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mile(英里):一千罗马步的距离

古代罗马人以“罗马步”(passus)作为测量距离的单位,一罗马步等于两个右脚(或左脚)脚印之间的距离,也就是两步的距离。那么,一千罗马步在拉丁文中就写作mille passus,其中的mille就是“千”的含义,英语词根mill-(千)正是来源于此。英语中表示“英里”的单词mile也源自这个拉丁语,一mile其实就是“一千罗马步”的距离。

随着罗马的征服,越来越多的地方采用mile作为距离单位。但由于各地人高矮不一,步幅有长有短,所以各地的mile的精确距离并不相等,令人困惑。直到1592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颁布法令,规定一mile等于1760码(yard),即大约1.6公里,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法定英里”(statute mile)。

mile:[maɪl] n.英里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mile 词源,mile 含义。

milestone(里程碑):古罗马的千步一碑

罗马帝国的第一代皇帝奥古斯都(Augustus)在古罗马广场(Roman Forum)树立了一块中央石碑,将其作为世界的中心,以此为起点每隔千步置一石碑,碑面刻有皇帝的大名,并标明到某地的距离。罗马的“千步”距离在拉丁语是mille passus,合写为milliarium,大约等于1.48公里。因为这些石碑代表了milliarium的距离,所以被也被称为milliarium,中文译为“里程碑”。在古罗马广场中央里的那块石碑则被称为“Milliarium Aureum”(金色里程碑),是古罗马广场的著名景点之一。

英语单词mile(英里)就源自拉丁文mille(一千),所以这种里程碑在英语中就被翻译为milestone,由mile和stone二词复合而成。

milestone:n.里程碑,划时代的事件。

matinee(日场演出):正餐前举行的表演

古代西方人在中午吃正餐,大约在日出后第9小时即下午2、3点左右吃。款待客人的宴席也是在这个时候进行。宴请客人时,主人往往会在宴会开始前安排各种娱乐表演。表演者必须在宴会开始前赶到主人家献艺。这种在正餐前开始的表演在法语中被称为matinee,源自法语单词matin(morning,上午)。

现代人将正餐挪到晚上后,这种正餐前开始的表演也就通常挪到下午进行,但依然保留了matinee的名称。与该词同源的单词有matins(晨祷),指黎明时进行的祷告。

matinee:['mætɪneɪ] n.日场演出,白天举行的演出

nestor(睿智长者):经验丰富的睿智长者涅斯托尔

在希腊神话中,涅斯托尔(Nestor)是皮洛斯(Pylos)的国王。他的父亲和 其他兄弟都被赫拉克勒斯杀死,他是唯一的幸存者。他曾经是追随伊阿宋乘阿尔戈斯号快船去寻求金羊毛的英雄团队中的一员,还参与了针对卡吕冬原野的公野猪的 猎杀行动。在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中,他都有出场。在特洛伊战争期间,他年纪已经非常大了(据说大约有110岁),但依然带着两个儿子加入了 希腊联军。他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经常为年轻的战士出谋划策,并想方设法促使阿基里斯和阿伽门农的和解。特洛伊战争结束后,他没有参与对特洛伊城的洗劫, 而是顺利返回了皮洛斯。在《奥德赛》中,奥德修斯的儿子远渡重洋来到皮洛斯,向涅斯托尔打听父亲的下落。涅斯托尔热情款待了他,但无法告知他父亲的下落。 在荷马史诗及希腊神话中,他被看作是一名善于提供建议的睿智长者,因此,他的名字也就成了“睿智长者”的代名词。

nestor:['nestə]n.睿智长者,涅斯托尔

civilization(文明):始于城市的人类文明观

在历史和考古学中,描述古代人类生活及其遗址时,常常涉及到“文明”和“文化”两个 词。在英语中,“文明”是civilization,“文化”是culture。有时候它们可以混用,人们往往分不清它们之间的差异。那么,它们之间的差 异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在考古学上,出现了城市的就是civilization,没有出现城市的就是culture。表示文明的 civilization的词根是civil(市民的、城市的)。历史学家认为,人类修建城市,开始城市生活后才是人类文明的开始。在这之前,人们还属于 农业社会,所进行的活动就是culture,字面意思就是耕种、培育,也就是农业活动。英语单词cultivate(培养)与culture同源。

我们中国文明大约开始于夏末商初,因为在考古学上最早能发现的城市遗址就是这个时期,再往前所发现的统统是文化遗址,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等。

civilize:['sɪvəlaɪz]v.使文明,教化,使开化,变得文明

civilization:[ˌsɪvɪlaɪˈzeɪʃən]n.文明,文化

culture:['kʌltʃə] n.文化,文明,培育,修养

cultivate:['kʌltɪveɪt] vt.耕种,培育,陶冶

cultivation:[kʌltɪ'veɪʃn] n.耕种,培育,教化,文雅

acre(英亩):一对牛一天能耕的面积

英语单词acre原本并非计量单位,而是“耕开的土地”的意思。后来,acre才演变为计量单位,一英亩到底有多大呢?其实就是平均一对牛一天能耕的面积。在古代英国,耕地时通常使用一对牛来拉一把犁,一天下来,这对牛能耕的面积就是一英亩。后来英国政府才明确规定了acre的面积,等于大约6亩、0.4公顷。

acre: ['eɪkə] n.英亩,土地,地产

centurion(百夫长):古罗马军队中的百人队队长

单词centurion来自拉丁语,本意是古罗马军队中一个百人队(Centuria)的领导,一般译为“百夫长”。其中cent表示“一百”,如century(世纪、百年)、percent(百分比)。

百人队在罗马军队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编制。如同其名称一样,百人队最初大约由100人组成。在马略改革后,标准的百人队编制又变为80人,并成为罗马军团战术的核心。标准的百人队分为十个8人小组。8人小组(Contubernium)是罗马军队中最小的组织单位,由8名士兵组成,类似于现代军队中的步兵班,由一名伍长指挥。他们在战地居住在同一帐篷内,而在营房中则居住在同一房间内,可能被一起嘉奖或处罚。此外每个8人小组配有两名辅助的“仆人”。他们负责照料为8人小组驼行李的骡子,保证士兵在长距离行军中的饮水供应。这些“仆人”时常具有铁匠或木匠的技能。由于加上了这些非战斗人员,一个满员的百人队人数依然在一百人左右。

centurion: [sen'tjʊərɪən] n.百夫长,百人队队长

barrister(出庭律师):有资格越过围栏上挺辩护的律师

在英国,律师分成两种:barrister和solicitor。barrister是出庭律师、大律师,具有上庭辩护的资格,常根据其发音称为“巴律师”;solicitor是事务律师,只能办理法律事务,不能上庭辩护,常根据其发音称为“沙律师”。barrister中的bar指的是庭审现场中将法庭和旁听席分开的围栏,因此barrister的字面意思就是有资格越过围栏,上庭辩护的律师。

barrister的词源可以追溯至12-13世纪。当时,英国国王被逼签署了《大宪章》,在威斯敏斯特宫设置固定的皇室民事法庭。为了给原被告提供法律服务,越来越多的律师聚集在此地附近。法庭附近的客栈(inn)里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律师和来此拜师学艺的律师学徒。这些律师和学徒自发组织起来,形成了具有行业协会性质的“律师学院”(Inns of Court),最有名的有四个学院。律师学院采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最主要的一种教学手段就是模拟法庭。在模拟法庭上,由资深律师组成的学院主管和教师扮演法官,学徒们扮演原告和被告,就某一法律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模拟法庭通常在学院的餐厅举行,布局模仿真实法庭,学生们坐在围栏(bar)的后面,按照资历的不同分为inner-barrister和utter-barrister。inner-barrister通常译为“内席律师”,字面意思就是“坐在围栏后方内侧的人”,指资历较浅的学徒,坐在围栏后方的内侧;utter-barrister通常译为“外席律师”,字面意思就是“坐在围栏后方外侧的人”,指资历较深的学徒,坐在围栏后方的外侧。学徒通常需要在学院中学习5-7年后,表现符合要求,才有可能被学院晋升为外席律师。而成为外席律师则意味着你已经获得行业协会的认可,获得了上庭辩护的资格。新晋升的外席律师只能在国王设在地方的巡回法庭中上庭辩护,还需要继续在律师学院中深造、服务大约5年后,才能取得在中央法庭上庭辩护的资格。这之后,才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barrister。在英国,成为一名barrister一般需要花费十年以上时间,并且学费不菲,因此通常只有贵族子弟才能负担得起。但同时barrister也是社会精英的身份象征。

在法律领域,原本表示法庭围栏的bar衍生出“法庭、律师群体、律师行业”等含义,而call to the bar就是“获得出庭律师资格”的意思。

barrister:['bærɪstə] n.出庭律师,大律师

solicitor:[sə'lɪsɪtə] n.事务律师,法律工作者,法律顾问

bar:[bɑː] n.法庭,律师群体,律师行业

call to the bar:获得(出庭)律师资格

barge(驳船):古埃及人用来运输货物的拖船

古埃及人生活在尼罗河畔,很早就学会了造船航行的技术。为了充分利用尼罗河水的自然力量,他们还发明了最早的驳船,在科普特语中称为baris。这种船宽敞结实,据古代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名著《历史》一书中记载,一次可以装载上千塔兰特(古代重量单位,大约60公斤)的货物。古埃及人用柳木和芦苇编织成筏子,将其系在baris前面,为它提供牵引力,并在baris的尾部用绳子绑块石头来保持方向,轻快的筏子就会拖着沉重的baris沿尼罗河顺流而下。英语单词barge就源自古埃及人制造的这种baris,用来表示平底、宽大的货船,即所谓的驳船。这种船行动迟缓笨拙,所以barge一词又衍生出“笨拙或粗鲁地闯入”之意。

barge:[bɑːdʒ] n.驳船,拖船vt.用驳船运输,笨拙或粗鲁地闯入vi.蹒跚,闯入

blarney(巧言):爱尔兰的布拉尼城堡中的“巧言石”

在爱尔兰的全国第二大城市科克附近的布拉尼(Blarney)镇,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布拉尼城堡(Blarney Castle)。城堡里有一块神奇的“巧言石”(blarney stone)。据说这块石头是苏格兰王所拥有的圣物“斯康石”的一半,也有人说它是《圣经》中所传的“雅各之石”。据说凡是能够亲吻到这块石头的人,就能够变得巧舌如簧、能言善辩,所以该城堡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览并亲吻这块石头。不过,要想吻到这块石头并非易事,因为它位于城堡城墙内侧一块峭壁之中,与城墙相隔大约半身距离。游客必须仰卧在城墙上,双手紧握城墙上方的铁栏杆,将上半身尽量探出,才能够到巧言石。虽然旁边有专人保护,但过程还是甚为惊险。成功吻到巧言石的人,可以获得证书一张。据统计,每年全世界有近四十万张嘴亲吻这块石头。这块石头也被评选为世界上“细菌最多”的旅游景点。

正是因为“巧言石”的传说,原本是个地名的英语单词blarney产生了“巧言”的含义。

blarney:['blɑːnɪ] 巧言,奉承话,甜言蜜语v.哄骗,奉承,巧言劝诱

boulder:巨石

发音释义:['bəʊldə] n.巨石;大圆石;大卵石;冰砾(冰川所携带的大石头);漂砾

词源解释:boulder←中古英语bulder stone←北欧日耳曼语系。与它类似的是瑞典方言bullersten,是bullra sten(轰鸣的石头)的缩写,表示河中的大石头,因为引发河水的轰鸣声而得名。

Boulder city:美国科罗拉多州波尔德市,有名的风光秀美的城市,位于落基山麓,丹佛市以北大约35英里。

词组习语:glacial boulder(冰川漂砾);boulder clay(泥砾)

助记窍门:boulder→shoulder(肩膀)→用肩膀扛巨石→巨石

衍生词:bouldery(巨石的、多石的)

barge:驳船、闯入

发音释义:[bɑːdʒ] n. 驳船;平底货船;大型游船vi. 蹒跚;闯入vt. 用船运输;蛮不讲理地闯入或打扰某事物

词源解释:barge←古法语barge(小帆船)←拉丁语barica←希腊语baris←古埃及语bari(古埃及的一种小船)

古埃及人生活在尼罗河畔,很早就学会了造船航行的技术。为了充分利用尼罗河水的自然力量,他们还发明了最早的驳船,称为baris。这种船用橡胶树的木板做成,宽敞结实,据古代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名著《历史》一书中记载,一次可以装载上千塔兰特(古代重量单位,大约60公斤)的货物。古埃及人用柳木和芦苇编织成筏子,将其系在bari前面,为它提供牵引力,并在bari的尾部用绳子绑块石头来保持方向,轻快的筏子就会拖着沉重的bari沿尼罗河顺流而下。英语单词barge就源自古埃及人制造的这种bari,用来表示平底、宽大的货船,即所谓的驳船。这种船行动迟缓笨拙,所以barge一词又衍生出“笨拙或粗鲁地闯入”之意。

常见搭配:barge in(闯入)

about:大约

来自古英语onbutan, a- 同on , -b同by, -ut为out词根。字面意思为在外面的,后指大约。

approach:靠近

前缀ap-同ad-. 词根pro, 向前,同approximate, 大约。

photostat:直接影印机,影印本

照相复制印刷技术大约源于1912年亡Photostat原为直接影印机的注册商标名,由源自希腊语的两个组合语素photo-(照相的)和-stat(稳定的)构成,以后逐渐转化为屑名,指“直接影印机”或“髟印本”。-stat常用以表示“稳定装置”,如thermastat(恒温器)等。

nicotine:尼古丁

该词对吸烟者绝不陌生,它意指“烟碱”,但一般多音译为“尼古丁”,是含于烟草中一种剧毒的有机化合物。它是以16世纪法国一位外交官的姓氏命名的。此人名叫Jean Nicot(1530 - 1600),他曾任法国驻葡萄牙大使。在他任职期间,他从一个水手那里买了些来自美洲的烟草种子。大约在1560年他把这些种子带回法国,成了第一个把烟草引进法国的人。他把自己种植收获的烟草献给法国王后及一些贵族,因此烟草在法国最早被命名为nicotiane,意即Nicot's plant,后来瑞典博物学家林奈(Carlus Linnaeus,1707 - 1778)将它正式命名为nicotiana 。nicotine则是在1818年烟碱第一次被成功地分离出来后才得名的。英语拼写即取自法语,而把烟草引进英国的人则是英国探险家、作家罗利(Sir Walter Raleigh,1554? -1618)。

nightmare 恶梦

从构词法来看,nightmare是复合词,但其中mare与意为“母马”的mare并投有丝毫联系。在盎格鲁撒克逊语mare同义于incubus,意指“梦淫妖”,即趁人在睡梦中与之交合的妖魔。中世纪流行一种迷信说法,人之所以作恶梦是因为梦淫妖坐在睡眠者身上使其窒息的缘故。这种妖魔在中世纪时也叫night-hag或nightmare,以后过三个词均指“梦魇”,但以night-mare最为常用。在现代英语中任何一种恶梦都可用nightmare来表示。做恶梦一般多在夜里,有人利用nighr的反义词day按类比构词法又创造出了daymare 一词,表示“昼魇”或“恶梦般的经历”。(参见incubus)

night soil大粪

18世纪时在英国掏大粪的工作一般都是在夜间进行的,大粪有时也在夜间被作为肥料施用于土壤( soil),因此在英语中“大粪”就叫做night soil,而“掏粪工”则称night man。这两个词语一般是作为委婉语来用的。

hobo:流动工人,季节工人

这是一个美语用词,意思是“流动工人”或“季节工人”,它不同于tramp,也有别于bum。tramp指四处游荡,靠乞食和杂工度日的流浪汉,而bum指既不爱旅行又不从事劳动,整日喝得醉醺醺的无业游民,hobo则往往暗含喜爱旅行,随季节辗转各地,基本不带什么贬义。

关于hobo的来历,众说不一。主要的说法有三种。一种说法是,它源出流浪汉之间一度通用的问候语‘Ho! Beau’。ho乃hi之异体形式,而beau源于法话,土腔常作bo,有guy(伙计)或dandy(花花公子)之意。这似乎是最流行的一种解释。另一种说法认为,hobo系homeward bound Civil Warveterans(南北战争期间返回家园的老兵)头两个词的首部缩

合而成。第三种说法认为,hobo系hoe boy(从事农活的流动人员)二词首部构成的缩合词。 hobo是大约1889年在美国太平洋西北海岸作为一个俚语词首次被收录而进入英语的。

broom:扫帚

早先英国家庭妇女用来扫地的并非我们今天称之为broom的扫帚,而是叫做besom的扫帚,其实那只是一束带树叶的细枝。当时broom原指“金雀花”,一种枝细叶小花黄的植物。由于扫帚常常用broom的枝叶做成,所以到了大约1000年扫帚逐渐改称为broom,不过besom 一词也一直使用到19世纪以后才渐渐地步了下来。昔日有一种迷信,broom横放在门上可以驱挡妖巫,虽然妖巫能乘broom飞行,但她得先把横置于门上的broom里的细枝或麦秆之类的东西一一数清方能开门人内。

assassin:凶手,刺客   

大约在公元1090年,在波斯出现了一个穆斯林秘密团体,称伊斯迈里藏( Ismaili)。其刨建人名叫Hasan benSabah,他从地势险峻,常人无法进去的山寨指挥暗杀活动,企图以此恐怖手段主宰伊斯兰世界,所以该教派的历代首领都被称作“山岳老人”(The Old Man of the Mountains)。在他手下有一大批狂热信徒,立誓要把异教徒杀绝。他们暗杀的主要对象是参加十字军东征的基督教徒,尤其是基督教领袖。十字军东侵,前后八次,历时近二百年(1096 - 1291)。就在这近二百年间,该秘密团体成员先是活跃于波斯和伊拉克,以后活动又扩及到叙利亚一带,专门刺杀十字军。据说这些人在进行凶杀活动之前,其首领让他们服用海吸希(hashish),即印度大麻(hemp),一种起麻醉作用的毒品。因此,人们给他们起了个浑名hashshashin,在阿拉怕语中的意思是“服用海吸希的人”(hashish - eaters/users)。该词进入中世纪拉丁语时作assassinus,17世纪传人英语则作assassin。在史书上assassin专指上述“穆斯林秘密团体成员”。以后,作为对他们凶杀行为的报复,基督教徒用assassin来表示“凶手”,“刺客”,保留了它在历史上原先的含义,随后又从assassin派生出assassinate(暗杀),assassination(暗杀)等词。

acrid:既苦又辣的,辛辣的

据传大约300年前一位英国化学家冥思苦索,欲找一个能表达bitterly pungent(既苦又辣的)这个意思的词。他最先想到的是acrimonious(辛辣的)和acid(酸苦的)。于是他索性取前者首部和后者尾部缩合成一词,这就是acr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