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fetti(婚礼上的彩色碎纸):狂欢节游行时抛撒的糖果
在现代婚礼上,我们常常见到人们往新人身上抛撒彩色碎纸的场面。这种做法源自意大利。在中世纪的意大利,狂欢节时常常会举行盛大的游行。游行队伍和围观群众常常会相互抛撒小物品以表达欢乐之情。有钱的贵族往往会抛撒糖果,在意大利语中被称为confetti,是confetto(糖果)的复数形式。而没钱的穷人们为了嘲弄贵族则常常扔臭鸡蛋来代替糖果,结果双方经常在游行时发生争吵斗殴。意大利当局为了避免冲突,曾多次下令禁止在狂欢节游行时抛撒臭鸡蛋等物品,但穷人往往会用其他类似物品加以代替。这种情况直到1875年才终于有所改变。这一年,一位聪明的米兰商人在狂欢节之前向工厂采购了大量原本是无用副产品的彩色碎纸屑,并在狂欢节上向群众销售,用作游行时抛撒的物品。由于这种碎纸屑对人体无害,又充满喜庆,因此大受欢迎。从此以后,在狂欢节游行中抛撒彩色碎纸的做法就逐渐流传开来。抛撒彩色碎纸的做法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还拓展至狂欢节之外的其他场合如婚礼。由于这种碎纸最初是用来代替糖果的,所以在意大利语中也被称为confetti。英语单词confetti便来源于此,同源的单词还有confection(糖果)。
confetti:[kən'fetɪ]n.(婚礼、狂欢节中抛撒的)五彩纸屑;(旧时狂欢节或庆祝场合抛撒的)糖果
confection:[kən'fekʃ(ə)n]n.糖果,蜜饯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confetti 词源,confetti 含义。
rubbish(垃圾):切割石材时产生的无用碎石
岩石坚固耐用,在古代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人们用岩石修建房屋、桥梁等各种建筑,还可以打造成各种器皿。在使用岩石时,通常需要先将整块岩石切割成整齐的石条、石块。在切割石材时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碎石,这些碎石利用价值不高,通常会被丢弃掉。这种无用的碎石在英语中称为rubble,而英语单词rubbish就来自单词rubble,词义也与它有关,表示像碎石那样的无价值。
rubble:['rʌbl] n.碎石,粗石、瓦砾
rubbish:['rʌbiʃ] adj.无价值的n.垃圾、碎石碎屑、废物
burlesque:滑稽模仿、恶搞
发音释义:[bɜː'lesk] n.滑稽模仿;恶搞;戏谑;(含脱衣舞表演的)滑稽歌舞杂剧v.(嘲弄地)模仿;(通过模仿)取笑;恶搞adj.恶搞的;滑稽剧的
结构分析:burlesque = burl(恶搞、滑稽模仿)+esque(名词后缀,表示具有某种性质)→含恶搞内容的表演
词源分析:burl←意大利语burla(玩笑、嘲弄、模仿)←拉丁语burra(琐屑之物、废话、一堆毛线)
同源词:burl(毛料上的疙瘩、树瘤);picturesque(如画的);junoesque(高贵优美的←像女神朱诺似的)
助记窍门:burl→谐音boor(农民、粗人)→粗俗表演,滑稽戏。或burl=bu(不)+r(入)+l(流)→不入流→不入流的表演→粗俗的表演
confetti:五彩纸屑
来自confection, 甜食。词义由甜食到五彩纸屑,以与甜食相配。字母c脱落,比较benefit, benefactor.
contemn:蔑视
con-, 强调。-tem,砍,切,词源同tome, anatomy. 即被切掉的无用部分,不屑一顾的。
crumb:面包屑
来自古英语cruma, 面包屑,碎片。可能同crisp, 卷的, 脆的。
crumble:使破碎
来自crumb, 面包屑。-le, 表反复。
crummy:劣质的
来自crumb, 面包屑,碎屑。
custard:蛋奶沙司
cust, 同crust, 面包屑,字母r脱落。因上面覆盖一层面包屑而得名。
detritus:碎屑
de-, 向下,离开。-trit, 转,磨,词源同turn, attrition. 即磨下来的碎屑。
fluff:绒毛
来自拉丁语vellus, 羊毛,词源同wool, fleece. 或来自辅音丛fl, 扑腾,拍打,词源同flap, flop. 用来指绒毛,绒屑。
lint:纤维屑,飞花
来自拉丁语linum,亚麻,词源同linen.引申词义麻絮,纤维屑,飞花。
mica:云母
来自拉丁语mica,谷粒,面包屑,来自PIE*smik,小的,微粒的,词源同micron,microbe.后借用该词来指云母,因云母呈现的细微颗粒而得名。
photostat:直接影印机,影印本
照相复制印刷技术大约源于1912年亡Photostat原为直接影印机的注册商标名,由源自希腊语的两个组合语素photo-(照相的)和-stat(稳定的)构成,以后逐渐转化为屑名,指“直接影印机”或“髟印本”。-stat常用以表示“稳定装置”,如thermastat(恒温器)等。
spick-and-span:崭新的,极整洁的,极干净的
该词远在莎士比亚时代以前就已出现了。最初它只是造船工人的一个常用语。spick即spike之异体,意为nail(钉子),而span则意为chip/shaving(木片,屑片)。造船工人说一艘船是新的往往爱用spick and span new 一语来表示,意即船上的每颗钉子(spick)和每块木片(span)无一不是崭新的。此语缩略为spickand Span或spick-and-span以后仍保留了原来的含义“崭新的”,但似乎更常作“极干净的”、“极整洁的”等义解,使用范围也逐渐地由船只扩及到其它物体。实际上,早在13世纪时它的原始形式是span-new(新如削屑的,全新的)。在16世纪后半期span-new受了荷兰语spiksplinter niew(相当于英语spike-splinter new)的影响,在前边添加了spick 一词使其同span形成头韵,从而扩展为spick and span new,并在随后又缩约为spick-and-span的。
spick-and-span一般只作为非正式用语使用。18世纪约翰逊(Samuel Johnson,1709 - 1784)在编纂《英文词典》时注意到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 - 1745)等名作家也使用了这个词,很是恼怒。尽管他把它收录了,但却标之为粗俗词(low word)。由于该词念起来顺口,有一种颇为畅销的家用去污剂曾用它来做商品名,但却拼作Spic-and-Span,所以该词有时亦作spic-and-span。
trivial:琐屑的,不重要的,平凡的
关于该词的来源存在两种说法,但只是略有差别。
其一,源于拉丁语 trivium,而trivium 系由tri- 'three' 加 via 'way,road'构成,故字面义为“三条路的会合点”或“十字路口”。古罗马妇女从市场回家的路上,喜欢停在十字路口同人闲聊,内容自然是些无关紧要或琐碎的事情。 其二,来源于意为“三艺”的拉丁语 trivium。什么是“三艺”?古罗马中世纪大学的文科有七门学科,称文科“七艺”。“七艺”可分为“四艺”和“三艺”两类。“四艺”,即quadrivium,指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三艺”,即 trivium,指语法、修辞和逻辑。在两类学科中,“三艺”被认为是不重要的、低级的、普通的学科。
以上不论是哪种说法,都肯定英语trivial 一词源于拉丁语trivium 。其实“三艺”一义也是从“十字路口”引申的。更确切地说,trivial 是直接从trivium 的形容词形式 trivialis 演变过来的,15世纪进入英语,故最初含有of the crossroads (十字路口的)和belonging to the trivium(三艺的)之义。其含义“琐屑的”、“不重要的”、“平凡的”等都是16世纪以后从这一原义引申的。
与 trivial 相关的词除了 trivium (三艺),quadrivium(四艺)被直接借入英语外,我们发现还有trivia 一词。严格地说来,trivia 是trivium 原拉丁文的复数形式,但它进入英语却是从trivial 逆生而成的,一般用以指“琐碎事”。
echo:回声,共鸣,(无线电)回波
古希腊神话中,echo是森林女神,宙斯的夫人赫拉嫉妒其美貌,让她失去了正常说话能力,只能重复别人的话的最后三个字(这也就是Echo后来成为“回声”的由来)。echo爱上了河神Cephisus之子Narcissus,跟在Narcissus身后,Narcissus便问:“谁在这里?” echo欣喜万分,可是她只能说三个字:“在这里”。Narcissus说:“我宁死也不愿让你来占有我”! “占有我”! Narcissus感觉这个姑娘是个轻浮的人,便满脸不屑地走了。echo羞愧难当,怀着悲痛的心情躲到了山林深处,慢慢衰弱消失,而她的声音却留了下来。报应女神纳米西斯为了惩罚Narcissus,让他爱上自己水中的影子,也使他得不到所爱的对象憔悴而死。Narcissus死后,化成了水仙花,所以在英语中Narcissus也指水仙花;而由Narcissus也衍生出 Narcissism一词,意为“自恋”。
riff-raff:乌合之众,流氓
来自古法语 rif and raf ,每个人,每一块,碎屑,垃圾,来自 rifler,掠夺,抢劫,刮,来自 Proto-Germanic*rifana,刮,抢,来自 PIE*rei,撕,砍,词源同 rifle,rive,rift.其中 raff 可能为 riff 同韵构词,后用于指乌合之众,流氓等。
scaly:有鳞的,有鳞屑的,有皮屑的
来自 scale,鳞片,-y,形容词后缀。引申比喻义有鳞屑的,有皮屑的。
scraping:碎屑,碎片
scrape,刮,擦,-ing,动名词后缀。引申词义碎屑,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