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ea(狠毒女人):由爱转恨的复仇女巫美狄亚
美狄亚(Medea)是希腊神话中的科尔基斯公主,伊阿宋的妻子,神通广大的女巫。 希腊英雄伊阿宋(Jason)为了夺回王位,率领赫拉克勒斯等众多英雄,乘坐阿尔戈号大船前来盗取金羊毛。美狄亚与他一见钟情。为了帮助自己的心上人,她背叛了父亲,施展巫术降伏了守卫金羊毛的公牛和毒龙,盗走了金羊毛。当父亲率领军队追来时,她残忍地杀死了弟弟,并将其碎尸扔入海中,然后乘父亲忙着收尸之际,与伊阿宋逃回了希腊。
伊阿宋和美狄亚回到希腊,发现伊阿宋的父亲已经被篡位的叔父珀利阿斯害死。为了复仇,美狄亚向珀利阿斯的两个女儿谎称自己拥有返老还童的法术。珀利阿斯的两个女儿上当了,配合美狄亚将珀利阿斯扔进大锅里活活烫死。伊阿宋和美狄亚因此被逐,流亡至科林斯。然而,在科林斯,伊阿宋却背叛了美狄亚,欲同科林斯公主结婚,将美狄亚驱逐出去。走投无路、悲愤难抑的美狄亚制定了残忍的报复计划,毒死了公主新娘和她的父亲,又亲手杀死了自己和伊阿宋所生的两个儿子,留下了失去新娘、断绝子嗣的丈夫伊阿宋独自痛苦的生活。
古希腊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根据传说编写了著名剧作《美狄亚》,使美狄亚这个人物形象广为流传。从此以后,美狄亚的名字Medea成为了“狠毒女人”的代名词。而伊阿宋的名字Jason成了“负心汉、薄情郎”的代名词。
Medea:[mi'diə] n.美狄亚,狠毒女人
Jason:[ˈdʒeɪsən]n.詹森,伊阿宋,负心汉。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Medea 词源,Medea 含义。
Union Jack:英国国旗
来自Union Flag的别称,Jack为Jacobus的昵称,James对应的拉丁人名。通常认为来自1603年英格兰伊丽莎白女王过世后,由于没有子嗣,王位继承人顺延至其表亲苏格兰国王James VI,因此James VI同时成为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君主,其新制作的国旗称为Union Jack.
heir:继承,继承人,后嗣
来自拉丁语heres,继承人,词源同heredity,heritage.引申词义后嗣,子嗣。
Jacobean:詹姆斯一世时期的
Jacob,即17世纪初英国国王詹姆一世,因当时英格兰伊丽莎白女王无子嗣,遂指定当时的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为继承人。1603年,伊丽莎白女王驾崩后,詹姆斯六世同时继任英格兰国王,称为詹姆斯一世,英格兰和苏格兰因此成为统一国家,詹姆斯一世执政的这段时期即詹姆斯一世时期。
Jacobite:詹姆斯党人
Jacob,代指詹姆斯二世,-ite,集合名词后缀。指英国历史上1688年拥护被废的英王詹姆斯二世及其后嗣的人。详见英国历史光荣革命。
rostrum:讲坛,演讲台
该词系拉丁语借用词,愿指“鸟嘴”。公元前338年古罗马征服了安齐奥(Anzio,旧名Antium),将被俘战船上取下的喙形船首作为战利品运回罗马,并用它们来装饰古罗马广场( the Roman Forum)的演讲台。这些船首因形似鸟嘴,故罗马人称喙形船首为rostra(rostrum的复数形式),随后将古罗马广场的演讲台也称作Rostra。不少罗马演说家曾经登上Rostra发表演说,古罗马政治家、演说家、哲学家西塞罗(Cicero,106 - 43BC)就曾在这个Rostra发表反安东尼演说。恺撤(Julius Caesar)被刺杀后,他逃离罗马,不久遭追捕并被杀害,首级和双手被砍下送回罗马悬于Rostra示众。嗣后,rostra 一词被逐新用以泛指“演讲台”。18世纪rostrum(rostra的单数形式)从拉丁语中被引入英语,也用以泛指“演讲台”或“讲坛”。
quisling:卖国贼,内奸
源自挪威政客、挪威法西斯党党魁Vidkun Quisling(奎斯林1887 - 1945)的姓氏。1931 - 1933年Quisling任挪威国防部长,曾因镇压水力发电厂工人的罢工运动而声名狼藉。1933年他辞去政府职务,建立法西斯民族统一党,主张取缔共产主义和工联主义。1939年他与希特勒会晤,竭力怂恿德国占领挪威。 1940年协助德国侵占了挪威.1942年充当傀儡政府总理,1945年法西斯德国在挪威的统治瓦解后以叛国罪及其它罪行被处决。由于他可耻的叛国行为,他的大名Quisling在德国侵入他的国家6天后,即1940年4月15日,就被作为“内奸”、“卖国贼”的代名词出现在伦敦的《泰晤士报》上。有一篇文章评论说,瑞典应警惕在国内可能存在Quisling式的内奸。从那时起Quisling就进人英语之中,并且很快地成为一个普通名词,首字母也由大写变为小写母该词之所以如此迅速地被英语所吸收,正如1940年4月《泰晤士报》指出的,很可能是该词本身就带有贬抑含义。英语中有若干个首字母为q的词,如questIonable(靠不佳的),queru-Lous(抱怨的),quavering(颤抖的),quivering(颤抖的),quibbling(含糊其词的),quagmire(泥潭,困境),qualm(疑惧),quackery(江湖骗术),queasy(令人作呕的)等均为贬义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quisling 一词在英国使用得十分广泛,像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英国小说家和新闻记者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 - 1950)、英国作家威尔斯(H.G.Wells,1866 - 1946)等卓绝人物都在其战时作品中用过该词。它常常被用作形容词,如quisling intellectuats(卖国知识分子),quisling government(卖国政府),quisling newspapers(卖国报纸)等。嗣后,从quisling 一词还逆生出动词quisle(当卖国贼),派生出quislingism(卖国,通敌)。
quack:嘎嘎(鸭叫声),江湖郎中
英语有两个quack,一指“嘎嘎”(鸭叫声),这是个拟声词,仿鸭子的叫声构成;一指“冒牌医生”、“江湖骗子”或“江湖郎中”,这是个缩略词,在16世纪原作quacksalver,直接借自早期现代荷兰语quacksalver(现作kwakzalver)。quacksalver意指“庸医”或“江湖医生”,因为此类人总是沿街地叫卖药膏(salve)及“万应药”等假药,并像鸭子那样嘎嘎叫(quack)地吹嘘这些药能治百病来骗钱害人。嗣后quacksalver被缩略为quack。早在1830年quack在美国英语也被称作medicine man。
philistine:缺乏教养的(人),市侩的,平庸之辈
原为《圣经·旧约》中一古代民族名,汉译作“非利士人”或“腓力斯人”o公元前12世纪非利士人(the Philistines)在以色副人到达前不久定居于今巴勒斯坦西南海岸地带,建立了一个基督教《圣经》中称作非利士( Philistia)的古国。我们今天所用的Palestine(巴勒斯坦)一词就意含“非利士人之地”。非利士人很早就掌握了炼铁技术。他们凭借先进的武器不断扩张,屡次战胜了与之争霸的以色列入,曾于公元前1050年左右占领以色列入的部分山区,但最后于公元前10世纪为以色列王大卫所败。因此,在《圣经》中非利士人是以色列人的大敌,被描绘成野蛮好战的民族。然而,philistine 一词直到好几个世纪之后才进入语言之中。1693年(一说1 689年)在德国大学城耶那(Jena)发生了一起城镇居民与大学师生之间的流血争斗,在这一事件中有数人丧生。一位牧师在葬礼上致悼辞,对那些无知的居民宣讲教育的重要性时,引用了基督教《圣经·旧约》《士师记》(]udges)第16章中的一句话:“The Philistines be upon thee,Samson!”(参孙哪,非利士人逮你来了!)这是士师参孙(Samson)的情妇大利拉(D~dilah)趁参孙熟睡之际让人剃除他头上七条发绺后虚情假意对他说的。Philistine的德语对应词Philister立即在德国大学生中流行起来,他们用它来指缺乏教养的城镇居民。又过了约两个世纪,1869年英国诗人和评论家阿诺德(Matthew Arnold,1822 - 1888)在其论著《文化与无政府状态》(Culture andAnarchy)第1章中用了从德语PhiLister移译的Philistine 一词来指“投有文化教养的人”或“平庸之辈”。他枉书中这样写遭:‘‘The people who believe most that our greatness and wel-fare are proved by our being very rich. and who most give their lives and thoughts to becoming rich, are just the very people whom we call Philistines."从此以后,Philistine就在英语中广为使用,逐渐变为一个普通名词,首字母也由大写变小写,而且常用作形容词,表示“缺乏教养的”等义。
正如以色列人把与他们为邻的非利士人看作是野蛮好战的民族一样,古雅典人对皮奥夏人(Boeotian)也持类似看法。皮奥夏( Boeotia)乃古希腊一具有独特军事、艺术和政治历史的地区。但雅典人认为皮奥夏人对文学艺术一无所知,像牛一样愚钝。嗣后,Boeotian作为Philistine的近义词进入了英语,表示“没有文化教养的(人)”、“迟钝的(人)"等义,但该词远不如phiListine常用。其吏,诗人品达(Pindar)和传记作家普卢塔克(PLutarch)等古希腊名人都是出自该地区的。
person:人
古罗马和古希腊的戏剧演员往往在一场演出中扮演几个不同的角色。他们每换一个角色,就换上一个不同的假面具。面具在拉丁文中作persona。嗣后,persona的词义引申为“角色”或“剧中人”。,英语至今还时而将该拉丁词用于此义。莎士比亚有一句名言“整个世界乃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人和女人仅是演员而已”(All the world's a stage,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我们每个人确实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据此比喻,persona又从“剧中人”进而延伸为现实中的“人”。英语里person这个普通不过的单词就是来源于persona的。它在13世纪通过法语加阳州已进入英语后演变出两种形式:一为parson,用以指“牧师”,一为person指“人”。男女平等主义者竭力主张用person来代替他们所谓的男姓词成分man,如把chairman(主席),salesman(售货员)等改成chairperson, salespersono具有讽刺意味的是person的词源persona在拉丁语中乃是一个阴性名词,当然也就算不上是中性词了。
pants:裤子,衬裤
该词在美国口语中指“长裤”,而在英国英语中则指“衬裤”或“内裤”。它源自公元4世纪意大利一位圣徒Pantaleone(潘塔莱奥内)的大名。Pantaleone是个医生,信仰基督教。他为穷人看病,从不收费。公元305年他被罗马人判处死刑,据传行刑人砍了六次才把他的头砍了下来。按字面解释,他的名字中的leone相当于英语lion(狮子),Pantaleone列含有ail lion(勇武)之意。嗣后,Pantaleone被威尼斯人尊奉为医生的保护神和威尼斯城的守护神,Pantaleone 一词最后还逐渐成了威尼斯人的绰号。16世纪意大利即兴喜剧中有一瘦削愚蠢的老威尼斯商人Pantaloon(亦作Pantalone)也是得名于Pantaleone的。这位傻老头每次登场总是身穿一条式样独特的紧身马裤,模样滑稽,令人捧腹,是个特别讨人喜欢的角色。初时,Pantaloon仅被用来喻指喜剧丑角。但没过多久,丑角穿的长裤人们索性也称之为Pantaloons了。17世纪初期pantaloons进入英语之后,被缩略为pants,泛指“裤子”。此后,pants在美国口语中使用日渐广泛,并逐渐取代了trousers一词,其指小形式panties则被用来指“(妇女穿的)短衬裤”。
pander:拉皮条者
该词源出希腊传说里一位英雄Pandarus的大名。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Iliad)中,希腊人围攻特洛伊城时他率领利西亚( Lycian)军队与特洛伊人协同作战。由于他用暗箭射伤了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斯(Menelaus),破坏了特洛伊和希腊人之间的停战协定,最后被狄俄墨得斯( Diomedes)所杀。可是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薄伽丘( Boccaccio,1313 - 1375)所写的关于特洛伊王子特洛伊罗斯(Troilus)和希腊祭司的女儿克雷西达( Cressida)的爱情故事中,Pandarus却是情人间的牵线人。以后在英国诗人乔叟的笔下,Pandarus也以同一身分在这个爱情故事中出现。17世纪初,莎士比亚的戏剧《特洛伊罗斯与克雷西达》问世后,Pandarus的大名开始被用以喻指“拉皮条者”、“诱人做坏事者”,在该剧中被拼作pandar。嗣后因受后缀-er的影响词形变为pander,并还可作动词用,表示“拉皮条”、“怂恿”、“勾引”等义。
nepotism:重用亲属,裙带关系,任人唯亲
该词起源于意大利。中世纪,在罗马天主教会中重用亲属之风盛极一时。主教们,尤其是教皇,因无子嗣,常常凭借权势偏袒乃至重用其私生子或侄甥,委任他们为教士,甚至授予他们待遇优厚的各种高级神职。15世纪一位臭名昭著的教皇一亚历山大六世(Pope Alexander VI.1431 - 1503)将自己亲戚安插在教会最高职位上,例如为巩固其权力他竟然任命年仅16岁的私生子博尔吉亚(Cesare Borgia)为大主教,任命年轻的侄甥乔凡尼( Giovanni)为主教。他任人唯亲的这一做法影响极坏,招致广泛的批评和指责。在英语中侄甥作nephew,教士的私生子也婉称nephew,该词源于拉丁语nepos;而重用私生子或侄甥则被世人戏称为nepotism,它源出意大利语nepotismo。嗣后,nepotism不再囿于nephew,而用以泛指“重用亲属”,“任人唯亲”,或表示“裙带关系”。
mermaid:美人鱼
这个词可以分解为两部分:mer和maid。mer是由拉丁文mere(海)演变来的,而maid则是“少女”的意思。所以用眦表示“美人鱼”的mermaid 一词实际暗含“海里少女”之意。嗣后,人们按类比构词法又造出了merman 一词来表示“雄性人鱼”。
mausoleum:陵墓
纪元前353年小亚细亚西南部卡里亚(Caria)王国的僭主Mausolus去世时,王后Artemisia悲恸欲绝。在国王遗体火化后,她用水拌和骨灰含泪饮下。随后,为纪念国王她大兴土木,按国王生前的设计在首都哈利卡纳苏斯( Halicarnassus,即今土耳其Bodrum)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陵墓。据史书记载,该陵墓用大理石建造,高约135英尺,七部呈金字塔形,四周为36根柱子的柱廊,柱子之间塑有巨大雕像,其中包括国王和王后的雕像,并且饰有各种珍奇艺术品。这座精心建造的壮观陵墓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与埃及金宇塔、巴比伦空中花园等齐名。可惜的是,它在世间存在了近一千几百年,于1375年一次强烈地震中塌陷了。15世纪占领哈利卡纳苏斯的十字军将多数石料移用于城堡的建造。到了1 9世纪中朔,英国考古学家查尔斯·牛顿爵士(Sir CharlfSNewton)对这一历史文物进行了发掘,掘出了国王及王后等人的塑像。他把这些文物献给了大英博物馆,至今仍然陈列在那里。
古希腊人照国王的名字Mausolus将该陵墓命名为Mausoleion,嗣后古罗马人称之为Mausoleum。英语拼写即取自于后者。今天mausoleum 一词用以表示广义的巨大宏伟的陵墓,如列宁陵墓( the Lenin Mausoleum),中山陵(Dr.Sun Yat-sen's Mausoleum).
influenza:流行性感冒
该词直接借自意大利语。1743年在罗马突发了一场传染病,据认为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流行性感冒”。它来势凶猛,而且蔓延极广,扩及整个欧洲大陆和隔海的英国。据说由此还引发了瘟疫和鼠疫。当时罗马人十分相信占星术,认为这是星体影响所致,所以把这场流行病称作influenza,在意大利语是“影响”的意思,相当于英语influence。英语把该词借了过来,用以表示“流行性感冒”。嗣后,influenza在口语中被缩略为flu。这一简略形式的文字记录始见于英国桂冠诗人骚塞(Robert Southey,1774 - 1843)1839年的一封信中。他按19世纪英语拼写法将flu拼为flue:“l've had a pretty fair share of the flue.”(我也染上丁相当重的流感。)
incubus:梦魇般的精神压力,沉重的负担
古罗马人把噩梦归因于梦淫妖。梦淫妖有男女之分,趁女子在睡梦中与之交合的男妖称为incubus。女子做的一种伴有压迫感或窒息感的恶梦便被认为是由incubus所引起。这种迷信在中世纪非常流行,女人若生怪胎竟也被认为是incubus与之交合所致。incubus一词来源于拉丁语incubare‘lie on’(躺在或躺到…上)。趁男子在梦中与之变合的女妖则称succubus,它来源于拉丁语succubare‘lie under’(躺在或躺到…下)。incubus曾一度指“梦魇”、“恶梦”,但嗣后为nightmare所取代。在现代英语中,incubus多喻指“梦魇般的精神压力”或“沉重的负担”。(参见nightmare)
horde:一大群,一帮
horde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士耳其语ordu‘camp’,原指游牧部落的单位。该词是随着突厥诸民族(Turkic peoples)的迁徙活动被吸收到欧洲的许多语言之中的。俄语作orda,波兰语作horda,通过波兰语进入德语和法语,均作horde,最后来到英语之中,也作horde。在英语中horde原指入侵欧洲的蒙古游牧部族。13世纪成吉思汗之孙拔都(Batu)率领蒙古军队征服了东欧,因拔都的帐篷是金色的,故其所率军队被称为Golden Horde(金帐汗军)。嗣后, horde就被用以泛指“游牧民族”、“游牧部落”,也指“一大群(人等)”,“一帮”,但总带贬抑色彩。
greenroom:演员休息室
伦敦西区特鲁里街剧院(Drury Lane Theatre)乃最古老的英国剧院,在17世纪末该剧院的演员休息室是漆成绿色的,据说是为了让长时间处于舞台强光照射下的演员眼睛能得到休息。嗣后,greenroom也就因此逐渐成了“(剧场的)演员休息室”的代称。
grapevine:小道消息
grapevine本意是“葡萄滕”,也可作“谣言”或“小道新闻”解。两个词义之间似乎没有什么关系,它们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呢?
追根溯源,grapevine产生新义恐怕要首先归因于电报发明家奠尔斯(Samuel Morse,1791 - 1872)。莫尔斯原是画家,后来改行,立志从事电报的发明研究。为了完成用电传递信息的伟大使命,他耗费了整整10年心血才把电报研制成功。1844年5月24日奠尔斯从华盛顿向40英里外的巴尔的摩发出电文,结果试验获得极大成功。这是人类首次进行的长途电报通讯。电报诞生后,美国各地纷纷建立起电报线路。然而,由于缺乏经验,加之技术低劣,所架电线多半七歪八扭。有人遂以grapevine(葡萄滕)喻之。于是出现了短语by the grapevine,意思是“用电线(通讯)”。
许多词源学家认为,若不是发生了始于1861年的美国南北战争,上述短语过不多久就会消失。战争爆发后,军事指挥官开始用电报传递战报。与此同时,怪事也随之发生。除了真实报道外,各种流言蜚语也不胫而走,致使人们真伪难辨。于是人们相信各地都存在着grapevine telegraphs(传递消息的秘密途径)。匿迹一时的短语by the grapevine也再度活跃起来。不过,此时该短语中的grapevine已经获得与grapevine telegraph相同的含义,即“传递消息的秘密渠道”。嗣后,grapevine的词义进而引申为“小道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