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cle(肌肉):像“小老鼠”一样的肌肉
大家有没有发现英语单词muscle(肌肉)和mouse(老鼠)长得有点像?其实这两个单词还真有渊源。英语单词muscle来自拉丁语musculus,是mus(老鼠)的指小形式,其实就是“小老鼠”的意思。之所以有这种说法是因为古罗马人觉得人体中的肌肉很像一只一只小老鼠。无独有偶,希腊语和德语中,“肌肉”和“老鼠”就是同一个词,阿拉伯语中的“肌肉”和“老鼠”的拼写也很接近。
muscle:['mʌs(ə)l] n.肌肉vt.加强,使劲搬动,使劲挤出vi.使劲行进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muscle 词源,muscle 含义。
dictator(独裁者):古罗马的独裁官
英语单词dictator直接来自拉丁语,由dictare(dictate,命令,口述)+or(人)构成,字面意思就是“下命令的人”,原本是古罗马的政治职务“独裁官”。
古罗马人民推翻暴君塔克文后,意识到了一人独裁的坏处,便开始实行共和制,每年选举两位执政官担任最高行政长官,任期只有一年。两人相互制衡,避免一人独揽大权。然而,这种政体虽然有效保障了权力的相互制衡,但有一个弊端无法避免,那就是当两名执政官的意见无法达成一致时,便无法开展工作。针对这个弊端,聪明的古罗马人又发明了“独裁官”这种制度加以补充。
“独裁官”是古罗马共和国时期的非常任长官,是国家处于紧急状态时由元老院任命的独裁人物。在任何情况下,独裁官的数量绝不能超过一位。独裁官享有超越法律的权力,无须为他的任何行为承担法律后果,以便独裁官可以不受任何掣肘,全力以赴地运用自己的权力和智慧来拯救国家于危难中。
最初的独裁官都是战事独裁官,任期最长不得6个月。一旦任务完成,此人将卸去独裁官的职务,权力交还给元老院。历史上任期最短的独裁官是古罗马传奇英雄辛辛纳图斯,他在田间劳作时临危受命,担任独裁官,指挥罗马军队抗击外敌入侵。打败敌人后他便辞职返回农庄,只担任了16天的独裁官。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为了对抗迦太基的战神汉尼拔,罗马元老院曾经两次任命费边担任战事独裁官。
但在共和国后期,古罗马的独裁官制度逐渐变味。苏拉当政之后,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军队,迫使公民大会委任他担任任期无限的“共和体制独裁官”,除了享有战事独裁官的全部权力之外,还不受时间的限制。凯撒大帝则在五次担任独裁官后,最后担任“终身独裁官”,最后被担心他颠覆共和制度的元老院议员们刺杀身亡。
在西方历史上,dictator(独裁者)和dictatorship(独裁政体)的感情色彩经历了从褒义词到中性词再到贬义词的重大变化。古罗马共和国早期的独裁官被视为拯救国家的大英雄,享有比执政官还要高的荣耀。因此,后世的一些政治家也以“独裁官”自称,如意大利建国三杰之一的加里波第在意大利统一运动中就曾自任独裁官。到了20世纪后,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和德国的希特勒都大力推行独裁政体,以独裁者自居,使得dictator(独裁者)和dictatorship(独裁政体)彻底成为一个贬义词。
在汉语中,与dictatorship对应的有两个感情色彩不同的词:贬义词“独裁”和中性词“专政”。但在现代西方人眼中,无论你使用的是“独裁”还是“专政”,对应的都是dictatorship,是一个贬义词。
dictator: [dɪk'teɪtə] n.独裁者,独裁官
dictatorship:[dɪk'teɪtəʃɪp] n.独裁政体,专政
dictation:[dɪk'teɪʃ(ə)n] n.听写,口述,命令
duke(公爵):罗马帝国时期的蛮族军事统帅
在古罗马时代,由日耳曼或凯尔特蛮族出身而作为雇佣军为罗马军队所用的将帅,由于没有正式的罗马军衔而统称为Dux,这就是英语单词Duke(公爵)的来源。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各部族的军事领袖成为欧洲各小国的国君,其中许多就以Dux为称号,他们统治的小国就被称为“公国”(duchy)或“大公国”(Archduchy)。直到近代,意大利和德国统一之前的很多小国都以此为称号。这些小国的国君一般翻译为“大公”。
欧洲现存的独立公国是卢森堡和安道尔公国。历史上的其它公国经过合并和并吞,逐渐丧失独立性,成为国家的一部分,其统治者也演变成了由国王授予的爵位,即“公爵”(Duke)。在欧洲各国,公爵都是最高爵位之一。
英国的公爵爵位出现很晚。1337年,爱德华三世把康沃尔郡升为公国,将公爵爵号授予年方7岁的“黑太子”爱德华。为突出公爵特殊地位,以后多年里除女王配偶和王子外,其他王亲国戚均不许称王,最高可获公爵爵位。自从1483年建立诺福克公国以后,公爵爵位开始授予王亲以外者,但很少建立公国。而且能获此最高爵位者多是军功显赫的统帅。
duke:[djuːk] n.公爵
duchy:['dʌtʃɪ] n.公国,公爵领地
duchess:['dʌtʃɪs; -es] n.公爵夫人,女公爵
frank(直率的):直率的法兰克人
法兰克人(Frank)是欧洲民族大迁徙时期入侵罗马帝国的日耳曼民族的一支,因为最初居住在莱因河北部法兰西亚(Francia)地区而得名。他们建立了中世纪初期欧洲最大的基督教王国,其领土涵盖了当今的法国和德国。法国的国名France也是源自Frank。
法兰克人性格粗犷豪放,对人坦诚,说话直言不讳。十字军第一次东征时,当时的东罗马皇帝的女儿在其著作《亚历克西亚德》就描写了一位法兰克贵族。当时,在朝见东罗马皇帝时,所有的十字军贵族都站着,只有一名法兰克贵族大大咧咧地坐在一把椅子上。带队的国王赶紧让他站起来,他还嘟囔着为啥皇帝一个人坐着。皇帝后来问他的家乡和出身,他毫不谦虚地说自己是法兰克人,出身贵族,还说自己在老家从未遇到敢向他挑战的人。正因为法兰克人这种鲜明的个性,英语单词frank逐渐衍生了“直率的、坦白的”的意思。
frank: [fræŋk]adj.坦白的,直率的,老实的
biscruit:饼干
最早的饼干是专供海上航行吃的,为防饼干迅速变质,初烤之后还要回炉再烤,使它变干变脆。意指“饼干”的biscuit一词从字面讲就有“烘烤两次”的含义,14世纪源自中世纪法语pain bescuit‘twice-cooked bread’(烘烤两次的面包)的第二成分bescuit(bis-‘twice’+cuit‘cooked’)。biscuit旧时有seamen's bread(海员面包)之别称。它的构成和德语借用词zwieback(烤面包片)极为相似。zwieback由zwie‘twice’和backen‘bake’两部分合成,也含有“烘烤两次”之义。
beggar:乞丐
beg(乞讨)由beggar(乞丐)逆生而来,许多关于英语构词法的书都谈及这一点,可是beggar的由来却鲜为人知。公元12世纪列日(Liege,今比利时东部城市)有一个天主教神父,因其口吃,人称Lambert le Begue,意即Lambert the Stammerer(结巴Lambert)。他在荷兰和比利时创建丁一个名为Beguine的半世俗女修道会(the Beguine Sisterhood).其成员,人称Beguine,可以结婚,也可重返世俗。她们在低地国家和德国、法国、瑞士及意大利等国曾经恬跃一时。随后在荷兰、比利时等低地国家又相继出现了若干个性质类似的宗教团体修道兄弟会(monastic fraternities),其成员无须立誓,故亦可随意返俗,还可拥有私人财产,人们根据Lambert le Begue的大名称之为Beghard。他们中有不少人是靠施舍物或救济金为生的,另有一些小偷、乞丐常常冒称Beghard四处行乞,因此Beghard名声不佳。古法语中有个意指“乞丐”的词begard便是据Beghard产生的,嗣后英语借用了该词,作beggar。因此,一般认为beggar来源于Beghard。
clean:清洁的,干净的;洁白的
从词源来讲,英语的clean(干净)和德语的klein(小)是同一个词;英语的clean其原义未发生大的变化,但德语的klein从原始意义沿着"干净的→整洁的→优美的→细弱的→小的"的轨迹变为现在的意义。
dog:狗,犬,类似犬的动物,卑鄙的人,小人,坏蛋
dog的词源是一个谜。英语hound(狗)和德语hund(狗)均来自于日耳曼语,dog出现于13世纪,到16世纪完全替代了hound;在欧洲各语言中均找不到英语dog的"宗亲",但英语dog却在16和17世纪被其它各语言借用,来表示各种各样的"狗",例如德语dogge(大狗,獒),法语dogue(猛犬)和瑞典语dogg(斗牛犬)。
garage:车库,飞机库;修车厂
日耳曼语族中的w在罗曼语系中会变为g(u)。史前日耳曼语war-(看管,看护,--与英语ward, warn, beware同源)被古法语(属于罗曼语系)借用为动词garer(停船于船坞,防护,保护),在法语中派生了名词garage,被英语和德语等借用为现代的意义。
词根词缀: gar-(看管,看护) + -age名词词尾,场所
同源词:guard, regard, ward, award, reward, warn, wary, beware, garrison
learn:学习,学会;听到,得到
英语learn(学习)和德语lernen(学习)的词源指向是古印欧语leis-(轨迹),意为“获得知识靠追溯前人的轨迹”;与德语lehren(讲授)、荷兰语leeren(讲授,学习)、瑞典语löra(讲授,学习)和丹麦语lære(讲授,学习)的词源指向非常接近;英语也有这样的词汇lere(讲授),消失于19世纪,但保留了单词lore(学问,知识)。
同源词:lore
teach:教,教授,教训
来源于原始印欧语deik-(展示)。deik-进入希腊语为deiknunai(展示),是英语paradigm和拉丁语dicere(说,讲)的词源。deik-进入日耳曼语为taik-,派生了英语token和德语zeigen(展示); taik-在日耳曼语中派生的taikjan,是英语teach的词源。
同源词:-dict-, paradigm, token
shower:阵雨;沐浴;送礼会;大量洒落
早在诺曼征服(the Norman Conquest)之前就出现在古英语中,中古英语时词性为schoure,和德语Schauer(阵雨)是同源词。最常用的词义是“阵雨”和“沐浴”,也用于比喻“大量洒落”或“大量地给予礼物”。到了20世纪shower在美国英语被赋予新义“送礼会”。在美国一个女孩即将成为幸运的新娘或即将分娩时,她的好友会为她举办一个shower(party),赠送很多礼物以表达对她的关爱和祝福。Shower分两类:bridal shower(新娘送礼会)和baby shower(分娩送礼会)。在美国按传统shower只为女性举行,地点通常为某人家里,但 baby shower由新娘子的朋友或女傧相安排。会上,女人们会玩无聊的游戏,所送礼物一般为家庭日常用品或性感内衣。在baby shower大家多送玩具、婴儿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