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ene(场面):古希腊剧场中舞台后方的棚屋
古希腊的剧场一般是露天的。剧场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中间是一个圆形舞台,是乐队演奏和演员表演的场地。环绕在舞台前方和两侧的是环形的观众席,通常修建有一定坡度的小山坡上。舞台后方是一个棚屋,供演员上台前化妆用,有三个门通往舞台。这个棚屋在希腊语中称为skene,本意是帐篷、小隔间、货摊。人们在棚屋表面绘制图案作为舞台背景。
英语单词scene就来自希腊语skene,表示“舞台上所展现的场面、场景”。而英语单词scenery由scene衍生而来,表示舞台布景。
scene: [siːn] n.场面,场景,景象,戏剧中的一场
scenery: ['siːn(ə)rɪ] n.风景,景色,舞台布景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scene 词源,scene 含义。
circus(马戏):圆形场地
英语单词circus(马戏)直接来自拉丁语,等于“ring”,表示“圆形场地”,与circle(圆形)同源。马戏与圆形场地有什么关系呢?原来,现代马戏发源于英国。1768年,一名英国退役军人Philip Astley在伦敦的Westminster桥附近开办了一家骑术学校。在这里,他上午传授骑术,下午表演各种惊人的马上技巧。表演场地就在学校中的一块圆形竞技场中,Philip Astley将其称为circus。后来,表演骑术的杂技人员都借鉴了Philip Astley的做法,在特别设计的圆形场地中表演骑术,既便于骑师在马上保持平衡,又便于观众始终能够看到骑师的表演。慢慢地,circus一词的含义就从供马术表演的场地变成了马术表演本身。现代马戏就是在马术表演的基础上不断扩充丰富内容而成的,因此沿用了circus这个单词。
circus:['sɜːkəs] n.马戏表演,马戏团
circle:['sɜːk(ə)l] n.圆,圈,环,循环,周期v.画圆,绕圈,循环,旋转
cloak(斗篷):像钟一样的宽大外衣
英语单词cloak(斗篷)和clock(钟表)的拼写十分接近,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没错,其实它们是一对同源词,都来自古代北方法语cloque(钟)。斗篷跟钟有什么关系呢?原来,最早的斗篷其实就是一大块圆形的布,中间留一个洞。人把头从洞中穿过去,把整块布套在身体上,用来保暖。这块圆布套在人身上是不是像一座钟?所以人们就将其形象地称为cloque(钟),后来演变为英语单词cloak。
从cloak的原意就可以看出,cloak的基本特点就是无袖。与cape(披肩相比),cloak长度更长,通常覆盖全身。
cloak:[kləʊk] n.斗篷,宽大外衣
colossal(巨大的):古时候希腊罗德岛上的巨型太阳神塑像
公元前292年希腊的罗德岛人击败马其顿人的入侵,把缴获的兵器熔化后制作了一尊青铜太阳神巨像,高100英尺,脚跨海港入口,船可从底下驶入港口,是古代七大奇观之一,被称为Colossus of Rhodes(罗德岛的巨型塑像)。Colossus来自希腊语kolossos,意为“巨型塑像”,由古罗马历史学家希德罗德首次在其著作《历史》中使用,表示埃及的巨大塑像。后来,罗马人用它来表示罗德岛的巨型塑像。英语单词colossal就来自拉丁语colossue,表示“巨大的”。罗马的圆形大斗兽场就被称为colosseum。
colossal:[kə'lɒs(ə)l] adj.巨大的,庞大的,异常的
colosseum:[,kɔlə'siəm] n.罗马圆形大斗兽场
badminton(羽毛球运动):来自诞生羽毛球运动的英国庄园
在英语中,羽毛球运动被称为badminton。这个单词原本是一个地名,是19世纪中期英国一位鲍菲特公爵在格洛斯特郡一座庄园的名称。有一天,公爵的手下从当时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带回一种叫做Poona的玩具,它是一块插有羽毛的圆形软木,由两人手持木板相向拍打。公爵见后很感兴趣,仿照网球拍的样式对球拍进行了改造,并在庄园中作为招待宾客的一项娱乐手段。因此,羽毛球这种运动迅速在英国发展起来。由于它起源于badminton庄园,所以人们把它称作badminton。值得注意的是,badminton指的是羽毛球运动,而在羽毛球运动中被来回击打的那个球,在英语中被称作shuttlecock,shuttle的意思就是“来回,往返”。而羽毛球拍和网球拍一样都被称作racket,因为它们本来就是同一种拍子,略有变化而已。
badminton:['bædmɪnt(ə)n] n.羽毛球运动
shuttlecock:['ʃʌt(ə)lkɒk] n.羽毛球,毽子
racket: ['rækɪt] n.(网球或羽毛球)球拍
cameo:浮雕、生动刻画
发音释义:['kæmɪəʊ] n.浮雕;浮雕宝石;精彩片段;(明星)客串
词源解释:cameo←古法语camaieu←中古拉丁语cammaeus
cameo(卡梅奥)的本意是一种宝石雕刻手法,是以平面为基础的浅层浮雕,通常利用底面与雕刻面色彩的差异突出主体,常见于艺术品创作与珠宝制作。cameo还可以表示采用浮雕方式制作出来的宝石工艺品或首饰。除此以外,cameo通常用来比喻艺术作品中具有生动刻画效果的精彩片段以及明星在影视作品中的友情客串。
词组习语:cameo role(客串角色);cameo appearance(友情客串);cameo brooch(浮雕宝石胸针)
助记窍门:cameo = came(来)+o(一块椭圆形的小宝石)→凸出来的小宝石→浮雕宝石。或cameo→比camera(摄像机)短→电影中的短暂片段→客串、精彩片段
buck:雄鹿、美元
发音释义:[bʌk] n. 雄鹿;美元;花花公子;美国印第安或非洲裔小伙子;玩牌时表示庄家身份的标识物品;责任v.(像雄鹿那样)猛然弓背跃起;抵制;猛然震荡
词源解释:buck←古英语bucca(公山羊)←原始日耳曼语bukkon(公山羊)
同源词:butcher(屠夫←宰杀公山羊的人)
在美国俚语中,buck还可以表示“美元”,这是因为,欧洲殖民者刚来到北美大陆时,与当地印第安人进行交易时往往采取以物易物的方式。当时,鹿皮(buckskin)是北美人最常见的商品,因此人们就用鹿皮作为衡量商品价值的基本单位。在描述一件商品值多少钱时,往往会说它值几张鹿皮。因此,buckskin一词就成了货币的基本单位。后来,该词被缩略为buck。美元开始流通后,美国人在口语中继续使用buck作为货币单位,等同于美元。
buck还可以表示“责任”,这种说法起源于玩牌时放在庄家面前代表庄家身份的物品,最初常常是鹿角握柄的猎刀(buckhorn knife),后来简略为buck。由于玩牌时为求公平,常常采用轮流坐庄的方式,因此buck放到谁面前就意味着谁要承担庄家的责任,故此buck一词衍生出“责任”的含义。pass the buck指的就是把buck传到下一家,后来幽默作家马克·吐温在其文章中,首先将其引申为“寻找借口、推诿责任或把过失推给别人”之义,因而一举成为流行一时的俚语。20世纪40年代,美国总统杜鲁门为杜绝政府官僚推诿责任(pass the buck),乃根据此俚语创造出另一句话,也是他放在椭圆形办公桌上的著名座右铭“the buck stops here”,意思是“责任止于此,绝不推诿”。
词组习语:buck up(振作起来);make a buck(赚钱);big bucks(一大笔钱);a fast(或quick)buck(快钱);the buck stops here(绝不推卸责任);pass the buck(推卸责任)
brink:边缘
发音释义:[brɪŋk] n.(峭壁的)边缘
词源解释:来自中古低地日耳曼语brink(边缘)或丹麦语brink(险峻、海滨、河岸)
词组习语:on the brink of(濒临)
衍生词:brinkmanship(边缘政策;外交冒险政策);brinkman(边缘主义者)
英语单词brim、brink、edge、margin、rim、verge都有“边”“边沿”的意思,区别如下: brim指如壶、杯、碗等各种形状容器的内侧边缘,也指帽子的边;brink指悬崖峭壁的边缘;edge指物体两平面交接处的边缘或边线;rim指任何圆形物体的缘、周或边;margin指书页的空白边缘,也可指物体的边缘;verge指一平面或广阔区域的尽头,也常指道路的边缘。
用于比喻时,brink常用于借喻中,指濒临某种危险;edge指尖锐性、严峻性等;margin的意思是“留有余地”;verge表示濒临某种感情或行动的状态。
助记窍门:与brim一起记:brim表示内侧边缘,所以以m(连在一起的两个n)结尾;brink表示峭壁的边缘,所以以k结尾,令人联想到峭壁向外突出的锐利边缘。
amphitheater:圆形大剧院
前缀amphi-, 同ambi-, 两,二。theater, 剧院。古希腊剧院都是半圆形的,因此两个两圆形就构成整圆。
anal:肛门的
来自PIE *ano, 圆形,环形,同anus, 肛门。
bun:圆面包
拟声词,原指头上被敲出的肿块。后词义戏剧般的指代各种圆形小物体。如小面包,圆发髻,屁股,兔子等。
cyclamen:仙客来
来自cycle, 圈。因这种植物的圆形球茎而得名。
dial:表盘
来自拉丁短语rota dialis, daily wheel (rotate diurnal ),一种古代测太阳运转的日晷,后用来指相关圆形物体。比较印度奥里萨邦Konark Sun Temple, 在入口处可见一巨大的日晷石雕,再往里依次是梳洗图,劳作图,性爱图,即人一天的作息规律。
halo:圣人头上的光环,光轮
来自希腊语halos,日晕,月晕,后引申词义圣人头上的光环,光轮。其原义为圆形门槛围栏,词源不详,可能来自PIE*skel,弯,转,词源同leg,close,isosceles.
pansy:圆三色堇
汉语学名“圆三色堇”,亦称“蝴蝶花”。在古代诗人丰富的想象中,此花近乎圆形的花瓣宛如一张脸,似乎在沉思,在冥想,所以诗人赋之以一个颇带诗意的别致名称pensee。此乃法语,有thoughtful(沉思)之意。英语名称pansy即源于此,16世纪初原作pensee,以后又拼成pensy,最后才演变为pansy这一形式。约从20世纪20年代起,pansy常作贬义词用,指“同性恋男子”,这种用法源于英格兰。
circus:马戏
有人认为近代西方马戏起源于古希腊的竞技场,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起源于古罗马的竞技场和圆形剧场,因为马戏表演在古罗马时代已相当流行。英语中表示“马戏”的circus 一词是16世纪时直接借自意为ring(环,圈)的拉丁语circus,最初指“圆形场地”。现在不时见到的three-ring circus(三个场地可同时表演的大马戏场)一语从字面义讲其实即相当于three-ring ring。1782年一位名叫休斯的英国骑师创立了英国皇家马戏团。自此以后,circus 一词才开始用于“马戏”、“马戏团”及“马戏场”等义,后来也常用以指“环形广场”或“环形交叉口”,如Oxford Circus(牛津广场),Piccadilly Circus(皮卡迪利广场)等,但后一种用法仅限于英国英语,美国英语多用circle。实际上,circle及其相关词circular(圆形的,环绕的),circulate(循环,流通)等可以说也都源于拉丁词circus 。
arena:竞争场所,活动场所
早期的arena跟现代的斗牛场和马戏场一样,以沙土铺地,在一场比赛和一场比赛之间或一场演出和一场演出之间可以加以清扫。arena来自拉丁语(h )arena,原义是“沙”或“沙地”。在古罗马时代(h)arena指罗马圆形剧场中央角斗士格斗的“角斗场”,上有沙土覆盖,用以吸血,因为彼此用剑角斗或与野兽搏斗总是免不了血染沙场。这种野蛮性娱乐可能是从意大利中部古国伊特鲁亚( Etruria)传人罗马的。arena今天已丧失了“沙”的含义,泛指“竞争场所”或“活动场所”,如circus arena(马戏场),boxing arena(拳击场),arena of politics(政治舞台)等。
arena:竞技场
arena是古罗马和古希腊圆形剧场中央的竞技场地,比赛相当残酷,常采取人与狮子搏斗,赛前在竞技场上厚厚地铺一层harena(沙土),用来浸吸受害者的血,久之harena便成了“竞技场”的代名词。后来的圆形剧场也都按传统习惯以沙土铺地,随着语言的发展;去掉了首字母h,成了今天的arena.今天,这个词还可以指其他竞争场所,如战场,政治舞台等。
circus:马戏团
circus起初指的并不是包括人、马、道具在内的“马戏团”,而是指“圆形的马戏场”。Circus是从希腊语kirkos(环、圈)转化来的。后来,circus的含义渐渐扩展,由“环形场地”而指“马戏表演”,继而又指连人带马的“马戏班子”。
laurels:名声,荣誉,光荣
Laurel(月桂树)是一种可供观赏的常绿乔木,树叶互生,披针形或者长椭圆形,光滑发亮;花带黄色,伞形花序。laurels指用月桂树叶编成的 “桂冠”。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用月桂树的树叶编成冠冕,献给杰出的诗人或体育竞技的优胜者,作为奖赏,以表尊崇。这种风尚渐渐传遍整个欧洲,于是laurels代表victory,success和distinction.
欧洲人这种习俗源远流长,可上朔到古希腊神话。相传河神珀纳斯(Peneus)的女儿达佛涅(Daphne)长的风姿卓约,艳丽非凡。太阳神阿波罗为她的美所倾倒, 热烈追求她,但达佛涅自有所爱,总是逃避权利很大的太阳神的追求。一天,他俩在河边相遇,达佛涅一见阿波罗,拔腿就跑,阿波罗在后边穷追不舍,达佛涅跑得疲乏不堪,情急之下只好请她父亲把她变成一株月桂树。阿波罗非常感伤,无限深情地表示:“愿你的枝叶四季长青,装饰我的头,装饰我的琴,让你成为最高荣誉的象征”。他小心得将这株月桂树移植到自己神庙旁边,朝夕相处,并取其枝叶遍成花冠戴在头上,以表示对达佛涅的倾慕和怀念。
因此,古希腊人把月桂树看做是阿波罗的神木,称为“阿波罗的月桂树”(The Laurel of Apollo)。起先,他们用月桂枝叶编成冠冕,授予在祭祀太阳神的节目赛跑中的优胜者。后来在奥林匹亚(Olympia)举行的体育竞技中,他们用桂冠赠给竞技的优胜者。从此世代相传,后世欧洲人以“桂冠”作为光荣的称号。
由于阿波罗是主管光明、青春、音乐和诗歌之神,欧洲人又把源自“阿波罗的月桂树”的桂冠,献给最有才华的诗人,称“桂冠诗人”。第一位著名的“桂冠诗人”就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先驱者。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rch,1304-1374)。他的代表作<抒情诗集>,全 部为14行诗体,系诗人献给他心中的女神劳拉的情诗(彼特拉克喜欢了劳拉一辈子,但是劳拉从来都不知道),抒发他对恋人的爱情,描写大自然的景色,渴望祖国的统一。这部被称为西方“诗三百'的诗集,虽不能与我国古代<诗经>相提并论,但不失为世界文学的瑰宝。
中古时代英国的大学,也曾授予过“桂冠诗人”的称好,但是这只是一种荣誉称号,而非目前含义的类似职务,学衔的专用名称。
作为专名的“桂冠诗人”(The Poet Laureate,也称The Laureate),系英国王室赐予御用诗人的专用称号,从17世纪英皇詹姆士一世(James I,1566-1625)开始,延续到现在,已历三个世纪了。凡获得“桂冠诗人”称号者,可领取宫廷津贴,每遇到王室喜庆或官方盛典时,都要写作应景诗以点缀和宣扬喜庆事件,歌功颂德,粉饰升平。17世纪,在英国被封为第一位“桂冠诗人”的是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1631-1700),他一生为贵族写作,美化君主制度,不过他创造的“英语偶句诗体”,成为英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从1670到1972这三百年间,英国王室相继封了17位“桂冠诗人”年限最长的是19世纪的浪漫诗人阿弗里德·丁尼生(Alfred Tennyson,1809-1892),他从1850年获得这个称号一直到逝世,长达42年,算是“终身桂冠诗人”了。英国最近的“桂冠诗人”是约翰·本杰明(John Benjamin)。其实,所谓“桂冠诗人”大部分是徒具虚名的,在英国文学史上享有盛名者极少;就象中国封建时代的“钦点状元”,从公元960到1904(清关绪30年最后一届科举止)近1000年,历代状元341名,在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寥寥无几。
Win Laurels:获得荣誉;赢得声望
Gain Laurels:获得荣誉;赢得声望
Look to One's Laurels:爱惜名声;保持记录
Rest on One's Laurels:坐享清福;光吃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