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codex(古抄本):古罗马人用多块蜡板装订而成的书

古代罗马人还发明了用于写字的蜡板。蜡板通常用木板做成,上面涂有一层蜡,用铁笔或其他尖笔在上面刻划,蜡层可以方便地刮擦笔误和反复刻划。每块蜡板的上下两角有小孔,可以用绳子把多块蜡板装订在一起,最上面和最下面的两块板不涂蜡,作为封面和封底,这样就形成了一本书。这种把多块蜡板装订起来做成的书在拉丁语中叫做caudex,后来拼写变为codex,字面意思是“树干,一堆木头”,这就是英语单词codex的词源。

与卷轴(scroll)不同,codex的装订方式与现代书籍一样,书写时两面均可,阅读时可以跳读。等到其他书写材料如羊皮纸、莎草纸出现后,按照这种方式装订的书籍依然称为codex,一般译为“古抄本”。在印刷术出现前的欧洲,这种古抄本是最主要的书籍。大量基督教僧侣通过手抄方式,使大量古典书籍得以保存和传播。

早期的codex中,最主要的内容是法律条文,所以codex也含有“法典”的含义。英语单词code(代码、法典)就源自codex。

codex:['kəʊdeks] n.古抄本,法典,药典

code:[kəʊd] n.代码,密码,法典,准则vt.编码,编成法典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codex 词源,codex 含义。

bachelor(单身汉):中世纪的见习骑士

在中世纪的欧洲,骑士是非常重要的社会角色,通常只有贵族出生的人才能成为骑士。一个人要想成为骑士,必须从小接受训练,并逐级升级。从7岁起,他将作为“侍童”(page)在其他贵族家庭中接受骑士礼仪的教育。等他年满14岁后,他可以作为“侍从”(squire)跟随在骑士身边,接受骑士战斗训练,并随同骑士参加各种骑士比武和战斗。等年满21岁以后,他可以被册封为“见习骑士“(bachelor),可作为辅助部队跟随主力部队参加战斗,积累作战经验。他所擎的旗帜为带有分叉的燕尾期(pennon),以表明其级别。等到他积累了足够的战斗经验并立有战功后,可以申请剪去燕尾,成为一名“方旗骑士”(banneret)。方旗骑士是真正的骑士,是作战的主力部队,所擎旗帜为长方形,称为“banner”,故此得名“方旗骑士”。

英语单词bachelor本来表示“见习骑士”,是成为真正的骑士的前一级别。13世纪初叶,法国巴黎大学首创了学位制度,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三个级别。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意味着可以进入教师同业行会,招徒授课,而学士学位仅仅表示成为教授的候选者,还处于见习阶段,尚不能招徒授课,这跟“见习骑士”的含义一样,所以学士就用bachelor一词来表示。

由于“见习骑士”和“学士”一般都是年轻男子,往往尚未结婚,所以后来bachelor一词逐渐产生了“尚未结婚的年轻人”,男女均可,但在美式英语中,人们又仿造了bachelorette一词来表示“未婚女子”。

bachelor: ['bætʃələ] n.学士,单身汉

bachelorette: [bætʃələ'ret] n.未婚女子

marathon:马拉松   

Marathon原指位于雅典附近,阿提卡(Attica)东北部的—个平原。公元前490年9月波斯首次进犯希腊,雅典军队由米太亚得( Miltiades)指挥在Marathon奇迹般地大败兵力较之强得多的波斯侵略军。有位名叫菲迪辟( Pheidippides)的传令兵从Marathon不停顿地跑到雅典报捷后随即倒地身亡。为了纪念这一事迹,1896年近代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雅典举行之际,法国语言学家布雷阿鲁提议由Marathon古战场跑到雅典古竞技场,用过个距离作为一个竞赛项目,并将之定名为marathon,汉语音译为“马拉松”。获得此次marathon赛冠军的恰巧也是个希腊人。marathon赛程在1924年第八届奥运会上由国际田径联合会定为42195米,即26英里385码。在现代英语中marathon 一词已不再限于指长跑,游泳、滑冰等的长距离比赛均可用marathon表示。

  此外,人们还按类比构词法仿照marathon造出telethon(马拉松式电视广播节目),talkathon(马拉松式答话或座谈节目)等新词。

  

fiscal:国库的,财政的

在古罗马时代商人用一种小篮子装钱,便于携带。这种小篮子系用灯心草茎或芦苇编制成,拉丁语叫fiscus,其作用相当于英语的purse(钱包)。fiscus在古罗马用得极为普遍,因而古罗马皇室财库就叫fisco英语fiscal这一形容词就是从以上两个词衍生出来的,原义为“皇室财库的”。经过了几个世纪的使用,凡与财政问题有关的均可用fiscal 一词来表示,如fiscal year(财政年度),fiscal resources(财源)等。

英语另有一个词confiscate也是源于fiscus的,由拉丁语前缴con-(相当于together)加fiscus衍变而来,故而有“没收”,“把…充公”之义。

corn:谷类,玉米

corn乃本族词,来自古英语。在英国corn统指“谷类”,在英格兰指“小麦”,在苏格兰和爱尔兰则指“燕麦”。17世纪英国殖民者来到美洲大陆看见当地玉米,就把它称作Indiancorn。由于当时玉米为新英格兰地区种植的唯一粮食作物,所以后来人们逐渐地把修饰性形容词Indian省略了。com就这样成了玉米的美国名称,而英国英语则仍沿用maize。在美国英语口语中corn也指“威士忌酒”,因为美国威士忌酒多用玉米酿成。

grain(谷类,谷物)和kernel(果仁,核,谷粒)二词在词源上同corn有较密切的亲缘关系。三词均可溯源到同一印欧词根。grain源于拉丁语granum,直接借自法语grain,而kernel系corn之指小形式,由corn加指小后缀-el所构成。

cattle:牛

cattle原指“动产”,系拉丁语capitale(资产)之讹误。中世纪英国农民觉得该拉丁语借词拗口难读,将它改成catel,最后形式又演变为cattle。农民的主要资产是牲畜,特别是牛,旧时一个人的财富也以牛的头数来计算,因此cattle一词便逐渐地转指“牛”了。在法语中capitale也因讹误而作chatel,该词进入英语以后作chattel,但词义无甚变化,仍指“动产”。可见cattle与chattel同出一源,其实连同capital(资本)一词,均可一直追溯到拉丁语caput(头)。(参见capital)

buff:暗黄色皮革,皮肤,爱好者,热心者

该词源自法语buffe/buffle‘buffalo’(野牛),故其原始词义亦为“野牛”,但此义到了18世纪初就已丧失。buff最初也指“(用水牛或黄牛皮制的坚韧柔软的)暗黄皮革”,以后喻指“(人的)皮肤”,尤用于短语in the buff(赤身棵体),也喻指“米色”“暗黄色”等。但这些均为旧义。在美语中更为常用、更为普遍的词义是“爱好者”、“热心者”,如tennis buff(网球爱好者),rnovie buff(电影迷)。关于buff这一词义的产生,有以下一段掌故。

在19世纪20年代纽约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城市。市内没有什么大楼,只有砖屋和木头房。许多房屋陈旧不堪,火灾不时发生。当时不像如今有什么组织良好、训练有素的消防队。一有火警,附近的人丢下手中的活儿,齐奔失火地点救火。救火设备也不外乎是些手力唧筒、马车、水桶及木梯之类的东西。

接着义务消防队组织起来了。队员受到灭火救人的专门训练。他们一般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既无报酬,工作又危险。

在严寒的冬天,许多青年消防队员身穿黄牛皮( buffalo skin)上衣,用以防湿保暖。警报一响,甚而周围城市居民也奔来救援,同样身着黄牛皮上衣。这些义务消防队员所到之处人们无不交口赞誉。由于他们身着黄牛皮上衣,大家亲切地管他们叫fire buff,意即“热心救火的人”。(注意勿与另一短语fire bug相混,后者意义截然相反:“纵火狂”)

由此可见,buff这一旧词获得新义主要归因于buffalo 一词。实际上早先的buff也可以说是取自buffalo头一音节的。随着时间的推移,buff的词义不再囿于救火一事,在口语中凡对某事热心者或对某一事物上谜者均可用它表示,词义显然扩大得多了。

windfall:被风吹落的果子;意外获得的东西

一阵大风往往把树上的果实吹落或甚而把树木刮倒,这种被风吹落的果子或被风刮倒的树木在英语中均可用windfall来表示。windfall是个不释自明的复合词,从其成分wind和fall多少可以悟出该词的含义。关于windfall的由来有这样一段故事。

在中世纪的英格兰,许多土地都掌握在少数贵族手中,而平民则生活和劳动在贵族的广阔庄园里。他们播种耕地,照看牲畜,收割庄稼。然而,不是所有土地都用于耕种和放牧。每个贵族都留有一大块私人森林,供猎鹿和猎野猪之用。

平民在饥饿时可能会杀掉贵族老爷林子里的动物来吃,有时还可能把树砍来当柴烧。虽然中世纪英国森林法禁止平民砍伐树木,违犯者都要受到严惩,但是法律却允许平民砍斫生于低处的树枝,搬走被风刮倒的树木,拾取被风刮折的树枝。所以饥寒交迫的老百姓常常祈求狂风给他们带来这种从天而降的意外收获。

从16世纪初起windfall一词往往用于喻义,表示“意外的收获(如财物、遗产等)”。它的形容词形式是windfallen,但不太常用,而windfall本身就可作定语用,如windfall profit,意为“意外利润”。大石油公司由于能源危机造成油价猛涨而意外获取的额外利润即为windfall profit。

valentine:(在情人节选定送礼致意的)情人;情人卡

2月14日是西方的St. Valentine's Day(圣瓦伦庭节)。人们在这一天庆祝浪漫的爱情并向心爱的人寄情人卡、赠送红玫瑰或巧克力,表示倾慕之情。按传统的做法,情人卡上是不署名的,所以收到情人卡的人就得自己猜这卡是谁寄来的了。有的人还特地在这一天选择情人。实际上这可以说是专为情侣设立的节日,所以人们也称之为“情人节”。在此节日赠送给情人的礼物或贺词、贺卡、图画,在此节日选定送礼致意的情人等,在英语中均可用valentine一词来表示。

St. Valentine是公元3世纪一位基督教殉教者。根据传说,有两个St. Valentine同日殉难,一个是意大利牧师、医生,另一个是意大利境内特尔尼(Terni)的主教,可能原本就是一人。英国教士勃特勒(Alban Butler, 1710-1773)所写《圣徒故事集》(Lives of the Saints)一书中讲述的二者故事几乎完全一致。Valentine因为帮助受罗马皇帝迫害的基督教徒而被逮捕,先遭棍打,后被斩首。死刑是公元270年2月14日于罗马执行的。因此,后人便把2月14日作为St. Valentine的祝典日,称St. Valentine's Day。

这一节日以后变成情人节则是由于两个日期上的巧合,与这两位圣徒毫无关系:2月14日正巧是古时传统的鸟类择偶日,而2月15日又是古罗马的牧神节(Lupercalia),一个与爱情有关的节日。英国诗人乔叟在他写的《百鸟会议》(Assembly of Fowls)一诗中提到鸟类在St. Valentine's Day这一天择偶交配:

For this was on Saint Valentine's Day,

When ev'ry fowl cometh to choose her make.

莎翁在《仲夏夜之梦》(Midsummer Night's Dream)一剧中也将这两者联系在一起:

Good morrow, friends! St. Valentine is past;

Begin these wood-birds but to couple now?

青年人是富于想像力的,正如一位作家所说的,青年人很容易由此联想到爱情。他们选择在这一天以抽签方式选择情侣,并给情侣赠送礼品。到了19世纪初期,青年人还在这一天给异性友人寄诙谐信或情书。到最后,与St. Valentine's Day重合的鸟类择偶日逐渐地演变为情人节。然而,这种源于古罗马的习俗在今天的西方社会已经引不起公众多大的兴趣,情人节只是因为贺卡业的发达才得以保留至今。

ax:斧头

ax的“亲戚”在印欧语系各分支中均可见到,例如德语axt,荷兰语aaks,希腊语axine;它们都指向原始印欧语中一个有待于证实的共源agwesi或akusi,意为某种切、砍的工具。

choice:选择,选择机会,选择权;精品

choose和choice均可追溯至日耳曼语kaus-, keus-,choice经由古法语chois(选择)传入英语。

同源词:choose

choose:选择,挑选;宁愿;喜欢

choose和choice均可追溯至日耳曼语kaus-, keus-。

同源词:choice

yoyo:游游拉线盘;波动

yoyo指木头、塑胶等制成的圆形玩具,可用绳子拉上拉下,通常音译为“游游”或“约约”,有的辞书也译为“溜溜球”。yoyo一度只是这种玩具的商标,而不是名称。一位芝加哥玩具商在旧金山街上见到一个菲律宾青年在玩这种玩具,就把它买了下来,1929年该制造商获得这种玩具的专利权并以yoyo作为商标。他声称他是在注意到小孩做游戏时常常互相对着喊“You!You!”而创造了yoyo一词的,他所做的不过是将字母u去掉而已。

这种新鲜玩意儿投放市场之后,十分畅销,售出量高达数百万件,成为盛行全美的一种玩具。不久出现了销售同一产品、采用同一名称的竞争者,于是这位芝加哥制造商就以侵犯商标权提出控告。法院听取证词以后作出了不利于他的判决,因为那位竞争者提供了无可辩驳的如下证据:他是在菲律宾长大的,还小的时候就常常玩这种名叫yoyo的玩具。

无疑,这种玩具发源于古老的东方,长久以来菲律宾人一直称之为yoyo。法院的判决说,该商标本来就不应予以注册。这无异于宣布商标权的丧失,自此以后,任何制造商均可使用yoyo一词,yoyo就这样由商标名转化为属名。在美国英语中yoyo还常用以喻指“笨蛋”、“傻瓜”,作为动词用时表示“摇摆不定”和“波动”等义,作为形容词用时则表示“上上下下的”和“起伏不定的”。

bleak:无望的,令人沮丧的;荒凉的;寒冷的,阴冷的

bleak的原始意义是“苍白的”。来源于古英语blac(苍白的)或古斯堪的纳维亚语bleikr。两种来源均可追溯至史前日耳曼语blaikos(白色的),原始印欧语*bhl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