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st(公正的):罗马神话中的正义女神朱斯提提亚
在古希腊神话里,主持正义和秩序的女神是忒弥斯(Themis),是天神乌拉诺斯和大地女神盖亚所生,十二泰坦神之一,宙斯的第二任妻子。在古罗马神话中,正义女神的名字叫做“朱斯提提亚”(Justitia)。正义女神朱斯提提亚的塑像经常出现在法院中。她的形象通常是身披白袍,双眼蒙布,左手提一秤,右手举一剑。白袍象征道德无瑕,刚直不阿;蒙眼代表理性判断,不受感官和人情影响;秤象征公平;剑表示严厉制裁。造像的背面往往刻有古罗马的法谚:“为实现正义,哪怕天崩地裂。”
从朱斯提提亚的名字Justitia中产生了词根just、jur(法律、正义)、just(公正的)等诸多与法律相关的词汇。
just: [dʒʌst]adj.公正的,公平的,合理的,正直的,正义的,正确的adv.只是,仅仅,刚刚,正好,恰好,实在
justice: ['dʒʌstɪs]n.正义,司法,法律制裁,法官,审判员
justify: ['dʒʌstɪfaɪ]vt.证明……是正确的,替……辩护vi.证明合法
jury: ['dʒʊərɪ]n.陪审团
injure: ['ɪndʒə]vt.伤害,损害。记:in表示否定,jure=just公正的,对人不公正就是损害他人
juridical: [dʒʊ'rɪdɪk(ə)l]adj.司法的,法院的,裁判的,
jurisdiction: [,dʒʊərɪs'dɪkʃ(ə)n]司法权,审判权,管辖权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just 词源,just 含义。
eristic(争论的):扔下不和的金苹果的不和女神厄里斯
在希腊神话中,厄里斯Eris是专司不和的女神。她是宙斯和赫拉的女儿,战神的妹妹。在罗马神话中她被称为“狄斯科耳狄亚”(Discordia),就是“不和”的意思。与她有关的最著名传说是“不和的金苹果”。传说有一回珀琉斯国王和海洋女神忒提斯结婚,众神都收到邀请,唯独没有不和女神。不和女神心生不满,就在婚礼上扔下一个金苹果,上面写着“送给最美丽的女神”。天后赫拉、爱与美女神阿芙洛狄忒和智慧女神雅典娜三人都认为自己是最美丽的女神,争执不下。她们遇到牧羊人打扮的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就决定请他来裁决。三人为了得到金苹果,都向帕里斯许下好处。赫拉承诺让帕里斯成为天下最有权势的人,雅典娜承诺让帕里斯成为天下最有智慧的人,阿芙洛狄忒承诺让帕里斯得到天下最漂亮的美女。帕里斯不爱江山爱美女,就把金苹果判给了阿芙洛狄忒。阿芙洛狄忒履行承诺,让帕里斯得到绝世美女海伦的芳心,从而导致了特洛伊战争。就因为不和女神的一个金苹果,希腊和特洛伊之间发生了十年的战争。
在英语中,从不和女神的名字Eris产生了单词eristic,表示“争论的”。
eristic: [e'rɪstɪk] adj.争论的n.争论术,论客
apple of discord:不和的金苹果;不和的种子
judgment of Paris:不爱江山爱美人,帕里斯的评判
oracle(神谕):德尔惠的神谕
古希腊人有求神谕(Oracle)的习俗。神谕是一种占卜形式,经过某个中介者,传达神明的意旨,对未来做出预言,回答询问。在古希腊,最著名的神谕是德尔斐神谕。德尔斐(Delphi)是古代所有希腊城邦的共同圣地,供奉着德尔斐的阿波罗。古希腊人认为,德尔菲是地球的中心,是“地球的肚脐”。在求神谕时需要向神庙供奉大量礼物。神庙里负责传达神谕的是称为“皮提亚”(Pythia)的女祭司,由年轻女孩或老妇担任,坐在一张三角架上。三脚架横跨在一道产生天然气的裂缝上。
史载,西亚的里底亚王不知道该不该和波斯帝国作战,于是便来到德尔菲求讨神谕。神谕说,一旦交战,一个大帝国将会灭亡。里底亚王以为神谕说的大帝国是波斯,大喜之下于是下令大军出征,结果却遭到惨败。里底亚王愤怒地又一次来到德尔菲,责问祭司为什么要骗他,祭司回答说:“神谕所说的大帝国,正是您的国家。”
大名鼎鼎的IT公司甲骨文公司的英文名就是“Oracle”。中文之所以翻译为为“甲骨文”,乃是中国古代使用甲骨来占卜,从而获得神谕。
oracle:['ɒrək(ə)l] n.神谕,预言
magic(魔法):古波斯帝国琐罗亚斯德教的祭司
琐罗亚斯德教是流行于古代波斯(今伊朗)及中亚等地的宗教,中国史称祆教、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是基督教诞生之前中东和西亚最有影响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其创始人为伊朗先知琐罗亚斯德(Zarathushtra,又译查拉图斯特拉)。该教认为阿胡拉·马兹达(意为“智慧之主”)是最高主神。马兹达创造了物质世界,也创造了火,即“无限的光明”,因此琐罗亚斯德教把拜火作为他们的神圣职责,也因此被称为“拜火教”。
琐罗亚斯德教的出现,对后来的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有深远的影响。在基督教尚未成为罗马国教之前,罗马国内流行的摩尼教就是该教的一个分支。佛祖释迦牟尼悟道后招收的第一批弟子就有琐罗亚斯德教徒。
琐罗亚斯德教的祭司被称为Magi,意思是“哲人”、“贤人”、“知晓神的奥秘的人”。据《圣经》记载,耶稣出生时,几个Magi在东方看见伯利恒方向的天空上有一颗大星,于是便跟着它来到了耶稣基督的出生地,并给耶稣带来了礼物,这就是圣诞礼物的由来。美国著名文学家欧·亨利写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The Gift of the Magi)中,就用了这个典故。
英语单词magic(魔法)就源自Magi这一称呼,意思是“Magi的”。古希腊和古罗马人认为Magi拥有深奥秘密和超能力,所以就用magic来形容巫术、魔法等神奇的事情。
magic:['mædʒɪk]adj.不可思议的,神奇的,有魔力的,魔术的n.魔法,巫术,魔术
magician:[mə'dʒɪʃ(ə)n] n.魔术师,魔法师,巫师
magical:['mædʒɪk(ə)l] adj.魔术的,有魔力的
scapegoat(替罪羊):在赎罪日背负人的罪恶离开的羊
根据摩西制定的律法规定,每年的赎罪日,犹太人都要挑出两只羊,一只作为祭品献给上帝,称为“the Lord’s goat”。另一只则给绑在祭坛下,祭司用手按羊,代表众人向上帝忏悔这一年的罪过,然后把这只羊带到旷野中放掉,表示它背负着人的罪恶离去,从而洗净了人的灵魂。这只羊就叫做scape goat,后来合并为scapegoat,字面意思是“逃走的羊”,但通常被翻译为“替罪羊”,因为它承担了人的罪恶。
scapegoat首次出现在1530年廷代尔翻译的《圣经》英文版本中。19世纪早期,scapegoat才发展出非宗教方面的用法,指替别人承担罪恶和过错的意思。
scapegoat:['skeɪpgəʊt] n.替罪羊,替人顶罪者,替身vt.使成为替罪羊
marshal(元帅):西方国家的“司马”
美国上世纪著名的军事家,曾任陆军参谋长的马歇尔(Marshall)将军,因为功勋卓绝而被国会授予“元帅”军衔。然而,马歇尔却拒绝了。为什么?原来,英语中表示“元帅”的单词是marshal,跟马歇尔的姓氏Marshall只少了一个字母。“马歇尔元帅”就是“Marshal Marshall”,会很别扭。
单词marshal源自古日耳曼语marahscalc,由“马”和“仆人”组成,也就是“马夫”的意思。随着骑兵在军事历史上的日益重要,“marshal”这样一个职务变得越来越重要,逐渐升级,先后演变为“御马总管”、“骑兵队长”、“王室军务总管”、法官、消防队长等诸多职务,最终升级为最高军衔“元帅”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的“司马”一词跟英语单词marshal有异曲同工之妙,原本都是负责伺候马匹的小吏,逐渐升级为掌管全国军队的高级官职。更巧的是,国外有Marshall(马歇尔)这个姓氏,中国也有“司马”一姓。可以说,marshal和“司马”是天生一对。
marshal:['mɑːʃ(ə)l] n.元帅,陆军元帅
constable(治安官):出身于“马厩总管”的警察
stable就是“马厩”的意思。constable最早是“马厩总管”这一官职,类似弼马温。进入法语后升级为皇家内务总管,在后来升级为军队的总司令,是不是有点像中国古代的“司马”这一官职啊?诺曼征服后,该职位随征服者诺曼一道进入英国,其职责为维护国王及各地的武器装备。12世纪,英国和苏格兰设立了Lord High Constable,掌管国家军队。但constable一词在诸侯分裂的各领地上用来表示负责维持当地秩序的职位,也就是地方治安官。现代警察制度建立后,该词用来表示警察、警官,在不同国家级别有高有低,在英国表示基层警察。
constable: ['kɑnstəbl] n.警察,治安官,巡警
admiral(舰队司令):阿拉伯海上船队首领
英语单词Admiral一词源自阿拉伯语amir。amir是某些穆斯林国家的酋长、王公、统帅的称号。这个词本身在17世纪已被直接借人英语,汉语音译为“埃米尔”。12世纪之前,阿拉伯人就把海上船队的头领叫作amir-al-bahr,这个词组中的al是阿拉伯语的定冠词,相当于英语的the;bahr=sea(海洋)。所以这个词组的意思就是海上船队的首领。这个词组流传至欧洲后,最早被简写为amiral。后来,受到单词admirable(令人敬佩的)的英雄,拼写方式逐渐变成了admiral,用来表示海军中一支舰队的最高指挥官,即舰队司令。
admiral:['ædm(ə)r(ə)l]n.海军上将,舰队司令。
affinity(密切关系):由于婚姻而产生的亲戚关系
婚姻不仅能使一对男女成为一家人,而且能使两个原本无关的家族产生一种亲戚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姻亲”。在英语中用affinity表示。该词源于拉丁语affinis,由ad(to)+finis(边界)构成,本意是“接壤、结合”,用来表示两个家庭因为婚姻而靠近、结合在一起。英语词根fin就源自拉丁语finis,表示“边界、末端”,如final、finish等单词。
两大家族通过联姻而结成同盟是中外通用的政治手段。在古罗马时期,这种事就司马见惯,如凯撒将自己的独生女许配给比自己还大的庞培,安东尼把自己的继女许配给屋大维。与中国皇帝不同的是,古罗马人不是把闺女许配给对方的儿子,而是直接许配给对方。
affinity: [ə'fɪnɪtɪ] n.姻亲关系,密切关系;类似性,吸引力,亲和力;。记:ad(to)+fin(边界)+ity→接壤,结合→姻亲,密切关系,类似性,吸引力,亲和力
final:['faɪn(ə)l] adj.最终的n.决赛,期末考试。记:fin(末端)+al→最终的
finish:['fɪnɪʃ] v.n.结束,完成。记:fin(末端)+ish→终结,完成
infinite: ['ɪnfɪnət] adj.无限的,无穷的n.无限,无穷大。记:in(否定)+fin(边界)+ite→没有边界的
infinity: [ɪn'fɪnɪtɪ] n.无限,无穷,无穷大
affiliate(使附属):古罗马的养子继承制
古罗马实行长子继承制。为了避免死后无人继承财产,没有儿子的人一般会收养一名养子,连罗马皇帝也大量采用这种方法。罗马第一个皇帝屋大维本是凯撒的侄子,后被凯撒选为继承人,成为其养子。屋大维死后由养子提比略继承皇位。五贤帝期间,前四个皇帝都是选择贤良之士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以养子身份继承皇位。直到第五个皇帝,即伟大的哲学家皇帝马可·奥里略,他死后由亲生儿子康茂德即位(即好莱坞大片《角斗士》里面那个弑父夺位的皇帝)。康茂德残暴无能,五贤帝所创立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
在拉丁语中,表示“领养”的单词是affiliare,由ad(to)+filius(son)组合变化而成。英语单词affiliate就源自拉丁语affiliare,原意是“领养”,后来衍生出“接纳、使成为附属”之意。
affiliate: [ə'fɪlɪeɪt] vt.使附属,接纳,使紧密联系vi.参加,加入,发生联系n.联号,隶属机构。记:ad(to)+fili(son)+ate→使成为儿子→领养
affiliation:[əfɪlɪ'eɪʃ(ə)n] n.加入,联盟,从属关系,友好关系
filial: ['fɪlɪəl] adj.孝顺的,子女的,当做子女的
filiale: ['faɪlɪæl] n.子公司,分公司
banal(陈腐的):封建社会领主出租公用设施的经济特权
在欧洲的封建社会中,领主在自己的领地上(manor)拥有许多经济特权。其中一项特权是,领主可以发布公告,宣布在领地上为所有农奴和农民提供某些公用设施,如水井、磨坊甚至烤面包的烤房、过河的桥梁。农奴和农民不得使用自有设施,而必须使用领主所提供的公用设施并向领主支付相应的使用费。领主的这种做法在古英语中称作bannan,字面意思就是“公告”,英语单词ban(禁令)就来源于此,同源的还有单词banns(结婚公告)。
从单词ban衍生出形容词banal,原意是“与ban有关的”,如banal right指的就是领主所拥有的进行ban的权利。由于领地上所有人都必须遵守领主的公告,使用领主提供的公用设施,所以banal一词逐渐产生“公共的,普遍的”之意,进而产生“司马见惯的,陈腐的”的含义。
ban: [bæn] n.禁令vt.禁止,取缔
banns:[bænz] n.结婚公告
banal: [bə'nɑːl; -'næl] adj.平庸的,陈腐的,老一套的
banality:[bə'nælɪtɪ] n.陈词滥调,平凡,陈腐
banalize:['beɪnəlaɪz] vt.使陈腐,使庸俗
prosody(韵律):古希腊语中天然的音乐属性
古希腊文化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音乐和诗文的交融。雅典人的基础教育包括三门课程:音乐、文法和体操。在希腊,表示“音乐”的单词(英语单词music的词源)不仅仅指曲调,同时还包括了文学、诗歌和舞蹈,与专司诗歌乐舞的艺术女神缪斯(Muse)紧密相关,在广义上相当于“文艺”,在狭义上相当于“诗乐”,是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柏拉图就大力推崇这种“诗乐”教育。这种诗乐交融的特点还体现在希腊的吟唱传统上。希腊的吟唱文化渊源流传,吟唱诗人层出不穷,希腊神话几乎都是以吟唱方式流传下来的,如著名的荷马史诗。
古希腊的这种诗乐交融,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古希腊语言的特征。古希腊语言本身就具有特别适合吟唱的音乐属性,它的元音和辅音相互交替,相互呼应,并且每个单词都以柔和的音节收尾。所以古希腊语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特别适合吟唱。
正因为古希腊语所固有的这种音乐属性,英语中表示“韵律”的单词prosody就来源于古希腊语。它源自希腊语prosoidia,由pros(to, 朝向)+oide(歌曲,诗歌)构成,意思是“诗歌的唱法、韵律”。而英语单词accent(口音、重音)也来源于此。它来源于拉丁语accentus,是对希腊语prosoidia的意译,所以含义一样,本意表示一句话或一个词的唱法、发音法。
prosody:['prɒsədɪ] n.韵律,韵律学,作诗法,诗体学
accent:['æks(ə)nt; -sent] n.口音,重音,重音符号vt.重读,强调,带……的口音
accentuate: [ək'sentʃʊeɪt; -tjʊ-] vt.强调,重读,突出
invest(投资):购买东印度公司股票的投资狂潮
17世纪初期,西方的英、法、荷等国纷纷向东半球开展殖民扩展,并设立多家“东印度公司”负责殖民地的经贸事务,实际上是西方列强侵略盘剥印度等地的工具。1602年,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它采取了一种全新的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制,即通过向全社会融资来筹集资金。1609年,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股票交易所。当时,东印度公司成了国家的摇钱树,源源不断地从东方带来巨大财富。在海外财富的刺激下,成千上万的人把自己的积蓄投入给东印度公司,希望将来能获得丰厚的回报。甚至,阿姆斯特丹市市长的女仆也成了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之一。正是在这种背景下,invest这个原本与金融毫无关系的单词衍生出了“投资”的含义。
英语单词invest来自investire,本意是“穿上正式的制服”,由in(进入)+vestire(衣服)构成,英语单词vest(背心,汗衫)就源自vestire。人们将手中的钱换成东印度公司股票时,就像是给财富换上了一件神奇的衣服,一件可以带来滚滚财源的衣服,所以人们用invest这个单词来比喻这种购买股票的投资行为,invest也就产生了“投资”的含义。有趣的是,股票交易所中的交易员都身穿马甲(in vest)。
invest[ɪn'vest] v.投资,投资于;覆盖,包围
investment:[ɪn'ves(t)m(ə)nt] n.投资,投入,封锁
vest: [vest]背心,汗衫,马甲vt.授予,使穿衣服vi.归属,穿衣服
bonus(奖金):股票持有人除股息之外的更多收益
1733年,英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在一家名叫乔纳森的咖啡馆成立。1802年获得英国政府的正式批准。这家证券交易所即为现在伦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早期人们对股票还不熟悉,为了劝说人们购买股票,证券交易商会大力向人们解释购买股票的各种收益。其中最基本的一项收益是“股息”(dividend),即股票持有人可以按照预定的比率,根据所购买的股份从所投资的公司的盈利中获得收益,就像从银行存款中获得固定比率的利息一样。另外,与银行存款不一样,在派发股息之后,如果公司还有盈余,股票持有人还有可能进一步瓜分盈余,获得更多收益。当时,英语中并没有一个对应单词用来表示这种股息之外的更多收益。于是证券交易商们借用了拉丁语中的bonus一词。该词的本意是“好处”(good),英语中表示“好”的词根bene就与此同源。从此以后,bonus一词就成为了对这种更多收益的称呼,中文一般翻译为“红利”。“股息”(dividend)和“红利”(bonus)的区别在于:股息是预先确定收益率的,而红利是没有固定收益率的,可以上下浮动。收益率确定的股票称为“优先股”。股份公司在派息分红时,首先按照固定收益率向优先股股东发放股息;发完股息后,如果还有盈余,则还可以在扣除企业发展积累金后进一步向普通股东发放红利。
现在,bonus一词早已经超越了股票领域,用来泛指固定收益外的各种更多收益,如奖金、给退伍军人发放的一次性费用等,甚至还成为了贿赂的暗语,相当于我们中国人说的“意思意思”。
bonus:['bəʊnəs] n.奖金,红利,津贴,额外收益
dividend:['dɪvɪdend] n.股息,被除数
hallmark(印记):金银制品的官方纯度印记
英国在国王爱德华一世统治期间建立了金银器的纯度衡量标准,如银制品必须含有92.5%的银、2.5%的铜,只有符合这一标准的银器才能被称为“标准纯银”。1300年,爱德华一世下令,凡金银制品必须由伦敦金匠公司(Goldsmiths’Company of London)鉴定纯度,符合标准的由伦敦金匠公司打上印记,否则不得上市交易。鉴定并打印记的工作在该公司的“金匠大厦”(Goldsmiths’Hall)中进行,因此金银纯度印记就被称为hallmark 一直沿用至今,并逐渐泛化为“质量印记”之意。
hallmark: ['hɔːlmɑːk] n.特点,品质证明vt.给……盖上品质证明印记,使具有……标志
ketchup(番茄酱):用腌鱼和香料混合而成的调味品
英语单词ketchup(番茄酱)的拼写很不规则,显然是个外来词。很多人认为它来自中国的闽南话,是闽南话中“鲑汁”的意思,指的是一种用腌鱼和香料混合而成的类似酱油一样的调味品,在闽南语中念作ke-chiap。后来,这种调味品及其名称流传至马来群岛。英国人在马来群岛品尝到这种美味的调味品后,将其带回了欧洲,并根据其发音将其称呼为ketchup。
ketchup流传至欧洲后,欧洲人使用蘑菇、胡桃、小银鱼和牡蛎等各种不同原料来制作这种ketchup。在1873年,H.J. Heinz公司开始售卖用番茄制成的ketchup。也就是从那时开始,番茄成为了制作ketchup的主要原料。这就是为什么ketchup往往被翻译为“番茄酱”的原因。
ketchup:['ketʃəp; -ʌp] n.番茄酱
Greek gift:阴谋害人的礼物;黄鼠狼拜年,不安好心
Greek gift 直译是“希腊人的礼物”,出自荷马史诗《奥德赛》以及古罗马杰出诗人维吉尔(Publius Virgilius Maro,公元前70-前19年)的史诗《伊尼特》(Aeneis)中关于特洛伊城陷落经过的叙述。
据《奥德赛》卷8记述:许多特洛伊人对如何处置希腊人留下的大木马展开了辩论,“他们有三种主张:有的主张用无情的铜矛刺透中空的木马;有的主张把它仍到岩石上;有的主张让它留在那里作为景观,来使天神喜悦”。结果是后一说占优势,把那匹木马拖进城里来,终于遭到了亡国之灾。
维吉尔的史诗《伊尼特》,写的是特洛伊被希腊攻陷后,王子伊尼斯从混乱中携家属出走,经由西西里、迦太基到达意大利,在各地漂泊流亡的情况。史诗第2卷便是伊尼斯关于特洛伊城陷落经过的叙述,其中情节除了模拟荷马史诗的描述外,还做了更详细的补充。当特洛伊人要把大木马拖进城的时候,祭司拉奥孔(Laocoon)劝说不要接受希腊人留下的东西。他说:“我怕希腊人,即使他们来送礼”这句话后来成了一句拉丁谚语:“Timeo Danaos,et dona ferenteso.”(原文中的达奈人Danaos,即泛指希腊各部族人)译成英语就是:I fear the Greeks ,even when bringing gifts. 其简化形式就是 Greek gifts. 可惜特洛伊人不听拉奥孔的警告,把木马作为战利品拖进城里。木马里藏着希腊的精锐部队,给特洛伊人带来了屠杀和灭亡。
由此,Greek gift 成为了一个成语,表示“a gift with some sinister purposes of the enemy;one given with intent to harm;a gift sent in order to murder sb”等意思,按其形象意义,这个成语相当于英语的俚谚:When the fox preaches,take care of your geese;也与汉语“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十分类似。
brassiere(胸罩):儿童穿的背心或紧身内衣
在英语中,常用brassiere一词来表示“胸罩”,常常缩略为bra。brassiere一词来自法语,但在法语中该词并非表示“胸罩”,而是指“儿童穿的背心或紧身内衣”。它来源于古法语braciere(护臂),其中的bras表示“胳臂”。
1904年,美国德普(DeBevoise)公司在宣传最新推出的、能够支撑乳房的女性胸围产品时,为了吸引眼球,在广告文案中使用法语单词brassiere称呼这款产品,使得brassiere一词受到广泛注意。该产品和其他胸罩的早期版本一样,类似于带筋去骨的吊带背心。brassiere一词于1907年首次出现在《时尚》杂志中,并于1911年被收录至《牛津英语词典》。从此,原本与“胸罩”毫无关系的brassiere一词正式进入了英语词汇。
brassiere:['bræzɪə; 'bræzɪeə] n.胸罩,乳罩
hermetic(密封的):埃及神话中发明了炼金术的托特
很多炼金术士、神秘学学者和新柏拉图学派学者认为,埃及神话中的智慧之神托特 (Thoth,又译透特或图特)等同于希腊神话中的赫尔墨斯(Hermes)。托特是古埃及神话的智慧之神,相传他是古埃及文字的发明者。人们将托特尊称 为“三倍伟大的赫尔墨斯”,因为他是最伟大的哲学家、最伟大的祭司、最伟大的国王。三倍伟大还有另一种解释:那就是托特(或赫尔墨斯)的学问被分为三大分 支:炼金术、占星术和巫术,它们被认为是宇宙智慧的三个方面。托特创立了赫尔墨斯神智学,据说完全密封玻璃瓶的方法就是他发明的。从赫尔墨斯的名字 Hermes衍生出英语单词hermetic等单词。
hermetic:[hɜː'metɪk] adj.密封的,不透气的,炼金术的n.炼金术士
hermetical:[hɝ'mɛtɪkəl] adj.不透气的,与外界隔绝的
hermeticism:[hə:'metisizəm] n.赫尔墨斯神智学
chaste(纯洁的):宗教活动时的洁净要求
在古代宗教习俗中,人们在进行宗教活动时特别注意洁净,不仅供品、物品要进行洁净处 理,并且参加活动的人也要提前沐浴更衣,甚至还要求主持宗教活动的祭司在道德上是纯洁无瑕的。有些神殿用处女担任祭司也是出于这种考虑。英语单词 chaste就反映了这种宗教要求。它来自拉丁语castus,与cast(投掷)有关,表示“清洁,与不洁之物及罪恶分开)。英语单词caste(种 姓)与此同源,所以不同种姓之间不能通婚,以保持血统的高贵和纯洁。
chaste:[tʃeɪst] adj.纯洁的,贞洁的,道德高尚的
caste:[kɑːst] n.(印度)种姓,排他性的社会团体,等级严格的社会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