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化身):印度教中神灵降临人间的化身
一部3D科幻大片《阿凡达》让很多人记住了avatar这个英语单词。不过,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单词并非导演杜撰的,而是来自梵文,是印度教中的一个重要术语。
avatar来自梵文avatarana,由ava(off,down)+tarati(cross over)构成,字面意思是“下凡”,指的是神灵降临人间的化身,通常特指主神毗湿奴(VISHNU)下凡化作人形或者兽形的状态。印度教传说毗湿奴有10个化身,其中有9个已经降临世间,最后一个化身会在世界末日降临。
电影《阿凡达》中的avatar是地球人的精神所占据并控制的外星人肉体,与印度教 中的avatar含义相差甚远。因此,电影《阿凡达》在上映之前就遭受了印度教团体的强烈抗议,声称电影名字玷污他们的宗教。世界印度教协会主席曾要求导 演卡梅隆做出声明,澄清这部3D科幻影片的名字与印度教及其信仰毫无任何关系,重名只是一个巧合。
在网络时代,avatar又有了一个新的意思——个人在网络虚拟环境中的化身,即代表用户形象的图像,即常说的“头像”或“个人秀”。
avatar:['ævətɑː]n.化身,神灵的化身,头像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avatar 词源,avatar 含义。
satyr(色情狂):希腊神话中好色的羊人萨提
萨提(Satyr,又译为“萨堤尔、萨梯、萨缇”)是希腊神话中一种半人半羊的怪物,与潘神有点类似,长有羊角羊耳和羊的后脚,经常与潘神及酒神一块相伴出游嬉戏。萨提嗜酒、好色,代表了羊群强大的繁殖能力,以高超的性技巧和不知满足的性欲而著称,在早期希腊的图像中往往把它们画出全裸或仅遮下体的人形。因此,在英语中,萨提的名称成了色情狂的代名词。
萨堤尔在酒神的身旁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所以古希腊人在酒神节上也表演歌舞来纪念萨堤尔,称为羊人剧或萨堤尔剧。
satyr: ['sætə] n.色情狂,好色之徒,萨提
satyric:[se'tɪrɪk] adj.好酒色的
satyriasis:[,sætɪ'raɪəsɪs] n.男性色情狂,求雌癖
blur:模糊
发音释义:[blɜː] v.涂污;弄脏;(使)变模糊n. 污迹,污斑; 模糊不清的事物
在图像处理中,blur(模糊化)是一种常见的处理。你不想别人看清的地方如脸上的粉刺啥的,都可以blur掉。
助记窍门:blur→谐音“不露”→模模糊糊的,不显露出来。
衍生词:blurry(模糊的)
digraph:双字母
di-, 二。graph, 写,字母,图像。
graph:图像
来自PIE*gerbh, 刮,刻,切,词源同carve,graph. 后指文字,图像。
graphics:图像
来自graph, 文字,图像。
graphite:石墨
来自graph, 文字,图像。后指用于书写的石墨。
icon:图像,偶像,圣像
来自拉丁语icon,圣像,神像。最早用于描绘耶稣等圣人的神像,引申词义偶像,图像。
iconography:图像学
icon,图像,-graphy,写,学说。
iconology:象征手法
icon,图像,-logy,学说。引申词义象征手法。
morph:图像平稳变换
缩写自metamorphosis,变形,改变。后用于电影术语图像平衡变换。
pixel:像素
词根-pix-指“绘画”,它的更常见形式是-pict-,同根词如:picture(图画)、depict(描绘)、pictograph(象形文字)等;-el来自单词element(元素)的前两个字母,所以字面含义为“图像的元素”,即“像素”。
emoji:表情符号
emoji源于日本,是日语“绘文字”的音译,绘(e = 图片),文字(ji = 字符,moji = 文字),这种图像化的符号在1999年被开发出来并在日本流行。很快,emoji走出日本,席卷全球。
emoji的创造者是日本人栗田穰崇(Shigetaka Kurita),他将目光投向儿时的各种元素以获取灵感,如日本漫画和日本汉字等。“日本漫画中有许多不同的符号。漫画家会画出一些表情,表现一个人满头大汗或是迸发出一个想法时头上出现一个灯泡。”同时,从日本汉字中他获得了一种能力,用简单的字符来表达“秘密”和“爱”等抽象概念。
reprographics:复印术
缩写自 reproduce,复制,graphics,图像学。
statue:雕像,塑像
来自拉丁语 statua,雕像,塑像,图像,来自 stare,站立,词源同 stand,st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