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obe(泥砖):古埃及人用于建筑的泥砖
在 古埃及时代,由于尼罗河一带缺少木材,因此古埃及建筑的通常是采用大量的泥砖和石头建成。其中,石头一般用在金字塔陵墓和神庙等宗教建筑,而泥砖则用在王 室宫殿、城墙、城镇和神庙旁的附属建筑。建筑用的泥砖原料主要来自尼罗河沿岸的淤泥。古埃及人取得泥土后,会将泥放入模具中,并放置在阳光强烈处来干燥硬 化,最后成为泥砖。这种用泥砖盖房屋的方法在埃及的一些地方仍在沿用。古埃及的一些建在高地上的泥砖建筑村落、神庙和陵墓目前依然存在,如村庄德尔巴拉梅迪纳、小镇莱红和堡垒巴衡等。
英语单词adobe源自古埃及的科普特语tube,意为“泥砖”。后来流传至阿拉伯,加上定冠词al后变成了阿拉伯语al-tob,后来拼写变为attob。穆斯林占领西班牙后,该单词经由西班牙进入英语,最终演变为英语单词adobe。
adobe:[ə'dəʊbɪ; ə'dəʊb]n.泥砖,砖坯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adobe 词源,adobe 含义。
pagan(异教徒):尚未信仰基督教的乡下人
英语单词pagan来自拉丁语paganus,本意是“住在pagus(乡下)的人”,与英语单词peasant(农民、乡下人)同源。在古罗马军队行话中,paganus表示“平民、不合格的士兵”。基督教传播至罗马帝国并被立为罗马国教后,首先在罗马的城市和城镇地区发展,而在广大农村,农民们依然信奉以前的罗马多神教。因此,原本表示“乡下人”的paganus就产生了“异教徒、无宗教信仰者”的含义。基督教会沿用了古罗马军队的行话,用paganus表示这些尚未信仰基督教的人,含有“基督军队中不合格的士兵”之意。于是,paganus就变成了一个宗教术语,表示“异教徒、无宗教信仰者”,原本的“乡下人”含义反而逐渐消失了。英语单词pagan就来自拉丁语paganus。
pagan:n.异教徒,无宗教信仰者adj.异教的,异教徒的
borough(自治市):带碉堡的自治城市
英语单词borough与burg、burgh同源。西方好多城市都以burg或burgh结尾,如汉堡(Hamburg)、爱丁堡(Edinburgh)、匹兹堡(Pittsburgh)。burg或burgh就是“城镇”的意思,不过和city或town不同,burg或burgh指的是带碉堡的城市,也就是说,它们在成为城市之前其实就是一座要塞或一座城堡。borough在英语中表示“自治市”。“带碉堡的城市”与“自治市”有何关联呢?原来,自治市的自治权是打仗打下来的,所以这些城市自然要修筑碉堡来保卫自己。在欧洲封建时期,城镇的主权原本都是属于封建贵族即所谓“领主”(Lord)的,是他的封地的一部分。后来,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城镇越来越繁荣,市民的经济地位提高了,对封建贵族对城镇的压榨越来越不满。所以市民们想方设法争取城市自治。刚开始时,市民们用钱从领主那里一项一项地赎回城市的各种权利,因为那个时候市民们通过经商积累了大量货币,而领主的收入主要是封地上的各种农产品,所以缺乏货币。在11、12世纪又赶上了十字军东征运动,大批领主要参加十字军,亟需便于携带的金银货币充当盘缠,所以就把很多权利都卖给市民了。但钱不能买到所有权利,所以领主和市民免不了要开战,城市的自治权就是通过赎买和战争的方式获得了。因此自治市中常常修筑了各种防御工事,用来保卫城市的主权。
borough:['bʌrə] n.自治市,区
burg:[bɜːg] n.镇、城、村
burgh:['bʌrə] n.(苏格兰)自治市,城镇
bourgeoisie(资产阶级):居住在城镇里的居民
英语单词bourgeoisie音译为“布尔乔亚”,常被翻译为“资产阶级”或“中产阶级”。它来自法语,字面意思就是town dwellers(城镇居民),其中的bourg相当于英语中的town。在欧洲的封建时期,在农村中逐渐出现一些小镇,里面聚集了一些手工业者和商人等非农业人口,他们为周边的农业人口提供农产品以外的其他各种商品,这些人就被称为bourgeoisie,意思就是住在小镇的这种非农业人口。后来,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这些人的财富不断增多,并且还可以雇佣工人为自己工作。他们的地位高于农民和工人,但低于封建贵族。
欧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西方社会学家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学派在进行阶级划分时,使用bourgeoisie来表示社会中的富有阶级之一,指有产者、中产阶级,通常翻译为“资产阶级”。值得注意的是,bourgeoisie是集合名词,表示整个阶级。当表示具体一个人是,男人用bourgeois表示,女人用bourgeoise表示。
bourgeoisie:[,bʊəʒwɑː'ziː] n.资产阶级、中产阶级
bourgeois:['bʊəʒwɑː] adj.资产阶级的、中产阶级的、贪图享受的n.资产阶级男人、中产阶级男人
bourgeoise: ['buəʒwɑ:z, buə'ʒwɑ:z] n.资产阶级女人、中产阶级女人
bayonet(刺刀):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把刺刀的法国小镇巴约纳
英语中表示“刺刀”的单词bayonet就来源于一座法国小镇巴约纳的名字Bayonne。巴约纳是法国南部的一座小镇,距离西班牙仅16公里,在历史上以制作精良刀具著称。据说世界上第一把刺刀就于1647年诞生于这座小镇,1647年开始装备法军。很多人都赞同这么一种说法:17世纪中期的法国农村爆发的军事冲突中,南部城镇巴约纳的士兵在打光了弹药后,急切之中把猎刀的刀柄塞入枪口,作为临时的长矛使用,这可能算是刺刀最初的渊源。
bayonet: ['beɪənɪt] n.刺刀v.用刺刀刺
barnstorm(巡回演出):美国草台班子在乡村谷仓的演出
19世纪初,美国一些二三流的剧团和马戏团去乡村巡回时,由于乡村缺乏剧场或大厅,往往租用农户的谷仓作为演出场地。这种演出往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在不同农家的谷仓之间快速转移,就像暴雨(storm)一样转瞬即逝。因此,人们就把这种巡回演出形象地比喻为barnstorm。19世纪中叶以后,美国一些政治家在竞选中也频频到各地农村活动,有的还在谷仓举行讲演会,因此该词也常被用作政治术语,指政治家四出巡回发表竞选演说。
barnstorm:['bɑːnstɔːm] vt.vi.在乡村或小城镇巡回演出
bourgeoisie:布尔乔亚、资产阶级
发音释义:[,bʊəʒwɑː'ziː] n.布尔乔亚;资产阶级
词源解释:英语单词bourgeoisie音译为“布尔乔亚”,常被翻译为“资产阶级”或“中产阶级”。它来自法语,字面意思就是town dwellers(城镇居民),其中的bourg相当于英语中的town。在欧洲的封建时期,在农村中逐渐出现一些小镇,里面聚集了一些手工业者和商人等非农业人口,他们为周边的农业人口提供农产品以外的其他各种商品,这些人就被称为bourgeoisie,意思就是住在小镇的这种非农业人口。后来,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这些人的财富不断增多,并且还可以雇佣工人为自己工作。他们的地位高于农民和工人,但低于封建贵族。
欧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西方社会学家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学派在进行阶级划分时,使用bourgeoisie来表示社会中的富有阶级之一,指有产者、中产阶级,通常翻译为“资产阶级”。值得注意的是,bourgeoisie是集合名词,表示整个阶级。当表示具体一个人是,男人用bourgeois表示,女人用bourgeoise表示。
同源词:bourgeois(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的男人);bourgeoise(资产阶级的女人)
badminton:羽毛球
因起源于英国Duke of Beaufort Badminton庄园而得名。Badmin, 人名。-ton, 城镇,庄园,同town.
borough:行政区
来自PIE *bhergh(2), 高,高山。原指建于山上的城堡。参照电影《魔戒》建于高山的壮观的钢铎城。词源同burg, 城镇。
bourgeois:中产阶级
bourg, 城镇,同burg. 指城市居住的人。
Eton:伊顿公学
由英国国王亨利6世建于15世纪的贵族学校,历史悠久。其字面意思为ea, 河,河流,词源同aqua-, 水。-ton, 城镇,词源同town.
Watford:沃特福德
伦敦西北城镇名,字面意思即涉水渡口。
Manchester:曼彻斯特
英格兰城镇。来自凯尔特语Mamucio,来自*mamm,乳房,词源可能同拉丁语mamma.因其周围小山的形状而得名。-chester,城堡,词源同castle.
midtown:市中心区
mid-,中间的,town,城镇。比喻用法。
satellite:卫星.卫星国
在科学发达的当今世界人们对satellite 一词一般是不会感到陌生的,因为它在报刊上频频露面,在广播中和电视上时时让人感到它的存在。然而,对它的来源和过去就未必有很多人知晓丁。
satellite是直接从法语借来的,而法语词则源自拉丁语satelles‘attendant,guard’(侍从,侍卫)。16世纪时当它来到英语之时,也用于此义,但当时还不通用。直到18世纪中期约翰逊(Samuel Johnson,1709 - 1784)都还没有把它收录在他编的《英语辞典》(1755)中。satellite的词义在1 7世纪发生了变化。1611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Johannes Kepler,1571- 1630)用拉丁词satetles的复数形式saiellites喻指刚发现不久的绕着木星运转的小天体即卫星,因为他认为这些卫星正像一直守候在重要人物周围的侍从和护卫。英语把这一新义借了过来。 1957年10月4日当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satellite又很自然地被用以喻指“人造卫星”。此后,satellite的词义进一步引申为“卫星国”、“卫星城镇”、“卫星社区”等义。
philistine:缺乏教养的(人),市侩的,平庸之辈
原为《圣经·旧约》中一古代民族名,汉译作“非利士人”或“腓力斯人”o公元前12世纪非利士人(the Philistines)在以色副人到达前不久定居于今巴勒斯坦西南海岸地带,建立了一个基督教《圣经》中称作非利士( Philistia)的古国。我们今天所用的Palestine(巴勒斯坦)一词就意含“非利士人之地”。非利士人很早就掌握了炼铁技术。他们凭借先进的武器不断扩张,屡次战胜了与之争霸的以色列入,曾于公元前1050年左右占领以色列入的部分山区,但最后于公元前10世纪为以色列王大卫所败。因此,在《圣经》中非利士人是以色列人的大敌,被描绘成野蛮好战的民族。然而,philistine 一词直到好几个世纪之后才进入语言之中。1693年(一说1 689年)在德国大学城耶那(Jena)发生了一起城镇居民与大学师生之间的流血争斗,在这一事件中有数人丧生。一位牧师在葬礼上致悼辞,对那些无知的居民宣讲教育的重要性时,引用了基督教《圣经·旧约》《士师记》(]udges)第16章中的一句话:“The Philistines be upon thee,Samson!”(参孙哪,非利士人逮你来了!)这是士师参孙(Samson)的情妇大利拉(D~dilah)趁参孙熟睡之际让人剃除他头上七条发绺后虚情假意对他说的。Philistine的德语对应词Philister立即在德国大学生中流行起来,他们用它来指缺乏教养的城镇居民。又过了约两个世纪,1869年英国诗人和评论家阿诺德(Matthew Arnold,1822 - 1888)在其论著《文化与无政府状态》(Culture andAnarchy)第1章中用了从德语PhiLister移译的Philistine 一词来指“投有文化教养的人”或“平庸之辈”。他枉书中这样写遭:‘‘The people who believe most that our greatness and wel-fare are proved by our being very rich. and who most give their lives and thoughts to becoming rich, are just the very people whom we call Philistines."从此以后,Philistine就在英语中广为使用,逐渐变为一个普通名词,首字母也由大写变小写,而且常用作形容词,表示“缺乏教养的”等义。
正如以色列人把与他们为邻的非利士人看作是野蛮好战的民族一样,古雅典人对皮奥夏人(Boeotian)也持类似看法。皮奥夏( Boeotia)乃古希腊一具有独特军事、艺术和政治历史的地区。但雅典人认为皮奥夏人对文学艺术一无所知,像牛一样愚钝。嗣后,Boeotian作为Philistine的近义词进入了英语,表示“没有文化教养的(人)”、“迟钝的(人)"等义,但该词远不如phiListine常用。其吏,诗人品达(Pindar)和传记作家普卢塔克(PLutarch)等古希腊名人都是出自该地区的。
barnstorm:在小城镇或乡间作巡回演出
在19世纪初的美国,剧团或马戏团常到乡间演出,但多半是些二三流的剧团和马戏团。农村没有剧场或大厅,谷仓 ( barn)就变成了临时剧场。他们的演技虽然不算一流,却往往能一下子就抓住观众的心(took the audience by storm)。因此,一时之间蹩脚演员纷纷涌向小镇和乡村,犹如士兵攻克堡垒一样。他们迅速地从一处转移到另一处,犹如一场强猛的暴风雨(like a storm),于是在小城镇或乡间作巡回演出就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to barnstorm。19世纪中叶以后,美国一些政治家在竞选中也频频地到各地农村活动,面对面接近民众,以增加知名度,有的还在谷仓举行讲演会,因此该词也常被用作政治术语,指政治家四出巡回发表竞选演说。
alabaster:雪花石膏,光洁雪白的
据认为alabaster得名于古埃及底比斯(Thebais)地区的一个城镇Albastron。古罗马作家普林尼(Pliny the Elder,23 - 79)在其所著《博物志》(Natumal History)中说,这可能是因为该地盛产雪花石膏的缘故。alabaster 一词源自希腊语alabastros,取道拉丁语(alabaster)和古法语(alabastre)进入英语的。乔生是使用该词的第一位英国作家。他在《武士的故事》(Knight`s Tale)中写有“alabaster white and redcoral”(雪白和橘红的珊瑚)这样的字句。该词除了指“雪花石膏”,还可作形容词用,表示“光洁雪白的”。
solecism:文理不通,语法错误,失礼
从狭义上来说,solecism指违反语法或习惯用法的错误;从广义上来说,则泛指任何语言错误,包括用词不当、非一致性等情况,有时也指失札。一些辞书将它释义为“文理不通”,不完全概括得了。solecism源出地名Soli,也作Soloio这是古希腊的雅典属地,小亚细亚西利西亚省( Cilicia)的一个城镇。由于Soli/Soloi远离雅典,时间一长,该地居民所操希腊语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变化,成为一种独具特点的希腊方言。雅典人来到Soli/Soloi这个地方,听到当地方言,惊愕不已。就像早期英国人听见美语一样,雅典的语言纯正癖者认为该方言既不纯真规范而又粗俗不雅。他们据Soloi造了形容词soloikos,继而又据此造出名词soloikismos,用以表示“说得不正确”,以后该词被借人到拉丁语中,作soloecismus,16世纪以solecisrn的形式进入了英语。Soli在今日的土耳其境内,在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时代曾是一个繁荣的重要港口,以后在战争中一度被毁,后为罗马将军庞培所重建.,Soli没有多少古迹残留至今,然而源于Soli的solecism一河却长存于所有现代欧洲语言之中,如法语作solecisme,西班牙语作solecismo。
sandwich:三明治
sandwich“三明治”即“夹馅面包”,原是英国东南部的一个城镇名。18世纪时,这个城堡里有位伯爵,名叫John Montagu,声誉很坏。他不仅胜任不了他所担负的海军大臣的工作,而且生活腐败、臭名昭彰。赌博是他的邪恶的嗜好之一。他嗜赌成性,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有一次,这位伯爵一赌了24小时,饭也不肯停下来吃,他指使仆从把面包片夹上烧牛肉拿给他吃,一边继续狂赌下去。于是这位Sandwich城的伯爵便为全世界提供了sandwich这个词,表示他所吃的这种“夹肉面包”。后来也指“夹果酱馅等的面包”。笔者还听到一位美国人把中国的烧饼夹牛肉风趣地叫作Chinese sandwi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