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izen(市民):居住在城市里的文明人
表示文明的英语单词“civilization”是单词civilize(使文明)的名词形式,单词civilize源自拉丁语civilis(英语为civil),表示“市民的”,civilis来自civis,意思是“市民”。civilis(即英语civil)有三个含义:1市民的;2公共事务的;3文明的,礼貌的。因为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只有市民才有政治权利,外地人和奴隶都不算市民,对公共事务没有发言权,所以civil含有“公共事务的”的含义。而且,相对于农民(peasant)来说,市民开化程度更高,更加文明,所以civil(市民的)就含有了“文明的”的含义,同时还表示“民用的”、“民事的”和“国内的”等意思。
英语中表示“市民”的单词是citizen,来自古法语citeien,由拉丁语civis(市民)辗转变化来的。古法语citeien的字面意思是“居住在cite里的人”。法语中的cite后来演变为英语单词city。古代只有市民才有政治权利,所以citizen既是“市民”,也是“公民”。
civil:['sɪv(ə)l; -ɪl] adj.公民的,民间的,民事的,民用的,文职的,有礼貌的。
civilize:['sɪvəlaɪz] v.使文明,教化,使开化,变得文明
civilization:[ˌsɪvɪlaɪˈzeɪʃən]n.文明
city:['sɪtɪ]n.城市,都市adj.城市的
citizen:['sɪtɪz(ə)n]n.公民,市民,百姓
civilian:[sɪ'vɪlj(ə)n]n.平民,百姓adj.民用的,平民的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citizen 词源,citizen 含义。
villain(恶棍):束缚在农场的隶农
英语单词villain源自拉丁语villanus,本意为束缚在villa(农场、乡村别墅)的隶农。英语单词village(农村)、villager(村民)都源自拉丁语villa。
在古罗马早期,在罗马城外的乡村区域,还有一些拥有人身自由的自耕农。随着军事上的节节获胜,罗马获得了大量的战争奴隶。因此,罗马贵族纷纷使用奴隶在乡下庄园(即所谓的villa)进行农业生产,罗马进入了奴隶社会时代。奴隶被视为“会说话的工具”,毫无人身自由,整天被奴隶主强迫干活。采用奴隶进行农业生产成本极低,产品价格更低。原来的自耕农无力竞争,纷纷破产。另一方面,奴隶起义此起彼伏,奴隶制难以为继。因此,奴隶主阶层被迫进行社会改革,把土地分割成小块,出租给奴隶和破产自耕农来耕种,从而产生了一种新型社会制度——隶农制。隶农的地位介于奴隶和自耕农之间,是后来的封建社会农奴的前身。虽然地位被奴隶略有提高,但对于居住在城里的罗马贵族和平民来说,隶农的社会地位还是非常低的。因此表示隶农的拉丁语villanus及其衍生的英语单词villain就不可避免地含有了强烈的贬义,并从表示社会地位的卑贱延伸至表示人品的卑贱,逐渐发展出“坏人、恶棍、反派”等负面含义。可以说,这个单词也体现了一种社会阶级偏见。
villain:['vɪlən] n.坏人,恶棍,反派,罪犯
villainous:['vɪlənəs] adj.邪恶的,缺德的,恶毒的,堕落的
villa:['vɪlə] 乡村别墅,农场
village:['vɪlɪdʒ] n.农村,乡村,郊外
villager:['vɪlɪdʒə] n.村民,乡村居民
common(平民):贵族和教士外的普通人
单词common源自古法语comun和拉丁语communis,表示“普通的,平常的,公共的,共同的”。英语单词commune(公社)、community(社区)、communicate(通讯,交流)等均源于此。
历史上的“第三等级”指的就是commons,即除教士和贵族外的所有平民。在欧洲历史上,教士和贵族地位特殊,一个属于精神政权即教会的统治阶层,一个属于世俗政权的统治阶层,除此以外的所有人都属于同一等级,即平民等级,即使是依靠产业革命取得大量财富的新型资产阶级也算是平民。法国大革命前召开的三级会议就是指包括了贵族、教士及平民三大等级的全体国民代表大会。
common:['kɒmən]adj.普通的,平常的,一般的,共有的n.平民,公有地
common hero:平民英雄
common sense:常识
ostracize(放逐):古希腊雅典的“陶片放逐法”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雅典人民推翻僭主的独裁统治后,建立了民主制度。为了保卫民主制度,避免有野心的政治家恢复僭主政治,雅典人民实施一项称为“陶片放逐法”的政治制度。所有的雅典公民在一片陶片上刻上他认为可能危害雅典民主政治,需放逐的人的名字,将陶片投入票箱。如果有人获得超过6000张选票且得票数第一,则被放逐,期限为10年。
陶片放逐法有助于雅典公民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见,约束官员行为,但这种方式简单粗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情绪。因此陶片放逐法很容易成为政客党派斗争的工具。例如,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曾在参加陶片放逐投票的路上,被一个目不识丁的路人拦下,请他帮忙在陶片上刻下阿里斯提德的名字。阿里斯提德问他为什么想放逐阿里斯提德。那人回答“不为什么,我甚至不认识这个人。只是到处都在谈论他,说他是什么‘正义之士’,我实在是听烦了。”阿里斯提德平静地帮他在陶片上刻下自己的名字。投票结果揭晓,被放逐的正是阿里斯提德。公元前415年,雅典平民领袖海柏波拉斯被放逐,后来外国外被支持寡头政治的激进分子暗杀。此事在雅典人民中造成极大震动。从此后,陶片放逐法自然终止。
英语单词ostracize正是来自陶片放逐法。它源自希腊语ostrakizein,而该词源自希腊语ostrakon (陶片,瓦片,贝壳)。英语中oyster、ostracean、ostracod等单词均与此同源。
ostracize: ['ɑstrəsaɪz] vt.放逐,排斥,排挤
ostracism: ['ɒstrəsɪz(ə)m] n.排斥,放逐,陶片放逐法
ostracean:[ɔs'treiʃən] n.牡蛎adj.牡蛎的
ostracod:['ɒstrəkɒd]n.介形亚纲动物
oyster: ['ɒɪstə] n.牡蛎,生蚝,沉默寡言之人
veto(否决):古罗马护民官的否决权
在古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之间的斗争从未平息。贵族坚持平民没有足够的智慧参与政治,而平民以拒绝参加战争等手段迫使贵族承认平民的政治权利。作为双方妥协的结果,护民官制度得以成立。在这种制度下,贵族行使治理国家的权力,立法委员会全部由贵族构成,但平民拥有对贵族行政的监督权,其行使者就是由平民自行选出的“护民官”(tribune)。护民官不参与立法,但对由贵族形成的元老院及执政官所提出的议案拥有否决权。他主持平民委员会,听取平民的申诉和意见。如果他觉得某项议案侵犯了平民的权利,他可以行使否决权。护民官制度既体现了对贵族智慧的尊重,又照顾了平民的利益,是贵族和平民在政治上的相互承认和共存。
英语单词veto直接来自拉丁语,意思是“我禁止”。是古罗马护民官否决某项议案所用的法律术语。在现代一些国家中,国王、总统也可以对议会所提出的议案行使否决权。在联合国安理会中,五大常任理事国也拥有一票否决权。
tribune:['trɪbjuːn] n.护民官,公民权利保护者
veto: ['viːtəʊ] v.否决,禁止n.否决权
bluestocking(女学者):18世纪由伦敦知识女性组成的“蓝袜社”
18世纪中叶,伦敦的一些上游阶层的知识女性逐渐不满足于日常聚会时的玩牌聊天等空洞消遣,模仿法国的沙龙,开创了一种以文学讨论为焦点的社交聚会。1750年,伦敦贵妇伊丽莎白·蒙塔古夫人(Elizabeth Montagu)在自家府邸设立了第一个文艺沙龙。该聚会一反当时的社会风气,既不玩牌,也不闲聊,而是开展各种读书、文学讨论活动,并经常邀请一些文学家、学者参与。并且,该沙龙还有一点与当时上流社会聚会不同,对服装没有严格要求,其成员经常穿着日常休闲衣服而非礼服前来聚会。
有一回,蒙塔古夫人邀请一名当时还不太出名的园艺师兼翻译家本杰明·斯蒂林弗林特(Benjamin Stillingfleet)参加沙龙。本杰明家境贫寒,买不起出席上流聚会所需礼服和黑色长袜,因此婉言拒绝。但蒙塔古夫人告诉本杰明,他可以穿着日常衣服和普通蓝色长袜出席。因此,本杰明便穿着日常衣服和蓝色长袜出席沙龙,并成为了沙龙的常客。
伦敦的这种文艺沙龙反映了当时女性群体和普通人对文学活动的热情参与。但当时的欧洲人和中国人一样,相信“女子无才便是德”,各种学术机构和教育机构并不对女性和普通民众开放。当时的一些保守人士,认为一帮女人和穿蓝色长袜的平民高谈阔论高雅的文学是对文学的亵渎,因此对沙龙冷言冷语,大加讽刺。他们给穿蓝色长袜出席聚会的本杰明起了个绰号“蓝色长袜”(bluestocking),将这种沙龙称为“蓝袜社”(bluestocking club)。后来,bluestocking从本杰明的绰号扩展称为对参加蓝袜社的知识女性的蔑称,讽刺她们附庸风雅、卖弄学问。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使人拜伦就在其名著《唐·璜》中,对bluestocking大肆调侃,主人公唐·璜的母亲伊内就被他塑造成了一位bluestocking的典型。当然,在历史上,并非所有学者都对bluestocking抱有歧视,有不少人都对bluestocking对于推动女性文学运动的作用给予了很高评价。
bluestocking: ['bluːstɒkɪŋ] n.女学者,女学究,女才子,卖弄学问的女性
infantry(步兵):与骑兵相比,步兵的作战经验相当于婴儿
英语单词infantry(步兵)与infant(婴儿)的拼写非常接近,它们之间有何关系呢?原来,它们都来自拉丁语infantem,而infantem是infans的名词。infans由in(不)+fans(说话)组成,意思是不能说话,所以infantem指的是还不会说话的婴儿。infant(婴儿)直接来自infantem,而infantry(步兵)来自infantem所衍生的infante(新手)。因为步兵是战场上的新手,所以被称为infante,继而经由西班牙语infanteria、法语infantrie演变为英语单词infantry。
为什么“步兵”是“新手”呢?这得从古代西方的军队结构说起。在中世纪的欧洲,军队一般只包括两个兵种:步兵和骑兵。其中,骑兵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步兵。因为骑兵需要马匹以及各种装备,骑士需要专业训练,通常只有贵族才能充当骑士。当时还没有兵役和常备军制度,打仗时都是临时征兵的。军队中,只有骑士是打小就接受专业的军事训练的,算是职业军人。而步兵通常都是从平民中临时征募的,只在作战前接受短期的军事训练,所以战斗经验远远逊于骑兵。与骑兵相比,步兵在战场上简直就是还不会说话的婴儿,完全依赖指挥官的指挥。
infantry:['ɪnf(ə)ntrɪ] n.步兵。记:infant婴儿+ry→像婴儿般幼稚的兵种→步兵
infant: ['ɪnf(ə)nt]n.婴儿,幼儿,未成年人adj.婴幼的,幼稚的
kidnap(绑架):绑架儿童至北美殖民地充当契约仆役
欧洲人刚到北美大陆进行殖民活动时,劳动力严重缺乏。吸引更多的人移民北美成了解决劳动力短缺的主要办法。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契约仆役”。契约仆役就是一些想移民北美,但又无力支付坐船来到北美的费用的人。这些人与船主或移民机构签订卖身契约,坐船来到北美,被贩卖给北美的殖民者充当仆役,为其劳役若干年。劳役期满后,他们能拿到一定数量的自由费用,当局也会划拨一些土地给他们,让他们在新大陆开始新生活。这种人就是所谓的“契约仆役”(indentured servant),也称为“白奴”,因为大部分是白人。
在黑奴买卖发达之前,这种契约仆役是解决北美劳动力不足的主要来源。由于愿意充当契约仆役的人并不多,有一些人就将目光投向了平民窟的青少年,用甜言蜜语诱骗穷人子女上船前往北美充当契约仆役,甚至采取绑架的方式。在英王查理二世统治期间,这种绑架青少年前往北美的行为发展到了极点,从而产生了一个专门形容这种绑架行为的英语单词kidnap。
单词kidnap由kid(儿童)和nap组成,nap是nab的变体,表示“抢走、偷走”。所以kidnap的字面意思就是“偷走儿童”。kidnap本来只用来表示绑架儿童的行为,后来词义拓展为表示一切绑架行为。
kidnap: ['kɪdnæp] vt.绑架,诱拐,诱骗
Aesopian(伊索式的):著名的古希腊寓言家伊索
伊索(Aesop)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著名的寓言家,与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莱辛并称世界四大寓言家。他曾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并被转卖多次,但因知识渊博、聪颖过人,最后获得自由。伊索创作的寓言故事深受古希腊人民的喜爱,成为古希腊人尽皆知的寓言家,以致后来的人将所有的古希腊寓言都归在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短小精炼,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其中的一部分(如《狼与小羊》《狮子与野驴》等)用豺狼、狮子等凶恶的动物比喻人间的权贵,揭露他们的专横、残暴,虐害和弱小,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乌龟与兔》《牧人与野山羊》等则总结了人们的生活经验,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苏联采取空前严格和残酷的文学审查制度,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因为其作品获罪。人们为了使自己的作品能通过审查,便采取了寓言式的手法,一种通常具有嘲讽和批判意味的委婉的、伪装的思想表达方式,一种含沙射影、指桑骂槐的修辞手段。这种手法被后人称为Aesopian(伊索式的),或写作Aesopic。
Aesopian:[i:'səupiən] adj.伊索的,伊索(寓言)式的
plebeian(平民):古罗马氏族贵族以外的普通公民
古罗马创立之初,创建者罗慕路斯召集各氏族中的首脑人物,由他们组成元老院,负责协助治理罗马。这些氏族贵族及其后代就被称为patrician(贵族),而其他普通公民则被称为plebeian,即所谓的“平民”,有时候被缩略为pleb。平民最初不能和贵族通婚,不能担任任何公职。后来,经过长年抗争后,平民争取到了和贵族通婚以及担任公职的权利。担任执政官、保民官等高级职位的平民及其后代就成了nobleman,但依然不是patrician。除了nobleman以外,plebeian中其他人就是common(平民)。
plebeian:[plɪ'biːən] n.平民,百姓,普通人,粗俗的人adj.平民的,普通的,粗俗的
noble(贵族):从平民中通过仕途晋升的贵族
在古罗马,原本只有patrician(贵族)和plebeian(平民)。所有官职均有贵族担任,平民不能和贵族通婚,无能担任官职。后来,经过长期抗争,平民终于取得了和贵族通婚以及担任官职的权利。平民担任执政官、保民官等高官职位后,就被尊称为nobilis,意思是“著名的、杰出的、高尚的”。通过法语进入英语后演变成了noble(贵族)。noble和patrician都可以世袭,但patrician是封闭的,平民永远也不能变成patrician;而noble是开放性的,平民建功立业后都可以被封为noble。
noble:['nəʊb(ə)l]n.贵族adj.贵族的,高贵的,高尚的
nobleman:['nəʊb(ə)lmən] n.贵族
patrician(贵族):统治古罗马的氏族首脑
古罗马建城之初,创建者罗慕路斯召集各氏族中德高望重的首脑人物,由他们组成元老院,担任各种公职,协助他治理罗马。这些人被称为patres,是pater(father,家长、家父)的复数形式。古罗马建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所有公职都只能由patres的后代来担任,因此形成了一个专门的统治阶级,被称为patricius。该词经由法语进入英语后演变为patrician(贵族)。罗马公民中,patrician以外的人被称为plebeian(平民)。最初,贵族和平民之间不得通婚,平民不能担任任何公职。经过平民阶级的长期抗争后,最后才迫使贵族们废除了这些不平等制度。
与nobleman不同,patrician是由血统决定的,具有封闭性和世袭性。patrician的后代永远是patrician,而plebeian的后代永远不能成为patrician,但如果能取得执政官这样的高位后,就变成了nobleman,他的后代也能世袭为nobleman。
patrician:[pə'trɪʃ(ə)n] n.贵族,古罗马氏族贵族adj.贵族的,显贵的
snob(势利眼):对大学中的平民学生的蔑称
英语单词snob源自18世纪90年代时英国剑桥、牛津等大学的俚语,用来表示“平民、俗人”。据说当时在英国剑桥和牛津大学,在学生名册上,在贵族学生的姓名后面标注上拉丁语nobilitate(nobility,贵族),在平民学生的姓名后面标注上sine nobilitate(non nobility,非贵族)。因此,贵族学生就用snob来称呼平民学生。当时能上牛津、剑桥等大学的平民子弟通常出身于富裕家庭,其中有不少人羡慕贵族和上流社会,鄙视其他平民,趋势附炎,冒充贵族四处显摆,令真正的贵族学生十分瞧不起,因此snob一词就逐渐衍生出“自命不凡者、趋势附炎者、势利眼”等负面含义。
snob:[snɒb] n. 自命不凡者、趋势附炎者、势利眼
snobbery:['snɒb(ə)rɪ] n.势利,谄上欺下,摆架子
snobby:['snɔbi] adj.势利的
snobbish:['snɒbɪʃ] adj.势利的
commune(公社):全体市民共同治理的自治城市
在欧洲封建时期,国家的土地被分封给各个诸侯。土地成了封建君主和领主的私人财产。后来,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起,新兴资产阶级逐渐发展壮大。他们定居在城市里,通过赎买和战争手段从封建领主手中夺取了城市的主权,建立了由全体市民共同治理的自治城市。在法语中,自治城市这种组织机构被称为commune,来自拉丁语communis(共同的、公共的),表明自治城市的主权属于全体市民,而不是私人所有。
1871年,法国巴黎人民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雏形——Paris Commune,中文译为“巴黎公社”。从此以后,commune(公社)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一种独特组织形式,新中国成立后也曾经历过建设“人民公社”的阶段。
源自拉丁语communis的单词还有community、common、communism等。
commune:['kɒmjuːn] n.公社,自治城市
communal:['kɒmjʊn(ə)l; kə'mjuː-] adj.公共的,公有的,公社的
community:[kə'mjuːnɪtɪ] n.社区,社会,共同体,团体
common:['kɒmən] n.普通,平民,公有地adj.共同的,普通的,一般的,通常的
communism:['kɒmjʊnɪz(ə)m] n.共产主义
communist:['kɒmjʊnɪst] n.共产党员,共产主义者adj.共产主义的
pagan(异教徒):尚未信仰基督教的乡下人
英语单词pagan来自拉丁语paganus,本意是“住在pagus(乡下)的人”,与英语单词peasant(农民、乡下人)同源。在古罗马军队行话中,paganus表示“平民、不合格的士兵”。基督教传播至罗马帝国并被立为罗马国教后,首先在罗马的城市和城镇地区发展,而在广大农村,农民们依然信奉以前的罗马多神教。因此,原本表示“乡下人”的paganus就产生了“异教徒、无宗教信仰者”的含义。基督教会沿用了古罗马军队的行话,用paganus表示这些尚未信仰基督教的人,含有“基督军队中不合格的士兵”之意。于是,paganus就变成了一个宗教术语,表示“异教徒、无宗教信仰者”,原本的“乡下人”含义反而逐渐消失了。英语单词pagan就来自拉丁语paganus。
pagan:n.异教徒,无宗教信仰者adj.异教的,异教徒的
client(客户):置于贵族保护下的平民
很多人区分不清英语单词client(客户)和customer(顾客)之前的区别。了解到client的词源后就不必担心这个问题了。英语单词client来自拉丁语clientem(追随者、家臣),而后者又来自cluere(倾听、服从、跟随)。在古罗马时期,clientem指的是置身于某一贵族保护下的平民。作为代价,这些平民必须服从贵族,听候贵族的差遣,因此被称为clientem,意思就是“服从者、追随者”。刚进入英语时,client专指律师的客户,因为在法律事务上,客户必须听从律师的建议,就像是古代平民听从贵族的命令一样。因此,client在用作“客户”时,通常指的是律师、医生、咨询顾问等专业人士的客户,通常会尊重并听从这些专业人士的建议。因此client还可译为“委托人”,而customer一般译为“消费者”。
client:['klaɪənt] n.客户,顾客,委托人
forest(森林):平民禁止入内的王室森林
英语中表示“森林”的单词是forest,从拼写上看,它与表示“树木”的单词tree、wood没有任何关系。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古英语中,表示“森林”的单词是weald或wald,而现代英语中的forest是个地道的外来词。它来自拉丁语forestem silvam,最早出现在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大帝所制订的法律中,表示“平民禁止入内的王室森林”。其中,forestem来自foris(outside),表示“禁止入内”,而silvam才表示“森林”,英语单词silva或sylva(森林里的树木)就来自silvam。不懂拉丁语的英国普通民众将拉丁语forestem silvam拦腰砍断,用前半截forest来表示王室御用森林,后来泛指为任何森林。
值得注意的是,英语单词foreign就来自拉丁语foris(outside),本意就是“外面的、大门外面的”。
forest:['fɒrɪst] n.森林
foreign:['fɒrɪn] adj.外国的,外面的,异质的,不相关的
amnesty(大赦):古雅典民主派和贵族达成的和解
公元前404年,在雅典与斯巴达之间的争霸战(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落败,斯巴达国王吕西斯特拉图解散了雅典的民主政府,扶植了由三十个贵族组成的寡头政府,史称“三十僭主”。三十僭主操控政治,把穷苦平民排挤在政治之外,又实施恐怖统治,在8个月内杀死的雅典人几乎比战争最后十年斯巴达人杀死的雅典人还要多。许多温和派纷纷逃离雅典,而民主派则发动反击,最终击败斯巴达保护军,杀死为首的两名僭主,推翻三十僭主的寡头政治,重新建立了民主制度。
民主派恢复民主制度后,并没有对贵族所犯下的恶行展开报复,而是选择了和解。公元前403年,雅典政府颁布一项法令,宣布除三十僭主及其帮凶外,对其他人在过去所做的任何事情进行“遗忘和宽免”(希腊语amnestia),双方中的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在以后提起诉讼或寻仇。这项法令被后人称为“大赦令”。
英语单词amnesty就来自该“大赦令”中的希腊语amnestia,由a(not)+mnestis(记忆)构成,字面意思就是“遗忘,不再记得”,本意指民主派和贵族之间的和解,对双方以往的对立行为统统一笔勾销。现在常用来表示“大赦、特赦”。
amnesty:['æmnɪstɪ] n.大赦,特赦,特赦令vt.对……实行大赦
senate(参议院):古罗马的元老院
在古罗马的酋长制时代,为了辅助酋长治理国家,由氏族长老会议演变产生了“元老院”。所谓“元老院”,就是由组成国家的各个部落中的长老们构成的政治机构,是存续时间最长的古罗马国家机构。
古罗马共和国时代,元老院由前任国家长官和其他贵族代表组成,共300名,拥有立法权;通过执政官,掌管财政和外交,统辖行省,主持重大宗教活动。在共和国的最后几十年里,由于议员腐败、自身改革失败及贵族议员对平民的排斥,元老院的威望降低。由于军阀崛起,元老院的权力被消弱。后来,恺撒大帝把元老院的员额增加到900。罗马帝国时代,国家权力被逐渐地转移到皇帝的名下。元老院实权日趋缩小,但仍是贵族统治的重要支柱。
在英语中,古罗马的“元老院”就叫做senate,源自拉丁语senatus,字面意思就是“council of elders”(长老们组成的委员会)。它源自拉丁语senex(老人、长老)。英国议会中的“上院”和美国国会中的“参议院”其实都源自古罗马的“长老院”,所以它们也都叫做senate。senate里面的成员就叫做senator(参议员)。
senate:['senɪt] n.(古罗马)元老院,英国议会上院,美国国会参议院
senator:['senətə] n.参议员,元老
draconian(严厉的):推行严刑苛法的雅典统治者德拉古
公元前621年,希腊城邦雅典的统治者德拉古(Draco)迫于平民的压力,将以往的习惯法加以编纂,颁布了古希腊的第一部成文法。该法以严酷而闻名。对于刑事犯罪,一律处以死刑。就连盗窃水果这样的轻罪也是死刑。德拉古解释说轻罪本来就该处死,至于重罪,因为找不到比处死更重的刑罚,所以也是处死。德拉古法如此严酷,以至历史学家说它不是用墨水写的,而是用血写的。德拉古法后来被梭伦修改,但由此产生了单词draconian,形容严厉苛刻。
draconian:[drə'konɪən] adj.严厉的,苛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