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Pandora(潘多拉):希腊神话中诸神的礼物潘多拉

宙斯发现人类掌握了火的使用方法后,下决心要惩罚人类,就让火神仿造女神的模样,用水和土创造了一个美女,再让爱与美神阿芙洛狄忒为她喷上令男人心醉神迷的香气,让雅典娜为她披上华丽的衣服,神使赫尔墨斯赋予她言语的天赋。当这个女人做好后,宙斯给她起名为Pandora(潘多拉),让她带着一个宝盒来到人间,并欲擒故纵地警告她不要打开盒子。埃庇米修斯不顾普罗米修斯的警告,娶了潘多拉为妻。潘多拉果然禁不起好奇心,打开了宝盒,放出了里面的各种灾难,仅仅保留了希望在里面。

潘多拉的名字Pandora是“众神的礼物”的意思。在希腊语中,pan表示“所有”,dora的意思是“礼物”,其中的do表示“赠送”。pan和do后来都变成了英语词根,衍生了大量英语单词。

习语Pandora’s box:灾难的根源

pandemic: [pæn'demɪk] adj.全国流行的,普遍的n.流行性疾病

panorama:[pænə'rɑːmə] n.全景,概观。记:pan全+orama视力→视野全景

pansophic:adj.全知的,有广泛知识的。记:pan全+soph智慧、知识+ic→有全面知识

donor: ['dəʊnə; -nɔː] n.捐赠者

donate:[də(ʊ)'neɪt] n.v.捐献,捐赠

pardon:['pɑːd(ə)n] n.vt.原谅。记:par完全+don舍弃→完全舍弃对方的过错→原谅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Pandora 词源,Pandora 含义。

babel(嘈杂声):圣经中几乎通天的巴别塔

英语单词Babel和Babylon其实指的是同一个城市(古巴比伦),只不过Babel来源于希伯来语,Babylon来源于希腊语。据《圣经·创世纪》记载,大洪水后,诺亚的子孙越来越多,遍布地面。他们向东迁移,在古巴比伦附近定居下来。他们彼此商量说,要烧砖为石,拿石漆为灰泥,建造一座城市和一座通天塔,以传扬其名。由于他们语言相通,齐心协力,很快就建成了一座巨大的城市,高塔也直插云霄,快到天上了。没想到此事惊动了上帝。上帝担心人类办成此事后将狂妄自大,为所欲为,便变乱众人的语言,使大家无法交流,通天塔也因此半途而废。这座城市和塔便被称为Babel,在英语中比喻“嘈杂声”。而来源于希腊语的Babylon在英语中比喻奢华浮靡的城市。

Babel:['bebl] 巴别塔,通天塔,巴比伦

babel:['bebl] n.嘈杂声

Babylon:[ˈbæbilən]n.巴比伦,奢华而罪恶的城市

angel(天使):上帝与凡人交流的信使

英语单词angel源自希腊单词angelos,原意是“信使”。在犹太教中,天使是上帝与凡人的沟通渠道,上帝的言语是通过天使来传递给凡人的,因为凡人无法承受上帝声音的巨大能量。希腊人将希伯来语的旧约翻译成希腊语时,就用angelos这个词来表示天使,后来演变成为英语单词angel。

在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中,都有使者这一概念,在中文中翻译为天使。在最初的犹太宗教中,天使是圣经中所提到的一种大能的灵体生物,由上帝耶和华所造,具有自由意志,故有反抗上帝而被打入地狱的“堕落天使”。《圣经》和《古兰》都认为天使是没有实体的灵体。在艺术作品中天使有时是人形,身上发光,头顶有光环,有的长有翅膀。

天使会保护圣徒和善人,也会根据上帝的指令,严厉惩罚恶人,如毁灭罪恶之城所多玛、蛾摩拉,一夜之间杀死十八万五千亚述人士兵、令所有埃及人的头一胎婴儿和家畜死亡等。

angel: ['eɪndʒ(ə)l]n.天使,守护神。

carnival(狂欢节):基督教斋戒节前纵情狂欢的“谢肉节”

单词carnival来自拉丁文carne vale,等于英语中的“flesh, farewell!”(肉,再见!),所以其本意应译为“谢肉节”。根据基督教的教义,基督复活节前40天是封斋节。封斋节期间禁止食肉和娱乐。因此,在封斋节开始前三天,人们便抓紧时间开始纵情吃喝玩乐。一些主张宗教改革的人如新教徒便借此举办各种狂欢活动,挑战天主教的权威。久而久之,carnival倒成了一个盛大节日,而封斋节却逐渐被人遗忘。荷兰画家Pieter Bruegel的名画《狂欢者与斋戒者的斗争》(Fight Between Carnival an Lent)便反映了两教派之间的斗争。

carnival的前半部分是词根carn,表示“肉”。该词根衍生众多与“肉”有关的单词。

carnal:['kɑːn(ə)l] adj.肉体的,性欲的

carnival:['kɑːnɪv(ə)l] n.狂欢节,嘉年华,饮宴狂欢

carnivore: ['kɑːnɪvɔː] n.食肉动物,食虫植物。记:carni肉+vore吃

carnivorous:[kɑː'nɪv(ə)rəs] adj.食肉的,肉食性的

carcass: ['kɑrkəs] n.(人或动物的)尸体,残骸;(除脏去头备食用的)畜体

reincarnate: [,riːɪn'kɑːneɪt] vt.使转世化身adj.转世化身的。记:re再次+in进入+carn肉体+ate动词后缀

pen(笔):古人用翎管做成的笔

古代欧洲人曾使用芦苇杆制成的“笔”,写在纸莎草做成的纸上。约在公元七世纪出现“翎管笔”,即用天鹅或大雁的翎管做笔。 pen一词,在古英语中写作penn,来源于拉丁语的penna,意思是“羽毛、翎管”,即羽毛制成的笔。

现代普遍使用的钢笔诞生于19世纪初。它的发明是一个有趣的故事。据说,一名叫做华特曼的英国人在用传统的羽毛笔签字时,羽毛笔漏水,把合同弄脏了。他回去取新合同时,被竞争对手乘虚而入抢先签署了合同。他深受刺激,决心设计一种更加先进的笔。他利用植物体内的毛细管输送液体的原理,发明了钢笔。

pen: [pen] n.笔,钢笔

alcohol(酒精):古代中东妇女用来画眼影的锑粉

长久以来,阿拉伯、波斯、新疆等地的妇女就已经发现锑粉是一种极好的化妆品。她们用从锑石中精炼提纯的锑粉涂在眼圈附近,不仅能使眼睛更漂亮,还能消除眼疲劳和红肿的功效。阿拉伯妇女喜欢用锑粉画出浓重的眼影,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的妆容便是典型。这种用来画眼影的锑粉在阿拉伯语中叫做al kuhul,其中的al是定冠词,相当于英语中的the。英语单词alcohol就源自al kuhul,原本表示“粉末状的化妆品”,17世纪词义扩大为“物品的精华、精炼提纯结果”。18世纪,人们用alcohol of wine(酒的精华)来表示酒精,后来直接用alcohol一词来表示酒精。

阿拉伯语中表示锑粉,不带定冠词al的kuhul一词后来通过其他途径也进入了英语,演变成为英语单词kohl,依然保持原意,表示“眼影粉”。

alcohol: ['ælkəhɒl] n.酒精,乙醇

alcoholic: [ælkə'hɒlɪk] adj.酒精的,含酒精的n.酒鬼,酗酒者

kohl: [kəʊl] n.眼影粉,化妆墨

farmer(农民):耕种土地,每年支付地租的人

英语单词farm来自拉丁语firma,意思是不变的付款,即每年固定的租金或税收的付款。  英格兰早期的农民没有自己的土地。他们租赁领主的农田,每年要缴纳一笔固定的地租,这笔地租就是farm。到了16世纪,farm逐渐从表示农田的租金转为表示农田本身。

同样,单词farmer原来表示替领主去收租金(farm)的人,后来逐渐变为“在农场上劳动的人”,即“农民”。在欧美一些国家,农民的地位日益提高,很多农民已经拥有自己的农场,通常被称为“农场主”,但在英语中还是使用farmer这个单词来称呼他们。大名鼎鼎美国国父华盛顿在参加独立革命之前就是一个farmer,只不过他并不干农活,都是他下面的黑奴在帮他干活。

farm:[fɑːm] n.农田,农场v.种田,务农,种植,养殖

farmer:['fɑːmə] n.农民,农场主

banquet(宴会):西方请客时摆在长凳上的小点心

英语单词banquet表示正式的宴会,如国宴,所以一看到banquet这个单词,很多人就会联想到美食琳琅满目的豪华宴会,但实际上,banquet这个词在历史上跟豪华一点关系也没有。banquet由banqu和et构成,其中,banqu源于拉丁语bancus,即bench(长凳),et表示“小的东西”。所以该词的字面意思就是摆在长凳上的小点心。16世纪的西方正式宴会上,当吃完正餐后或在两顿正餐之间,主人会在长凳上摆上各种小点心来款待客人,类似现在的饭后甜点。banquet原本指的就是这种小点心,而不是宴会。15世纪后,banquet的词义发生变化,用来表示宴会本身而不是宴会后的小点心。

banquet:n.大型宴会,正式宴会,国宴vt.宴请,设宴招待vi.参加宴会

salon(沙龙):巴黎名媛客厅中的社交聚会

英语单词salon(沙龙)来自法语,而法语salon来自意大利语salone,本意为“大厅”(large hall),后来指法国上层人物住宅中的豪华会客厅。当时,巴黎的名人(多半是名媛贵妇)常把客厅变成著名的社会交际场所。进出这里的人,多为小说家、诗人、画家、戏剧家、哲学家、音乐家和评论家等,他们志趣相同,欢聚一堂,或作诗绘画,或欣赏典雅的音乐,或就各种感兴趣的问题促膝长谈,无拘无束,各抒高见。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形式的聚会称为“沙龙”。正宗的“沙龙”有以下特点:要定期举行;时间要在晚上;人数不能太多。现在,人们在写文章时就常借“沙龙”一词来表述某项活动,如“文学沙龙”、“音乐沙龙”等。

salon:['sælɒn] n.沙龙,客厅,画廊

magazine(杂志):各种信息混杂的仓库

1731年,英国人爱德华·凯夫(Edward Cave)创办了《绅士杂志》(The Gentleman’s Magazine),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以“杂志”magazine命名的出版物。在杂志诞生之前,世界上已经有不少专业期刊,但都局限于特定专业。爱德华•凯夫想推出一本期刊,内容囊括受教育的大众可能感兴趣的每个主题,从商业到诗歌。他试图说服几家出版社和书商采纳他的想法,但没有人支持,凯夫便自己承担这份工作,并以magazine来称呼自己的刊物,以区别于已有的专业期刊。

英语单词magazine的本意是“仓库”,源自阿拉伯语,后来又可以用来表示“弹药库“、“弹夹”、“胶卷盒”。凯夫将自己的刊物比喻为各种信息混杂的仓库,故称之为magazine。《绅士杂志》的内容包罗万象,从商品价格到拉丁诗歌,从时事新闻到小品随笔,是名副其实的信息仓库,中文译为“杂志”也是恰如其分。可以说,正是有了《绅士杂志》,人类文明史上才有了“杂志”这个概念。

magazine: [mægə'ziːn] n.杂志,弹药库,弹夹,胶卷盒

tennis(网球运动):发球者提醒对方接球的叫声

网球的前身是14世纪时流行于法国宫廷的一种叫做“掌球”的游戏,两名游戏者隔着一条绳子,用手掌击打一个布球。后来,这种游戏不断得到改良,绳子换成了球网,出现了木板做成的球拍,后来受到羽毛球拍的启发,出现了类似羽毛球拍的网球拍。1873年,英国的华尔特·科洛普顿·温菲尔德上校制订了现代的网球运动规则,并为这项运动起了一个很古典的名称——sphairistike。该词源自希腊语,意思是“玩球的技艺”。然而,这个冗长的名字很快被人遗忘,而源于网球运动时发球者提醒对方接球的叫声的法语单词tenetz却被人们普遍接受,成为了网球运动的通俗叫法。法语单词tenetz的本意是“接住”,是法国人在玩掌球和网球时,发球者提醒对方的习惯叫声。英语中表示网球运动的单词tennis就来源于此。

tennis:['tenɪs] n.网球运动

bowling(保龄球):滚动撞击目标的圆球

保龄球运动(bowling)历史悠久,英国考古学家曾经在公元前5200年的埃及古墓中发现与现代保龄球类似的石球。因此,保龄球运动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中最早的体育运动。在不同地方和国家,都曾经出现了很多与现代保龄球运动类似的运动。

公元3、4世纪的德国教会中,流行一种“打恶魔”的宗教仪式。所谓“恶魔”,是树立在一起的几根球棒。操作者在指定距离外投出一地滚球,用球撞击球棒。如果能撞倒所有球棒,则表示操作者的信仰坚定。该宗教仪式由于趣味性太强,后来竟然慢慢从宗教仪式转变为日常游戏。德国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为其制定了统一的规则,形成了九瓶制保龄球,流行于欧洲。马丁路德也因此被称为“保龄球之父”。

在英国,流行的类似游戏叫做“草坪滚地球”。这是一种在户外草坪上进行的游戏。游戏者在固定距离外,瞄准预先滚动于地面的白球,投出手中的球,以两球停止后距离最近者为优胜者。由于许多英国贵族乐此不疲,荒废了武艺,致使爱德华三世在1366年颁布禁令,禁止此项游戏,时间长达170年之久。直到亨利八世时才解除禁令,再次盛行。

英语单词bowling是bowl的动名词形式。bowl原意指“木制的球”,源自拉丁语bulla(球状物,气泡)。bowl做名词时表示保龄球运动用球,做动词时表示玩保龄球,投球。

bowl:[bəʊl] n.木球,保龄球;碗vt.投掷(保龄球),(像投保龄球那样)平稳快速移动vi.玩保龄球,(像保龄球那样)平稳快速移动

bowling:['bəʊlɪŋ] n.保龄球运动

hallmark(印记):金银制品的官方纯度印记

英国在国王爱德华一世统治期间建立了金银器的纯度衡量标准,如银制品必须含有92.5%的银、2.5%的铜,只有符合这一标准的银器才能被称为“标准纯银”。1300年,爱德华一世下令,凡金银制品必须由伦敦金匠公司(Goldsmiths’Company of London)鉴定纯度,符合标准的由伦敦金匠公司打上印记,否则不得上市交易。鉴定并打印记的工作在该公司的“金匠大厦”(Goldsmiths’Hall)中进行,因此金银纯度印记就被称为hallmark 一直沿用至今,并逐渐泛化为“质量印记”之意。

hallmark: ['hɔːlmɑːk] n.特点,品质证明vt.给……盖上品质证明印记,使具有……标志

canopy(天蓬):可以铺设蚊帐的埃及床

在古代埃及,人们夏天晚上睡觉时,为了避免蚊虫叮咬,就用渔网或其他材料把床围起来,这就是最初的蚊帐。希腊人见到埃及人的这种四周围有蚊帐的床,觉得十分有用,就将其引入到希腊,并将这种床叫做konopeion,来自konops(蚊虫),字面意思就是“避免蚊虫叮咬(的床)”,这就是英语单词canopy的来源。

其实这种埃及床的最大特点就是有一个顶,可以用来撑开蚊帐。因此,单词canopy就逐渐衍生出“顶、盖、天蓬、华盖”等含义。

canopy:['kænəpɪ] n.天蓬,华盖,遮蓬,苍穹vt.用天蓬遮盖,遮盖

boudoir(闺房):欧洲贵妇心情不佳时独处的内室

在中世纪欧洲的上流家庭中,妇女或成年女子的闺房通常都是套间,包括好几个连在一起的房间。其中一些房间可以用来接待客人,但那些用来就寝、洗浴、更衣的房间是女主人的私人空间,客人不应该进入。女主人心情不佳、想独处时就躲到这种内室中。因此法语中将这种房间称为boudoir,来自法语bouder(生气、撅嘴),字面意思就是“生气、不想见客时的房间”。英语单词boudoir直接来自法语,在维多利亚时代用得最多,指的是上流家庭中女子晚上休息的内室,与此相对的是drawing room,指女性闺房中的会客室。

在现代社会中,除了少数富豪家庭外,很少有人为家中的每一名女眷提供一套闺房,所以boudoir一词现在通常只表示女性的卧室。除此以外,boudoir还可以表示复古而华丽的卧室装饰风格。

boudoir:['budwɑr] n.闺房、内室,古代贵妇的卧室

the sword of Damocles(安宁背后的危险):达摩克利斯之剑

在希腊传说中,叙拉古国王有个名叫达摩克利斯(Damocles)的宠臣,对国王拥 有的荣华富贵特别羡慕。为了教训他,国王有一回让他跟自己交换身份,让他戴上王冠,穿上王袍,坐在国王的宝座享用着美酒珍馐。正当达摩克利斯沉浸在幸福之 中时,一抬头,他突然发现头顶上悬挂着一柄寒光闪烁的利剑,仅仅用一根纤细的马鬃系着,仿佛随时都有可能掉下来。他吓得赶紧跳下宝座,撒腿就跑。从此后, 人们就用the sword of Damocles这个习语来表示“安宁背后的危险”。

arabesque(阿拉伯花纹):由几何和花草图案组成的精美花纹

阿拉伯人大多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严禁偶像崇拜,因此阿拉伯人的装饰艺术中不能出 现具体事物的形象。所以阿拉伯人擅长利用各种抽象的几何和花草图形设计出华丽而独特的装饰图案,这种风格独特的装饰图案就称为arabesque。该单词 由arab(阿拉伯)+esque(式样的、风格的)组成,字面意思就是“阿拉伯式样的、阿拉伯风格的”,原本是个形容词,后来转变为名词。

arabesque:[,ærə'besk] n.阿拉伯花纹,蔓藤花纹

pastor(牧师):基督教中人类灵魂的牧人

英语中,pastor本意是“牧人,牧羊人”,与pasture(牧场,草场)同源。在基督教中,pastor表示教士,中文译为“牧师”。这是为什么 呢?原来,在基督教经典著作中,常将信徒比喻为羊群,将基督比喻为看管、引导羊群的牧人。如:“他必像牧人牧养自己的羊群,用膀臂聚集羊羔抱在怀中。” (赛40:9-11)“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诗23:1)“我必立一牧人照管他们,牧养他们。”(结34:23)因此,在信徒中传播教义 的教士们也以牧人自居,称为pastor(牧师)。

pastor:['pɑːstə] n.牧师,牧人

quintessence(精华):被视为万物精华的“第五物质”

古代希腊哲学家认为世间除了常见的水、火、土、气等四种物质外,还存在第五种物质。这种物质是万物之精华,构成了天体,并弥漫在所有其他物质中。亚里斯多德将这种物质命名为“以太”(ether)。拉丁语将这种物质称为quinta essentia(第五物质)。该词经由法语进入英语后,拼写改为quintessence。中世纪的炼金术士致力于提炼这种物质,认为它能治百病,并且具有长生不老的功效。现在,该词一般用来比喻“精华、精髓、典范”。

quintessence:[kwɪn'tes(ə)ns] n.精华,精髓,典范,第五物质

limousine(豪华轿车):发明豪华马车的法国利摩日人

单词limousine是法国城市Limoge(利摩日)的形容词,表示利摩日的或利摩日人。据说当地的工匠创造了一种改良后的豪华马车,用固定车顶代替原来的布罩,形成一个更能遮风避雨的封闭车厢。这种豪华马车被称为limousine。汽车出现后,人们就把驾驶座和后座隔开的豪华车称为limousine,简称limo。

limousine:['lmzin; ,lm'zin]n.(大型)豪华轿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