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juggernaut(巨无霸):载有克利须那神像的巨型战车

在印度教中,克利须那神(Krishna,奎师那、黑天,字面意思为“黑色的神”) 通常被认为是毗湿奴神的第八个化身,在印度教徒中享有崇高的声望。在印度的很多地方尤其是印度东部的普里市(Puri),印度教徒每年都会举行隆重的仪式 来崇拜克利须那神。克利须那神的神像被安置在一辆巨大的战车上,随着游行队伍前进。狂热的信徒往往会投身于车轮之下,任其碾过,以作为献祭给克利须那神的 牺牲品。载有克利须那神像的巨型车辆被称为juggernaut,来自印度语中克利须那神的名号之一Jagannath,意思为“世界主宰”。现在,juggernaut通常用来比喻“无情的、不可抗拒的破坏力”、“重型战车”。

juggernaut:['dʒʌɡənɔ:t] n.强大的破坏力,世界主宰,重型战车,巨无霸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juggernaut 词源,juggernaut 含义。

avatar(化身):印度教中神灵降临人间的化身

一部3D科幻大片《阿凡达》让很多人记住了avatar这个英语单词。不过,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单词并非导演杜撰的,而是来自梵文,是印度教中的一个重要术语。

avatar来自梵文avatarana,由ava(off,down)+tarati(cross over)构成,字面意思是“下凡”,指的是神灵降临人间的化身,通常特指主神毗湿奴(VISHNU)下凡化作人形或者兽形的状态。印度教传说毗湿奴有10个化身,其中有9个已经降临世间,最后一个化身会在世界末日降临。

电影《阿凡达》中的avatar是地球人的精神所占据并控制的外星人肉体,与印度教 中的avatar含义相差甚远。因此,电影《阿凡达》在上映之前就遭受了印度教团体的强烈抗议,声称电影名字玷污他们的宗教。世界印度教协会主席曾要求导 演卡梅隆做出声明,澄清这部3D科幻影片的名字与印度教及其信仰毫无任何关系,重名只是一个巧合。

在网络时代,avatar又有了一个新的意思——个人在网络虚拟环境中的化身,即代表用户形象的图像,即常说的“头像”或“个人秀”。

avatar:['ævətɑː]n.化身,神灵的化身,头像

apotheosis:封神

前缀apo-, 从,从...离开,此处用于加强语气,指变成。词根theo, 神,见theology, 神学。即从人变神。或者可能来自于一种宗教概念,本自来于神,化身为人,又重归神位。参照基督教耶稣,印度教avatar, 中国济公。

avatar:阿凡达,化身

来自印度语。PIE *ava, 下来。*tere, 穿过,同through. 原指印度主神Vishnu 化身凡人到人间帮助人们化解灾难,根据印度教所描述,佛祖释迦弁尼就是Vishnu的第九个化身,当Vishnu到第十个化身时,则是世界毁灭,人间重建之日。

guru:古鲁,专家

来自梵语,来自PIE*gwere, 重,词源同gravity, gravitation. 原指印度教的得道者,修行高深之人,后词义通用化。

Hare Krishna:克里须那教徒

来自印度语,hare,神啊,Krishna,印度教主神Vishnu的第八个化身,其事迹详见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类似于中国的观世音菩萨。参照印度电影《偶滴神啊》。

Hindu:印度教教徒

词源同India,印度。用于指印度教教徒。

lotus position:莲花坐

比喻用法,原为印度教或佛教徒修行的一种坐姿。

juggernaut:重型长途货车,骇人的毁灭力量

我们不时可以看到公路上穿行飞驶着一种特大型的长途载重汽车,由于它的车身庞大,所以常常给其他车辆造成威胁,带来危险,这种庞然大物英国人称作luggernauto jugger—naut原系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保持之神Vishnu的化身,亦tlp Krishna神像,在印地语中原作Jag an.nath,含有“世界主宰”(Lord of the World)之意。相传,每年例节印度数徒用巨车载此神像举行巡游仪式,历时数日。该车就叫做juggernaut神车。车身高达45英尺,有车轮16个,轮子直径约为7英尺。许多教徒相信,若能被神像车辗死,即可直升天国。因此,每当大车滚滚而过,善男信女纷纷投身车下,每年不惜舍身者不计其数。由于juggernaut一词往往令人想起一种滚滚而动的庞然大物,人们便借它来喻指近年问世于西方的“超级大卡车”或者用它来比喻“骇人的毁灭力量”。

thug:恶棍,暴徒

这个词的来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13世纪印度一个以谋财害命为职业的宗教组织,其成员都是印度教破坏女神卡莉(Kali)的狂热信徒。他们四处杀人抢劫。和结成团伙的当今匪徒一样,他们派有眼线,专门探寻目标。他们尾随有钱的单身旅客,或设计骗取他的信任,与他结伴同行,然后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将他勒杀,劫其财物,断其手足后将之掩埋,其手段之凶狠残忍和行凶拦劫的路贼没有什么区别。不同的仅在于他们宗教狂热为幌子进行活支,按规定的秘密方式杀人,用掠来财物的一部分供奉他们所崇拜的破坏女神;他们组织严密,还使用暗语,并向政府官员行贿以求得庇护。英国人根据意为“贼”和“骗子”的兴都斯坦语thag,梵文 sthaga 杜撰了 thug 一词,作为这伙宗教暴徒的婉称。据有关资料所载,thug 在印度进行恐怖活动为害旅客长达六百年之久。 据粗略统计,19世纪初期暴徒人数约有五六千之多。19世纪30年代英国人采取了有力的镇压措施,412人被绞死,2844人被判无期徒刑,但一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thug 在印度才完全绝迹。然而,或许是因为thug一词中的音组 -ug 常常使人联想到某种象征性贬抑含义,如 ugly (丑陋的),bug(臭虫,窃听器),drug (成瘾性致幻毒品),mug(愚人,容易受骗的人),plug(射击),pug(哈巴狗)等,thug 一词却保留了下来,成为英语词汇的一分子,泛指“流氓”、“恶棍”、“暴徒”、“心狠手辣的职业杀手”等,它完全丧失了原先带有的宗教含义。此后,从thug 还派生出了thuggee (杀人越货的行为),thuggery (谋财害命)等词。这些词在美国用得很少,但在英国却相当普遍。

guru:古鲁,专家

印度教圣人,本义为重,重量,同源词grave,gravity,barometer. 如gurdwara,谒师所,印度锡克教礼拜场所,对应guru+dwara,门,door的梵语形式。字面意思即朝圣之门。

tantra:坦陀罗,密教经书,印度教经书

来自梵语 tantram,编织,织布,引申词义体系,学说,教义,来自 PIE*ten,伸展,延伸,握 住,词源同 tenure,tenet.用于指印度教或佛教的经文,经书。

sacred cow:圣牛,不容置疑之事

比喻用法,来自印度教尊牛为神的习俗,而为何尊牛为神却已成谜,可能是因为印度教主神 湿婆(Shiva)的坐骑是一头洁白的公牛(Nandi),或牛在原始农耕文明的重要性。引申词义不容 质疑之事等。

Bengal(孟加拉):孟加拉人的国家

南亚国家孟加拉(Bengal)之名源于其主体民族孟加拉人(Bengal)。孟加拉人是南亚 次大陆古老民族之一,居住在恒河下游区域,因此该地区也被称为孟加拉(Bengal),首府 为加尔各答。1757年,孟加拉国沦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其宗教信仰比较复杂,西边的大 多信仰印度教,东边的大多信仰伊斯兰教,因此一分为二,东西分治。印巴分治后,印度教 的西孟加拉并入印度,信仰伊斯兰教的东孟加拉并入巴基斯坦,称为“东巴基斯坦”。1971 年,东巴基斯坦独立,定国名为“孟加拉”。

Pakistan(巴基斯坦):由穆斯林省份构成的国家

巴基斯坦曾是印度的一部分,或者说是古印度的主体部分。印度独立前夕,它西北部和 东北部有许多穆斯林,占当地居民人数的50—60%,主要分布在旁遮普省、西北边省、信 德省、俾路支斯坦等省分。由于他们的风俗礼教与印度教徒有分歧,常常因为宗教信仰不同 而产生冲突,因此要求建立一个穆斯林国家。

1933年,一群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的印度穆斯林学生酝酿提出了 Pakistan这一国名, 由旁遮普(Punjab)、阿富汗(Afghan)、克什米尔(Kashmir)、伊朗(Iran)、信德(Sindh) 等穆斯林国家和地区名称的头一个字母和俾路支斯坦(baluchistan)的词尾合成,含义就是 “由穆斯林省份构成的国家”。1940年3月,全印穆斯林联盟在拉合尔召开代表大会,提出 实行印巴分治、建立伊斯兰教国家巴基斯坦的要求。1947年,英国公布“蒙巴顿方案”,把 英属印度按居民宗教信仰分为巴基斯坦和印度两国,实行分治。同年8月14日,巴基斯坦 宣告成立,以Pakistan作为自己的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