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bel(嘈杂声):圣经中几乎通天的巴别塔
英语单词Babel和Babylon其实指的是同一个城市(古巴比伦),只不过Babel来源于希伯来语,Babylon来源于希腊语。据《圣经·创世纪》记载,大洪水后,诺亚的子孙越来越多,遍布地面。他们向东迁移,在古巴比伦附近定居下来。他们彼此商量说,要烧砖为石,拿石漆为灰泥,建造一座城市和一座通天塔,以传扬其名。由于他们语言相通,齐心协力,很快就建成了一座巨大的城市,高塔也直插云霄,快到天上了。没想到此事惊动了上帝。上帝担心人类办成此事后将狂妄自大,为所欲为,便变乱众人的语言,使大家无法交流,通天塔也因此半途而废。这座城市和塔便被称为Babel,在英语中比喻“嘈杂声”。而来源于希腊语的Babylon在英语中比喻奢华浮靡的城市。
Babel:['bebl] 巴别塔,通天塔,巴比伦
babel:['bebl] n.嘈杂声
Babylon:[ˈbæbilən]n.巴比伦,奢华而罪恶的城市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babel 词源,babel 含义。
bust(半身像):古伊特鲁里亚人的人形骨灰瓮
英语单词bust来自拉丁语bustum,本意是“坟墓、火葬用的柴堆”。古代意大利的伊特鲁里亚人相信逝者死后会在来世超生,并保留生前的习惯。因此人死后被火化,骨灰被放置在一个人形骨灰瓮中,包括一个盛放骨灰的瓶身和一个人头形状的盖子。整个骨灰瓮被安放在布置得像生前居所的坟墓里,生前使用的一系列物品也一同陪葬。受这种丧葬习俗的影响,拉丁语bustum也被用来表示这种人形骨灰瓮,后来被用来表示人的“上半身雕像”。19世纪后还衍生出“胸部”之意。
bust:n. [bʌst] n.半身雕像;胸部
busty:['bʌsti] adj.胸部丰满的,大胸脯的
clue(线索):引导忒修斯逃离迷宫的线团
克里特国王米诺斯的儿子被雅典人杀害。米诺斯替儿子报仇,打败了雅典人,强迫他们每 年给公牛怪米诺陶洛斯进贡七对童男童女。雅典国王埃勾斯(Aegeus)的儿子、英雄忒修斯(Theseus)为了替民除害,自愿作为贡品前往克里特岛。 克里特国王的女儿阿里阿德涅(Ariadne)公主爱上了忒修斯,送给他一把利剑和一个线团。忒修斯进入迷宫,手持利剑杀死了公牛怪,然后顺着线团原路返 回,顺利逃离迷宫。
英语单词clue的来源就与这个故事有关。clue在古英语中拼作clew,原意是“线团”。因为忒修斯是凭借线团逃出迷宫的,所以线团成了他破解迷宫的线索。由此,单词clue就从“线团”引申出“线索”的含义。
clue:[kluː]n.线索,情节
harmony(和谐):希腊神话中的和谐女神哈耳摩尼亚
哈耳摩尼亚(Harmonia)是希腊神话中代表和谐和协调的女神。在罗马神话中对应的神祇为孔科耳狄亚(Concordia)。哈耳摩尼亚的对头是不和女神厄里斯。根据赫西俄德的《神谱》,她是战神阿瑞斯和爱神阿芙洛狄忒私通所生的女儿。
哈耳摩尼亚以其于婚礼所收项链而为人熟悉。当雅典娜把底比斯交给卡德摩斯统治时,宙 斯把哈耳摩尼亚许给卡德摩斯。婚礼上,诸神齐来庆贺。爱神阿芙洛狄忒的丈夫,火神赫淮斯托斯也来参加婚礼,并为新娘献上一件他亲手做的一件无袖长袍和一条 项链。但由于对爱神与战神的痛恨,赫淮斯托斯对项链施加了诅咒,凡是戴上该项链的人都会遭遇不幸。这就是著名的“哈耳摩尼亚项链”。
英语单词harmony就来自哈耳摩尼亚的名字Harmonia。
harmony:['hɑːmənɪ] n.和谐,和睦,协调
harmonic:[hɑː'mɒnɪk] adj.和谐的,和睦的,协调的,和声的n.谐波,和声
Harmonia’s necklace:不祥之物,祸根
May(五月):罗马神话中的春天女神玛雅
和一月(January,以双面门神Janus命名)一样,五月也是一位地道的罗马 神祗命名的。在远古罗马神话中,Maia(玛雅)是专门掌管春天和生命的女神。为了纪念这位女神,罗马人就用它的名字来命名5月(罗马历中的3月),在拉 丁语中称为Maius,意思就是month of Maia。英语中表示“5月”的单词May就源自拉丁语Maius。
May:[meɪ]n.五月
ishmael(弃儿):圣经中被遗弃的以实玛利
《圣经·创世纪》记载,亚伯拉罕(Abraham)的妻子撒拉没有生育,便将自己的侍女夏甲送给丈夫亚伯拉罕作妾,生育了一个儿子,起名叫“以实玛利”(Ishmael),就是“神听见”的意思,因为“耶和华听见了我的苦情”。14年以后,撒拉也生下了自己的儿子以撒。孩子断奶时,撒拉发现以实玛利戏笑以撒,因此她怂恿亚伯拉罕赶走夏甲和她的儿子。亚伯拉罕烦躁不安,但由于以撒是神应许的,而以实玛利不是,所以神命令他照办。次日清早,亚伯拉罕给了饼和一皮袋水给夏甲和以实玛利,打发他们离开。夏甲打算回到埃及,却在途中别是巴的旷野迷路,皮袋的水用尽了,她把以实玛利撇在小树底下,自己离开有一箭之远的距离,天使来援救他们,使她看见一口水井。她后来就居住在巴兰的旷野。以实玛利有12个孩子,做了十二个族的族长。根据圣经对以实玛利子孙居住地的描述,以及古兰经的描述,人们认为以实玛利是阿拉伯人的祖先。
由于以实玛利被亚伯拉罕遗弃,因此他的名字Ishmael就成了“弃儿”的代名词。
ishmael:['iʃmεəl]n.被遗弃的人,社会公敌,以实玛利
pharisaical(伪善的):伪善的法利赛人
法利赛人(Pharisee)是古代犹太人中的一个教派,在耶稣在世期间是犹太人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把持了祭司等宗教职位。“法利赛”在希伯来语中的意思是“分离”,指为保持纯洁而与俗世保持距离。法利赛人在各种洁净的礼仪上拘谨而固执,绝对不向一个“罪人”(在宗教礼仪上不洁净的人)购买任何食物,也决不请罪人去家里,但他们却喜欢去罪人家里教训他人。
耶稣斥责法利赛人的伪善,曾经说他们:“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好像粉饰的坟墓,外面好看,里面却装满了死人的骨头和一切的污秽。你们也是如此,在人前,外面显出公义来,里面却装满了假善和不法的事”(马太福音23:27-28)。
由于法利赛人以伪善而出名,因此从表示法利赛人的单词Pharisee产生了形容词pharisaical,表示“伪善的”。
pharisaical:[ˌfærɪˈseɪɪk] adj.伪善的,讲究虚礼的
king(国王):氏族部落的首领
在现代英语中,单词king往往被翻译为“国王”,表示“一国之君”,然而古代,king其实并没有这么高的地位,仅仅是氏族部落的首领,相当于“酋长”。king来自古英语cyning,与单词cynn(kin,家族,种族)相关,仅仅是“一族之长”(leader of a kin),指的是公元4世纪时入侵不列颠的日耳曼民族的部落首领。当时入侵不列颠的日耳曼民族包括撒克逊人、盎格鲁人和朱特人。后来,这些人在不列颠东南部(即英格兰)建立了七个小国家,或者说是七个部落,包括三个撒克逊人的、三个盎格鲁人的和一个朱特人的。这些部落的首领就是king,这些部落因而被称为kingdom(王国)。后来,这些部落统一为英格兰后,其首领依然被称为king。从此以后,英格兰的男性首领都被称为king,该词也就被译为“国王”了。
king:[kɪŋ] n.国王vt.立……为国王vi.统治,做国王adj.主要的,最大的,最重要的
commando(突击队):南非布尔人的民兵组织
英语单词commando来自南非荷兰语,字面意思是“有指挥的一群人”。这个单词原本指的是南非布尔人的一种民兵组织。布尔人是住在南非的荷兰移民后裔与少量德国人、法国人通婚后产生的白人民族,是南非的主要殖民者。17世纪时,荷兰人在南非建立殖民地之处,为了对付当地土著,殖民当局颁发《commando law》,强制要求所有殖民者在殖民地受到攻击时都必须武装起来,至少配备一匹马和一把枪。这些武装民兵的基本单位就是commando,而这种做法则被称为commandeer。
在19世纪,荷兰殖民者大量涌入南非,殖民地快速扩张,与非洲土著人的冲突日益频繁。为了保障安全,已经获得自由的南非布尔人自愿恢复commando制度,组织起来,与非洲土著人展开武装斗争。在与人数超过己方的非洲土著人的战斗中,布尔人组织的commando逐渐掌握了各种突击和游记战术。
英国殖民者自从18世纪末期登陆南非后,与已经扎根南非的布尔人之间展开了长达百年的争夺,先后爆发了两次战争,史称“布尔战争”(1880-1881年、1899-1902年)。在战争中,布尔人利用自己的commando制度,与占人数优势的英国军队展开了游击战。分成小股的布尔人commando利用自己的机动性、枪法和对地形的了解,对英国军队屡屡展开偷袭并得手。英国军队最后不得不依赖碉堡战术、焦土政策和残暴的集中营来对付布尔人。在两次布尔战争中,布尔人的commando给英国人乃至全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该词也因而进入了英语。
commando:[kə'mɑːndəʊ] n.突击队,突击队员
commandeer:[,kɒmən'dɪə] vt.征用,征募,强制入伍,霸占
guillotine(断头台):提出断头台设想的法国医生吉约坦
在中世纪欧洲,死刑的执行方式一般是绞刑或斩首。处决普通犯人时采用绞刑,处决贵族时使用宝剑斩首。与中国人喜欢留个全尸不同,西方人认为被砍掉脑袋更加高贵,也没有被绞死那么痛苦,只有勇敢的贵族才配得上这种待遇。不过,如果宝剑不够锋利,行刑过程也会变得极其痛苦。为了降低死刑的痛苦,法国一名信仰人文主义的医生,约瑟夫·吉约坦(Joseph Guillotin)提出,认为死刑应以快速及人道的方式执行,而且应对所有人采用同一刑罚以提倡平等。因此,他提议统一采用斩首的方式执行死刑。
1791年,法国国会通过以斩首作为唯一合法的死刑执行方式。1792年,由吉约坦医生(另一说法为安东尼·路易医生)与一位法国刽子手合作,动手制造了一台断头台的原型机,从此新型断头台便正式面世,并以他的姓氏命名,称为guillotine。
断头台由一个高的直立架和一块刀片组成,而刀片则用绳索悬挂在顶部,当执行死刑时,刀片垂直坠落,头从身体截断。最初,刀刃是水平方向的,后来为了减小阻力,改进为斜线方向。
1792年,断头台首次投入使用,第一次享受此待遇的是一名强盗。1793年1月,法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处死,同年10月他的王后玛丽·安东尼特也被断头台处决。从此以后,断头台就像工厂流水线上的机器一样,马力全开。从1792年到1794年,被断头台斩首的人数超过了6万人。
吉约坦医生本人信仰人道主义,反对死刑。但他现在的名字成了杀人机器的代名词,令他的后人十分不满。因此,他的后代曾经抗议把这种机器叫做guillotine,但没有成功。最后,吉约坦医生被迫更换了自己的姓氏,以摆脱与guillotine的联系。
guillotine:['gɪlətiːn; ,gɪlə'tiːn] n.断头台,切纸机vt.用断头台斩首,终止辩论交付表决
balance(平衡):由两个秤盘构成的天平
世界上最早的天平是古埃及人发明的。在7000多年前,古埃及人就发明了一种悬挂式的天平来给麦子称重。这种天平有两个秤盘,分别悬挂在秤梁的两边,使用的是石头做成的砝码。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天平出自上埃及第三王朝,约公元前2500年。
古希腊人也会使用天平,并最早创造了衡器理论。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德和阿基米德都曾经研究过等臂杠杆的平衡、稳定性以及天平灵敏度与臂长的关系。古希腊人所使用的天平与古埃及天平类似,也是由两个秤盘构成。
到了古罗马时期,出现了杆秤,即只使用一个秤盘和一个秤砣,通过秤砣在秤梁上的位置来确定秤盘上的货物的重量。与需要两个秤盘和多个不同刻度的砝码的天平相比,杆秤无疑更加先进。
英语单词balance最初的本意是“天平”。它源自古拉丁语bilanx,由bi(two,两个)+lanx(pans,盘)构成,指的就是“由两个秤盘构成的天平”。后来,该词又逐渐衍生出“平衡”的比喻之意,再在财会领域中,由“财务平衡表的差值”而衍生出“余额”之意。
balance: ['bæl(ə)ns] n.天平,平衡,余额vt使平衡,使相称,结算vi.保持平衡,抵消。
college(学院):提供给学生的住宿机构
在中世纪大学中,最初并没有集中的校舍,学生自行解决食宿问题。后来,为了解决贫困学生以及外地学生的食宿问题,一些私人捐赠的慈善机构出现,为大学生提供住宿。这种提供给大学生的住宿机构就是college(学院),通常由一个住宿部、一个食堂、一个小礼拜堂和一座图书馆构成。欧洲最早的学院是1180年设立于巴黎的迪克斯—惠特学院,它是为18名贫穷的学生提供住处而设立的。
13世纪后,学院发展迅速,学院内的老师除了管理职能外,还承担了指导职能,给住在学院内的大学生提供一些额外的课程,一般由教授或住在学院内的助教开设。随着这些教育活动的增多,在某些大学,学院逐渐垄断了大学的文科教学,使得学院成为大学生生活和教学的正式中心。到16世纪中期,大多数英国和巴黎的学院已经发展成为向本科学生和研究生提供教学的自给自足的教学单位,很多学院的名气甚至超过了所在大学。
英语中表示“学院”的单词college来自拉丁语collegium,后缀um表示“场所”。该词字面意思就是“community of colleague”(由colleague组成的社区,一群人在一起生活、学习的场所)。colleague就是一起做事的人,可以是同事,也可以是同学。
college原本仅仅表示university(综合性大学)中的一个学院,但后来,college还可以用来表示独立的教育机构,如专科大学、职业教育学校,还可以用来表示“学会”,很多人还喜欢直接用college来表示大学。
college:['kɒlɪdʒ] n.学院,专科大学,大学,学会。
colleague:['kɒliːg] n.同事,同僚,同仁。
nicotine(尼古丁):将烟草传入法国的外交官尼科特
尼古丁(nicotine)是烟草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得名于将烟草传入法国的外交官让·尼科特(Jean Nicot de Villemain,1530-1600年)。尼科特出生于法国南部,1559年被法国政府作为外交官派到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当时葡萄牙是航海大国,从美洲大陆带回了许多新鲜事物,其中就包括烟草。当尼科特从葡萄牙返回法国时,他带回了一些在葡萄牙购买的烟草种子,并将鼻烟介绍至法国宫廷,还向人们宣扬烟草具有药用价值。法国上流人士很快就迷上了吸烟,包括法国王后的母亲和一些知名神父。尼科特成了名人,人们用他的名字,将烟草这种植物命名为 Nicotiana。当科学家从烟草中分离出烟草碱这种独特成分后,也用尼科特的名字将其命名为nicotine(尼古丁)。
nicotine: ['nɪkətiːn] n.尼古丁,烟草碱
hoover(吸尘器):第一家大规模生产家用吸尘器的胡佛公司
1901年,英国工程师胡伯特·布斯(Hubert C Booth)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真空吸尘器并获得专利。它使用汽油发动机,体积庞大,只能放在房屋外面,由工人从门窗把机器上的许多管子拉入房间来清洁房间。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和王后订购了两台这样的吸尘器,一台用于白金汉宫,一台用于温莎堡。
布斯发明的这种吸尘器体积太大,价格太贵,不适合家用。因此人们又开始了发明家用吸尘器的竞赛。1908年,一名清洁工吉姆·斯庞格勒(James Spangler)发明了第一台家用真空吸尘器并获得专利。斯庞格勒患有哮喘病,扫地时扬起的灰尘常常令他难受,因此他自己动手,用电机、锡质肥皂箱、丝缎枕头套和一个墩布把等部件组装了一台小型的真空吸尘器。当时他制造这样一台机器需要花费两到三周时间。后来,他把其中一台吸尘器借给了自己的表妹。他的表妹的丈夫威廉·胡佛(William Hoover)原是一名皮革制品制造商,他的生意因为受到汽车普及的冲击而非常惨淡。他看到了这种家用真空吸尘器的市场潜力,便从斯庞格勒手中购买了专利,开始大规模生产这种吸尘器,并为此成立了胡佛公司。
在市场销售初期,消费者对吸尘器一无所知,因此无法打开销路。因此,胡佛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宣称顾客可以免费使用10天。就这样,市场对吸尘器的需求开始猛增,胡佛牌吸尘器的销量突飞猛进,在全球很多国家都得到了应用,以至于从Hoover这个姓氏中衍生了英语单词Hoover,做名词时表示吸尘器,做动词时表示用吸尘器给房间除尘。
hoover:['huv] n.真空吸尘器vi.用吸尘器除尘
quiz:答问比赛,测验
该词始用于18世纪末。据传,1780年爱尔兰都柏林有一位叫James Daly的剧场经理,在喝醉酒时和朋友打赌说,他能杜撰一个毫无意义的新词,并使它在24小时内进入英语之中。他派人把能找到的街头顽童都找了来,雇他们夜间在大街小巷,在每堵墙壁和一切通道上用粉笔写上四个神秘的字母QUIZ。翌丑,都柏林全城轰动了。人们迷惑不解,议论纷纷,互相询问这四个字母意指什么。一时之间quiz成了街谈巷议的话题。Daly赌赢了,quiz尔后果然进入了英语词汇的行列。由于quiz是以戏弄人问世的,所以最初作“恶怍剧”、“戏弄者”或“询问”解,“测验”、“答问比赛”、“智力竞赛”等今义则是后来延伸取得的。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quiz很可能源自意为“什么”或“谁”的拉丁文单词quis,因和英语单词inquisitive(好问的,爱打听别人隐私的)或inquisition(彻底调查或审讯)相联系,故而被赋予“询问”一义的。
panic:恐慌,惊慌
希腊神话中的山林、畜牧神名叫Pan,一般音译作“潘”。Pan人身羊足,头上有角,居住在山林中,常躲在隐蔽处,蓦地跳出,把旅行者吓得魂不附体。他发出的怪异叫声使人产生一种突如其来、奠明其妙的恐惧感,尤其是在茫茫黑夜更令人毛骨悚然,胆战心惊。然而,Pan却被尊奉为牧人、猎人及牲畜的保护神,因为他从不伤害他们,而总是保护他们母关于Pan的传说很多。有一次,酒神狱俄尼索斯(Dionysus,即罗马神话中的Bacchus)率军东征和一支兵力大占优势的敌军遭遇,他按Pan的虚张声势之计,命士兵在深夜同时发出呐喊,山林的回声犹如千军万马,使敌军误眦为深陷重围,遂仓皇逃窜。Pan在雅典备受敬奉,希腊人把公元前490年的马拉橙一仗的胜利归功于Pan,认为是Pan使波斯侵略军惶恐而逃的。
panic 一词实源于Pan.17世纪借自法语paniqueo最初只用作形容词,字面义是“Pan引起的恐惧”(fear caused bythe god Pan),如panic fear(极度的恐惧),但如今多作名词或动词用,表示“恐慌”或“惊慌”。
clue:线索
clue源出古希腊的一个传说。
克里特(Crete)王弥诺斯(Minos)强迫雅典人每年供献童男童女各七人给牛头人身的怪物弥诺陶洛斯(Minotaur)吞食。希腊英雄雅典王子提修斯( Theseus)从异乡回国后获知此事即自告奋勇前去克里特岛除妖。怪物是克里特王之妻和一头白毛公牛所生,被饲养在克里特的迷官深处,专食人肉。迷宫里的通道迂回交错,曲折相通,一进去就很难走出来。克里特公主阿里阿德捏(Ariadne)爱上了提修斯,怕他陷在迷宫,给了他一个小线团。提修斯杀了怪物后,靠了线团引路才得以逃离迷宫。此一线团紊被称作阿里阿德涅线团,在中古英语中作clew,clue 一词即源于此。clue现多用来喻指“线索”,有时亦拼作clew。
bluestocking:女学者,女才子
从结构上来看,bluestocking是个复合词,意指“女学者”或“女才子”。按字面意思讲,bluestocking是“蓝色长袜”。以“蓝色长袜”喻指“女学者”,确乎有点儿别致。要知其所以然,我们得探究一下这个词的来历。
1400年在威尼斯成立了一个俱乐部,其成员,不分男女,皆穿蓝色长袜。1590年在巴黎也出现了一个类似的会社,其会员也穿起蓝色长袜。18世纪中期,在伦敦一般的俱乐部里或社交聚会上,人们聚在一起不是吃喝玩乐,就是谈天说地。1750年贵妇Elizabeth Montagu夫人在她宅第设立了一个俱乐部。该俱乐部一反当时的风气,男女成员相聚,不作空洞无聊的闲谈,而代之以书刊评论和文化讨论。他们衣着朴素,不趋时尚,以此表示清高脱俗。Montagu夫人还常常邀请著名文人来参加这一类似于巴黎沙龙的聚会,如Samuel Johnson,David Garrick,Horace Walpole等皆为座上客。有一次她邀请学问渊博的植物学家Benjamin Stillingfleet参加她的晚会。起初Stillingfleet因无合适礼服和一般绅士惯常穿的黑色长丝袜,谢绝了她的邀请。据日记作家Fanny Burney后来忆述说,Montagu夫人告诉Stillingfleet可以穿他平时穿的普通衣服和普通蓝色毛绒蓝色长袜( bluestocking)前往。伦敦上流社会的“正统”人士对他的穿着很不为然,给他取了绰号,称他为Bluestockings,一位名叫Buscawen(一作Boscawan)的海军上将把该俱乐部称作Bluestocking Society(蓝袜社)。有人索性把这群贵族妇女称作bluestockings。嗣后,不知出于什么原因,bluestocking常用来嘲讽那些附庸风雅的妇女或那种自视博学多才而貌不惊人的女子。
arena:竞争场所,活动场所
早期的arena跟现代的斗牛场和马戏场一样,以沙土铺地,在一场比赛和一场比赛之间或一场演出和一场演出之间可以加以清扫。arena来自拉丁语(h )arena,原义是“沙”或“沙地”。在古罗马时代(h)arena指罗马圆形剧场中央角斗士格斗的“角斗场”,上有沙土覆盖,用以吸血,因为彼此用剑角斗或与野兽搏斗总是免不了血染沙场。这种野蛮性娱乐可能是从意大利中部古国伊特鲁亚( Etruria)传人罗马的。arena今天已丧失了“沙”的含义,泛指“竞争场所”或“活动场所”,如circus arena(马戏场),boxing arena(拳击场),arena of politics(政治舞台)等。
turncaot:叛徒,变节者
这是个由动词turn加名词coat 构成复合名词,意思是“叛徒”或“变节者”。关于这个单词的来源,有三种说法:
其一,昔日英国贵族的随从或个人所穿外套都有规定的式样。一家和一家不同,以便识别。此一习俗直至17世纪依然流行。对随从或仆人来说,to turn one's coat 则意味着背离旧主,另择新主,意味着背弃变节。turncoat 一词是随后从该成语衍生出来的。
其二,旧时士兵制服的颜色因军队而异。士兵吃了败仗时往往to turn one's coat (将上衣里面翻转过来)以掩盖服色或标志。这被人们视作一种变节行为,于是乎“变节者”也就被称作turncoat 了。
其三,据传,从前在萨克森(今天为德国一地区)有位萨克森伯爵(Duke of Saxony)。他的领地地处边界,有部分与法国接壤。他为此设计了一种正反面的颜色不同的外套,一面为白面,一面为蓝。当他想讨好法国时,他便把白的一面翻到外面,反之则蓝的朝外。把此产生了成语to turn one's coat 及名词turnco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