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euthanasia(安乐死):希腊神话中的死神桑纳托斯

在希腊神话中,掌管死亡的是死神桑纳托斯(Thanatos),对应于罗马神话中的墨尔斯。桑纳托斯是黑夜女神尼克斯的儿子,睡神许普诺斯的孪生兄弟。桑纳托斯住在冥界,手执宝剑,身穿黑斗篷,有一对发出寒气的黑色大翅膀,他会飞到快要死亡的人的床头,用剑割下一缕那人的头发,那人的灵魂就会被他摄走。桑纳托斯心底善良,常常请他的兄弟睡神帮忙,先使人入睡,然后在睡梦中带走他的灵魂。古希腊的一件著名陶器上就绘画了死神和睡神在神使赫尔墨斯的指挥下将死于特洛伊战场的萨耳珀冬抬入冥界的场面。

桑纳托斯还曾经被狡猾的凡人西叙福斯(Sisyphus)欺骗过。西叙福斯作恶多端、异常狡猾。他见到桑纳托斯到来,假装好奇地询问死神带来的镣铐是如何工作的。桑纳托斯向他演示镣铐的工作原理,结果反而把自己锁住了,西叙福斯因此逃过一劫。

从桑纳托斯的名字Thanatos产生了英语词根thanato,表示“死亡”。单词euthanasia(安乐死)、thanatology(死亡学)等就来源于此。

词根thanato:死亡,=death

euthanasia:[,juːθə'neɪzɪə] n.安乐死,安乐死术。记:eu好+thanasia(thanatos,死亡)→轻松愉快的死亡

thanatology:[,θænə'tɒlədʒɪ] n.死亡学。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euthanasia 词源,euthanasia 含义。

blackguard(恶棍):地位卑微的帮厨佣人

英语单词blackguard由black(黑)+guard(守卫、保安)构成,它的意思为什么不是是black guard(黑保安)而是“恶棍”呢?原来,它的本意是指身着黑衣的帮厨佣人。古代西方贵族出门长途旅行时,往往会带上一大帮仆佣来伺候他。其中地位最卑微的一种是帮厨佣人,负责保管料理各种炊具。由于整天洗碗抹锅,所以他们通常都身着黑色制服,身上脸上满是油污,永远都没有干净的时候,因此被人戏称为blackguard(黑衣保管员)。这个词含有强烈的贬义,通常用作蔑视或辱骂别人的话,暗指对方粗鄙龌蹉。久而久之,它的初始含义反而慢慢被人遗忘了。

blackguard:['blækɡɑrd] n.恶棍,流氓,粗鄙的人adj.粗鄙的,说脏话的人

bootleg(私卖):美国禁酒期间私酒贩子用靴筒藏匿私酒

美国最初的移民以清教徒为主,他们主张清廉节制,反对饮酒。这个主张禁酒的民间运动时起时伏,连绵不断,终于在20世纪初掀起了全面禁酒的大潮。1920年,美国通过宪法第18号修正案——禁酒法案,正式向酒宣战。按照该法案,任何人不得制造、售卖和运输酒精含量超过0.5%的饮料。人们可以在家里饮用以前买来的酒,但不得在公开场合或聚众饮酒。

然而,禁酒令根本无法消除人类对饮酒的欲望和需求,反而带来了巨大的社会问题。合法市场被取缔后,地下贩卖私酒的黑市却蓬勃发展,黑手党也通过控制贩卖私酒的黑市而谋取暴利,发展壮大。私酒贩子想尽各种办法来藏匿私酒,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把私酒藏在高筒靴的靴筒里,从而诞生了一个英语单词bootleg,本意是“靴筒”,在这里表示“把私酒藏匿在靴筒里”,用来比喻私酒、私货或走私行为。相应的,bootlegger则用于比喻私酒贩子。后来,该词的词义进一步扩大,除了私酒外,bootleg还可以表示其他各种未经授权私自发行的货品,尤其是唱片等音像制品。

bootleg:['buːtleg] n.靴筒,私货v.私卖adj.违法、私自制造并销售的

bootlegger:['bu:t,legə] n.走私者,贩卖私酒者

Cassandra(不为人信的预言家):希腊神话的女祭司卡珊德拉

卡珊德拉(Cassandra)是希腊神话中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Priam)的 女儿,阿波罗神殿的女祭司,据说是世界上除海伦外第二漂亮的女人。阿波罗被她的美貌吸引了,对她展开了追求,并许诺把预言能力作为礼物送给她。卡珊德拉答 应了阿波罗的追求,获得了预言能力后却反悔了,不愿与阿波罗发生关系。因此,阿波罗被激怒了,向她施加诅咒,使她说出的预言无人相信。获得预言能力的卡珊 德拉向特洛伊人民提出了众多不吉利的预言,如特洛伊的覆灭,但都不为人信。她的预言能力反而成为她的痛苦之源。

特洛伊陷落时,她在雅典娜的神庙寻求庇护,被小埃阿斯掠走,随后被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收为小妾,后来与阿伽门农一道被其妻子谋杀。因为她的遭遇,她的名字成了“不为人信的预言家”的代名词。

Cassandra:[kə'sændrə]n.不为人信的预言家,凶事预言家,卡珊德拉

thanato-(死亡):希腊神话中的死神桑纳托斯

在希腊神话中,掌管死亡的是死神桑纳托斯(Thanatos),对应于罗马神话中的 墨尔斯。桑纳托斯是黑夜女神尼克斯的儿子,睡神许普诺斯的孪生兄弟。桑纳托斯住在冥界,手执宝剑,身穿黑斗篷,有一对发出寒气的黑色大翅膀,他会飞到快要 死亡的人的床头,用剑割下一缕那人的头发,那人的灵魂就会被他摄走。桑纳托斯心底善良,不会采用暴力手段夺走人的生命,而是常常请他的孪生兄弟睡神帮忙, 先使人入睡,然后在睡梦中带走他的灵魂。

桑纳托斯曾经被狡猾的凡人西叙福斯(Sisyphus)欺骗过。西叙福斯作恶多端、异常狡猾。他见到桑纳托斯到来,假装好奇地询问死神带来的镣铐是如何工作的。桑纳托斯向他演示镣铐的工作原理,结果反而把自己锁住了,西叙福斯因此逃过一劫。

从桑纳托斯的名字Thanatos产生了英语词根thanato,表示“死亡”。单词euthanasia(安乐死)、thanatology(死亡学)等就来源于此。

euthanasia:[,juːθə'neɪzɪə]n.安乐死,安乐死术。记:eu好+thanasia(thanatos,死亡)→轻松愉快的死亡

thanatology:[,θænə'tɒlədʒɪ]n.死亡学。

charm(魅力):具有魔力的咒语

英语单词charm其实和chant(吟唱、圣歌)、enchant(迷住)同源, 它来自拉丁语carmen,而carmen来自chant的词源canere(唱),指的是唱的“咒语”。做动词时等于enchant,指通过念咒施展魔 法来迷住。后来才衍生出“魅力、魔力”等含义,而原来的“咒语”含义反而消失了。

charm:[tʃɑːm] v.念咒,施展魔法,迷住,使陶醉n.魅力,吸引力,魔力

charming:['tʃɑːmɪŋ] adj.迷人的,可爱的,有魅力的

hearse(灵车):教堂中悬于灵柩上方的耙形烛台

英语单词hearse(灵车)和单词rehearse(排练)的后一部分完全相同,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联吗?没错,它们其实拥有相同的词源。单词hearse的词源是herse,指的是农具耙子,用作动词时表示用耙子耙地。所以 rehearse的本意就是用耙子反复耙地,比喻反复练习、排练。hearse除了表示“耙子”外,还可以表示教堂中的一种灯具,用来安放蜡烛。在教堂举 行丧礼时,通常会把这种耙形灯具放在灵柩的上方。由于插上蜡烛后形状类似一把耙子,所以这种灯具也被称为hearse。后来,hearse一词又衍生出 “灵柩、灵车”的含义,原本表示“耙子”、“耙形灯具”的含义反而被人淡忘了。

hearse:[hɜːs] n.灵柩,灵车

rehearse:[rɪ'hɜːs] vt.vi.排练,预演,演习

rehearsal:[rɪ'hɜːs(ə)l] n.排练,预演,演习

aesthetics(美学):对人的感性认识的研究

英语单词aesthetic表示“审美的”,加上一个否定前缀an后形成的单词 anaesthetic却表示“麻醉”,这是为什么呢?原来,aesthetic来自希腊语aisthetikos,本意就是“感知、感觉”的意思,所以 加上an后就是“没有感觉”,即“麻醉”的意思。那么,aesthetic的词义又是怎么从“感知、感觉”转变为“审美”的呢?这都拜“美学之父”鲍姆嘉 通所赐。

鲍姆嘉通(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1714-1762)是德国哲学家和美学家,美学学科的开创者。鲍姆嘉通把美学规定为研究人感性认识的学科。他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分 知、情、意三方面。研究知或人的理性认识有逻辑学,研究人的意志有伦理学,而研究人的情感即相当于人感性认识的学科,鲍姆嘉通将其称为 “aesthetics”,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是aesthetic(感知、感觉),后来翻译成汉语就成了“美学”。随着美学的发展,aesthetic变 成了美学中的专用名词,原有的词义反而被人遗忘了,只有在含有它的其他词语如anaesthetic(麻醉)中才能发现它的初始含义。

aesthetic:[iːs'θetɪk; es-] adj.美的,美学的,审美的,有审美情趣的

aesthetics:[iːs'θetɪks; es-] n.美学,审美观,关于美的哲学

anaesthetic:[,ænɪs'θetɪk] n.麻醉剂,麻药adj.麻醉的

Anaesthesia:[,ænɪs'θiːzɪə] n.麻醉,麻木,感觉缺失,等于anesthesia

wife(妻子):成年女性

英语单词wife现在一般用来表示“妻子”,但在古代,它的本意是woman(妇女)。在一些由它构成的复合词中我们还能看到它的这种含义,如midwife(产婆)、alewife(啤酒店老板娘)、housewife(家庭主妇)、fishwife(卖鱼妇)等。并且,单词woman本身就是由wife+man构成的,原本拼写为wifman。“妻子”之意原本是wife的一个特殊含义,在现代英语中反而成为了它的主要含义。

wife:[waɪf] n.妻子,已婚妇女,夫人

woman:['wʊmən] n.妇女,女性,成年女子

midwife:['mɪdwaɪf] n.产婆,助产士vt.促成,接生

alewife:['eɪlwaɪf] n.啤酒店老板娘,开酒店的女人

fishwife:['fɪʃwaɪf] n.卖鱼妇,说话粗野的女人

scruple(顾虑):钻入鞋子的小石子

古代罗马人所穿的鞋子主要由一大块厚实的鞋底构成,通过绑带交叉捆绑在脚上,类似现代人所穿的凉鞋。现在的很多女式凉鞋依然模仿古罗马鞋的款式,并曾经引领时尚潮流。穿这种鞋子时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小石子容易进入鞋内。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鞋内的一粒小小石子都会让人觉得十分难受,非得脱掉鞋把石子倒出来不可。

在拉丁语中表示“小石子”的词是scrupulus,是scrupus(尖石子)的指小形式。由于鞋内的小石子令人十分难受,scrupulus一词就被古罗马著名演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西塞罗用来比喻“良心不安、顾虑”。该词义被后人广泛使用,而其本意反而逐渐被人遗忘。英语单词scruple(顾虑)、scrupulous(顾虑多的、审慎的)都来自拉丁语scrupulus。

scruple:['skruːp(ə)l] n.顾虑,踌躇,良心不安vi.有顾虑,踌躇vt.对……有顾虑

scrupulous:['skruːpjʊləs] adj.顾虑多的,细心的,审慎的,小心谨慎的,一丝不苟的

scrupulosity:[,skru:pju'lɔsiti] n.顾虑,慎重

corn(谷物):北美殖民者对美国玉米的误称

英语单词corn在英国和美国的含义相差甚远,值得注意。在英国,corn泛指“谷物”。具体来说,在英格兰指的是“小麦”,在苏格兰和爱尔兰指的是“燕麦”。17世纪时,英国殖民者来到美洲大陆时,看到当地印第安人种的玉米,将其称为“india corn”。其实在英语中表示“玉米”的单词是maize,但由于当时在新英格兰地区玉米是唯一的粮食作物,因为殖民者习惯将其称为india corn,后来缩略为corn,而原本表示“玉米”的maize一词反而很少使用。

corn: [kɔːn] n.(美)玉米,(英)谷物,(皮肤)鸡眼vt.腌,使成颗粒

pagan(异教徒):尚未信仰基督教的乡下人

英语单词pagan来自拉丁语paganus,本意是“住在pagus(乡下)的人”,与英语单词peasant(农民、乡下人)同源。在古罗马军队行话中,paganus表示“平民、不合格的士兵”。基督教传播至罗马帝国并被立为罗马国教后,首先在罗马的城市和城镇地区发展,而在广大农村,农民们依然信奉以前的罗马多神教。因此,原本表示“乡下人”的paganus就产生了“异教徒、无宗教信仰者”的含义。基督教会沿用了古罗马军队的行话,用paganus表示这些尚未信仰基督教的人,含有“基督军队中不合格的士兵”之意。于是,paganus就变成了一个宗教术语,表示“异教徒、无宗教信仰者”,原本的“乡下人”含义反而逐渐消失了。英语单词pagan就来自拉丁语paganus。

pagan:n.异教徒,无宗教信仰者adj.异教的,异教徒的

yahoo(粗鲁的人):《格列佛游记》中慧骃国中的人形低等动物

一看到yahoo这个单词,人们想到的往往是互联网公司“雅虎”公司。其实英语单词yahoo的含义是“粗鲁的人”。它源自著名的幻想小说《格列佛游记》。在该书中,主人公格列佛有一回被放逐到一个叫做“慧骃国”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和人类一样的高等生物是一种外形像马的生物,称为“慧骃”(也有的翻译为“贤马”),而外形像人的生物却是低级动物,被称为yahoo(译为耶胡、列胡或野胡)。慧骃们品德高尚,聪明理智,而耶胡是慧骃圈养和役使的畜生,生性卑劣,毫无理性。也就是说,在这个国家,人成了牲畜,牲畜反而成了人。格列佛在这个国家里,因为长得跟耶胡一模一样,因此被慧骃看作是一只有理性、有礼貌的耶胡。在慧骃国各种美德的感化下,格列佛一心想留在慧骃国,然而慧骃国决议要消灭那里的耶胡。无奈之下格列佛只好乘小船离开了该国。格列佛在慧骃国里经历的一切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回忆,他从此拒绝与任何人类交往,因为他觉得所有的人类都是很肮脏的,因为他们和耶胡太像了。从此以后,人们就用yahoo一词来表示粗鲁、粗俗、不懂人情世故的人。

据说,Yahoo!的创始人杨致远和David Filo选择这个名字的原因就是他们觉得自己就是Yahoo,即“不懂人情世故、没文化的粗人”。当然,我们应该将其理解为一种谦虚和自嘲。Yahoo!在确定中文译名时,选择了“雅虎”,要在中国做“文雅的老虎”,可以说与yahoo的本意是反其道而行之。

yahoo: ['jɑhu] n.粗鲁、粗俗、不懂人情世故的人、没文化的人

shylock(为富不仁者):莎士比亚戏剧中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

夏洛克(Shylock)是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角色,是一个冷酷无情的犹太商人,以放高利贷为生。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好朋友成婚,向夏洛克借了三千金币。夏洛克因为自己的犹太人身份而受到安东尼奥等人侮辱,又因为安东尼奥借钱给人不要利息,影响了他的生意,因此决心报复,在合约中假意戏言如果到期还不上钱,就要从奥东尼奥身上割一磅肉来抵债。安东尼奥因为商船失事,无法如期还钱。夏洛克便告上法庭,要奥东尼奥履行合同,割肉抵债。为了救安东尼奥的性命,好朋友的未婚妻假扮律师出庭。她答应夏洛克的请求,但要求割肉时要不多不少正好一磅,并且不得流血。夏洛克无法执行因而败诉,害人不成反而受罚。从此以后,夏洛克的名字shylock就成为为富不仁、冷酷无情者的代名词。

shylock: ['ʃailɔk] n.为富不仁、冷酷无情者;(人名)夏洛克

quixotic(不切实际的):塞万提斯名著《堂吉坷德》的男主角

堂吉坷德是17世纪伟大的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堂吉诃德》中的人物。他是一个迷恋骑士小说的小乡绅。在骑士已经绝迹100多年后的年代,把自己幻想为中世纪的一名骑士,雇佣了附近一名农民做随从,披甲持盾,肩扛一柄生锈长枪,骑着一匹瘦弱的老马,出门行侠仗义,做出种种与时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如把风车当成巨人,要与它决斗;把一群罪犯当成受压迫的绅士,杀散了衙役解救了他们,结果反而被他们一顿暴揍。因此,在英语中,人们就用堂吉诃德的名字来表示与脱离现实的幻想家,从他的名字Quixote(吉诃德)中衍生出形容词quixotic,表示不切实际的。

quixotic: [kwɪk'sɒtɪk] adj.不切实际的,幻想家的,堂吉诃德式的

sapphist(女同性恋):古希腊女同性恋诗人萨福的名字

英语单词sapphist(女同性恋)一词来自古希腊时期的著名女诗人萨福(Sappho)的名字。萨福是公元前7世纪希腊著名女抒情诗人,出生于希腊岛屿Lesbos。她的父亲喜好诗歌,在父亲的熏陶下,萨福也迷上了吟诗写作。

在罗德斯岛,萨福建立了一所女子学校,专门教导女孩子们写作诗歌。当时有不少少女慕名而来,拜在她门下。萨福以护花者的爱恋心情培育她们,同时也像母亲一样呵护她们成长,心中的诗情在朝夕相处中转化为深深的爱恋,使她与女弟子们在那片芬芳之地上绽放出艳丽的同性之爱的花朵。萨福为这些少女写下了许多动人的情诗和婚歌,她的许多诗篇都是对女弟子学成离别或嫁为人妇时表达相思之情的赠诗。古希腊人对同性之间的爱情抱有很大的宽容之心,所以这些带有强烈同性恋情感的诗歌不但没有遭禁,反而广为传颂。

萨福是一位创造出了自己特有诗体的抒情诗人,这种诗体被称作“萨福体”。古希腊人十分称赞她,说男诗人有荷马,女诗人有萨福,柏拉图曾誉之为“第十位缪斯”。她的诗对古罗马抒情诗人卡图卢斯、贺拉斯的创作产生过不小影响,后来在欧洲一直受到推崇。萨福留有诗歌九卷之多,但目前仅存一首完整的诗章,其余均为残篇断简。

从19世纪末开始,萨福成为了女同性恋的代名词,也被近现代女性主义者和女同性恋者奉为鼻祖。她的名字也成了女同性恋的代名词,产生了sapphist、sapphism等单词。

sapphist:[ˈsɒfɪst] n.女同性恋

sapphism:['sæfizəm] n.女同性恋行为,女同性恋主义

ballad:民谣、叙事歌曲

发音释义:['bæləd] n. 歌谣,民谣;叙事歌谣;流行抒情歌曲

结构分析:ballad = ball(跳舞)+ad(名词后缀)→跳舞时播放的(歌曲)→民谣

词源解释:ballad←法语ballade(舞曲)

同源词:ball(舞会)

英语单词ballad(民谣)原本指的是跳舞时伴奏的歌曲,其中的ball就是“舞蹈”的意思。在中世纪时,跳舞时所播放的歌曲一般是关于英雄传说的叙事诗歌,也就是民谣,因此ballad常被用来表示“民谣”,它的本意“舞曲”反而逐渐淡化。在中世纪,这种舞曲属于世俗流行音乐,对其相对的是诸如宗教音乐、礼仪音乐之类的严肃音乐。因此,ballad还含有“流行歌曲”的含义。

趣味记忆:ballad = ball(舞会)+lad(谐音“拉的”)→舞会上拉的音乐→民谣

aesthetic:美学的

发音释义:[ɛs'θɛtɪk] adj. 美的;美学的;审美的,具有审美趣味的

词源解释:aesthetic←希腊语aisthetikos(感知、感觉)

背景知识:单词aesthetic的含义本来与其希腊语词源相同,后来由于“美学之父”鲍姆嘉通的影响,含义才转变为“美学的”、“审美的”。鲍姆嘉通把美学规定为研究人感性认识的学科。他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分知、情、意三方面。研究知或人的理性认识有逻辑学,研究人的意志有伦理学,而研究人的情感即相当于人感性认识的学科,鲍姆嘉通将其称为“aesthetics”,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是aesthetic(感知、感觉),后来翻译成汉语就成了“美学”。随着美学的发展,aesthetic变成了美学中的专用名词,原有的词义反而被人遗忘了,只有在含有它的其他词语如anaesthetic(麻醉的)中才能发现它的初始含义。

同源词:esthetic(美学的),aesthetics(美学),aesthete(唯美主义者、美学家),aestheticism(唯美主义),anaesthetic(麻醉的)

adulate:谄媚

发音释义:['ædjʊleɪt] vt. 过分称赞;谄媚;奉承

结构分析:adulate = ad(去)+ ul(尾巴)+ ate(动词后缀)→(小狗)摇尾巴→讨好、谄媚

词源解释:ul←拉丁语ulos(尾巴)←原始印欧语ul(尾巴)

同源词:adulation(谄媚)

趣味记忆:(联想)adulate =a(阿)+du(杜)+late(迟到)→阿杜迟到了,但大家不仅不怪他,反而拼命奉承他,因为他是明星!

shylock:狠毒的放高利贷者   

Shylock是莎士比亚著名喜剧《威尼斯商人》(1596)中的一个人物。他是个犹太富翁,以放高利贷为生,既贪婪又狠毒。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 Antonio)借钱给人从来不取利钱。为此Shylock对他嫉恨在心,一直想伺机报复。有一次安东尼奥为了帮助友人巴萨尼奥( Bassanio)完婚向Shylock借3000元。Shylock不要利息,但在借据上写明到期不还要从债务人身上割下一磅肉。安东尼奥接受了这一条件。但他设料到他的商船在借期满时没能返回,使他无力偿还借债。Shylock向法庭控告,坚持非要按借约割下安东尼奥一磅肉不可。巴萨尼奥的新婚妻子,机智而勇敢的鲍西娅( Portia)巧扮律师受理此案。她说法庭准许Shylock割一磅肉,但不能多一点也不能少一点,更不准流一滴血。结果Shylock败诉,报复不成反而失去_财产。据此故事,Shylock这一名字常被后人用怍“狠毒的放高利贷者”、“贪婪的放债人”的代名词,首字母常作大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