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yss(无底洞):基督教中关押反叛天使的无底地狱
英语单词abyss源自希腊语abyssos,由否定前缀a-和byssos(底,bottom)组成,意为“无底洞”。
根据基督教的教义,上帝带圣子基督巡游天界,让众天使向圣子下跪参拜。天界中地位最高的天使长路西法Lucifer拒绝向人类出身的圣子基督臣服,率领三分之一的天使造反。经过三天的激战,圣子基督战胜反叛天使,将其打入永劫的无底洞abyss。除路西法外,所有反叛天使都被除名,蜕变为丑恶形象,只有路西法依然保持六翼天使的光辉形象。被打入无底洞的路西法就是后来的撒旦。
按照但丁在《神曲》中的描写,abyss位于地狱(inferno)的最底层,是关押恶魔和反叛天使的地方。在佛教中,八大地狱中的第八个地狱叫做“阿鼻地狱”,“阿鼻”的意思是“无间”,表示在该地狱中要承受永恒的痛苦,从不间断。abyss的发音与“阿鼻”很接近,一个表示基督教中的“无底地狱”,一个表示佛教中的“无间地狱”。
abyss:[ə'bɪs] n.无底洞,地狱,深渊。记:阿鼻地狱
abyssal:[ə'bɪsl] adj.深渊的,深海的,深不可测的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abyss 词源,abyss 含义。
prosody(韵律):古希腊语中天然的音乐属性
古希腊文化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音乐和诗文的交融。雅典人的基础教育包括三门课程:音乐、文法和体操。在希腊,表示“音乐”的单词(英语单词music的词源)不仅仅指曲调,同时还包括了文学、诗歌和舞蹈,与专司诗歌乐舞的艺术女神缪斯(Muse)紧密相关,在广义上相当于“文艺”,在狭义上相当于“诗乐”,是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柏拉图就大力推崇这种“诗乐”教育。这种诗乐交融的特点还体现在希腊的吟唱传统上。希腊的吟唱文化渊源流传,吟唱诗人层出不穷,希腊神话几乎都是以吟唱方式流传下来的,如著名的荷马史诗。
古希腊的这种诗乐交融,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古希腊语言的特征。古希腊语言本身就具有特别适合吟唱的音乐属性,它的元音和辅音相互交替,相互呼应,并且每个单词都以柔和的音节收尾。所以古希腊语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特别适合吟唱。
正因为古希腊语所固有的这种音乐属性,英语中表示“韵律”的单词prosody就来源于古希腊语。它源自希腊语prosoidia,由pros(to, 朝向)+oide(歌曲,诗歌)构成,意思是“诗歌的唱法、韵律”。而英语单词accent(口音、重音)也来源于此。它来源于拉丁语accentus,是对希腊语prosoidia的意译,所以含义一样,本意表示一句话或一个词的唱法、发音法。
prosody:['prɒsədɪ] n.韵律,韵律学,作诗法,诗体学
accent:['æks(ə)nt; -sent] n.口音,重音,重音符号vt.重读,强调,带……的口音
accentuate: [ək'sentʃʊeɪt; -tjʊ-] vt.强调,重读,突出
ketchup(番茄酱):用腌鱼和香料混合而成的调味品
英语单词ketchup(番茄酱)的拼写很不规则,显然是个外来词。很多人认为它来自中国的闽南话,是闽南话中“鲑汁”的意思,指的是一种用腌鱼和香料混合而成的类似酱油一样的调味品,在闽南语中念作ke-chiap。后来,这种调味品及其名称流传至马来群岛。英国人在马来群岛品尝到这种美味的调味品后,将其带回了欧洲,并根据其发音将其称呼为ketchup。
ketchup流传至欧洲后,欧洲人使用蘑菇、胡桃、小银鱼和牡蛎等各种不同原料来制作这种ketchup。在1873年,H.J. Heinz公司开始售卖用番茄制成的ketchup。也就是从那时开始,番茄成为了制作ketchup的主要原料。这就是为什么ketchup往往被翻译为“番茄酱”的原因。
ketchup:['ketʃəp; -ʌp] n.番茄酱
Armageddon(大决战):圣经中世界末日善恶决战的战场
在《圣经》的“启示录”中提到,世界末日来临之时,以上帝为代表的善和以撒旦代表的 恶两股势力将在一个叫做Armageddon(哈米吉多顿)的地方展开决战。Armageddon这个词来自于希伯来语中一座名为“米吉多”的山 (Megiddo,位于现今的以色列)。哈米吉多顿的发音来自希腊语Ἁρμαγεδών(/harmagedōn/),然而在英语中省略了词首的气音而变 成Armageddon。根据《圣经》记载,上帝会在此击败魔鬼和“天下众王”。现在,Armageddon已引申出“伤亡惨重的战役”、“毁灭世界的大灾难”、“世界末日”等涵意。
Armageddon:[,a:mə'gedn] n.大决战,末日决战
batty(古怪的):令人反感的蝙蝠
英语单词batty是从bat(蝙蝠)一词衍生出来的形容词,按照构词法应该解释为“跟蝙蝠有关的”。为什么batty含有“古怪的,疯狂的”这样的负面含义呢?原来,这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有关。在东方文化中,蝙蝠是“福”的象征,因为“蝠”字与“福”字发音接近。但在西方人的眼中,生活在阴暗洞穴里、长相丑陋怪异的蝙蝠是魔鬼的化身,传说中的吸血鬼就多半有着蝙蝠那样的翅膀。因此,由蝙蝠(bat)衍生出来的形容词batty就有了“古怪的、疯狂的”等负面含义。
batty:['bætɪ]adj.古怪的,疯狂的
as blind as bat:有眼无珠,像蝙蝠一样盲目
czar(沙皇):被用作罗马皇帝名号的凯撒
英语单词czar(沙皇)源自俄语中表示“沙皇”的单词,而后者则是古罗马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凯撒大帝的姓氏“凯撒”的俄语拼写姓氏。凯撒大帝在遗嘱中将自己的甥孙屋大维收为养子和继承人,指定由屋大维继承自己的遗产和姓氏。屋大维后来成为罗马帝国的皇帝。在他之后的历代罗马皇帝会继承“凯撒”这个姓氏,因此“凯撒”就变成了罗马皇帝的专用名号。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西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都以“凯撒”为名号,只是拼写方式略有不同。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信仰东正教的俄罗斯(当时还只是莫斯科公国)成为了东正教世界的领袖,自命为拜占庭帝国的继承者。当时的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于1547年加冕为皇帝,以俄语中的“凯撒”作为自己名号,中文根据其发音和含义译为“沙皇”,英语则根据其发音译为czar。
czar:[zɑː] n.(俄国)沙皇,皇帝,独裁者
calliope(汽笛风琴):希腊神话中掌管英雄史诗的缪斯女神卡利俄佩
卡利俄佩(calliope)是希腊神话中掌管英雄史诗的缪斯女神,九位缪斯中的最年长者。她的名字在希腊语中含义是“声音悦耳的”。她是宙斯与谟涅摩叙涅的女儿,以“荷马的缪斯”而著称,据说她给了这位盲诗人创作《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灵感。
在希腊神话中,卡利俄佩有两个儿子:俄耳甫斯(希腊神话中最著名的歌手和竖琴手)和利诺斯(著名的乐手)。在冥后珀耳塞福涅与爱神阿芙洛狄忒争夺绝世美少年阿多尼斯的争执中,卡利俄佩作出裁决:阿多尼斯每年分别陪珀耳塞福涅和阿佛罗狄忒各自生活一段相等的时间。
在艺术作品中,卡利俄佩的通常形象是手持蜡板(有时是书卷)的妇女。
汽笛风琴(calliope)是一种用水蒸气驱动发音的气鸣乐器。它的名字来源于卡利俄佩,通常用于马戏团招揽顾客,因为它的声音可以传出好几公里。
calliope:[kə'laiəpi] n.汽笛风琴,卡利俄佩
starboard(右舷):控制船只方向的船舵所在一侧
在古代撒克逊人的船只中,负责控制船只方向的船舵安装在船的右侧外沿,所以在古英语中,这一侧的船舷被称为steorbord(steer board),后来演变为现代英语中的starboard(右舷)。船只靠岸时,必须使右舷朝外,用左舷靠近码头来装卸货物,所以在古英语中左舷被称为ladd borde(the loading side),后来演变为现代英语中的larboard(左舷)。由于starboard(右舷)和larboard(左舷)发音接近,不易区分,人们后来又将左舷称为port。port原指“港口”,由于船只进港时左舷朝向港口码头,所以就用port来表示左舷。
starboard:['stɑːbɔːd; -bəd] n.右舷adj.右舷的v.向右转舵
larboard:['lɑːbɔːd; -bəd] n.左舷adj.左舷的adv朝左舷
port:[pɔːt] n.港口,端口,左舷v.向左转舵
china(瓷器):来自中国的瓷器
英语单词china小写时表示“中国瓷”,大写时表示“中国”,那么它最初究竟是对中国的称呼还是对中国瓷的称呼呢?词源学研究显示,它最初是对中国的称呼。明代中期葡萄牙人贩瓷器到欧洲,将其称为chinaware,ware是器具的意思,可见china是地名,并无瓷器之意。后来人们将chinaware缩写为china,它才有了瓷器的含义。
那么,表示中国的单词China又是从何而来呢?关于这个问题众说纷纭,其中大多数人认可的一种说法是,它来自古梵文cina。三千年前的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就有cina一词。但是关于cina一词所指的具体地区却无定论。有人认为指的是周,有人认为是秦,还有人认为是善于制造精美白瓷的景德镇的古称“昌南”,还有人认为指的是中国南方的粳稻民族。
还有一些学者,如成都理工大学刘兴诗教授和上海东华大学教授周启澄,认为“China”一词源于中国的丝绸。周启澄认为,在希腊文明时期,中国的丝绸已经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了欧洲,于是希腊文中也出现了“丝”这一词汇,希腊文中“丝”的发音与中文相近。随后,在拉丁文中,“丝”的发音已经基本与以后“China”的发音相近,在法文中,“丝”的拼写则为“chine”,与英文“China”的发音与拼写已经非常接近,最后再从法文正式“过渡”到了现在的“China”一词。周启澄认为,丝绸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最早也是最主要的一种载体,在西方人眼里,丝绸是中华古代灿烂文明的象征,因此,英文中“中国”的翻译“China”源自丝绸就顺理成章了。
china: ['tʃaɪnə] n.中国,瓷器
gamut(全音阶):意大利音乐教育家圭多的六声音阶中的最低音阶
11世纪时,意大利教士和音乐教师,阿雷佐的奎多(Guido d'Arezzo)对记谱法进行了改革,他把原来的红线和黄线加上两条黑线,变成了四线谱表,使音高记谱更准确。为了使视唱容易,他使用圣约翰赞美诗的6行诗词每行开头的第 1个音节(ut、re、mi、fa、sol、la)作为六声音阶的阶名唱法来教学生,从而诞生了六声音阶的六个唱名ut、re、mi、fa、sol、la,成为阶名唱法的基础。在四线谱表中,奎多将最低的一个音阶(即ut)放在最下面的线上。由于四线谱表中最下面的一条线是用希腊字母Γ(gamma)来称呼的,所以最低的音阶在英语中就被称为gamma ut,后来缩写为gamut,词义也发生了变化,从“最低的音阶”变成了“所有音阶、全音阶”。
约1600年法国采用圭多的唱名法,增加了以si作为B的固定唱名,从而产生了七声音阶的七个唱名ut、re、mi、fa、sol、la、si。17世纪50年代,有人觉得ut发音不够响亮,用do取代ut,从而七个唱名演变为do、re、mi、fa、sol、la、si。音乐入门所使用的“哆来咪”指的就是这些音阶唱名。
gamut: ['gæmət] n.全音阶,全音域,整个范围
barrister(出庭律师):有资格越过围栏上挺辩护的律师
在英国,律师分成两种:barrister和solicitor。barrister是出庭律师、大律师,具有上庭辩护的资格,常根据其发音称为“巴律师”;solicitor是事务律师,只能办理法律事务,不能上庭辩护,常根据其发音称为“沙律师”。barrister中的bar指的是庭审现场中将法庭和旁听席分开的围栏,因此barrister的字面意思就是有资格越过围栏,上庭辩护的律师。
barrister的词源可以追溯至12-13世纪。当时,英国国王被逼签署了《大宪章》,在威斯敏斯特宫设置固定的皇室民事法庭。为了给原被告提供法律服务,越来越多的律师聚集在此地附近。法庭附近的客栈(inn)里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律师和来此拜师学艺的律师学徒。这些律师和学徒自发组织起来,形成了具有行业协会性质的“律师学院”(Inns of Court),最有名的有四个学院。律师学院采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最主要的一种教学手段就是模拟法庭。在模拟法庭上,由资深律师组成的学院主管和教师扮演法官,学徒们扮演原告和被告,就某一法律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模拟法庭通常在学院的餐厅举行,布局模仿真实法庭,学生们坐在围栏(bar)的后面,按照资历的不同分为inner-barrister和utter-barrister。inner-barrister通常译为“内席律师”,字面意思就是“坐在围栏后方内侧的人”,指资历较浅的学徒,坐在围栏后方的内侧;utter-barrister通常译为“外席律师”,字面意思就是“坐在围栏后方外侧的人”,指资历较深的学徒,坐在围栏后方的外侧。学徒通常需要在学院中学习5-7年后,表现符合要求,才有可能被学院晋升为外席律师。而成为外席律师则意味着你已经获得行业协会的认可,获得了上庭辩护的资格。新晋升的外席律师只能在国王设在地方的巡回法庭中上庭辩护,还需要继续在律师学院中深造、服务大约5年后,才能取得在中央法庭上庭辩护的资格。这之后,才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barrister。在英国,成为一名barrister一般需要花费十年以上时间,并且学费不菲,因此通常只有贵族子弟才能负担得起。但同时barrister也是社会精英的身份象征。
在法律领域,原本表示法庭围栏的bar衍生出“法庭、律师群体、律师行业”等含义,而call to the bar就是“获得出庭律师资格”的意思。
barrister:['bærɪstə] n.出庭律师,大律师
solicitor:[sə'lɪsɪtə] n.事务律师,法律工作者,法律顾问
bar:[bɑː] n.法庭,律师群体,律师行业
call to the bar:获得(出庭)律师资格
ballet(芭蕾):意大利宫廷宴会中的舞蹈表演
英语单词ballet(芭蕾)由ball(舞会)+let(指小形式)构成,字面意思就是“小型舞会(舞蹈)。ballet来自意大利语balletto,是ballo(英语单词ball的词源)的指小形式,最初指的是15世纪时流行于意大利宫廷中的一种舞蹈表演,在宫廷宴会中,经常会有这种舞蹈表演来娱乐宾客。我们知道,ball(舞会)是指以跳舞为主要内容的社交活动,在舞会中,所有人在大部分时间都在跳舞,而ballet则仅仅在宴会的一部分时间进行,跳舞的也仅仅是一部分人,大部分人则在旁观看。从这个意义看,ballet确实是ball的缩小形式,所以ballet拼写为ball的指小形式正是它们之间关系的恰当描述。
ballet源自意大利,兴旺于法国,经由法语进入英语,所以发音也具有法语特定,最后一个t不发音。
ballet:[bæ'le] n.芭蕾舞,芭蕾舞剧
ball:[bɔːl] n.舞会,球
amok(杀人狂的):在癫狂状态下胡乱杀人的马来人
英语单词amok源自马来语amuk,指人在精神恍惚的状态下疯狂屠杀陌生人,即所谓的“杀人狂”。16世纪时,荷兰殖民者到达马六甲等地时,就发现当地时有这种在大街上胡乱杀人的现象,并将当地人对这种现象的称呼(amuk)翻译为荷兰语amouco或amuco,并记载在文献中。18世纪,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在马来西亚小岛上也发现了这种现象,并在自己的航海日志中予以记载。从此后,根据马来语amuk的发音产生了英语单词amok或amuck,最初用来表示“在癫狂状态下胡乱杀人的马来人”,因为早期荷兰和英国殖民者的记载使很多人认为这种现象只发生在马来西亚。后来,为了避免种族歧视,该词与马来人之间的联系逐渐淡化,并且常用于固定搭配run amok。
amok:[ə'mɒk] adj. adv.杀人狂的,狂乱的
run amok:乱砍乱杀,胡作非为
braille(盲文):全球通用盲文的发明者布莱叶
英语单词braille(盲文)源自全球通用盲文的发明者路易·布莱叶(Louis Braille)的姓氏。布莱叶三岁时左眼意外受伤失明,随后右眼也因受感染而失明。十岁时,天资聪颖的布莱叶获得一笔奖学金,得以进入巴黎盲人学校学习。该校使用的教材是一种凸出字母,由铜丝在纸张上压制而成。盲人学生在学校学习如何阅读这种盲文,但无法进行书写。1821年,一名退伍海军军官访问了这所学校,向学生们介绍了自己发明的夜间书写文字代码系统。该代码系统使用12个凸点的不同排列组合来表达意思,可以帮助士兵在夜间无需发音即可进行传递信息。受此启发,布莱叶在15岁发明了自己的凸点代码系统——布莱叶点字法。该系统仅要6个凸点即可表示一个字母。人们通过手指触摸即可理解凸点的含义,还能进行方便的书写。
1852年,布莱叶因病去世,他的遗体被法国政府安葬于用于安葬法国历史上重要伟人的巴黎先贤祠。1879年在柏林举行的国际盲人教师代表大会上决定采用布莱叶点字法对盲人进行教学。1887年布莱叶点字法获国际公认。现在,布莱叶点字法已经适用于几乎所有的已知语言,并成为全世界视觉障碍者书面沟通的主要方法。
英语单词braille便是来源于布莱叶的姓氏,是他所发明的布莱叶点字法的简称。
braille:[brel] n.盲文,布莱叶点字法
mayday(救命):航空业中最高等级求救信号
英语单词mayday原本是“五月天”的意思,但是在航空业中,它代表着最高等级的求救信号。
1923年,一名名叫费德里克的英国机场无线电高级职员,受命选择一个简单明了的单词,供飞行员和地勤人员在紧急求救时使用。由于当时航班大多来回于巴黎,费德里克选择了与法语m'aider(救命)发音很接近的mayday。这个词读起来琅琅上口,很适合在噪音很大的无线电通讯中使用。这种做法后来成为全球的标准做法,并规定要连续呼叫三次以避免误会。mayday是最高级别的求救信号,表示“飞机即将坠毁”的危急情况。当听到mayday求救信号时,其他飞机都必须及时避让,让遇险飞机优先着陆。
mayday:['me,de] n.五月天,紧急求救信号。
roger(收到):无线电通话中字母R的代称
英语单词roger本是男子的姓名,一般翻译为罗杰。但在无线电对讲场景中,它常常用来表示“收到”,如roger that意思就是“收到该信息”。
由于单独一个英语字母的发音不太清晰易懂,所以人们往往使用一个单词来代表一二字母,如用boy代表B,用dog代表D。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皇家空军中,在当时的军用无线电语音通话中,规定用roger来代表字母R。而字母R在摩尔斯码中是Received的缩写。所以roger在无线电对讲场景中就是received(收到)的意思。
有意思的是,除了roger外,在无线电对讲时,人们还往往用copy一词来表示“收到”,其含义与roger相同,不同点仅仅在于roger源于明文规定用法,而copy源于人们的习惯用法,更加口语化。
roger: ['rɒdʒə] n.(男子名)罗杰int.收到,知道了。
cue(提示):戏剧脚本的提示标志
在16和17世纪时,在西方戏剧的脚本上,往往有表示提醒演员说话或上场的提示符号Q,Q是拉丁单词quando(=英语中的when)的缩写。后来,这个符号逐渐演变为单词cue,其发音跟Q一样。词义也逐渐扩展,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戏剧中的提示,还可以表示任何提示。
cue:n.提示,暗示,线索v.给……暗示。
estate(财产):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等级划分
单词estate源自status,表示“地位”,等于单词state(状态)。第一个字母e是后来添加的。罗马人觉得以st、sp、sc开头的单词不好发音,就在前面添加了一个e,如especial=special(特别的),Espain=Spain(西班牙)。流传至英语后,有些单词纠正了,有些单词依然保留了前面的e。
在17世纪以前,单词estate仅仅表示“地位、社会等级”,还没有“财产”的含义。在15世纪,英国和法国将整个社会划分为三个等级(estate),第一等级是教士(clergy),第二等级是贵族(nobles),第三等级是平民(commons)。
17世纪以后,因为社会地位主要取决于财产,所以estate逐渐有了“财产”的含义,如real estate(不动产)。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real不是表示“真正的”,而是表示“王室的”(royal),是法语royale的另一个变体。real estate的本意是“王室的财产”,因为当时所有的土地都是国王的财产。real这个词还出现在西班牙语,如Real Madrid(皇家马德里队)、Real Betis(皇家贝蒂斯队)。严格说来应该翻译为“王家马德里队”、“王家贝蒂斯队”,因为“皇”和“王”不是一个级别的。
estate:[i'steit] n.房地产,财产,身份
characteristic:特征的
发音释义:[kærəktə'rɪstɪk] n.特征,特色adj.特征的,特有的
结构分析:characteristic = character(特征)+istic(形容词后缀)→特征的
a.有特色的;典型性的;n.与众不同的特征
characterize:描绘
发音释义:['kærəktə'raɪz] vt.描绘,刻画…的特征,具有…的特征vi.塑造人物
结构分析:characterize = character(特征)+ize(动词后缀)→描绘
衍生词:characterization(描绘、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