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cel(撤销):古罗马抄写员表示笔误的叉
中世纪罗马抄写员在抄写出现笔误时就会打上一个叉,表示撤销。多个叉连在一起就成了XXXX,就像斜方栏杆一样。这种斜方栏杆在拉丁文中就是cancelli。后来演变成了英语中的cancel,表示“撤销”。
和cancel拼写很接近的单词chancel(教堂高坛)和cancel一样来自拉丁文cancelli(斜方栏杆),原指教堂中把牧师和听众隔开的栏杆,后来转指牧师和唱诗班用的高坛,即教堂前段围绕圣坛的一个区域,与下面的听众席分开的,中间一般会用栏杆隔开。
cancel:['kænsl] n.v.撤销,取消,删去
chancel:['tʃɑːns(ə)l] n.教堂高坛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cancel 词源,cancel 含义。
chancellor(总理):教堂中负责开关栏杆的人
英语单词chancellor来自拉丁语cancellarius,后者来自cancellus(方格栏杆,教堂中分隔听众和讲坛的栏杆),原指教堂中负责开关栏杆、引导座位的人。因为他坐在栏杆(cancellus)旁边,所以被称为cancellarius。后来cancellarius的职责范围还包括文书记录,工作场所除了教堂还包括法庭。该词进入英语后变成chancellor,表示国王的秘书。在现代西方国家,chancellor可以表示众多职务,包括:政府首脑,如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的政府首脑就是chancellor,译为“总理”;外交部长,如南美等国;此外还可以表示与司法相关的一些政府职务。
chancellor: ['tʃɑːns(ə)lə] n.总理,大臣,校长,大法官
chancellor:总理
发音释义:['tʃɑːns(ə)lə] n.(德、奥等的)总理;(英)大臣;(美国某些大学的)校长;(英)大法官;(美)首席法官
结构分析:chancellor = chancell(栏杆)+or(人)→坐在栏杆旁边的人→总理
词源解释:chancell←拉丁语cancellus(方格栏杆)
同源词:cancel(撤销,打叉←形状如同斜方格栏杆的叉号),chancel(教堂中的高坛←用方格栏杆隔开的区域)
拉丁语cancellus(方格栏杆)指的是教堂中分隔听众和高坛的栏杆。坐在栏杆旁边、负责开关栏杆、引导座位的人就是cancellarius,这就是英语chancellor的起源。cancellarius还相当于是个书记官,负责教堂的文书记录。后来,该词还表示法庭中的书记官。该词进入英语后变成chancellor,表示国王的秘书。在现代西方国家,chancellor可以表示众多职务,包括:政府首脑,如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的政府首脑就是chancellor,译为“总理”;外交部长,如南美等国;此外还可以表示与司法相关的一些政府职务。
audience:听众、观众
发音释义:['ɔːdɪəns] n. 观众;听众;读者;受众
结构分析:audience = audi(听见)+ence(名词后缀)→听众
aesthete:审美家
词根aes, 感知,同aud, 感知,听,见audience,听众。-thete, 可能是拉丁动词后缀。英式写作aesthete, 美式将双无音ae弱化成e, 写作esthete.
cancel:注销,取消
中世纪罗马文牍员在抄写出现笔误时就在上面划上斜线,使成斜条格构状,表示注销。以后,邮局也往往采用类似符号作为盖销戳记。“斜条格构”拉丁文作cancelli,英语中表示“注销”、“删去”、“取消”等义的动词cancel即稃于此。该词是15世纪初通过法语(canceLler)进入英语的。另一英语单词chancel也源自同一拉丁词,原指教堂内将唱诗班和听众席隔开的斜条格构,现指供牧师和唱诗班用的圣坛。chancellor(大臣,司法官,大学校长)一词究其根源也出自同一词源。
brain trust:智囊团,顾问班子
该复合词系《纽约时报》政治新闻记者(political reporter)James M. Kieran所杜撰。他在1932年新闻报道中首次用该词来指F.D.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1882 -1945)首次竞选总统时的顾问团,但他所用的原形式为brains trust(brain带s)。以后报纸标题撰写者为减少标题字母数将brains词尾的s省略了。因此罗斯福执行新政时扩大了的顾问班子就被称作brain trust(brain不带s)了。从1941年起英国广播公司把广播节目中即席回答听众问题的专家小组也称作brains trust (brain带s)。今天,不论是brain trust还是brains trust,词义都扩大了,都同样可用以泛指政府部门或任何机构、工商企业等的“智囊团”或“顾问班子”。
在Kieran造了brain(s) trust之后,有人还造了think tank 一词,也用以表示“智囊团”,但该词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通用起来。
braille:盲文
当今国际上通用的6凸点组合编码盲字体系是法国盲童学校教师布莱叶(Louis Braille,1809 - 1852)于1824年创制的,故汉译常作“布幕叶苜字”或“布莱叶点字法”。意指“盲文”的英语单词braille即源出此人姓氏。
布莱叶在年仅三岁时就已双目失明,以后被送进一所乡村学校。那时盲人是以触摸编成字母状的细枝条来识别和学习字母的。小布莱叶求知欲强,他觉得用这种方法学起来既费事,效果也甚微,所以很感苦闷。1 1岁获奖学盒,人巴黎国立盲童学校学习。当时有位名叫巴比埃( Charles Barbier)的法国上尉设计了一套白凸点和凸划组成的信息符号体系,专|1)用于夜间作战传达命令,如用一个凸点表示前进,两个凸点表示撤退,士兵们在黑暗中用手一摸即能理解命令内容。这套符号体系在盲童学校展览以后,激发了布莱叶的想象力。他对该体系作_r简化和改进,刨制r一套适合盲人之用的6凸点组合编码盲字体系。这时他年仅15岁。两年后他开始在该校任教。这种盲字体系很快就为盲人学生所接受,此后经他修改又用于乐谱。然而,直到布莱叶死后两年,即1854年这种盲字体系才被该校正式采用。据传,一位风琴手在歌舞厅演出时对听众说,她的一切都归功于布莱叶。她动人的故事使布莱叶刨制的盲字体系最终获得普遍承认。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盲人发明家把他创铷的盲字体系直接用其姓氏命名为hraille,把盲文也称为braille。 19世纪50年代该词始用于英语。除英语外,还有许多其他语言,如德语、西班牙语等都直接把该词借用了过去,braille成了一个国际词语。
jazz:爵士乐
约在1910年前后,美国维克斯堡城出现了一个“亚历山大散拍乐队”,其表演多为即兴式,乐曲带有强烈的切分节奏,欢快热烈,撼人心旌,顿时掀起轰动,迅速波及芝加哥、纽约等大都会以及全美。据传,始作俑者亚历山大本性Charles, 常讹化Jazz,每当乐队演出达到高潮,舞台上下一片疯狂,听众狂热地合着节拍齐声高喊:“Jazz,加油!Jazz,加油!”于是,这种借鉴于黑人音乐的现代乐,便被人们称为jazz(汉语音译作“爵士”)。如今它早已下胫而走,远远越出了美国国界,传遍了全球。
obedient:服从的,听从的
ob为前缀,表示"to";词根edi和词根audi 同源,表示“听”。audi-算是常见词根了,同根词比如:audience(听众)、audible(听得见的)、auditorium(礼堂)等。什么话都“听”你的,就是“服从,听从”了。动词形式obey(服从,听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