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ea(狠毒女人):由爱转恨的复仇女巫美狄亚
美狄亚(Medea)是希腊神话中的科尔基斯公主,伊阿宋的妻子,神通广大的女巫。 希腊英雄伊阿宋(Jason)为了夺回王位,率领赫拉克勒斯等众多英雄,乘坐阿尔戈号大船前来盗取金羊毛。美狄亚与他一见钟情。为了帮助自己的心上人,她背叛了父亲,施展巫术降伏了守卫金羊毛的公牛和毒龙,盗走了金羊毛。当父亲率领军队追来时,她残忍地杀死了弟弟,并将其碎尸扔入海中,然后乘父亲忙着收尸之际,与伊阿宋逃回了希腊。
伊阿宋和美狄亚回到希腊,发现伊阿宋的父亲已经被篡位的叔父珀利阿斯害死。为了复仇,美狄亚向珀利阿斯的两个女儿谎称自己拥有返老还童的法术。珀利阿斯的两个女儿上当了,配合美狄亚将珀利阿斯扔进大锅里活活烫死。伊阿宋和美狄亚因此被逐,流亡至科林斯。然而,在科林斯,伊阿宋却背叛了美狄亚,欲同科林斯公主结婚,将美狄亚驱逐出去。走投无路、悲愤难抑的美狄亚制定了残忍的报复计划,毒死了公主新娘和她的父亲,又亲手杀死了自己和伊阿宋所生的两个儿子,留下了失去新娘、断绝子嗣的丈夫伊阿宋独自痛苦的生活。
古希腊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根据传说编写了著名剧作《美狄亚》,使美狄亚这个人物形象广为流传。从此以后,美狄亚的名字Medea成为了“狠毒女人”的代名词。而伊阿宋的名字Jason成了“负心汉、薄情郎”的代名词。
Medea:[mi'diə] n.美狄亚,狠毒女人
Jason:[ˈdʒeɪsən]n.詹森,伊阿宋,负心汉。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Medea 词源,Medea 含义。
peasant(农民):尚未信仰基督教的乡下人
英语单词peasant常常被翻译为“农民”。然而,这个单词与表示农民的另一个单词“farmer”差异非常大。单词peasant最早派生于拉丁语pagus,该词表示“农村,乡下”,peasant的原意就是居住在pagus的人。罗马立基督教为国家后,基督教首先在城市中迅速发展,而在广大农村地区发展缓慢,居住在农村的人们依然信仰以前的神祗。因此,基督教徒用“pagan”(异教徒)来称呼这些尚未信仰基督的人。pagan一词早已存在,同样源自拉丁语pagus,本意与peasant很接近,都是表示居住在农村的人,被基督教徒这样引用后便增加了“异教徒、未开化者、堕落者”等负面含义。因此,与pagan同源且意义接近的peasant一词,自然也同样带上了强烈的贬义。
单词farmer表示的是一种职业,即农业工作者,而peasant一次所表达的不是职业,而是一种历史身份,翻译为“乡下人”更合适。
peasant: ['pez(ə)nt] n.农民,乡下人
pagan: ['peɪg(ə)n] n.异教徒,未开化者,无宗教信仰的人adj.异教徒的,异教的,无宗教信仰的
accost(搭讪):战舰逼近敌人的海岸
英语单词accost在中文中常被翻译为“搭讪”,这是一种很不合适的译法,基本上没有体现accost一词的内在含义。准确地说,accost指的是靠近陌生人,以一种粗鲁、挑衅的方式搭话,如妓女勾引嫖客,乞丐讨钱。为什么?这是因为accost原本是个军事用语,表示战舰逼近敌人的海岸线。它源自拉丁语accostare,由ad(趋近)+costa(肋骨,旁边)构成,而英语单词coast(海岸线)正是源自costa。在一些英语新闻报道中,我们依然能看到accost的初始含义,如The PCG ship was attempting to accost the Guang Ta Hsin 28 and two other Taiwanese vessels.(菲律宾海岸警卫队舰艇正试图逼近广大兴28号及其他两艘台湾渔船。)
accost:[ə'kɒst] vt.走上前(以粗鲁、挑衅方式)跟……说话、搭讪,(乞丐)上前乞讨,(妓女)上前调情、拉客
coast:[kəʊst] n.海岸vi.沿岸航行vt.沿着……的岸航行
costa:['kɒstə] n.肋骨,(植物)叶脉,(昆虫)前缘脉
costate: ['kɒsteɪt] adj.有肋骨的,肋骨状的,动脉的
heroin(海洛因):吸食后令人感觉像英雄的毒品
你能想到毒品heroin(海洛因)和表示“英雄”的单词hero有关吗?没错,其实它们来源相同,都来自希腊语heros(半神)。19世纪90年代末期,德国化学家Paul Dresser教授最早发现heroin这种化学物质时,发现吸食这种物质后令人产生一种飘飘然的快感,仿佛变成了神通广大的英雄一般,因此将这种物质命名为heroin,中文译为“海洛因”。
heroin:['herəʊɪn] n.海洛因,二醋吗啡
idiot(白痴):被统治阶级视为愚民的普通民众
在历史上,统治阶级往往以“精英”自居,将广大普通民众视为愚民,英语单词idiot就反映了这一观念。idiot源自希腊语idiotes,本意是“私人、不任公职者”,即我们中国人所谓的“平头百姓”。idiotes来自idios(one's own,个别的),英语单词idiom也来源于此,本意是“某一民族或某一地方独有的语言”。由于统治者对普通民众的歧视,idiotes一词产生了“普通人、非专业人士、无专业技能的人”的含义。到了法语后,歧视色彩进一步加强,词义变成了“未受教育的人、无知者”。在现代英语中,则直接等同于“笨蛋、白痴”。
idiot: ['ɪdɪət] n.笨蛋,傻瓜,白痴
idiom: ['ɪdɪəm] n.习语,成语,土话
pagan(异教徒):尚未信仰基督教的乡下人
英语单词pagan来自拉丁语paganus,本意是“住在pagus(乡下)的人”,与英语单词peasant(农民、乡下人)同源。在古罗马军队行话中,paganus表示“平民、不合格的士兵”。基督教传播至罗马帝国并被立为罗马国教后,首先在罗马的城市和城镇地区发展,而在广大农村,农民们依然信奉以前的罗马多神教。因此,原本表示“乡下人”的paganus就产生了“异教徒、无宗教信仰者”的含义。基督教会沿用了古罗马军队的行话,用paganus表示这些尚未信仰基督教的人,含有“基督军队中不合格的士兵”之意。于是,paganus就变成了一个宗教术语,表示“异教徒、无宗教信仰者”,原本的“乡下人”含义反而逐渐消失了。英语单词pagan就来自拉丁语paganus。
pagan:n.异教徒,无宗教信仰者adj.异教的,异教徒的
caucus:党团会议
caucus是美国的一个政治术语,是在提名政党的总统候选人或党代会代表时,各地党组织所召开的闭门会议,通常由各地的政党领导和骨干成员参加,由他们经过协商推选本党的总统候选人或党代会代表,普通党员被排除在外。从20世纪初开始,通过caucus产生党内候选人和党代表的方法逐渐被党内初选(primary)所取代。初选的主要目的是让广大普通党员参与候选人的提名和党代表产生的过程,削弱当地政党大佬对选务和党务的过分影响,也就是实现“党内民主”。现在,美国还有一些州依然采用caucus的做法,但已经变得更加开放,普通党员也可以参与。现在,caucus与初选制度的主要不同在于,初选是所有党员直接投票,而caucus并不采用直接投票,而是采用充分讨论、多轮投票的方式,比初选方式更加费时费力,但选举质量更高。
关于caucus一词的来源,众说纷纭,尚无定论。《美国传统词典》(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认为,它可能来自殖民地时期波士顿一家政党俱乐部的名称Caucus Club。该俱乐部的名称可能来自中世纪拉丁语caucus,意为“酒具、酒器”。也可能来自美国阿尔冈昆印第安语,意思是“部落长老”。
caucus:['kɔkəs] n.党团会议,干部会议,核心会议vi.召开党团会议
ample:富足的
发音释义:['æmpl] adj.丰富的;足够的;宽敞的
词源解释:ample←拉丁语amplus(大的、广阔的)
衍生词:amply(充足地、广大地),amplify(放大),amplitude(广大),amplification(放大)
nerd:喜欢钻研学术的书呆子
nerd是美式英语中一个略显贬义的俚语,通常被翻译成怪胎、怪咖,一般指偏爱钻研书本知识,将大量闲暇用于脑力工作,对流行文化不感兴趣,不愿或不善于体育活动或其他社会活动的人。在美国中学和大学文化中则通指那些专心一致刻苦学习的学生。在华人圈内相同的概念是“书呆子”。近年来,Nerd已经逐渐从贬义词变成了具有自豪感和身份认同意义的词语。不过在美国偏僻地区校园内,这样的学生依然不受欢迎。
nerd一词最早出现于上世纪40年代美国校园内,很可能是俚语nert(愚蠢或疯狂的人)的一个变体,而后者是nut(疯狂的人)的变体。5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儿童文学家和教育家苏斯博士(Dr.Seuss)在其作品《如果动物园归我管》(If I Ran the Zoo)中首次将其使用于文学作品中,从而使得该词在广大美国学生中耳目能熟。在60年代初期该词传遍美国全国甚至远至苏格兰,随后一段时间其词义逐渐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之类的书呆子形象挂钩,这个词义在70年代因为情景喜剧《快乐时光》(Happy Days)开始变为主流。而自20世纪80年代后,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产业的发达使得许多具有Nerd性质的人(比如比尔•盖茨)变得非常富有,在社会上处于很大的优势地位,使得许多追求脑力的人都以自己是“Nerd”为豪。1984年的喜剧电影《Revenge of the Nerds》系列中主人公一行的正直形象使得“nerd pride”(书呆子的自豪感)在90年代开始觉醒。2007年开始播出的美剧《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的主角就是四个nerd。
nerd:[nɜːd] n.书呆子
nerdy:['nɜːdɪ] adj.书呆子式的,怪僻的
Michigan:密西根州
Michigan,又译密执安州,密兹根州或密歇根州。出自齐佩瓦语的Mica Gams。其中Mica意思是“广大的”,而Gams意思是“水域”。合在一起就是“广大的水域”,指的就是五大湖(密西根州滨临五大湖中的四个)。后被法国人根据读音转写为Michigan。
Mississippi:密西西比州
出自密西西比河。密西西比河来自齐佩瓦语Mica Cibi。其中Mica意思为“广大的”,和上文密西根州一样。Cibi有“河流”的意思。连起来就是“大河”,指的就是密西西比河这条北美流量最大的河流。后来被法国人根据读音转写为Mississippi。
German(德国):古罗马时期的“日耳曼尼亚”
德国的英语国名German源自古罗马时期古罗马人对日耳曼人所居住地区的称呼“日耳曼尼亚(Germania)。从约公元前4世纪起,大量原本居住在北欧地区、金发碧眼、身材高 大的居民陆陆续续向南进入欧洲大陆。大约在公元前半个世纪时,这些从北欧南下者己经占 据了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和北海之间的广大地区。原本占据欧洲大陆的凯尔特人将这些 人称为Germani (日耳曼人),意思是“邻居”,也有人认为意思是“撕叫者”,因为他们战 斗时会发出可怕的喊叫声。
希腊地理学家“波希多尼”在与中欧某民族接触时,听到了 Germani (日耳曼人)这个 词,并且在公元前80年开始使用它。古罗马的凯撒大帝征伐高卢时,在他的《高卢战记》 中将高卢人对日耳曼人的称呼带入了拉丁语,拼作Germanus,复数为Germani,将日耳曼 人所居住的地区称为Germania (日耳曼尼亚)。该词进入英语后演变为German,成为英国 人对德国的称呼。
实际上,德国人在德语中自称为Deutsche,意为“人民”,称自己的国家为Deutschland (人民之地),中文音译为“德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