是一位戒酒者,愿出赏金200元征求一个形容藐视法律者的最佳词。他一共收到应征的词25000个。获奖的词就是scofflaw。scofflaw就这样地进入英语词汇行列。

然而,这场运动和这个新词对维护禁酒法全然无济于事。美国国会终于在1933年被迫废除《第十八号修正案》,酒在美国又恢复了它的合法地位,scofflaw也随之被人们渐渐遗忘了。

直至近几年,scofflaw在美国报刊上才再度出现。纽约市一位名叫John Murtagh的交通法庭法官(traffic court judge)用scofflaw 一词来形容那些把车子停放在“禁止停车处”而又拒绝按传票交罚金的人,从而把这一几乎被遗弃的词又带回到美国人日常生活之中。scofflaw的词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当年用来指违反禁酒法者,而今天亦可用以指违反交通规则者及其他各种违犯法令者。

ordeal:(对品格、忍耐力等的)严峻考验,磨难

古时英国法庭在处理疑案时是借助超自然的方式来进行裁决的,例如使嫌疑犯或被告手抱灼热铁块,或使其蒙住双眼赤着脚从几块灼热的犁铧中间走过,或使其将手浸于沸水中,倘若手脚丝毫无损则可定为无罪。古人相信上帝会创造奇迹,保护无辜者使其不受伤害。这种神裁法古英语作ordal,其原义为“审判”或“判决”。古代条顿族及其他一些民族也曾采用类似判罪法。 13世纪初英国废除了除决斗以外的各种神裁法,但ordal一词却传了下来,拼写形式演变为ordeal,如今多用于引申义,表示“(对品格、忍耐力等的)严峻考验”、“磨难”或“煎熬”。

coolie:苦力   

coolie并不源于汉语,汉语的“苦力”其实乃coolie的音译。19世纪40年代后期,世界范围的废除奴隶制运动造成劳力的缺乏,西方劳力贩子从印度、中国等东方国家向一些需要廉价劳动力的发展中地区运送受契约束缚的劳工。这种出卖力气干重栝的劳工西方商人蔑称之为coolieo这些苦力由于遭受非人待遇,死于长途海上航行者数烈万计。coolie 一词源自兴都斯坦语或泰米尔语的kuli,它意为hire(雇佣)或hireling(佣工),原指印度一土著部落。coolie 一词主要用于远东国家。

utopia:乌托邦,理想国

该单词来源于英语政治家、作家莫尔(Thomas More,1478-1535)于1516年用拉丁文所写 Utopia 一书。在书中作者除了以影射的方式揭露当时英国君主统治下社会的黑暗,描绘英国农民的悲惨境遇,对当时的一些现实问题提出批评而外,他集中描写了一个名为Utopia 的虚构岛国,即一个废除私有财产、实行公有制、计划生产和消费、人人从事劳动的理想社会,但作者臆想的这个社会是以农业和手工业为经济基础的,并且还保留奴隶和宗教。此书是欧洲第一部影响较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著作。Utopia 这一名称是作者用希腊文ou 'not,no' (没有)和topos 'place' (地方)两字组成的,意思是no place 或nowhere ,即“乌有之乡”,汉语一般音译为“乌托邦”,常作为“空想”的同义语或喻指“理想国”、“理想的社会”、“空想的社会改良计划”等,首字母现常小写。utopia 的形容词形式 utopian 则被用来表示“空想的”,“理想的”。

tally:符合,吻合

tally 昔时原指“计数筹”,中世纪时英国长期使用的一种计数工具。它是一个狭长的木签,上有刻痕表示数额,整个木签从中(即通过刻痕)被劈成相耦合的两半,借贷双方或交易双方各执一半作为凭证,以后若有争执就可验看两半是否吻合(made a tally)。自威廉一世时代起,tally 就一直被英国财政部用来作为记账的工具。到了17世纪这种花钱多而又不方便的记账方式遭到猛烈抨击。据说有的tally长达8英尺,但直到1834年英国财政部才把它废除。在贵族院内的暖气炉焚烧tallies 时,由于暖气管过热引起了一场大火,竟然把整座议会大厦也给焚毁了。

tally源于拉丁词tallia(枝条),在经历了数百年之后,由原义“计数筹”产生出了若干引申义,其词类也发生了转化。在当代英语中tally通常多作动词用,意为“计算”、“符合”或“吻合”。对于知道tally的历史的人来讲,这一演变是很容易理解的。

abolish:废除,取消(制度,做法,风俗等)

来源于拉丁语动词aboleo, abolere(废除)→ 拉丁词干-ol-(生长)

词根词缀: ab-脱离 + -ol-生长 + -ish动词词尾 → 使停止生长

repeal:废除,废止

来自古法语 rapeler,叫回,撤消,来自 re-,向后,往回,apeler,呼叫,词源同 appeal.引申词义 废除,废止。

class:班级,阶级

来自PIE*kele,呼喊,呼叫,词源同call,claim.最早来自公元前6 世纪古罗马具有传奇色彩的 伟大首领Servius Tullius 对公民的财产,地位,收入等进行评估(参照census 词源),并依 据评估结果对公民划分社会阶级(classify),最终形成6 个阶级。前5 个阶级具有响应国家 军事号召参军入伍的资格,而最低等的阶级即马克思理论的无产阶级(参照proletarian 词源) 是不具有这种资格的,他们唯一的使命是为罗马帝国繁衍后代,在罗马帝国新占领的领土上 移民聚居。这一改革的结果废除了古罗马原有的3 个部落氏族(参照tribe 词源),使罗马 由氏族部落过渡到奴隶社会,军事实力大增。并引申诸多词义。

abrogate:废除(法律等),取消

ab-为前缀“远离”;rog为词根,表“要求”,相当于ask;-ate在此为动词后缀。从字面来理解,“废除”某项法律或政令等,就是“要求它远离人们的生活”。同根词arrogant(傲慢的),你可以想下一个人老爱对别人提要求的样子。

repeal:废除,废止

来自古法语 rapeler,叫回,撤消,来自 re-,向后,往回,apeler,呼叫,词源同 appeal.引申词义 废除,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