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assassin(刺客):中世纪时著名穆斯林暗杀组织阿萨辛

中世纪时期,在阿富汗至叙利亚山区,活跃着一个穆斯林异端教派阿萨辛(Hashshashin),由穆斯林右边极端分子组成,以其暗杀活动闻名于世。欧洲的十字军就曾经深受其害。该组织的创始人为突厥籍的波斯人哈桑·萨巴赫,即大名鼎鼎的“山中老人”,在金庸的《倚天屠龙记》中就曾提到这位“山中老人”。《马可波罗游记》也曾对“山中老人”及阿萨辛有详细描述。

据记载,山中老人为了培养刺客,在一个隐秘的峡谷中斥巨资修建了一个“极乐园”。园子里长满奇珍异果,修建有富丽堂皇的楼台亭阁,里面住着精通音律的妙龄少女,随处都有美酒、蜜糖。山中老人平时在训练时,会不时向受训者讨论伊斯兰先知所提到的“极乐园”。然后在特定日子,让受训者吸食一种特殊的毒品。趁他们昏迷之际,将其移入极乐园。受训者苏醒后,就会以为自己真的身处传说中的极乐园。受训者在极乐园中尽情享乐几日后,又会被再次麻醉,移出极乐园。从此以后,受训者会心甘情愿供山中老人驱使,以求死后长住极乐园。

山中老人让受训者吸食的毒品在阿拉伯语中叫做hashish,所以该组织被称为Hashshashin,本意是“吸食hashish的人”。英语单词assassin就是由阿拉伯语Hashshashin演变而来的。

assassin:[ə'sæsɪn]n.刺客,暗杀者

assassinate:[ə'sæsɪneɪt] vt.暗杀,行刺

assassination:[əˌsæsɪˈneɪʃn] n.暗杀,行刺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assassin 词源,assassin 含义。

Greek gift:阴谋害人的礼物;黄鼠狼拜年,不安好心

Greek gift 直译是“希腊人的礼物”,出自荷马史诗《奥德赛》以及古罗马杰出诗人维吉尔(Publius Virgilius Maro,公元前70-前19年)的史诗《伊尼特》(Aeneis)中关于特洛伊城陷落经过的叙述。

据《奥德赛》卷8记述:许多特洛伊人对如何处置希腊人留下的大木马展开了辩论,“他们有三种主张:有的主张用无情的铜矛刺透中空的木马;有的主张把它仍到岩石上;有的主张让它留在那里作为景观,来使天神喜悦”。结果是后一说占优势,把那匹木马拖进城里来,终于遭到了亡国之灾。

维吉尔的史诗《伊尼特》,写的是特洛伊被希腊攻陷后,王子伊尼斯从混乱中携家属出走,经由西西里、迦太基到达意大利,在各地漂泊流亡的情况。史诗第2卷便是伊尼斯关于特洛伊城陷落经过的叙述,其中情节除了模拟荷马史诗的描述外,还做了更详细的补充。当特洛伊人要把大木马拖进城的时候,祭司拉奥孔(Laocoon)劝说不要接受希腊人留下的东西。他说:“我怕希腊人,即使他们来送礼”这句话后来成了一句拉丁谚语:“Timeo Danaos,et dona ferenteso.”(原文中的达奈人Danaos,即泛指希腊各部族人)译成英语就是:I fear the Greeks ,even when bringing gifts. 其简化形式就是 Greek gifts. 可惜特洛伊人不听拉奥孔的警告,把木马作为战利品拖进城里。木马里藏着希腊的精锐部队,给特洛伊人带来了屠杀和灭亡。

由此,Greek gift 成为了一个成语,表示“a gift with some sinister purposes of the enemy;one given with intent to harm;a gift sent in order to murder sb”等意思,按其形象意义,这个成语相当于英语的俚谚:When the fox preaches,take care of your geese;也与汉语“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十分类似。

dragonish(凶暴的):西方传说中的凶暴恶龙

我们常常将英语单词dragon翻译为“龙”,但实际上,西方神话传说中的 dragon与东方传说中的龙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英语单词dragon来自希腊语dragkon,原意是“巨蟒,巨大的海鱼”。在远古时代神话 中,dragon往往以巨蟒的形象出现。到了中世界,dragon往往被描绘为躯干类似蛇或蜥蜴,长有两对蜥蜴一样的脚,背上长有蝙蝠一样的翅膀,口中能 喷火。在东方文化中,龙的形象更像蛇,能飞但无翼,是一种神兽,通常含有吉祥、高贵等寓意,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往往是邪恶力量的象征,因此有许 多屠龙英雄的传说,英语单词dragonish(向龙一样的)是个贬义词,表示“凶暴的”。因此,英语中的dragon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龙”。曾经有语 言学家呼吁,不再把“龙”翻译为dragon,而是用新词loong来表示。

dragon:['dræg(ə)n]n.龙,凶暴的人

dragonish:['dræɡənɪʃ]adj.凶暴的,像龙一样的

butcher(屠夫):屠宰山羊的人

英语单词butcher来自法语boucher,字面意思就是“屠宰山羊的人”,其中的bouc表示“公山羊”。英语单词buck(雄鹿)就来源于bouc,原本表示“雄山羊”,后来才表示“雄鹿”。在中世纪时,屠夫的地位很高,据说13世纪时有一位法国公主就嫁给了一位屠夫。

butcher:['bʊtʃə] n.屠夫,肉贩vt.屠杀

amok(杀人狂的):在癫狂状态下胡乱杀人的马来人

英语单词amok源自马来语amuk,指人在精神恍惚的状态下疯狂屠杀陌生人,即所谓的“杀人狂”。16世纪时,荷兰殖民者到达马六甲等地时,就发现当地时有这种在大街上胡乱杀人的现象,并将当地人对这种现象的称呼(amuk)翻译为荷兰语amouco或amuco,并记载在文献中。18世纪,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在马来西亚小岛上也发现了这种现象,并在自己的航海日志中予以记载。从此后,根据马来语amuk的发音产生了英语单词amok或amuck,最初用来表示“在癫狂状态下胡乱杀人的马来人”,因为早期荷兰和英国殖民者的记载使很多人认为这种现象只发生在马来西亚。后来,为了避免种族歧视,该词与马来人之间的联系逐渐淡化,并且常用于固定搭配run amok。

amok:[ə'mɒk] adj. adv.杀人狂的,狂乱的

run amok:乱砍乱杀,胡作非为

carnivorous:食肉的

发音释义:[kɑrˈnɪvərəs] adj.食肉的;食肉动物的

结构分析:carnivorous = carni(肉)+vor(食)+ous→食肉的

词源解释:carni←拉丁语carnis(肉);vor←拉丁语vorare(食)

同源词:carnivore(食肉动物、食虫植物);carnal(肉体的);carnage(屠杀);incarnation(化身);carnival(狂欢节←谢肉节);devour(吞食);voracity(贪食);herbivore(食草动物);herbivorous(食草的)

buck:雄鹿、美元

发音释义:[bʌk] n. 雄鹿;美元;花花公子;美国印第安或非洲裔小伙子;玩牌时表示庄家身份的标识物品;责任v.(像雄鹿那样)猛然弓背跃起;抵制;猛然震荡

词源解释:buck←古英语bucca(公山羊)←原始日耳曼语bukkon(公山羊)

同源词:butcher(屠夫←宰杀公山羊的人)

在美国俚语中,buck还可以表示“美元”,这是因为,欧洲殖民者刚来到北美大陆时,与当地印第安人进行交易时往往采取以物易物的方式。当时,鹿皮(buckskin)是北美人最常见的商品,因此人们就用鹿皮作为衡量商品价值的基本单位。在描述一件商品值多少钱时,往往会说它值几张鹿皮。因此,buckskin一词就成了货币的基本单位。后来,该词被缩略为buck。美元开始流通后,美国人在口语中继续使用buck作为货币单位,等同于美元。

buck还可以表示“责任”,这种说法起源于玩牌时放在庄家面前代表庄家身份的物品,最初常常是鹿角握柄的猎刀(buckhorn knife),后来简略为buck。由于玩牌时为求公平,常常采用轮流坐庄的方式,因此buck放到谁面前就意味着谁要承担庄家的责任,故此buck一词衍生出“责任”的含义。pass the buck指的就是把buck传到下一家,后来幽默作家马克·吐温在其文章中,首先将其引申为“寻找借口、推诿责任或把过失推给别人”之义,因而一举成为流行一时的俚语。20世纪40年代,美国总统杜鲁门为杜绝政府官僚推诿责任(pass the buck),乃根据此俚语创造出另一句话,也是他放在椭圆形办公桌上的著名座右铭“the buck stops here”,意思是“责任止于此,绝不推诿”。

词组习语:buck up(振作起来);make a buck(赚钱);big bucks(一大笔钱);a fast(或quick)buck(快钱);the buck stops here(绝不推卸责任);pass the buck(推卸责任)

acorn:橡子

发音释义: ['ekɔrn] n. [植] 橡子;[林] 橡实

结构分析:acorn = acor(空旷的土地) + n(nut,坚果)→空旷林地的坚果→橡子

词源解释:acor←古英语acer(空旷的土地)

背景知识:acorn原本表示林地中任何一种坚果。由于中世纪时,欧洲人在空旷林地里养猪,橡子是猪所吃的主要食物,因此acorn后来专指“橡子”。直到现在,著名的西班牙黑毛猪在屠宰前5个月必须在纯天然的橡树林下,以树上跌落的橡子为食。

同源词:acre(英亩、土地)

abattoir:屠宰场

词源同abate,指更严重的打压,喻指屠宰。

bindi:(印度教妇女)眉心红点

来自印度语。类似倚天屠龙记周芷若眉心痣。眉心点红点以示吉祥。

Genghis Khan:成吉思汗,非常残酷的人

来自成吉思汗的英语发音。同时,由于成吉思汗对欧洲的侵略和屠杀,其名已经变成了残酷的代名词。

Manichean:二元对立论

来自Manicheism,摩尼教。该教发源古代波斯萨珊王朝,为公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所创立的二元论宗教。其主要教义为“二宗三际论”,崇尚光明。因此引申词义二元对立论。在中国也称明教,参照电影《倚天屠龙记》。

manslaughter:过失杀人

man,人,slaughter,屠杀,残杀。用于法律术语过失杀人。

massacre:屠杀

来自古法语macacre,屠宰屋,肉屠宰场,来自Proto-Germanic*maitana,砍,劈,来自PIE*mai,砍,劈,词源同maim,mangle,smith.后用于指对人的屠杀,大屠杀。

butcher:屠夫,肉贩   

据传,13世纪法国有一位女王与一位屠夫结了婚,使屠宰业在当时成为极受人尊敬的行业。英语中意为“屠夫”、“肉贩”的butcher 一词系源自法语bochier‘one who slaughters and sells he-goats’,其词根boc意为he- goat(雄山羊),因此英语butcher原先的含义也是“屠宰山羊的人”或“卖山羊肉的人”,以后才扩大词义的。

  

buffalo:水牛,野牛;迷惑,恐吓   

源自葡萄牙语bufalo,一般指“水牛”(包括亚洲的和非洲的)。18世纪欧洲殖民者到北美时,把北美野牛( bison)和水牛混同起来,就将北美野牛也称为buffalo。尽管许多人认为这是一种误称,但buffalo一直作为北美野牛的俗称沿用至今。欧洲人到达美洲时,北美野牛多达六千万头,是平原印第安人经济的主要支柱,以后向西部移动的白人任意屠杀北美野牛为乐,或取用其皮、肉,有的仅为取食其舌。当时有一位猎人William Fredrick Cody因其善捕野牛,将牛肉供应修筑太平洋大铁路的工人,人称Buffalo Bill(野牛比尔)。到1900年前后,北美野牛已趋绝迹。这些野牛虽然体大,但极敏捷,稍遇惊扰即行逃窜。猎人们要捕获它们就得施用诡计,迷惑乃至恐吓它们使其落人圈套,再成群地加以擒杀。据此,buffalo一词常被猎人们用作动词,表示“迷惑”、“恐吓”等义,约在1880年左右即已进入英语,成为英语词汇的一分子。

  

onslaught:攻击,进攻

on,在上,向上,-slaught,攻击,屠杀,词源同slay,slaughter.

pogrom:大屠杀,集体迫害

该词原指俄国人对犹太人的大肆杀戮。来自依地绪语pogrom,来自俄罗斯语pogromu,屠杀,毁灭,来自po-,凭借,在后,词源同post-,gromu,雷电,吼叫声,拟声词。比喻用法。

Judgment of Paris:帕里斯的评判,不爱江山爱美人

厄里斯 Eris 是希腊神话中的不和女神。她是宙斯和赫拉的女儿,战神的妹妹。传说有一回珀琉斯国王和海洋女神忒提斯结婚,众神都收到邀请,唯独没有不和女神。不和女神心生不满,就在婚礼上扔下一个金苹果,上面写着“送给最美丽的女神”。天后赫拉(Hera)、爱与美之女神阿芙洛狄忒(Aphrodite)和智慧女神雅典娜(Athena)三人都认为自己是最美丽的女神,争执不下。最后决定让宙斯(Zeus)决定,宙斯无法在自己的妻子、智慧女神和爱与美的女神之间作出抉择。为难之际,Zeus拨开云雾向人间看去,看到了特洛伊(Troy)的二王子帕里斯(Paris)正在牧羊于是将决定权交给了Paris。三个女神分别以“最大的疆土”,“最智慧的头脑”和“最美丽的女人”作为诱惑,于是Paris就把金苹果判给了阿芙洛狄忒(Aphrodite)。赫拉(Hera)和雅典娜(Athena)非常生气,发誓要报复特洛伊人。后来,帕里斯(Paris)出使希腊的斯巴达,在爱与美之女神阿芙洛狄忒的帮助下,勾引走了斯巴达王后海伦(Helen)——当时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Paris拐走了Helen,激起了全体希腊人的公愤,于是希腊各国组成联军,远征特洛伊人。战争中,爱与美之女神阿芙洛狄忒(Aphrodite)支持特洛伊人,天后赫拉(Hera)和智慧女神雅典娜(Athena)支持希腊人,经过十年的战争,特洛伊城因为希腊人的木马计被攻破,最后惨遭屠城而被灭国,这就是爱美人不爱江山的代价。由此,Judgement of Paris就成为了一个成语,用以喻指“不爱江山爱美人”。

shambles:屠宰场,混乱,废墟

来自 shamble,肉摊,-s,复数后缀。引申词义屠宰场,比喻义混乱,肮脏之地。其原义见英国 相关街道名,如约克郡古街 The Shambles,曼彻斯特 Shambles Square,原先都是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