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Amazon(亚马逊):希腊神话中割乳以便射箭的彪悍女战士

希腊神话中,在Scythia(赛西亚)地区居住着一个Amazon部落,由高大彪悍、作战勇猛的女战士组成。为了不妨碍拉弓射箭,她们甚至将自己的右乳割去。她们的部落名称Amazon意思就是“没有乳房”,其中的 a=without(没有),mazon=breast(乳房)。她们由女王统治,崇拜战神阿瑞斯,认为自己是战神的后代。为了传宗接代,她们每年都会和附近的部落举行联姻大会,生下的女婴会留下,生下的男婴会被杀死或返还给父亲。

关于亚马逊女战士的传说一直是古希腊艺术家最喜爱的主题之一。据说一共只有三位希腊英雄战胜过亚马逊人,分别是赫拉克勒斯、忒修斯和阿喀琉斯。

传说,大英雄赫拉克勒斯所要完成的12项任务中,其中的一项任务就是夺取亚马逊女王希波吕忒的腰带。这条腰带传说是战神亲自送给女王的,是女王权力的象征。本来,女王对赫拉克勒斯一见倾心,早有意献出腰带。但天后赫拉嫉恨赫拉克勒斯,便在部落中散布谣言,说赫拉克勒斯要绑架她们的女王。于是亚马逊女战士们倾巢而出,与赫拉克勒斯大战一场。赫拉克勒斯连续击败了多名最强大的亚马逊女战士并俘虏了亚马逊女战士的军队领袖后,亚马逊女战士才溃败,希波吕忒女王也献出了早已许诺的腰带。

另一位英雄忒修斯曾经造访亚马逊部落,受到热情款待。忒修斯对亚马逊女王安提奥珀一见倾心,但女王不为所动。于是忒修斯将女王骗到雅典欲强行成亲。亚马逊人包围了雅典,与女王里应外合展开战斗。女王在战斗中壮烈牺牲。雅典人和亚马逊人互有胜负,最后不得不缔结和约,亚马逊人才撤走。

在特洛伊战争中,阿喀琉斯杀死赫克托耳后,特洛伊人落入下风。此时,亚马逊女王彭忒西勒亚带领十二名女战士赶赴特洛伊城,帮助他们一起对抗希腊人。阿喀琉斯与女王大战一场,最后杀死了女王。等他摘下女王脸上的头盔时才发现被自己杀死的是一名妩媚的女人,后悔不已,陷入了巨大悲痛。

16世纪西班牙探险家Francisco de Orellana在南美洲的一条大河河畔与当地一土著部落交战,发现部落的女战士英勇异常,与传说中的亚马逊人非常相似,遂根据希腊神话,将该河命名为亚马逊河。

Amazon: ['æməzən] n.亚马逊,古希腊生活中的女战士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Amazon 词源,Amazon 含义。

ace(第一流的):扑克牌中的A

人们通常认为,西方的扑克牌(poker)源自意大利的塔罗牌。除了大小鬼两张副牌外,共有52张正牌,分成四个花色。除了1-10等数字牌外,还有K、Q、J三种人头牌。其中K代表King(国王),Q代表Queen(王后),J代表Jack(勇士)。其中,表示数字“1”的牌用字母A表示,英语中叫做ace,意思就是“一”,来自法语和拉丁语as(一)。ace除了可以表示扑克牌中的A外,还可以表示骰子中的一点。由于ace代表最小的分值,所以ace原本含有“坏运气”、“无用的东西”等含义。

在法国大革命后,人们修改了扑克牌的游戏规则,使A比K大,作为“底层人民推翻君主”的象征。从此以后,A成了最大的牌。相应的,单词ace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变成了“王牌、佼佼者”的意思。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ace还被用来表示击落5架以上敌机的王牌飞行员。在网球比赛中,发球直接得分也被称为“ace球”。

ace: [eɪs] n.幺点,佼佼者,王牌,直接得分的发球adj.一流的,极好的v.发球直接得分,击败,得高分,顺利通过考试

Helen of Troy:倾国倾城,红颜祸水,害人精

Helen of Troy 直译为“特洛伊的海伦”,源自荷马史诗Iliad中的希腊神话故事。

在希腊神话中,海伦(Helen)是宙斯和凡人勒达所生的女儿,随母亲在斯巴达国王廷达瑞俄斯的宫里长大。当海伦还是个少女的时候,就已经美若天仙,曾经被忒修斯劫走,后来被两位哥哥救回。海伦成年后,前来求婚的希腊贵族挤破了头,差点为了她自相残杀起来。后来,求婚者之一的奥德修斯建议大家尊重海伦自己的选择,并发誓尊重并帮助海伦所选中的丈夫。海伦选中了墨涅俄斯 (Menelaus),后者也因此继承了斯巴达王位。

Helen 是希腊的绝世佳人,美艳无比,嫁给希腊南部邦城斯巴达国王墨涅俄斯(Menelaus)为妻。后来,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奉命出事希腊,在斯巴达国王那里做客,他在爱与美之神阿芙罗狄蒂的帮助下,趁着墨涅俄斯外出之际,诱走海伦,还带走了很多财宝。

此事激起了希腊各部族的公愤,墨涅俄斯发誓说,宁死也要夺回海轮,报仇雪恨。为此,在希腊各城邦英雄的赞助下,调集十万大军和1180条战船,组成了希腊联军,公推墨涅俄斯的哥哥阿枷门农(Agamemnon)为联军统帅,浩浩荡荡,跨海东征,攻打特洛伊城,企图用武力夺回海轮。双方大战10年,死伤无 数,许多英雄战死在沙场。甚至连奥林匹斯山的众神也分成2个阵营,有些支持希腊人,有些帮助特洛伊人,彼此展开了一场持久的恶斗。

最后希腊联军采用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Odysseus)的“木马计”,里应外合才攻陷了特洛伊。希腊人进城后,大肆杀戮,帕里斯王子也被杀死,特洛伊的妇女、儿童全部沦为奴隶。特洛伊城被掠夺一空,烧成了一片灰烬。战争结实后,希腊将士带着大量战利品回到希腊,墨涅俄斯抢回了美貌的海轮重返故土。这就是特洛伊战争的起因和结局。正是由于海轮,使特洛伊遭到毁灭的悲剧,真所谓“倾国倾城”,由此产生了Helen of Troy这个成语。

特洛伊战争的真实性,已为19世纪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在迈锡尼发掘和考证古代特洛伊古城废墟所证实。至于特洛伊城被毁的真正原因,虽然众说纷纭,但肯定 决不是为了一个美女而爆发这场战争的,与其说是为了争夺海轮而打了起来,毋宁说是为了争夺该地区的商业霸权和抢劫财宝而引起战争的。所谓“特洛伊的海伦”,实质上是财富和商业霸权的化身。

中国历史上也有过“妲己亡商”,“西施沼吴”等传说,以及唐明皇因宠杨贵妃而招致“安史之乱”,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等说法。汉语中有个“倾国倾城”的成语(语出《汉书·外戚传》:“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这里的“倾”字一语双光,既可指美艳非凡,令人倾倒;也可纸倾覆邦国。其含义与Helen of Troy十分近似。

在现代英语中, Helen of Troy 这个成语,除了表示“a beautiful girl or woman;a beauty who ruins her country”等意义外,还可以用来表示“a terrible disaster brought by sb or sth you like best”的意思。

centaur(马人):希腊神话中半人半马的怪物肯陶洛斯(Centaurus)

马人(centaur)是西方神话中一种历史悠久的怪物,中世纪艺术品中的常客。它长有人的上半身,而从腰一下则是马的躯干和四肢,据说是是贴撒里国王伊克西翁和云的产物,以善于射箭而著称。在很多希腊神话中,马人是狂野的象征。

传说,在拉庇泰(Lapiths)国王庇里托俄斯Pirithous结婚之际,一群受邀赴宴的马人试图绑走新娘和参加婚礼的女宾。国王庇里托俄斯和朋友忒修斯率领众人追赶,最终战胜了马人,这就是著名的“马人大战”。

一个名叫涅索斯Nessus的马人试图调戏大英雄赫拉克勒斯的妻子得阿涅拉 Deianeira。赫拉克勒斯射死了涅索斯。但涅索斯在临死前欺骗得阿涅拉,让她保存自己的鲜血,骗她说如果赫拉克勒斯移情别恋,这些血可以让他回心转 意。得阿涅拉信以为真,当她误认为赫拉克勒斯喜欢上其他女人时,就把涅索斯的血洒在送给赫拉克勒斯的衣服上。结果赫拉克勒斯穿上衣服后被毒血烧死了,死后 升仙,成为了天上的武仙座。

最有名的一个马人叫做喀戎(Chiron),是个少见的正面人物,在荷马史诗中多次 出场,以知识渊博、善于培养教导男孩而闻名,是阿喀琉斯、赫耳墨斯和埃斯库拉庇乌斯等英雄的老师。在赫拉克勒斯和其他人头马怪的战斗中,他不幸被赫拉克勒 斯沾有九头蛇毒血的剑刺伤。虽然他拥有不死之躯,但难忍伤痛,自愿将自己的不死之身转让给普罗米修斯。他死后升仙,成为“射手座”。

英语单词centaury(矢车菊)就是用马人centaur命名的,原因是据说马人喀戎首次发现了矢车菊的药用价值。

centaur:['sentɔː]n.马人,肯陶洛斯,半人马座

centaury:['sentɔːrɪ]n.矢车菊

typhoon(台风):单挑奥林巴斯诸神的巨怪提丰

宙斯率领奥林巴斯诸神战胜提坦诸神后,对参与谋反的提坦诸神进行了严厉了惩罚。大部 分提坦神被关押在无底深渊中,擎天神阿特拉斯被罚在西天擎天。对提坦神的严厉惩罚引发了老祖宗大地女神盖亚的不满。因此,盖亚与深渊神塔尔塔罗斯交配,生 下了一个体格无比庞大的怪物提丰(Typhoeus),前来挑战奥林巴斯诸神。

传说提丰上身似人,下身似蛇,身高比世界上最高的山峰还要高。它长有100个脑袋, 眼睛能喷火,口中能发出各种骇人的吼叫声。他力大无穷,用巨石和烈焰袭击了奥林巴斯诸神。诸神落荒而逃,一直逃到埃及。天神宙斯用霹雳与其搏斗,击退提 丰。但当宙斯近距离追击时,却被提丰用蛇发缠住制服。提丰将宙斯筋肉割掉,将其囚禁在山洞中。幸亏有神使赫尔墨斯施展神偷本领,将宙斯连同筋肉偷回。宙斯 再次与提丰展开大战,将其压在埃特纳火山之下。

提丰虽然被制服了,但他生出了许多怪物,如看守地狱的三头犬、九头蛇、奇美拉、斯芬克斯等,可算是希腊神话中的妖魔鬼怪的老祖宗。传说肆虐人间的狂风就是由提丰引起的,所以人们就用提丰的名字来命名它,这就是英语单词typhoon(台风)的来源。

typhoon:[taɪ'fuːn]n.台风

typhonic:[taɪ'fɑnɪk]adj.台风的,台风似的

typhon:['taɪ,fɑn]n.(电子)大喇叭

derby(德比大战):盛产赛马的英国德比郡

“德比”(derby)一词来源于英语,指英国德比郡,此地盛产名马。1780年Derby伯爵创立了英国大赛马会,每年6月的首个星期三在伦敦附近的爱普森举行。大赛马会这天称为Derby Day。由于很多赛马都是出自德比郡,因而在比赛中往往出现德比马相互竞争的场面,这种比赛就被称为“德比大战”(Derby game)。该词后来被引申到足球、橄榄球、篮球和冰球等俱乐部赛事中,表示来自同一城市、同一地区的两只队伍之间的比赛,即“同城大战”。在国际比赛中,来自同一国家的两只队伍之间的比赛也可称为“德比大战”,这就是所谓的“国家德比”了。

另外,derby一词还可以表示一种圆顶窄边的丝质礼帽。在Derby Day这一天,人们习惯戴这种帽子。为了纪念创建大赛马会的Derby伯爵,人们把这种帽子称为derby hat。现在这种礼帽多为女孩子骑马时戴用。不过,现在只有美国人才把这种礼帽叫作derby,英国人反倒把这种礼帽叫作bowler hat。

derby: ['dɝbi] n.英国德比郡,英国大赛马会,同城大战,德比帽

boffin(科学怪人):狄更斯小说中坚持学习的古怪老人

英语单词boffin是一个俚语,用来称呼科学家、工程师或其他从事科研工作的人。该词起源于伟大的文学家查理斯·狄更斯的最后一篇长篇小说《我们共同的朋友》(Our Mutual Friend)中的人物Nicodemus Boffin。在小说中,Boffin被刻画成一个外表非常古怪的老人,在老年时期坚持学习,还特意雇佣了一位家庭教师教自己阅读。

也许是因为Boffin这个人物在人们心目中留下的印象太过深刻,在狄更斯之后,其他作家的著作中也出现了Boffin这个名字,如J.R.R. Tolkien在其作品《兔子》(The Hobbit,1937)中就用Boffin作为一个兔子家族的姓氏。

最初,英语单词boffin主要用于英国军队的俚语中,含有“书呆子、怪人”等轻视之意。后来,由于科学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同盟国赢得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该词的感情色彩由贬转褒,更多地体现了对科学家的敬佩之情。在二战结束后的文学作品及电影中,Boffin成了很多科学家英雄的名字。boffin们往往被刻画为一个现代的天才,通过不为人知的秘密工作创造出威力巨大、匪夷所思的设备。80年代的《007》系列电影中,那个为詹姆斯·邦德提供各种新式武器的怪老人Q就是一个典型的boffin。

boffin:['bɒfɪn] n.科学怪人,科研工作者

biro(圆珠笔):发明圆珠笔的匈牙利人比罗

在圆珠笔被发明出来之前,写字可能是一桩会脏手的事情。在办公室里,人们都使用那种必须频频去蘸墨水的简易钢质笔尖的笔。墨水瓶很容易被打翻,纸张很容易沾上墨渍或形成污迹。

发明了圆珠笔的匈牙利人拉兹洛·比罗(Laszlo Biro)是一家报馆的校对员。他的同事们总是抱怨不是手上就是纸上弄上了墨渍,形成了污迹,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当比罗在一家颜料店看到速干墨水时,他决定利用这种墨水发明一种不容易弄脏手和纸张的笔。拉兹洛和他的兄弟——化学家乔格花了几年时间设计出了圆珠笔的原型。那是一根灌满速干墨水的管子,顶端嵌装着一粒滚珠,它使墨水平滑地划写在纸上。

等到他们完善了自己的想法时,兄弟俩已永久移居阿根廷。他们在那里找到了一个赞助人——英国商人亨利·马丁。1943年,他们制造出了圆珠笔,并将它们出售给英国陆军和皇家空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开发出了低成本的制造方法,圆珠笔逐渐成为大家都喜爱的书写工具。圆珠笔的发明者比罗的名字Biro也成了圆珠笔的代名词。不过这个名称主要在英式英语中使用。美国人通常称为ballpoint或ball pen。

biro:['baiərəu] n.圆珠笔的一种vt.用圆珠笔书写

ballpoint:['bɔlpɔɪnt] n.圆珠笔

centaury(矢车菊):西方神话中的半人马怪

半人马怪(centaur)是西方神话中一种历史悠久的怪物,中世纪艺术品中的常客。它长有人的上半身,而从腰一下则是马的躯干和四肢,据说是是贴撒里国王伊克西翁和云的产物。半人马怪普遍被人看作是一种边缘生物,是两种本性的结合,既代表了未驯服的野性自然,也代表了人的理性。

在很多希腊神话中,半人马怪是狂野的象征。传说,在拉庇泰(Lapiths)国王Pirithous结婚之际,一群半人马怪闯入婚礼现场,绑走了新娘和参加婚礼的宾客。国王Pirithous和朋友Theseus率领众人追赶,最终战胜了半人马怪,这就是著名的“半人马怪大战”。还有一个名叫Nessus的半人马怪绑架了一名叫做Deianeira的少女。大英雄赫拉克勒斯射死了Nessus,解救了Deianeira。但Nessus在临死前欺骗Deianeira,给她一袋自己的鲜血,骗她说如果赫拉克勒斯移情别恋,只要让他碰到这袋血就可以让他回心转意。Deianeira信以为真,当她误认为赫拉克勒斯喜欢上其他女人时,就把这袋血洒到赫拉克勒斯身上。结果赫拉克勒斯就被毒血烧死了,死后升仙,成为了天上的武仙座。

另一方面,在一些希腊神话中,半人马怪的形象富含理性,扮演导师的角色,其中最有名的一个是来自肯陶洛斯族的喀戎(Chiron),在荷马史诗中多次出场,以其善于培养教导男孩而闻名,是阿喀琉斯、赫耳墨斯和阿斯克勒庇俄斯等英雄的老师,还献出自己的生命解救了普罗米修斯。

英语单词centaury(矢车菊)就是用半人马怪centaur命名的,原因是据说半人马怪喀戎首次发现了矢车菊的药用价值。

centaur:['sentɔː] n.半人马怪,半人马座

centaury:['sentɔːrɪ] n.矢车菊

Quisling(卖国贼):投敌叛国的挪威总理吉斯林

维德孔·吉斯林(Vidkun Quisling)是二战前挪威的著名军人和政客,曾担任挪威国防部长。后来他退出内阁并于1933年组建法西斯民族统一党,担任党首。吉斯林赞同纳粹思想,曾与希特勒晤谈。1940年德国进攻丹麦与挪威,吉斯林充当德军的开路先锋,挪威被德军攻占之后出任挪威傀儡政权的总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吉斯林于1945年5月9日被捕,在审判后被以叛国罪的罪名枪决。由于他可耻的叛国行为,他的大名也就成了“卖国贼”、“内奸”的代名词。后来,从quisling一词还逆生出动词quisle(当卖国贼)。

quisling: ['kwzl] n.卖国贼,内奸

quisle:['kwizl] vi.叛国,当卖国贼

centaur:半人马

发音释义:['sentɔː] n.半人马;人首马身的怪物

词源解释:来自希腊语Kentauros

centaur来自希腊语,在早期希腊文学作品中它们是居住在希腊Thessaly的骑马的野蛮部落,后来演变为人首马身的怪物,长有人的上半身,而从腰以下则是马的躯干和四肢。

在希腊神话中,centaur据说是是贴撒里国王伊克西翁和云的产物,是狂野的象征,流传有众多关于半人马的故事。传说,在拉庇泰(Lapiths)国王庇里托俄斯Pirithous结婚之际,一群受邀赴宴的半人马试图绑走新娘和参加婚礼的女宾。国王庇里托俄斯和朋友忒修斯率领众人追赶,最终战胜了半人马,这就是著名的“半人马大战”。

最有名的一个半人马叫做喀戎(Chiron),是个少见的正面人物,在荷马史诗中多次出场,以知识渊博、善于培养教导男孩而闻名,是阿喀琉斯、赫耳墨斯和埃斯库拉庇乌斯等英雄的老师。在赫拉克勒斯和其他半人马的战斗中,他不幸被赫拉克勒斯沾有九头蛇毒血的剑刺伤。虽然他拥有不死之躯,但难忍伤痛,自愿将自己的不死之身转让给普罗米修斯。他死后升仙,成为“射手座”。

衍生词:centaury(矢车菊),据说半人马喀戎首次发现了矢车菊的药用价值。

derby:德比,同城大战

来自英国地名Derby,来自1780年12th Earl of Derby在Epsom Downs举办的马术比赛,后地名逐渐通用化,代指各种比赛,因参赛的马队多来自德比郡,也引申词义同城大战。其字面意思为deer village, 即by的古义,村庄,集镇。

interwar: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

inter-,在内,在中间,相互,war,战争。即战争之间的,特指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

siren:汽笛,警报器

该词源于希腊神话。在希腊神话中Siren(塞壬)是半人半鸟的女海妖,上身是美丽的少女,胸部以下则完全呈鸟形,长着两只翅膀。这些女妖(一说两个,一说三个,还有一说八个)居住在海岛上,常常用勾人心魂的歌声诱惑过路的航海者,使驶近的航船触礁沉没或使航船靠岸再来杀害他们,所以海岛四周白骨累累。希腊英雄奥德修斯(Odysseus)经过海岛时,依照女巫喀尔刻(Circe)的嘱咐,用蜡团封住同伴们的耳朵,使他们听不到歌声,又让他们把自己绑在桅杆上。因此奥德修斯是第一个听到女海妖歌唱而又未遇难的人。女海妖见歌声失灵,愧愤投海化为峭石。

  Siren 一词在希腊语中原作seiren,拉丁语作siren,后期拉丁语作sirena,13世纪法语则作sereine,它于14世纪作为借用词进入英语。16世纪以后Siren的词义有了延伸,常被用来指“歌喉迷人的女歌手”或“妖女”、“妖妇”,首字母也变成小写的了。siren当今最普通的意义“汽笛”“警报器”则分别始用于19世纪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sabotage:阴谋破坏,暗中破坏,蓄意破坏

该词的词源是显而易见的,它本身就是法语词,源自另一法语词sabot(木屐)。法国人从sabot派生出动词saboter,用以表示“草率地做”、“破坏机器或工厂来取得罢工的胜利”等义,sabotage即为其名词形式。sabotage 一词似乎是在1910年前后出现于英语中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逐渐通用起来的。当时一些工会,特别是激进的工人组织,极力提倡以破坏机器的方式同厂方进行斗争。令人不解的是木屐和破坏机器之间的联系,因为从传统上来说,在法国木屐是农民穿的,住在城市的工人通常是不穿的。有一种解释认为,早先法国农民为了争取更高的工资和更好的工作条件,穿着木屐去践踏地主的庄稼,词义即由此引申而来。另一种解释说,sabot除了指“木展”,也指固定铁轨于枕木之“鞋形物”(英语作shoe),1912年大罢工的铁路工人将其扭松或取掉,以此进行破坏。第三种说法则认为,法国工人可能将鞋扔进机器来使工厂的生产瘫痪。今天sabotage的词义有了扩展,不再限于机器或工厂,而用以泛指任何形式的破坏活动。

quisling:卖国贼,内奸

源自挪威政客、挪威法西斯党党魁Vidkun Quisling(奎斯林1887 - 1945)的姓氏。1931 - 1933年Quisling任挪威国防部长,曾因镇压水力发电厂工人的罢工运动而声名狼藉。1933年他辞去政府职务,建立法西斯民族统一党,主张取缔共产主义和工联主义。1939年他与希特勒会晤,竭力怂恿德国占领挪威。 1940年协助德国侵占了挪威.1942年充当傀儡政府总理,1945年法西斯德国在挪威的统治瓦解后以叛国罪及其它罪行被处决。由于他可耻的叛国行为,他的大名Quisling在德国侵入他的国家6天后,即1940年4月15日,就被作为“内奸”、“卖国贼”的代名词出现在伦敦的《泰晤士报》上。有一篇文章评论说,瑞典应警惕在国内可能存在Quisling式的内奸。从那时起Quisling就进人英语之中,并且很快地成为一个普通名词,首字母也由大写变为小写母该词之所以如此迅速地被英语所吸收,正如1940年4月《泰晤士报》指出的,很可能是该词本身就带有贬抑含义。英语中有若干个首字母为q的词,如questIonable(靠不佳的),queru-Lous(抱怨的),quavering(颤抖的),quivering(颤抖的),quibbling(含糊其词的),quagmire(泥潭,困境),qualm(疑惧),quackery(江湖骗术),queasy(令人作呕的)等均为贬义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quisling 一词在英国使用得十分广泛,像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英国小说家和新闻记者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 - 1950)、英国作家威尔斯(H.G.Wells,1866 - 1946)等卓绝人物都在其战时作品中用过该词。它常常被用作形容词,如quisling intellectuats(卖国知识分子),quisling government(卖国政府),quisling newspapers(卖国报纸)等。嗣后,从quisling 一词还逆生出动词quisle(当卖国贼),派生出quislingism(卖国,通敌)。

propaganda:宣传

该词系拉丁语借用词。

1 622年6月22日罗马天主教教皇Gregory十五世在罗马设立了一千由13名红衣主教,2名高级教士及1名秘书组成的机构,负责对外传教事业。该机构的拉丁语全称是Sacra Congregatio de Propaganda Fide,相当于英语Sacred Congrega -tion for Propagating the Faith,汉译作“传信部”或“传道总会”,1718年在英国被称作the Congregation of the Propaganda,1819年简称为the Propaganda。英国新教徒(Protestants)把该机构的传教工作说成是传播谎言,使propaganda一词后来逐渐蒙上贬抑含义。起初propaganda指“传教机构”,到了20世纪初开始用以泛指任何形式的“宣传”。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该词使用得十分广泛。由于当时许多宣传都夹带着感情、夸大和虚假的成分在内,因此propaganda常被当作贬义词来用。

marshal:元帅   

这是个词义演变由贬而褒的英语单词,其词源乃古高地德语marahscalc,原义为horse servant(马夫)。法语吸收了该词,作mareschal,并使其词义逐步升级。早在公元5世纪骑兵在战争中起重要作用。该词先由“马夫”升为“御马长官”,以后又与指挥职务相联系,并开始用作高级将领的头衔,最后用以表示“元帅”。英语的rnarshal是直接从法语吸收并演变过来的。但美国并不用marshal,而以five-star general(五星上将)作为最高军衔。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指挥在欧洲的美国远征军的潘兴(John Joseph Pershing,1860 -1948)是美国第一位五星上将。

litterbug:乱扔废物的人

在公共场所常可见到这样的标语:Don't be a litterbug,意思是“请勿乱扔杂物”,其中litterbug作“乱扔废物的人”解。litterbug 一词系无名氏所造,很可能与firebug(放火狂者,纵火者)类比而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的一个美语词。它的流行归功于新墨西哥州佛罗里达芒特多拉湖山花园俱乐部(the Lakes and Hills Garden Club of Mount Dora)。该俱乐部在1950年开展的一次路边环境卫生运动中使用了上述标语。(参见firebug)

logroll互投赞成票,相互吹棒

该词原为美语,源出美国早期移民的生活用语。早期移民来到一个新的地方,要做的头一桩事就是盖间小木屋,把家先安下来。盖木屋先得砍伐树木,清出土地。原木一般很重,一人很难搬动,往往要请邻居来帮忙,合力把木头滚至预定的地点。美国早期拓荒者之间互相帮助滚原木这一做法就叫logrolling。许多年以后,随着滚原木习惯的改变,logrolling丧失了它本来的古义,在政界被用以指政客之间互投赞成票以通过对彼此有利的法案,在文学界则指作家之间相互吹棒对方的书以促进销路,提高声誉。logrolling本是个褒义词,现在却变成贬义词。动词logroll是从logrolling逆生而成,表示“互投赞成票”或“相互吹棒”。logroll 一词如今的含义若用Scratch my back and l'II scratch yours(你棒我,我也棒你;你帮我,我也帮你)这一谚语来表示可以说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grenade:手榴弹   

古罗马人把热带水果石榴称作pomum granatum,字面义为“多籽果”(seedy apple),古法语作pome grenate,英语名称pomegranate就是借自法语的。以后法语pome grenate简缩为grenate,受西班牙语对应词granada的影响,grenate又演变为grenade,英语把grenade吸收了过来,因此pomegranate和grenade一度是同义词,同指“石榴”。16世纪末,一种小型弹,即手榴弹问世了,因它形似石榴,故也称grenade。该词获得新义后,便和pomegra nate丹道扬镰,其原义渐渐丧失,而pomegranate则仍指“石榴”。到了17世纪,从grenade衍生出了grenadier(掷弹手)一词,1661年又出现了复合词hand grenade,进一步说明grenade是手投的。然而,只是在250多年后,即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手榴弹被大量用于堑壕战时,grenade才成了一个常用词。20世纪20年代芝加哥匪徒曾把grenade叫做pineapple(菠萝),而德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所用的一端扁平另一端有柄的grenade则被称为potato masher,因为它的形状颇似熟洋芋捣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