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cupidity(贪婪):罗马神话中的小爱神丘比特

在罗马神话中,小爱神丘比特(Cupid)是爱神维纳斯和战神的私生子。他的形象常常是一个身披双翼,手持弓箭的胖乎乎的小男孩。据说他有两种箭,金箭能让人产生爱情,铅箭能扑灭爱情。阿波罗曾经嘲笑他是个摆弄弓箭的小屁孩,他就用这两支弓箭狠狠地教训了一顿阿波罗。维纳斯嫉妒凡人少女普赛克的美貌,命令丘比特前去惩罚。但是丘比特却爱上了普赛克并娶她为妻。

丘比特的名字Cupid来自拉丁文Cupido,意思是“欲望、爱”,等于英语中的desire、love。英语单词cupidity与它同源,表示“贪婪、贪欲”。

Cupid:['kju:pid] n.丘比特

cupidity:[kjuː'pɪdɪtɪ] n.贪心,贪欲

concupiscence:[kən'kjuːpɪs(ə)ns] n.强烈的邪欲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cupidity 词源,cupidity 含义。

siren(汽笛):歌声迷人的女海妖塞壬

在希腊神话中,塞壬Siren是一种女海妖,人面鸟身,长得美若天仙,并且拥有天籁般迷人的嗓音。她们住在海岛上,用歌声魅惑航海者,使他们的船只触礁沉没,船员成为她们的腹中餐。在荷马史诗中,当奥德修斯将要经过塞壬所在海岛时,得到女神的忠告,预先采取了防备措施。他命令手下把自己牢牢地绑在桅杆上,让手下用蜡把各人的耳朵堵上。经过塞壬所在海岛时,果然从远处传来了迷人的歌声。歌声如此令人神往,他不顾一切地想要挣脱束缚,向手下大喊大叫,让他们驶向海岛。但他的手下因为事先得到指示,对此不闻不顾,驾驶船只一直向前,直到远远地离开了海岛才给他松绑。奥德修斯就是这样利用自己的智慧,安全地欣赏了塞壬们的天籁之音。

在17世纪,人们为了防止船只触礁,就在暗礁附近用汽笛发出警报,警示海员们塞壬的故事。所以人们就把这种警报声叫做siren。

siren: ['saɪr(ə)n]n.汽笛,警笛,歌声迷人的女歌手,女妖塞壬adj.迷人的vt.引诱vi.响着警笛行驶

sirenian:[saɪ'riːnɪən] n.海牛目哺乳动物adj.海牛目哺乳动物的

bacchanalia(酒神节):罗马神话中的酒神巴库斯

酒神是古希腊及古罗马人民普遍崇拜的一个重要神灵,拥有自己的固定节日——酒神节。 早在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就有了“大酒神节”。每年3月为表示对酒神狄的敬意,都要在雅典举行这项活动。人们在筵席上为祭祝酒神所唱的即兴歌,称为“酒神 赞歌”。它以即兴抒情合唱诗为特点,并有芦笛伴奏,朗然起舞,受到普遍的欢迎。到公元前6世纪左右,酒神赞歌发展成由50名成年男子和男孩组成的合唱队、 在科林斯的酒神大赛会上竞演的综合艺术形式。酒神赞歌时代也是希腊抒情合唱诗盛行的时代,井导致了古希腊戏剧、音乐艺术的发展。古希腊的悲剧、喜剧和羊人 剧都源于“大酒神节”。

这个节日从意大利南部传入罗马后,起初秘密举行,共3日,只有妇女参加。后来男子也被允许参加,举行的次数多达一个月5次。这种成了狂欢酒宴的节日使罗马元老院于西元前186年发布命令在全意大利禁止酒神节。但多年来这一节日在意大利南部却没有被取缔。

英语单词Bacchanalia(酒神节)、bacchanal(饮酒狂欢的)和bacchanalian(饮酒狂欢的)都源自酒神的拉丁名字Bacchus(巴库斯)。而单词Dionysia(酒神节)则来自酒神的希腊名字Dionysus(狄奥尼索斯)。

Bacchanalia:[,bækə'neiljə]n.(古罗马)酒神节

bacchanal:['bækən(ə)l; -næl]adj.酒神节的,饮酒狂欢的n.酒神节,饮酒狂欢

bacchanalian:[,bækə'neiljən]adj.酒神节的,饮酒狂欢的n.发酒疯的人

Dionysia:[,daiə'niʃən]n.(古希腊)酒神节

cereal(谷物):罗马神话中的谷物女神刻瑞斯

刻瑞斯(Ceres)是罗马神话中的谷物女神,掌管农业、谷物和丰产,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德墨忒尔(Demeter),是天神朱庇特的姐姐和第四个妻子。

据说冥王普鲁托看上了刻瑞斯的爱女科瑞(Core,即希腊神话中的珀尔塞福涅),把 她劫到了冥府当了冥后。刻瑞斯四处寻找女儿,不问农事,导致庄稼死亡,饥馑遍地。人们再也没有祭品来供奉神灵。没办法,天神朱庇特命令冥王释放科瑞。冥王 不敢违命,但又不甘心,就在科瑞离开之际,偷偷让她吃下石榴籽,使得她无法断绝与冥府的联系。因此,科瑞每年有8个月时间在人间陪伴母亲,4个月时间重返 冥府陪伴冥王。在有女儿陪伴的时期,谷物女神心情愉快,世间万物蓬勃生长;而在女儿离开的4个月中,谷物女神心情低落,万物枯竭,这就是人间的冬天。就这 样,人间出现枯荣轮回,人类也不能再像黄金时代那样不劳而获,坐等庄稼自己长出来,而是需要去播种耕耘。

英语单词cereal就来自谷物女神的名字Ceres,表示“谷物”。化学元素铈(cerium)也是以谷物女神的名字命名的。

cereal:['sɪərɪəl]n.谷物,谷类植物,谷类食物,麦片adj.谷物的,谷类的

cerium:['sɪərɪəm] n.(化学元素)铈

ionian(爱奥尼亚的):希腊神话中宙斯的情人伊娥

在希腊神话中,伊俄是一位美丽的凡人少女,是河神伊那科斯的女儿,赫拉神殿的女祭 司。宙斯爱上了她,在乌云的掩护下与她相会。心生疑虑的赫拉驱散乌云。宙斯怕事情败露,将伊俄变成一头小母牛。赫拉识破了丈夫的诡计,将计就计地向宙斯讨 要了这头小母牛,命令百眼巨人严密看管。宙斯派出赫尔墨斯杀死了百眼巨人。赫拉仍然不肯放过伊俄,派出一群牛虻,不断叮咬被变为小母牛的依娥。为了躲避牛 虻的叮咬,伊俄四处奔跑,渡过了伊俄渡过了博斯普鲁斯海峡,该海峡因此而得名(博斯普鲁斯意为“牛所通过”)。然后又穿过地中海,来到了埃及。从此这片海 便以她的名字命名,叫爱奥尼亚海(Ionian Sea,伊俄之海)。

最后,宙斯请求赫拉放过可怜的少女,伊俄才得以恢复原形。

Ionian:[ai'əunjən] n.爱奥尼亚人,爱奥尼亚adj.爱奥尼亚的,爱奥尼亚人的

iris(虹膜):希腊神话中的彩虹女神伊里丝

伊里丝(Iris)是希腊神话中的彩虹女神。她是神的使者,连接天与地,负责将凡人的祈求传递给神,亦将神的旨意传递给凡人。她的职责与神使赫尔墨斯有点类似,但她主要执行宙斯和赫拉的命令,并且缺乏赫尔墨斯的主动性。

伊里丝的速度快得像风一样,可以在瞬间从世界的一端到达另一端,甚至是到大海和冥府 的深处。她在天空匆匆飞过时会留下一道道色彩,形成彩虹。她最常见的形象是个带有双翅的少女,身着薄纱,在阳光下呈现出七种色彩,绚丽多姿。科学家用她的 名字来命名人体的虹膜以及鸢尾属植物。

Iris:['aɪrɪs] n.虹膜,鸢尾属植物,彩虹女神

irisation:[,aɪrɪ'seʃən] n.虹彩,虹色效果

myrmidon(严格执行命令的人):严格服从命令的蚂蚁人

在希腊神话中,主神宙斯看上了河神阿索波斯的女儿埃癸娜(Aegina)。他化成一 只大鹰,把埃癸娜拐到一座小岛上,这座小岛从此就以埃癸娜的名字命名。在这里,埃癸娜生下儿子埃阿科斯(Aeacus),埃阿科斯长大后成为该岛国王。天 后赫拉嫉恨他母亲和宙斯的关系,降下瘟疫杀死了埃癸娜岛的大部分人口。埃阿科斯祈求父亲宙斯帮助。宙斯就把蚂蚁变成了人,这些蚂蚁人成了该岛的新居民,被 称为密耳弥多涅(Myrmidon),来自于希腊语myrmex(蚂蚁),意思就是“蚂蚁人”。这些人的最大特点就是勤劳和严格服从命令。在后来的特洛伊 战争中,密耳弥多涅人(蚂蚁人)在希腊大将阿喀琉斯(Achilles)的率领下远征特洛伊。在战场上,密耳弥多涅人的严格服从、勇猛无惧给人留下了深刻 印象。所以,在西方文化里,密耳弥多涅人被用来指那些“盲目执行主子命令的人;忠实的仆人”;从18世纪开始,“法律的密耳弥多涅”(myrmidon of the law)就表示“盲目、无情地执行命令的警察等执法人员,法律的奴仆。”

myrmidon:['mɝmɪdɑn] n.严格服从命令的人,忠仆,忠实的追随者

myrmidon of the law:n.法律的奴仆,无情的执法人员

dictator(独裁者):古罗马的独裁官

英语单词dictator直接来自拉丁语,由dictare(dictate,命令,口述)+or(人)构成,字面意思就是“下命令的人”,原本是古罗马的政治职务“独裁官”。

古罗马人民推翻暴君塔克文后,意识到了一人独裁的坏处,便开始实行共和制,每年选举两位执政官担任最高行政长官,任期只有一年。两人相互制衡,避免一人独揽大权。然而,这种政体虽然有效保障了权力的相互制衡,但有一个弊端无法避免,那就是当两名执政官的意见无法达成一致时,便无法开展工作。针对这个弊端,聪明的古罗马人又发明了“独裁官”这种制度加以补充。

“独裁官”是古罗马共和国时期的非常任长官,是国家处于紧急状态时由元老院任命的独裁人物。在任何情况下,独裁官的数量绝不能超过一位。独裁官享有超越法律的权力,无须为他的任何行为承担法律后果,以便独裁官可以不受任何掣肘,全力以赴地运用自己的权力和智慧来拯救国家于危难中。

最初的独裁官都是战事独裁官,任期最长不得6个月。一旦任务完成,此人将卸去独裁官的职务,权力交还给元老院。历史上任期最短的独裁官是古罗马传奇英雄辛辛纳图斯,他在田间劳作时临危受命,担任独裁官,指挥罗马军队抗击外敌入侵。打败敌人后他便辞职返回农庄,只担任了16天的独裁官。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为了对抗迦太基的战神汉尼拔,罗马元老院曾经两次任命费边担任战事独裁官。

但在共和国后期,古罗马的独裁官制度逐渐变味。苏拉当政之后,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军队,迫使公民大会委任他担任任期无限的“共和体制独裁官”,除了享有战事独裁官的全部权力之外,还不受时间的限制。凯撒大帝则在五次担任独裁官后,最后担任“终身独裁官”,最后被担心他颠覆共和制度的元老院议员们刺杀身亡。

在西方历史上,dictator(独裁者)和dictatorship(独裁政体)的感情色彩经历了从褒义词到中性词再到贬义词的重大变化。古罗马共和国早期的独裁官被视为拯救国家的大英雄,享有比执政官还要高的荣耀。因此,后世的一些政治家也以“独裁官”自称,如意大利建国三杰之一的加里波第在意大利统一运动中就曾自任独裁官。到了20世纪后,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和德国的希特勒都大力推行独裁政体,以独裁者自居,使得dictator(独裁者)和dictatorship(独裁政体)彻底成为一个贬义词。

在汉语中,与dictatorship对应的有两个感情色彩不同的词:贬义词“独裁”和中性词“专政”。但在现代西方人眼中,无论你使用的是“独裁”还是“专政”,对应的都是dictatorship,是一个贬义词。

dictator: [dɪk'teɪtə] n.独裁者,独裁官

dictatorship:[dɪk'teɪtəʃɪp] n.独裁政体,专政

dictation:[dɪk'teɪʃ(ə)n] n.听写,口述,命令

ishmael(弃儿):圣经中被遗弃的以实玛利

《圣经·创世纪》记载,亚伯拉罕(Abraham)的妻子撒拉没有生育,便将自己的侍女夏甲送给丈夫亚伯拉罕作妾,生育了一个儿子,起名叫“以实玛利”(Ishmael),就是“神听见”的意思,因为“耶和华听见了我的苦情”。14年以后,撒拉也生下了自己的儿子以撒。孩子断奶时,撒拉发现以实玛利戏笑以撒,因此她怂恿亚伯拉罕赶走夏甲和她的儿子。亚伯拉罕烦躁不安,但由于以撒是神应许的,而以实玛利不是,所以神命令他照办。次日清早,亚伯拉罕给了饼和一皮袋水给夏甲和以实玛利,打发他们离开。夏甲打算回到埃及,却在途中别是巴的旷野迷路,皮袋的水用尽了,她把以实玛利撇在小树底下,自己离开有一箭之远的距离,天使来援救他们,使她看见一口水井。她后来就居住在巴兰的旷野。以实玛利有12个孩子,做了十二个族的族长。根据圣经对以实玛利子孙居住地的描述,以及古兰经的描述,人们认为以实玛利是阿拉伯人的祖先。

由于以实玛利被亚伯拉罕遗弃,因此他的名字Ishmael就成了“弃儿”的代名词。

ishmael:['iʃmεəl]n.被遗弃的人,社会公敌,以实玛利

client(客户):置于贵族保护下的平民

很多人区分不清英语单词client(客户)和customer(顾客)之前的区别。了解到client的词源后就不必担心这个问题了。英语单词client来自拉丁语clientem(追随者、家臣),而后者又来自cluere(倾听、服从、跟随)。在古罗马时期,clientem指的是置身于某一贵族保护下的平民。作为代价,这些平民必须服从贵族,听候贵族的差遣,因此被称为clientem,意思就是“服从者、追随者”。刚进入英语时,client专指律师的客户,因为在法律事务上,客户必须听从律师的建议,就像是古代平民听从贵族的命令一样。因此,client在用作“客户”时,通常指的是律师、医生、咨询顾问等专业人士的客户,通常会尊重并听从这些专业人士的建议。因此client还可译为“委托人”,而customer一般译为“消费者”。

client:['klaɪənt] n.客户,顾客,委托人

ban(禁令):封建领主在其领地上发布的强制性公告

在欧洲的封建社会中,领主在自己的领地上(manor)拥有许多经济特权。其中一项特权是,领主可以发布公告,强制要求领地内的所有居民做某事或禁止做某事,如要求居民给领主服兵役、禁止狩猎、捕鱼等,甚至要求居民必须使用领主所提供的公用设施,如水井、磨坊、烤房、桥梁等,并向领主支付相应的使用费。领主所发布的这种公告在拉丁语中称作bannun,英语单词ban(禁令)就来源于此,本来既可是命令做某事或禁止做某事,但后来词义逐渐缩小为“禁止做某事”。同源的还有单词banns(结婚公告)。

从单词ban衍生出形容词banal,原意是“与ban有关的”,如banal right指的就是领主所拥有的发布公告的权利。由于领地内所有人都必须遵守领主的公告,所以banal一词逐渐产生“公共的,普遍的”之意,进而产生“司马见惯的,陈腐的”的含义。

单词abandon(放弃)也与ban有关。它源自法语词组 à bandon(under control or jurisdiction),其中的à =at,bandon和ban一样源自拉丁语bannun,表示“控制、管辖”。 该词组常用于法律术语mettre a bandon(put something under someone else’s control),表示“放弃对某物的控制、放弃某些权利”,如Mettre sa forest à bandon意思就是放弃对森林的权利,其他人可以去森林狩猎、伐木。

ban:[bæn] n.禁令vt.禁止,取缔

banns:[bænz] n.结婚公告

banal: [bə'nɑːl; -'næl] adj.平庸的,陈腐的,老一套的

banality:[bə'nælɪtɪ] n.陈词滥调,平凡,陈腐

abandon: [ə'bænd(ə)n] vt.放弃、舍弃、离弃

bacchanalian(饮酒狂欢的):古希腊罗马的酒神节

酒神是古希腊及古罗马人民普遍崇拜的一个重要神灵,拥有自己的固定节日——酒神节。早在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就有了“大酒神节”。每年3月为表示对酒神狄的敬意,都要在雅典举行这项活动。人们在筵席上为祭祝酒神所唱的即兴歌,称为“酒神赞歌”。它以即兴抒情合唱诗为特点,并有芦笛伴奏,朗然起舞,受到普遍的欢迎。到公元前6世纪左右,酒神赞歌发展成由50名成年男子和男孩组成的合唱队、在科林斯的酒神大赛会上竞演的综合艺术形式。酒神赞歌时代也是希腊抒情合唱诗盛行的时代,井导致了古希腊戏剧、音乐艺术的发展。古希腊的悲剧、喜剧和羊人剧都源于“大酒神节”。

这个节日从意大利南部传入罗马后,起初秘密举行,共3日,只有妇女参加。后来男子也被允许参加,举行的次数多达一个月5次。这种成了狂欢酒宴的节日使罗马元老院于西元前186年发布命令在全意大利禁止酒神节。但多年来这一节日在意大利南部却没有被取缔。

英语单词Bacchanalia(酒神节)、bacchanal(饮酒狂欢的)和bacchanalian(饮酒狂欢的)都源自酒神的拉丁名字Bacchus(巴库斯)。

Bacchanalia:[,bækə'neiljə] n.(古罗马)酒神节

bacchanal: ['bækən(ə)l; -næl] adj.酒神节的,饮酒狂欢的n.酒神节,饮酒狂欢

bacchanalian:[,bækə'neiljən] adj.酒神节的,饮酒狂欢的n.发酒疯的人

psych-(心理):爱上丘比特的美貌少女普绪克Psyche

传说,普绪克(Psyche)是一名美貌的凡人少女。她长得如此美丽,以至于人们都认为她是维纳斯下凡,不再去供奉真正的维纳斯了。维纳斯十分气愤,就命令儿子丘比特下凡,用爱情之箭让普绪克爱上一名丑陋的怪兽。没想到丘比特一看到普绪克,惊为天人,竟然爱上了普绪克。丘比特杀死了怪兽,并让普绪克住在自己的神殿里,每天夜里与她幽会,但不许她点灯看见自己的脸。普绪克的两个姐姐妒忌她,怂恿她偷看这个每天与自己幽会的男人。普绪克也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于是在一天夜里,乘丘比特熟睡后,偷偷点起油灯查看。当她看到与自己幽会的竟然是一个异常英俊的男人时,不由得心旌摇荡,溅出一滴油落在丘比特脸上。丘比特惊醒后大为恼怒,抛下普绪克飞走了。

失去爱人的普绪克后悔莫及,四处寻找爱人。后来,她来到了维纳斯的神殿,成为了维纳斯的奴隶。维纳斯想出各种法子来刁难她,安排她去完成一些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把混在一起的谷物分开、从暴躁的绵羊上割取金羊毛、从恶龙守卫的山溪中汲水。但普绪克都在神灵的帮助下完成了这些任务。维纳斯布置的最后一项任务是让她拿着一个黄金盒子,到冥后那里带回一盒子“美容”。在回来的路上,虽然神灵一直在警告普绪克不要打开盒子,但她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打开了盒子想看看里面装的到底是什么东西。没想到,从盒子里面出来的是冥界的睡眠鬼,它爬到普绪克身上,使她陷入了永远的沉睡之中。

最后,丘比特发现沉睡中的普绪克,原谅并解救了她。众神被她对丘比特执着的爱情感动了,赐予她一碗长生不老水,使她升天成仙,掌管“灵魂”,还与丘比特结成了夫妻。

由于普绪克是灵魂之神,因为从她的名字Psyche中产生了表示“灵魂、精神、心理”的词根psych-。

psyche:['saɪkɪ] n.灵魂、精神、心智

psychology:[saɪ'kɒlədʒɪ] n.心理学,心理状态

psychotic:[saɪ'kɒtɪk] adj.精神病的n.精神病人

psychiatry:[saɪ'kaɪətrɪ]n.精神病学

cereal:谷物

发音释义:['sɪərɪəl] n.谷物;谷类;谷类食物;麦片;谷类植物

结构分析:cereal = cere(谷物女神Ceres)+al(形容词后缀)→谷物女神的→谷物

词源解释:cere←拉丁语Ceres(谷物女神刻瑞斯)

刻瑞斯(Ceres)是罗马神话中的谷物女神,掌管农业、谷物和丰产,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德墨忒尔(Demeter),是天神朱庇特的姐姐和第四个妻子。

据说冥王普鲁托看上了刻瑞斯的爱女科瑞(Core,即希腊神话中的珀尔塞福涅),把她劫到了冥府当了冥后。刻瑞斯四处寻找女儿,不问农事,导致庄稼死亡,饥馑遍地。人们再也没有祭品来供奉神灵。没办法,天神朱庇特命令冥王释放科瑞。冥王不敢违命,但又不甘心,就在科瑞离开之际,偷偷让她吃下石榴籽,使得她无法断绝与冥府的联系。因此,科瑞每年有8个月时间在人间陪伴母亲,4个月时间重返冥府陪伴冥王。在有女儿陪伴的时期,谷物女神心情愉快,世间万物蓬勃生长;而在女儿离开的4个月中,谷物女神心情低落,万物枯竭,这就是人间的冬天。就这样,人间出现枯荣轮回,人类也不能再像黄金时代那样不劳而获,坐等庄稼自己长出来,而是需要人类去播种耕耘。

词组习语:a bowl of cereal(一碗麦片粥)

bid:出价、投标

发音释义:[bɪd] v. n.出价;投标;叫牌;命令;吩咐;恳求;表达(问候、告别、祝福)

助记窍门:谐音“必得”→出价、投标、命令、恳求

ban:禁令

发音释义:[bæn] vt. 禁止,取缔n. 禁令,禁忌

词源解释:ban←古英语bannan(公告、命令、召集)←原始日耳曼语bannan(公告、命令、禁止)←原始印欧词根bha(公布)

在欧洲的封建时期,封建领主在自己的领地上拥有许多特权,其中之一便是领主可以发布公告,强制要求领地内所有居民做某事或禁止做某事,如要求居民给领主服兵役、禁止在领主的土地上狩猎、捕鱼等。领主所发布的这种公告就是ban,本来既可是命令做某事或禁止做某事,但后来受古挪威语中的同源词banna(诅咒、阻止)的影响,词义逐渐缩小为“禁止做某事”。

趣味记忆:ban→谐音“颁”→颁发禁令→禁令

衍生词:banal(陈腐的)

addict:有瘾的人

发音释义:['ædɪkt] n. 有瘾的人;入迷的人vt. 使沉溺;使上瘾

结构分析:addict = ad(去)+dict(说、命令)→听从命令→任其发落→入迷、上瘾

词源解释:dict←拉丁语dicere(说)

背景知识: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人们将战俘作为奴隶分配给战士或卖给其他人。在拉丁语中,这种成为奴隶的战俘被称为addictus,是addicere的过去分词,意思就是“待发落的、待分配的”。英语单词addict就来自拉丁语addictus,意思就是“等待发落的”,表示“任人发落的奴隶”。后来该词被用来形容任何像奴隶那样缺乏自主性、依赖他人或他物的人。现在该词主要用来表示那些对某种事物或行为上瘾、产生依赖性的人。

同源词: diction(措辞),addictive(上瘾的),addiction(上瘾,沉溺)

abandon:放弃

发音释义:[ə'bænd(ə)n] vt.抛弃,放弃,放纵n.放任,狂热

词根分析:abandon = a(at,处于)+bandon(管辖权)→置身于……管辖之下→放弃。

词源解释:bandon←拉丁语bannum(宣告)←原始日耳曼语bannan(宣告、命令、禁止)。

背景知识:在欧洲的封建时期,领主有权在自己的领地发布公告,要求或禁止人们做什么,如禁止人们自建面包房、磨坊,只能使用领主所建的面包房和磨坊并支付使用费。因此这些表示这种“公告”的词衍生出“管辖权”的含义。

同源词:ban(禁令),banish(放逐),bandit(强盗、法外之徒),contraband(走私)。

abjure:声明放弃

前缀ab-,离开。词根jure, 发誓,同adjure, 命令发誓讲真话。

amanuensis:助手

前缀a-同ab-, 从,从...离开。词根man, 手,见manual, 手册。原指协助主人抄写,发布命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