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cano(火山):罗马神话中的火及锻造之神伏尔甘
罗马神话中火及锻造之神伏尔甘(Vulcan)相貌丑陋且又瘸腿,但心地善良并且心灵手巧,为很多天神打造了精巧的武器及其他机具。他的老婆就是大名鼎鼎的爱与美神维纳斯。但他们的婚姻是朱庇特包办的,维纳斯根本瞧不上这个瘸腿丑八怪,与英俊潇洒的战神勾搭上了,还生下了私生子小爱神丘比特。伏尔甘惹不起强大的情敌,只好躲在地底下打铁。火山传说就是他的打铁铺,一旦看到火山又开始冒烟冒火了,那就是伏尔甘在下面开工了。
从伏尔甘的名字Vulcan产生了volcano(火山)等单词。
Vulcan:['vʌlkən] n.伏尔甘,火及锻造之神。
volcano:[vɒl'keɪnəʊ]n.火山。
volcanic:[vɒl'kænɪk]adj.火山的,猛烈的,容易突然发作的n.火山岩
vulcanian:[vʌl'keniən] adj.火山的,金工的
vulcanize:['vʌlkənaɪz]vt.硫化,硬化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volcano 词源,volcano 含义。
straw(吸管):最早用作吸管的天然麦秆
英语单词straw的本意是农作物的茎秆,如麦秆,稻草,它与“吸管”有什么关系呢?原来,人类最早用作习惯的材料就是天然的麦秆。19世纪时,美国人喜欢喝冰凉的淡香酒。为了避免口中的热气冲淡酒的冰冻味道,人们使用天然的麦秆来吸饮。但是天然麦秆容易折断,并且不够卫生。1888年,一名叫做马尔温•斯通(Marvin Stone)的美国卷烟制造商从卷烟中得到启发,使用打蜡的纸做成了喝饮料的吸管(drinking straw),并申请了专利。这项发明不仅为亿万消费者提供了便利,还有效降低了蛀牙的发生率。
最初,人们使用drinking straw来表示吸管,后来直接简化成了straw。
straw:[strɔː] n.农作物的茎秆,麦秆,稻草;吸管;无价值的东西adj.稻草的,无价值的
strawberry:['strɔːb(ə)rɪ] n.草莓,草莓色
straw man:n.稻草人
lord(主):看守面包的人
lord一词最早源自古英语hlafweard,等于loaf-guardian(面包看守者),即部落中负责看管、分配面包的人,指的是部落中的首领。
英语单词lord在中文中一般翻译为“勋爵”,很容易让人误认为是爵位之一。其实,lord一词是英语中对男性贵族的尊称,指的并非某个特定爵位,而是整个贵族群体。英国的上议院就是House of Lords,就是由贵族们组成的议会。
英国的贵族爵位分为5等,依次是:公爵(Duke)、侯爵(Marquess)、伯爵(Earl)、子爵(Viscount)和男爵(Baron)。除公爵以外所有男性贵族,在第三人称中都可尊称为“某某勋爵”,即在姓氏或封号前冠以Lord一词。在第二人称中,一般称为“my lord”(大人)。
在宗教中,lord表示“上帝、主”,用的是lord的本意,即“主人、主宰”。
在封建时代,贵族往往领有封地,因此lord一词也含有“领主、地主”的含义。现代英语中表示“房东”的单词landlord就是这一封建含义的体现。
lord: [lɔːd] n.主人,主宰,统治者,监管者;主,上帝;勋爵
landlord: ['læn(d)lɔːd] n.房东,地主,楼主
February(二月):古罗马的牧神节
在基督教传入罗马之前,每年2月13日至15日,古罗马人都要杀牲饮酒,欢庆牧神节(Lupercalia)。人们将这一天看作是一年的开始,因此,人们忏悔自己过去一年的罪过,洗刷自己的灵魂,求得神明的饶恕,使自己成为一个贞洁的人,同时也希望洗掉一切晦气和烦恼,在新的一年得到好运和好收成。这一天,人们还会象征性地用羊皮鞭抽打那些希望怀孕的妇女,以象征净化妇女的身体,使其更加容易受孕和生产。除此以外,人们还将年轻女子们的名字被放置于盒子内,然后年轻男子上前抽取。抽中的一对男女成为情人,时间是一年或更长。该节日是情人节的前身,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后,才被情人节代替。
由于人们在牧神节要进行净化仪式,所以该节又被称为Februalia(净化节,菲勃卢姆节),来自拉丁语februa(净化)。英语单词February(二月),便是由拉丁文Februarius(month of Februalia)演变而来。
February: ['fɛbrʊ'ɛri] n.二月
shampoo(香波):印度人独特的按摩洗头法
英语单词shampoo在中文中一般翻译为“香波”,很容易让人误解为shampoo仅仅表示液体的洗发精。其实shampoo一词来自印度语,本意是“按摩、揉搓”。印度人喜欢在洗发时做局部按摩:用手轻轻揉搓头发,同时对头皮进行按摩。这种洗发方式既科学,又能带来美好享受。现在印度依然保留很多种传统的洗发方法,如Shirodhara就是一种草药滴油洗发方法。印度人对洗头如此重视,是因为他们普遍留长发。在印度,妇女普遍爱留长发;印度2000万男性锡克教徒,都严格遵循着蓄发留须的教规。印度占世界人口总数16%,印度人头发的总量却占到全世界的28%。对头发这么重视的印度人,自然对洗头有独到之处。
18世纪英国殖民者入侵印度后,将这种洗发方式带入英国,从而产生了shampoo这个英语单词,表示“按摩洗头”。又因为按摩洗头一般需要涂抹一些油脂,所以shampoo又可以作为动词表示按摩洗头所涂抹的油脂。后来,shampoo用来泛指洗发时所使用的各种材料,如洗发皂、洗发水、洗发露等。
shampoo: [ʃæm'puː]n.洗发,洗发精vt.洗发
ostracize(放逐):古希腊雅典的“陶片放逐法”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雅典人民推翻僭主的独裁统治后,建立了民主制度。为了保卫民主制度,避免有野心的政治家恢复僭主政治,雅典人民实施一项称为“陶片放逐法”的政治制度。所有的雅典公民在一片陶片上刻上他认为可能危害雅典民主政治,需放逐的人的名字,将陶片投入票箱。如果有人获得超过6000张选票且得票数第一,则被放逐,期限为10年。
陶片放逐法有助于雅典公民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见,约束官员行为,但这种方式简单粗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情绪。因此陶片放逐法很容易成为政客党派斗争的工具。例如,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曾在参加陶片放逐投票的路上,被一个目不识丁的路人拦下,请他帮忙在陶片上刻下阿里斯提德的名字。阿里斯提德问他为什么想放逐阿里斯提德。那人回答“不为什么,我甚至不认识这个人。只是到处都在谈论他,说他是什么‘正义之士’,我实在是听烦了。”阿里斯提德平静地帮他在陶片上刻下自己的名字。投票结果揭晓,被放逐的正是阿里斯提德。公元前415年,雅典平民领袖海柏波拉斯被放逐,后来外国外被支持寡头政治的激进分子暗杀。此事在雅典人民中造成极大震动。从此后,陶片放逐法自然终止。
英语单词ostracize正是来自陶片放逐法。它源自希腊语ostrakizein,而该词源自希腊语ostrakon (陶片,瓦片,贝壳)。英语中oyster、ostracean、ostracod等单词均与此同源。
ostracize: ['ɑstrəsaɪz] vt.放逐,排斥,排挤
ostracism: ['ɒstrəsɪz(ə)m] n.排斥,放逐,陶片放逐法
ostracean:[ɔs'treiʃən] n.牡蛎adj.牡蛎的
ostracod:['ɒstrəkɒd]n.介形亚纲动物
oyster: ['ɒɪstə] n.牡蛎,生蚝,沉默寡言之人
cathedral(大教堂):基督教会中的主教座堂
单词Cathedral常常被翻译为“大教堂”,很容易让人误解为“规模较大的教堂”。实际上,Cathedral的准确含义是“主教座堂”,是指在主教制的基督教会中,设有主教座位的教堂。 主教座堂是教区主教的正式驻地,因而被视为教区的中心,其建筑大多比堂区的教堂更加宏美壮观。该单词源自希腊语kathedra(座位),经拉丁语进入英 语后写作cathedra,最初专指主教的“宝座”。由于主教的“宝座”通常设在教区中最主要的教堂里,于是这种教堂就被人们叫作cathedral。
cathedral: [kə'θiːdr(ə)l] n.大教堂,主教座堂
hectic(兴奋的):由肺结核病引发的习惯性亢奋
古希腊名医盖伦(Galen)发现,有些病人脸部持续红热,像是发烧不退。因此,他 将这种病症称为hektikos(拉丁拼写方式为hecticus),意思是“持续的、习惯性的”。该词进入英语后,拼写形式变为hectic。15世纪 时,欧洲医生们依然沿用盖伦对这种病症的称呼,叫做hectic fever(痨热病)。到了近代,医生才知道这种病就是肺结核(phthisis)。
肺结核曾经有个美誉:“艺术家的疾病”。这是因为,肺结核病人时常发热,易于亢奋。在欧美历史中,曾经有很多著名艺术家都是肺结核病人。他们在患病期间充满创作热情,感受力敏锐,创作了很多杰作。得过肺结核的著名艺术家有:济慈、雪莱、拜伦、肖邦、歌德、席勒、梭罗、卡夫卡、契诃夫、劳伦斯、勃朗宁、勃朗特三姐妹、费雯·丽、托马斯·贝恩哈特、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尤金·奥尼尔、托马斯·曼、柯南·道尔,还有中国的萧红、郁达夫等。有段时间,欧洲贵族们甚至以得肺结核为时尚,有些人主动去染上肺结核。
由于肺结核病容易引发亢奋,hectic一词也就产生了“兴奋的、狂热的”之意。
hectic:['hektɪk] adj.兴奋的,狂热的,脸色潮红的,肺病的,忙乱的n.脸色潮红,患肺结核
malaria(疟疾):由脏空气引发的疾病
疟疾(malaria)是一种由于疟蚊叮咬引发的传染病。在古代罗马城周围有许多沼泽,沼泽附件的空气又脏又臭,在沼泽附近待的时间一久,人就容易得疟 疾。当时的罗马人不知道疟疾是因为疟蚊叮咬引发的,还以为是脏空气引发的,所以将这种病称为malaria,由mal(bad)+aria(air)构 成,字面意思就是“脏空气”。英语单词malaria就来自意大利语malaria。
malaria:[mə'leərɪə] n.疟疾,痢疾,瘴气
malarial:[mə'lɛrɪəl] adj.疟疾的,患疟疾的,毒气的
menace(威胁):以喊叫、威胁的方式驱赶牲畜
古代人放牧、驱赶牲畜时比较粗暴简单,通常通过喊叫、威胁或鞭打的方式来驱赶牲畜,这种方式在拉丁语中叫做minare,进入法语后拼写为mener。英语单词menace(威胁)就来源于此,本意指的是驱赶牲畜时人所发出的叫喊声、威胁声,兼有“威胁”和“驱策”的含义。后来“驱策”的含义逐渐消失,仅仅表示“威胁、恐吓”,变成了threaten的同义词。
还有一个单词也来源于此,那就是amenable,由a(=to,面对)+mener(驱赶、领导)+able(能够),字面意思就是“能够面对领导”,引申为“顺从的、易于管教、易于屈服、容易被说服的”,还可以表示“负有责任的、经得起检验的”。要注意这个词与amend(改善)并没有关系。
menace:['menəs] n.v.威胁,恐吓
amenable:[ə'miːnəb(ə)l] adj.顺从的,肯接受的;负有责任的;经得起检验的
vaccine(疫苗):最早接种来预防天花的牛痘苗
天花(smallpox)曾经是一种令人谈虎色变的致命疾病,但患过天花的人体内产生了对天花的免疫力,以后再也不会感染天花。因此,我们中国人早在10世纪时就曾提出“以毒攻毒”的方法,将天花病人的些许痘痂涂抹到健康人身上,使人获得对天花的免疫力。18世纪时,英国医生琴纳(Edward Jenner)发现挤奶女工从来不会得天花。他观察并认为,这是因为挤奶女工容易感染牛身上的一种轻微天花——牛痘(cowpox)。因此,琴纳想出了通过接种牛痘使人获得对天花的免疫力的方法。1796年,琴纳的接种牛痘试验获得成功。从此以后,接种疫苗的方法得到大力推广,现在天花基本上已经销声匿迹。
琴纳将用于人体接种的牛痘苗称为vaccine virus,其中vaccine来自拉丁语vaccinus(母牛的),原本是个形容词,后来演变为名词。不仅可用来表示用于预防天花的牛痘苗,还可以表示任何一种用于接种的疫苗。
vaccine:['væksiːn; -ɪn] n.疫苗,牛痘苗adj.疫苗的,牛痘的
vaccinate:['væksɪneɪt] vt.给……接种疫苗vi.接种疫苗
vaccination:[,væksɪ'neɪʃən] n.接种疫苗
scruple(顾虑):钻入鞋子的小石子
古代罗马人所穿的鞋子主要由一大块厚实的鞋底构成,通过绑带交叉捆绑在脚上,类似现代人所穿的凉鞋。现在的很多女式凉鞋依然模仿古罗马鞋的款式,并曾经引领时尚潮流。穿这种鞋子时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小石子容易进入鞋内。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鞋内的一粒小小石子都会让人觉得十分难受,非得脱掉鞋把石子倒出来不可。
在拉丁语中表示“小石子”的词是scrupulus,是scrupus(尖石子)的指小形式。由于鞋内的小石子令人十分难受,scrupulus一词就被古罗马著名演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西塞罗用来比喻“良心不安、顾虑”。该词义被后人广泛使用,而其本意反而逐渐被人遗忘。英语单词scruple(顾虑)、scrupulous(顾虑多的、审慎的)都来自拉丁语scrupulus。
scruple:['skruːp(ə)l] n.顾虑,踌躇,良心不安vi.有顾虑,踌躇vt.对……有顾虑
scrupulous:['skruːpjʊləs] adj.顾虑多的,细心的,审慎的,小心谨慎的,一丝不苟的
scrupulosity:[,skru:pju'lɔsiti] n.顾虑,慎重
tyrant(暴君):古希腊时代的“僭主”
英语单词tyrant常被译为“暴君”,即“残暴之君”,而实际上,tyrant一词的本意与“残暴”并无关系,它更精确的翻译是僭主,是一种君主制的变体。古希腊人认为,不通过世袭或合法民主选举程序等正当方式,凭借武力、个人影响力等方式上台统治城邦的统治者称为tyrant(僭主)。“僭”指超越本分,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礼仪;“主”指主宰而非正统国君。该词本无贬义,只是一个对于城邦统治方式的形容。僭主当中也有不少贤明之辈。但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对于僭主提出严厉的批评之后,僭主开始成为带有贬义的用语。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中,提及君主、寡头、共和及僭主四种政体,其中,僭主被认为是一种最容易形成独裁统治的政体。僭主统治的城邦很容易出现独裁的状况。因此,原本表示“僭主”的tyrant一词逐渐引申出“独裁者、暴君”的含义。
tyrant: ['taɪr(ə)nt] n.僭主,暴君,独裁者
tyranny:['tɪr(ə)nɪ] n.僭主政治,暴政,专横,独裁统治,残暴的行为
biro(圆珠笔):发明圆珠笔的匈牙利人比罗
在圆珠笔被发明出来之前,写字可能是一桩会脏手的事情。在办公室里,人们都使用那种必须频频去蘸墨水的简易钢质笔尖的笔。墨水瓶很容易被打翻,纸张很容易沾上墨渍或形成污迹。
发明了圆珠笔的匈牙利人拉兹洛·比罗(Laszlo Biro)是一家报馆的校对员。他的同事们总是抱怨不是手上就是纸上弄上了墨渍,形成了污迹,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当比罗在一家颜料店看到速干墨水时,他决定利用这种墨水发明一种不容易弄脏手和纸张的笔。拉兹洛和他的兄弟——化学家乔格花了几年时间设计出了圆珠笔的原型。那是一根灌满速干墨水的管子,顶端嵌装着一粒滚珠,它使墨水平滑地划写在纸上。
等到他们完善了自己的想法时,兄弟俩已永久移居阿根廷。他们在那里找到了一个赞助人——英国商人亨利·马丁。1943年,他们制造出了圆珠笔,并将它们出售给英国陆军和皇家空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开发出了低成本的制造方法,圆珠笔逐渐成为大家都喜爱的书写工具。圆珠笔的发明者比罗的名字Biro也成了圆珠笔的代名词。不过这个名称主要在英式英语中使用。美国人通常称为ballpoint或ball pen。
biro:['baiərəu] n.圆珠笔的一种vt.用圆珠笔书写
ballpoint:['bɔlpɔɪnt] n.圆珠笔
gamut(全音阶):意大利音乐教育家圭多的六声音阶中的最低音阶
11世纪时,意大利教士和音乐教师,阿雷佐的奎多(Guido d'Arezzo)对记谱法进行了改革,他把原来的红线和黄线加上两条黑线,变成了四线谱表,使音高记谱更准确。为了使视唱容易,他使用圣约翰赞美诗的6行诗词每行开头的第 1个音节(ut、re、mi、fa、sol、la)作为六声音阶的阶名唱法来教学生,从而诞生了六声音阶的六个唱名ut、re、mi、fa、sol、la,成为阶名唱法的基础。在四线谱表中,奎多将最低的一个音阶(即ut)放在最下面的线上。由于四线谱表中最下面的一条线是用希腊字母Γ(gamma)来称呼的,所以最低的音阶在英语中就被称为gamma ut,后来缩写为gamut,词义也发生了变化,从“最低的音阶”变成了“所有音阶、全音阶”。
约1600年法国采用圭多的唱名法,增加了以si作为B的固定唱名,从而产生了七声音阶的七个唱名ut、re、mi、fa、sol、la、si。17世纪50年代,有人觉得ut发音不够响亮,用do取代ut,从而七个唱名演变为do、re、mi、fa、sol、la、si。音乐入门所使用的“哆来咪”指的就是这些音阶唱名。
gamut: ['gæmət] n.全音阶,全音域,整个范围
Phoenicia(腓尼基):紫红色的国度
在古代中东地区,埃及、巴比伦、赫梯等古王国的帝王和掌管祭神活动的祭司们,都喜欢穿紫红色的袍子,可是,这种颜色在洗涤过后很容易褪色。他们注意到,居住在地中海东岸的人们也穿着鲜亮的紫红色衣服,但他们的衣服似乎永远不会褪色,即使衣服磨穿了,颜色依然亮丽如新。所以大家把地中海东岸的这些居民所在的国家称为“紫红色的国度”,在希腊语中写作Phoinike,这就是英语单词Phoenicia(腓尼基)的来源。
腓尼基人的紫红色衣服之所以不会褪色,是因为他们能够生产出一种紫色染料。后来,腓尼基人向海外各国出口这种珍贵的染料,从而积累了富可敌国的财富。
Phoenicia:[fi'niʃiə; -'ni:-] n.腓尼基
Phoenician:[fi'niʃiən; -'ni:-] n.腓尼基人,腓尼基语adj.腓尼基的
ballast(压舱物):为增加船只稳定性的无用负载
古代人在使用帆船航行时发现,如果船底太轻,帆船很容易被风刮得东倒西歪,无法稳定行驶。因此,为了增加帆船的稳定性,他们会在帆船底部放置一些重物。如果船上的货物已经全部卖出,就只能用一些无用的重物如石头来压在舱底。这种没有价值的压舱物在英语中就叫做ballast,在古英语中由bar(=bare,空的,光的,无用的)+last(=load,负载)构成,字面意思就是bare load(无用负载)。在修建铁路时,需要在路基上铺上道渣碎石来压实路基土方。这种道渣碎石也可以称为ballast。
ballast:['bæləst] n.压舱物,压载物,道渣碎石vt.给……装压舱物,给……铺道渣
sideburns(连鬓胡):南北战争时的大胡子将军伯恩赛德
sideburns是近代历史中流行于西方的一种胡须样式,它的特点是头发的鬓角、脸颊两侧的络腮胡直到嘴唇上方的胡须都连在一起。这种胡须样式得名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北方军队将领安布罗斯·伯恩赛德(Ambrose Burnside,1824-1881)将军。伯恩赛德是美国罗德岛人,是一名军人、发明家、实业家及政治家。在南北战争期间,他担任陆军准将,战绩不佳,经历过好几次战役的惨败。让他出名的并非他在战场上的表现,而是他独具风格的大胡子。他喜欢在嘴唇上方和腮边蓄留毛茸茸的大胡子,而将下巴刮得光溜溜的。因此,人们就用他的姓氏来命名这种胡子,称为burnside。burnside从字面上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烧焦的脸颊”(burn sides),这与伯恩赛德将军在战场上屡战屡败、灰头灰脸的狼狈形象十分符合。后来该单词的拼写形式从burnside改为sideburns,原因可能是因为这种胡子主要位于脸的两侧,还有可能是讽刺伯恩赛德行事“颠三倒四”。
sideburns: ['saɪdbɜːnz] n.连鬓胡
ballast:压舱物
发音释义:['bæləst] n. 压舱物,[建]压载物;道渣,碎石vt. 给…装压舱物;给…铺道渣
结构分析:ballad = bal(=bare,光的)+last(载荷)→光为压舱而载的东西→压舱物
词源解释:bal←中古英语bar(=bare,光的);last←中古英语(载荷)
同源词:bare(光的、赤裸的)
古代人在使用帆船航行时发现,如果船底太轻,帆船很容易被风刮得东倒西歪,无法稳定行驶。因此,为了增加帆船的稳定性,他们会在帆船底部放置一些重物。如果船上的货物已经全部卖出,就只能用一些无用的重物如石头来压在舱底。这种没有价值的压舱物在英语中就叫做ballast,字面意思就是bare load(无用负载)。在修建铁路时,需要在路基上铺上道渣碎石来压实路基土方。这种道渣碎石也可以称为ballast。
趣味记忆:ballast→ball last→最后的大球→压舱底的大球→压舱物
amenable:顺从的
发音释义:[ə'miːnəb(ə)l] vt. 顺从的,易于管教的,易于屈服的,容易被说服的;负有责任的;经得起检验的
结构分析:amenable = a(去)+men(引导)+able(能够)→能够被引导的→顺从的
词源解释:men←法语mener(引导)←拉丁语minare(通过喊叫来驱赶牲畜)
趣味记忆:amenable = amen(阿门)+able→虔诚的基督教徒→顺从的、易被说服的、负有责任的、经得起检验的
同源词:menace(威胁←喊叫),promenade(散步、遛←驱赶牲畜往前走)
衍生词:amenability(顺从,服从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