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right(右边的,正确的):左凶右吉的迷信

英语单词right既表示“右边的”,又表示“正确的”。为什么“右边的”就是“正确的”呢?原来,这跟西方的左凶右吉的迷信有关。在西方,人们普遍认为右边代表吉利,左边代表凶兆。在观鸟占卜时,若鸟从右侧飞入,主吉,称为dexter;若鸟从左侧飞入,则表示凶象,称为sinister。所以单词dexter既表示“右边的”,又表示“幸运的”,单词sinister既表示“左边的”,同时又表示“凶兆的”。同样,单词right既表示“右”,也表示“正确”,而单词left既表示“左”,同时还含有“弱、愚蠢、卑贱”的含义,但这层意思现在很少使用。

在圣经中,在末日审判时,神让善人站在右边,让恶人站在左边。右边的善人上天堂,而左边的恶人下地狱。在大多数英语国家中,婚礼上新娘站在新郎的左边,象征女性属于次要地位。

right:[raɪt] adj.右边的,正确的,直接的n.右边,正确,正义

left: [left] adj.左边的

sinister:['sɪnɪstə] adj.阴险的,凶兆的,灾难性的,左边的

dexter: ['dekstə] adj.右侧的,幸运的

dexterity: [dek'sterɪtɪ] n.灵巧,敏捷,机敏。记:右手的特点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right 词源,right 含义。

mosaic(马赛克):献给缪斯女神的艺术

一提起“马赛克”(mosaic)这个词,很多中国人想到的图片或视频中用来遮盖不雅部位的方格子。其实,马赛克是一种历史非常悠久的装饰艺术,指的是用大量小石块或小玻璃等材质拼凑镶嵌形成的装饰图案。英语单词mosaic一词来自希腊语musaicum,意思是“work of Muses”(缪斯女神的作品),可见马赛克在希腊人眼中已经是一门艺术。

在早期原始人所住的洞穴中就能发现用贝壳或石头拼成的马赛克。在人类早期文明中,两河流域的苏美人为减少巨大神殿墙的单调,将之使用在建筑上。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马赛克艺术逐渐普及。

而等基督教徒来到罗马后,马赛克艺术迎来黄金时期。由于当时基督教在罗马受到压迫,艺术成为基督教徒表达信仰的最佳方式。由于他们大多数民众都不识字,他们就把基督教徒的故事和传说在地下室的通道墙壁上做成马赛克拼图画,用于传播基督教徒文化。因此,很多经典的马赛克壁画都还与基督教的传说和故事有关。基督教被罗马人定为国教后,基督教的教堂中大量使用马赛克艺术,并且材料也逐渐发展为色彩斑斓的彩色玻璃。至今人们还能在各地的基督教堂中欣赏绚丽的马赛克艺术。

mosaic: [mə(ʊ)'zeɪɪk] n.马赛克,镶嵌画adj.摩西的,镶嵌的

auroral(极光的):北欧神话中的黎明女神欧若拉

欧若拉(Aurora)是北欧神话中的黎明女神,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爱欧丝 (Eos)。她掌管北极光,代表旭日东升前的黎明。欧若拉是一位美丽的女神,每天早晨时分飞向天空,向大地宣布黎明的来临。在北欧神话中,据说她排行第 三,哥哥是太阳希理欧斯,姊姊是月神席琳。她有时候也被指为极光,不过大多数时间她还是被称为黎明女神,因为欧若拉的含义就是黑夜转为白天的那第一道光 芒。

其中关于欧若拉最著名的故事,是她与她恋人的故事。传说欧若拉爱上了凡人耶尔库,明 知道不能爱他,却又无法割舍爱情,于是她向神王奥丁祈求,请求奥丁赐予她的恋人不死之水,让他永远都不会死,这样他们就可以长相厮守。奥丁准许了欧若拉的 不情之请,但是他再三告诫她,愿望许了就不可收回。欧若拉应许了。

然而耶尔库在战场上受了重伤,不死之水虽能让他免除一死,但创口再也无法愈合。欧若 拉返回天界请求奥丁,奥丁告诉她:“回到他的身边吧,如果你真的爱他,他将会在你的爱中痊愈。”欧若拉伤心不已,她的恋人痛苦不已,每日呻吟,却不能死 去,欧若拉厌倦了这“所谓的爱”,弃耶尔库而去,将他变成了蟋蟀。这就是为什么蟋蟀每天叫个不停的原因。

aurora:[ɔ'rɔrə] n.黎明女神欧若拉,极光,曙光

auroral:[ɔ'rorəl] adj.极光的,曙光的

arabesque(阿拉伯花纹):由几何和花草图案组成的精美花纹

阿拉伯人大多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严禁偶像崇拜,因此阿拉伯人的装饰艺术中不能出 现具体事物的形象。所以阿拉伯人擅长利用各种抽象的几何和花草图形设计出华丽而独特的装饰图案,这种风格独特的装饰图案就称为arabesque。该单词 由arab(阿拉伯)+esque(式样的、风格的)组成,字面意思就是“阿拉伯式样的、阿拉伯风格的”,原本是个形容词,后来转变为名词。

arabesque:[,ærə'besk] n.阿拉伯花纹,蔓藤花纹

cathedral(大教堂):基督教会中的主教座堂

单词Cathedral常常被翻译为“大教堂”,很容易让人误解为“规模较大的教堂”。实际上,Cathedral的准确含义是“主教座堂”,是指在主教制的基督教会中,设有主教座位的教堂。 主教座堂是教区主教的正式驻地,因而被视为教区的中心,其建筑大多比堂区的教堂更加宏美壮观。该单词源自希腊语kathedra(座位),经拉丁语进入英 语后写作cathedra,最初专指主教的“宝座”。由于主教的“宝座”通常设在教区中最主要的教堂里,于是这种教堂就被人们叫作cathedral。

cathedral: [kə'θiːdr(ə)l] n.大教堂,主教座堂

christmas(圣诞节):庆祝基督诞生的弥撒

在英语中,圣诞节是Christmas,它是Christ’s Mass(基督的弥撒)的缩写。圣诞节产生于4世纪后期。在4世纪初,罗马帝国东部的基督教会选择每年的1月6日作为纪念基督降生和受洗的双重节日,称为 “主显节”(Epiphany)。一般认为12月25日伴为圣诞节可能开始于公元336年的罗马教会,约在公元375年传到小亚细亚的安提阿,公元430 年传到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那路撒冷的教会接受得最晚,而亚美尼亚的教会则仍然坚持1月6日主显节是耶稣的诞辰。

12月25日本是一个异教徒节日,是波斯太阳神密特拉(Mithra)的诞辰和罗马 历书的冬至节,崇拜太阳神的异教徒把这一天当作春天的希望、万物复苏的开始。罗马教会选择这一天作为圣诞节是为了把异教徒的风俗习惯基督教化。后来,虽然 大多数教会都接受12月25日为圣诞节,但因各地教会使用的历书不同,具体日期不能统一,于是就把12月24日到第二年的1月6日定为圣诞节节期 (Christmas Tide),各地教会可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在这段节期之内庆祝圣诞节。大多数教会和基督教徒都选择在12月25日过圣诞节,但也有例外,如在亚美尼亚人们 坚持在1月6日过圣诞节;在菲律宾,人们则享有世界上最长的圣诞季——从12月16日直到次年的1月6日。

教会在每年12月24日的之夜即25日凌晨举行子夜弥撒,庆祝耶稣诞生,该子夜弥撒就被称为Christ’s Mass(基督的弥撒),到14世纪左右被缩写为Christmas。这就是Christmas一词的来历。

在梵蒂冈,每年的圣诞节前夕,教皇本人会亲自在圣彼得大教堂主持子夜弥撒。25日零时,号角手将吹响喇叭,在教堂里聚集的各国信徒眼眶里含着热泪,以各自的语言唱出悠扬的“平安夜”为世界祈祷。

Christmas:['krɪsməs] n.圣诞节

insect(昆虫):身体一节节切开的虫子    

古代西方看到蚂蚁、甲虫等昆虫大多数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身体都是一节一节的,因此以为昆虫都是这样的。英语单词insect(昆虫)和entomology(昆虫学)都反映了古代人的这种观念。insect来自拉丁语insectum,本意是“cut up”(切断)。entomology来自希腊语entomos,本意也是“cut up”(切断)。

  insect:['ɪnsekt] n.昆虫

  entomology:[ˌentə'mɒlədʒi] n.昆虫学

Aesopian(伊索式的):著名的古希腊寓言家伊索

伊索(Aesop)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著名的寓言家,与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莱辛并称世界四大寓言家。他曾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并被转卖多次,但因知识渊博、聪颖过人,最后获得自由。伊索创作的寓言故事深受古希腊人民的喜爱,成为古希腊人尽皆知的寓言家,以致后来的人将所有的古希腊寓言都归在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短小精炼,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其中的一部分(如《狼与小羊》《狮子与野驴》等)用豺狼、狮子等凶恶的动物比喻人间的权贵,揭露他们的专横、残暴,虐害和弱小,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乌龟与兔》《牧人与野山羊》等则总结了人们的生活经验,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苏联采取空前严格和残酷的文学审查制度,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因为其作品获罪。人们为了使自己的作品能通过审查,便采取了寓言式的手法,一种通常具有嘲讽和批判意味的委婉的、伪装的思想表达方式,一种含沙射影、指桑骂槐的修辞手段。这种手法被后人称为Aesopian(伊索式的),或写作Aesopic。

Aesopian:[i:'səupiən] adj.伊索的,伊索(寓言)式的

apprentice(学徒):处于学习阶段的手工艺人

在古代西方的手工艺行业中,广泛采取学徒制(apprenticeship)的教育培训方式。学徒(apprentice)是手工艺行业中最低一级,要寄宿在行业中最高一级的master(师傅)家中充当学徒,一边为师傅干活,一边学习实习。通常要学习3到6年后才能出师,升为“熟练工”(journeyman)。在大多数手工艺行业公会中,工匠的职称一般都划分为“学徒”(apprentice)、“熟练工”(journeyman)和“师傅”(master)这三个级别。

英语单词apprentice来自古法语aprentiz(学习者),而后者来自动词aprendre。同样源自aprendre的英语单词是apprehend(理解)。

apprentice:[ə'prentɪs] n.学徒,生手vi.当学徒vt.使……当学徒

apprenticeship:[ə'prentɪ(s)ʃɪp] n.学徒制,学徒期,学徒身份

apprehend:[æprɪ'hend] vt.理解,逮捕,忧虑vi.理解,担心

lombard(银行家):精于放债的伦巴第人

伦巴第人(Lombard)是古代日耳曼人的一支,起源于今瑞典南部。公元1世纪时,他们从斯堪的纳维亚迁居于德国西北部。4世纪时,他们大规模向南迁徙。568年,伦巴第人联合其他日耳曼民族翻越阿尔卑斯山,侵入意大利北部。随后几年,他们陆续征服了意大利大部分领土,在意大利建立了伦巴第王国。现在意大利北部依然有一个州被称为Lombardy。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大帝应罗马教皇的请求,进攻伦巴第王国,于773年攻陷伦巴第王国首都,捕获伦巴第国王,伦巴第人对意大利的统治宣告结束。

伦巴第人虽然失去了自己的国家,但他们却给欧洲留下了许多成就,尤其是在金融行业,以善于放债和经营典当铺而出名。在英国伦敦就有一条“伦巴第人大街”,居民大部分是伦巴第人,大多从事银行业和典当行,使这里逐渐成为英国各大银行的聚集地。因此,在英语中,伦巴第人的名字Lombard成为了“银行家、放债者”的代名词。“伦巴第人大街”成为英国金融界的代名词,相当于美国的“华尔街”。

lombard:['lɔmbəd; 'lʌm-] n.银行家,放债者,伦巴第人

china(瓷器):来自中国的瓷器

英语单词china小写时表示“中国瓷”,大写时表示“中国”,那么它最初究竟是对中国的称呼还是对中国瓷的称呼呢?词源学研究显示,它最初是对中国的称呼。明代中期葡萄牙人贩瓷器到欧洲,将其称为chinaware,ware是器具的意思,可见china是地名,并无瓷器之意。后来人们将chinaware缩写为china,它才有了瓷器的含义。

那么,表示中国的单词China又是从何而来呢?关于这个问题众说纷纭,其中大多数人认可的一种说法是,它来自古梵文cina。三千年前的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就有cina一词。但是关于cina一词所指的具体地区却无定论。有人认为指的是周,有人认为是秦,还有人认为是善于制造精美白瓷的景德镇的古称“昌南”,还有人认为指的是中国南方的粳稻民族。

还有一些学者,如成都理工大学刘兴诗教授和上海东华大学教授周启澄,认为“China”一词源于中国的丝绸。周启澄认为,在希腊文明时期,中国的丝绸已经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了欧洲,于是希腊文中也出现了“丝”这一词汇,希腊文中“丝”的发音与中文相近。随后,在拉丁文中,“丝”的发音已经基本与以后“China”的发音相近,在法文中,“丝”的拼写则为“chine”,与英文“China”的发音与拼写已经非常接近,最后再从法文正式“过渡”到了现在的“China”一词。周启澄认为,丝绸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最早也是最主要的一种载体,在西方人眼里,丝绸是中华古代灿烂文明的象征,因此,英文中“中国”的翻译“China”源自丝绸就顺理成章了。

china: ['tʃaɪnə] n.中国,瓷器

bloomer(女式灯笼裤):19世纪美国女权主义活动家布鲁姆夫人

bloomer是一种宽松的女式裤,指裤管直筒宽大,裤脚口收紧,裤腰部位嵌缝松紧带,上下两端紧窄,中段松肥,形如灯笼的一种裤子。灯笼裤大多用柔软的绸料或化纤衣料裁制,轻松舒适,多为休闲时穿着,适宜作练拳操和练功等穿着之用。中式练功裤和运动裤也常采用这种造型。

灯笼裤的名称bloomer来自19世纪美国女权主义活动家艾米莉亚·布鲁姆(Amelia Bloomer)的名字。布鲁姆夫人是一位热心的女权主义活动家,大力提倡女性从传统的长裙束缚中解放出来,改穿更加舒适、使用的裤装。1851年,布鲁姆夫人在自己的杂志上大力宣扬由另一名女权主义者伊丽莎白·史密斯·米勒所设计的“土耳其式裤子”,即现在所谓的“灯笼裤”。很快,这种舒适实用的女裤被越来越多的女性采用,并被称为The Bloomer Costume(布鲁姆服装),后来简称为bloomers。

bloomer:['bluːmə] n.女式灯笼裤

grotesque(怪诞的):仿效古罗马金宫壁画风格的“洞穴画派”

暴君尼禄统治罗马帝国时,在罗马城中修建了一座类似阿房宫的金碧辉煌的宫殿,史称“金宫”。尼禄死后,金宫被废弃填平,后人在其上部修建了大角斗场等其他建筑,从此再无人记得“金宫”的存在。一直到了15世纪末,有个罗马人,走在山路上不小心摔进了一个大坑里,人们这才发现了金宫的废墟。废墟的四壁上画满了各种风格怪异的壁画。很快地,这个神秘的“山洞”成了罗马一处新“景点”,前去观光考察的,大多是当时的顶尖艺术家,包括正在为教皇装修梵蒂冈宫殿的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他们带上绳索、火把下到洞里,仔细研究那些前所未闻的壁画。

15世纪正是艺术史上改朝换代的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从“山洞”的壁画中得到灵感,发起一场立竿见影的艺术革命。流丽的线条和夺目的色彩被复制到王公贵族的府邸、别墅,一个新的绘画流派形成了,名称就叫“洞穴画派”,意大利语为grottesco,英语为grotesque,字面意思就是“洞穴的”,源自意大利语grotta(洞穴)、英语单词grotto(洞穴)。

该词本来用来形容金宫废墟里的壁画,由于这些壁画风格过于独特怪诞,grotesque一词后来衍生出“怪异”的意思,它本来的词义倒被人淡忘了。

grotesque:[grə(ʊ)'tesk] adj.奇形怪状的,怪诞的,可笑的n.怪诞风格,奇异东西

grotto:['grɒtəʊ] n.洞穴,岩穴,人工洞穴

college(学院):提供给学生的住宿机构

在中世纪大学中,最初并没有集中的校舍,学生自行解决食宿问题。后来,为了解决贫困学生以及外地学生的食宿问题,一些私人捐赠的慈善机构出现,为大学生提供住宿。这种提供给大学生的住宿机构就是college(学院),通常由一个住宿部、一个食堂、一个小礼拜堂和一座图书馆构成。欧洲最早的学院是1180年设立于巴黎的迪克斯—惠特学院,它是为18名贫穷的学生提供住处而设立的。

13世纪后,学院发展迅速,学院内的老师除了管理职能外,还承担了指导职能,给住在学院内的大学生提供一些额外的课程,一般由教授或住在学院内的助教开设。随着这些教育活动的增多,在某些大学,学院逐渐垄断了大学的文科教学,使得学院成为大学生生活和教学的正式中心。到16世纪中期,大多数英国和巴黎的学院已经发展成为向本科学生和研究生提供教学的自给自足的教学单位,很多学院的名气甚至超过了所在大学。

英语中表示“学院”的单词college来自拉丁语collegium,后缀um表示“场所”。该词字面意思就是“community of colleague”(由colleague组成的社区,一群人在一起生活、学习的场所)。colleague就是一起做事的人,可以是同事,也可以是同学。

college原本仅仅表示university(综合性大学)中的一个学院,但后来,college还可以用来表示独立的教育机构,如专科大学、职业教育学校,还可以用来表示“学会”,很多人还喜欢直接用college来表示大学。

college:['kɒlɪdʒ] n.学院,专科大学,大学,学会。

colleague:['kɒliːg] n.同事,同僚,同仁。

university(大学):中世纪欧洲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自治社团

英语单词university所代表的现代大学源自欧洲的中世纪大学。在中世纪时期,欧洲教会成为古代文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传播者。在12、13世纪期间,一些教会牧师走上街头,向民众宣讲自己的研究心得,成为最早的讲师。其中那些富有真知灼见而又口才出众的讲师周围逐渐聚集了一批学生,定期前来听课。一些知名大教堂所在地区形成了知名的学术中心,拥有多名教师和数百名学生。随着人数的增加,为了保障自己的权利,教师和学生自发组成社团,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其他行业协会类似。这种社团在拉丁文中被称为“universitas magistrorum et scholarium”,意思是“community of masters and scholars”(专家学者社团),简称universitas,意思是“团体、集合体”,源自universus(整体,英语单词universe的来源),1228年在教皇颁布的敕令首先使用。这就是英语单词university的来源。

1087年,意大利建立了第一所正规大学博罗尼亚大学,它是欧洲最著名的罗马法研究中心。随后,欧洲各地相继出现了大学。其中源自巴黎圣母院附属学校的巴黎大学是中世纪大学的杰出代表,成为欧洲各国学生云集的中心,鼎盛时期师生人数多达5万人。1167年,英国国王禁止英国学生入读巴黎大学,因此1168年一批巴黎大学的学者来到英国创办了牛津大学。1209年,牛津大学部分学者分离出来创办剑桥大学。

作为拥有特许状的社团,欧洲中世纪的大学享有高度的自由,实行完全的自治。教者可以自由的讲授,学生可自由的研究,允许大学师生结社、罢课、罢教,自由安排课程、聘请教师或享有迁移权、行乞权、免纳捐税、平时免受兵役和不受普通司法机关管辖等。这就是现代大学自治的渊源。不过,虽然不受世俗政权的干涉,但中世纪的大学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教会的控制,都必须开设神学方面的课程;而大学的教师也大多数都是传教士或基督徒。

university:[juːnɪ'vɜːsɪtɪ] n.(综合性)大学

mayday(救命):航空业中最高等级求救信号

英语单词mayday原本是“五月天”的意思,但是在航空业中,它代表着最高等级的求救信号。

1923年,一名名叫费德里克的英国机场无线电高级职员,受命选择一个简单明了的单词,供飞行员和地勤人员在紧急求救时使用。由于当时航班大多来回于巴黎,费德里克选择了与法语m'aider(救命)发音很接近的mayday。这个词读起来琅琅上口,很适合在噪音很大的无线电通讯中使用。这种做法后来成为全球的标准做法,并规定要连续呼叫三次以避免误会。mayday是最高级别的求救信号,表示“飞机即将坠毁”的危急情况。当听到mayday求救信号时,其他飞机都必须及时避让,让遇险飞机优先着陆。

mayday:['me,de] n.五月天,紧急求救信号。

bandit:强盗

发音释义:['bændɪt] n. 强盗,土匪;恶棍;敲诈者

词源解释:bandit←意大利语bandito(剥夺公权,过去分词)←意大利语bandire(剥夺公权)←通俗拉丁语bannire(宣布剥夺公权)

同源词:banish(放逐)

bandit来自意大利语bandito,是bandire(剥夺公权)的过去分词,字面意思就是“被剥夺了公权的人”。“剥夺公权”是中世纪的一种刑罚,只有皇帝才有权颁发公告(ban)剥夺某人或某座城市的公权,因此bandit和banish的词根都是ban。被剥夺公权意味着丧失了法律保护,人人可以杀之或掠夺之。这些丧失法律保护的人自然再不会遵纪守法,大多落草为寇,所以bandit通常用来表示强盗、土匪,其实它最恰当的翻译应该是“法外之徒”——不受法律保护的人。

趣味记忆:bandit = band(绑)+it(它)→见了bandit就应该绑他,否则他就绑你

arabesque:阿拉伯式花纹

发音释义:[,ærə'besk] n. 蔓藤花纹;阿拉伯式花纹

结构分析:arabesque = arab(阿拉伯)+esque(式样的)→阿拉伯式花纹

词源解析:esque←法语esque(照…式样,以…方式)

背景知识:阿拉伯人大多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严禁偶像崇拜,因此阿拉伯人的装饰艺术中不能出现具体事物的形象。所以阿拉伯人擅长利用各种抽象的几何和花草图形设计出华丽而独特的装饰图案,这种风格独特的装饰图案就称为arabesque。

同源词:picturesque(如画的),junoesque(高贵优美的←像天后朱诺那样的)

ablution:沐浴

发音释义:[ə'bluːʃ(ə)n] n. 洗礼;洗澡(常用复数);斋戒沐浴

结构分析:ablution = ab(离开)+lu(清洗)+tion(名词后缀)→清洗掉→沐浴。

词源解释:lu←拉丁语luere(清洗)。

背景知识:在大多数宗教中,保持身心洁净是一项普遍的要求,因此在宗教领域,ablution可以表示“洗礼、斋戒沐浴”的含义。

同源词:lave(沐浴、洗浴、冲刷),lava(火山岩浆),dilute(稀释、冲淡)。

almost:几乎

组合词。al同all, 全部的。most, 大多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