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juvenile(青少年):罗马神话中的青春女神尤文图斯

尤文图斯(Juventas)是罗马神话中的青春女神,是神王朱庇特和天后朱诺所生的女儿,相对应于希腊神话中宙斯和赫拉的女儿赫柏(Hebe)。尤文图斯掌管青春,拥有少女般的青春和活力,她的双耳壶中盛有的长生不老酒拥有恢复老年人 青春美貌的神力。她是诸神的斟酒官,在奥林匹斯圣山的神宴上侍候诸神,专门给他们斟酒。当凡人英雄升天成仙时,第一个出来迎接的就是青春女神。她为他们奉上神酒,使他们立刻恢复青春年少并长生不老。

尤文图斯还是青少年的守护神,所有罗马少年在即将成年之时都要前往神庙中祈求尤文图斯的庇佑。尤文图斯后来嫁给了升天成仙的大英雄赫拉克勒斯,斟酒的工作交给了特洛伊王子甘尼美提斯(Ganymede)。

在文艺作品中,尤文图斯经常与一只大鹰在一起玩耍,这只大鹰其实就是朱庇特的化身。

1896年,意大利都灵市的一些中学生成立了一支足球俱乐部,起名就叫做“尤文图斯”,寓意像青春女神那样永远蓬勃向上,充满年轻活力。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尤文图斯队的队名的由来。可惜尤文图斯队球风沉闷保守,人们便赠了一个与其队名意思截然相反的绰号“老妇人”。

英语单词“young”(年轻的)、junior(年少的)和词根juven(年轻)都来自青春女神尤文图斯的名字Juventus。

young: [jʌŋ] n.年轻人adj.年轻的

youth:[juːθ] n.青年,青春

junior:adj.年少的,后进的,下级的,资格浅的n.年少者,晚辈,地位较低者,三年级生

juvenile: ['dʒuːvənaɪl]n.青少年adj.青少年的,幼稚的

rejuvenate: [rɪ'dʒuːvəneɪt] vi.复原,变年轻vt.使变年轻

rejuvenation: [rɪ,dʒʊvə'neiʃən]n.返老还童

rejuvenescent:[rɪ,dʒʊvɪ'nɛsənt]adj.返老还童的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juvenile 词源,juvenile 含义。

Europe(欧洲):希腊神话中被宙斯拐骗的公主欧罗巴

希腊神话中,腓尼基国王的女儿欧罗巴(Europa)长得美貌惊人。主神宙斯看见了,动了春心,就化作一头帅气的白公牛来到欧罗巴玩耍的草坪上,温柔地趴在欧罗巴的跟前。欧罗巴按捺不住好奇,就骑上了公牛。等公主一坐好,公牛就奋蹄狂奔,从大陆奔入海中,又从海中游到另一块大陆。在这块大陆上,宙斯化身为一帅哥,与公主相恋。欧罗巴公主为宙斯生了三个儿子。其中一个就是克里特岛的国王米诺斯。后人就以欧罗巴公主的名字来命名这片大陆。这片大陆就是现在的欧洲(Europe)。

Europe:['jʊrəp] n.欧洲,欧罗巴洲。

European:[jʊərə'piːən] n.欧洲人adj.欧洲的,欧洲人的。

carnival(狂欢节):基督教斋戒节前纵情狂欢的“谢肉节”

单词carnival来自拉丁文carne vale,等于英语中的“flesh, farewell!”(肉,再见!),所以其本意应译为“谢肉节”。根据基督教的教义,基督复活节前40天是封斋节。封斋节期间禁止食肉和娱乐。因此,在封斋节开始前三天,人们便抓紧时间开始纵情吃喝玩乐。一些主张宗教改革的人如新教徒便借此举办各种狂欢活动,挑战天主教的权威。久而久之,carnival倒成了一个盛大节日,而封斋节却逐渐被人遗忘。荷兰画家Pieter Bruegel的名画《狂欢者与斋戒者的斗争》(Fight Between Carnival an Lent)便反映了两教派之间的斗争。

carnival的前半部分是词根carn,表示“肉”。该词根衍生众多与“肉”有关的单词。

carnal:['kɑːn(ə)l] adj.肉体的,性欲的

carnival:['kɑːnɪv(ə)l] n.狂欢节,嘉年华,饮宴狂欢

carnivore: ['kɑːnɪvɔː] n.食肉动物,食虫植物。记:carni肉+vore吃

carnivorous:[kɑː'nɪv(ə)rəs] adj.食肉的,肉食性的

carcass: ['kɑrkəs] n.(人或动物的)尸体,残骸;(除脏去头备食用的)畜体

reincarnate: [,riːɪn'kɑːneɪt] vt.使转世化身adj.转世化身的。记:re再次+in进入+carn肉体+ate动词后缀

Helen of Troy:倾国倾城,红颜祸水,害人精

Helen of Troy 直译为“特洛伊的海伦”,源自荷马史诗Iliad中的希腊神话故事。

在希腊神话中,海伦(Helen)是宙斯和凡人勒达所生的女儿,随母亲在斯巴达国王廷达瑞俄斯的宫里长大。当海伦还是个少女的时候,就已经美若天仙,曾经被忒修斯劫走,后来被两位哥哥救回。海伦成年后,前来求婚的希腊贵族挤破了头,差点为了她自相残杀起来。后来,求婚者之一的奥德修斯建议大家尊重海伦自己的选择,并发誓尊重并帮助海伦所选中的丈夫。海伦选中了墨涅俄斯 (Menelaus),后者也因此继承了斯巴达王位。

Helen 是希腊的绝世佳人,美艳无比,嫁给希腊南部邦城斯巴达国王墨涅俄斯(Menelaus)为妻。后来,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奉命出事希腊,在斯巴达国王那里做客,他在爱与美之神阿芙罗狄蒂的帮助下,趁着墨涅俄斯外出之际,诱走海伦,还带走了很多财宝。

此事激起了希腊各部族的公愤,墨涅俄斯发誓说,宁死也要夺回海轮,报仇雪恨。为此,在希腊各城邦英雄的赞助下,调集十万大军和1180条战船,组成了希腊联军,公推墨涅俄斯的哥哥阿枷门农(Agamemnon)为联军统帅,浩浩荡荡,跨海东征,攻打特洛伊城,企图用武力夺回海轮。双方大战10年,死伤无 数,许多英雄战死在沙场。甚至连奥林匹斯山的众神也分成2个阵营,有些支持希腊人,有些帮助特洛伊人,彼此展开了一场持久的恶斗。

最后希腊联军采用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Odysseus)的“木马计”,里应外合才攻陷了特洛伊。希腊人进城后,大肆杀戮,帕里斯王子也被杀死,特洛伊的妇女、儿童全部沦为奴隶。特洛伊城被掠夺一空,烧成了一片灰烬。战争结实后,希腊将士带着大量战利品回到希腊,墨涅俄斯抢回了美貌的海轮重返故土。这就是特洛伊战争的起因和结局。正是由于海轮,使特洛伊遭到毁灭的悲剧,真所谓“倾国倾城”,由此产生了Helen of Troy这个成语。

特洛伊战争的真实性,已为19世纪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在迈锡尼发掘和考证古代特洛伊古城废墟所证实。至于特洛伊城被毁的真正原因,虽然众说纷纭,但肯定 决不是为了一个美女而爆发这场战争的,与其说是为了争夺海轮而打了起来,毋宁说是为了争夺该地区的商业霸权和抢劫财宝而引起战争的。所谓“特洛伊的海伦”,实质上是财富和商业霸权的化身。

中国历史上也有过“妲己亡商”,“西施沼吴”等传说,以及唐明皇因宠杨贵妃而招致“安史之乱”,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等说法。汉语中有个“倾国倾城”的成语(语出《汉书·外戚传》:“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这里的“倾”字一语双光,既可指美艳非凡,令人倾倒;也可纸倾覆邦国。其含义与Helen of Troy十分近似。

在现代英语中, Helen of Troy 这个成语,除了表示“a beautiful girl or woman;a beauty who ruins her country”等意义外,还可以用来表示“a terrible disaster brought by sb or sth you like best”的意思。

stentorian(洪亮的):大嗓门的传令官斯屯托耳

斯屯托耳(Stentor)是希腊神话传说中一名参加特洛伊战争的希腊军人,天生一 副大嗓门,声如洪钟,一个人的声音比得上50人,因此在军中担任传令官。据说天后曾经化身为他的形象,用他的大嗓门来鼓励希腊将士。斯屯托耳后来与神使赫 尔墨斯比赛谁的嗓门更大。凡人哪斗得过神灵,结果斯屯托耳比输了,自己也力竭而亡。但他凭借自己的大嗓门名垂青史,英语单词stentorian就源自他 的名字Stentor。

stentorian:[sten'tɔːrɪən]adj.(声音)洪亮的,响亮的

victory(胜利):罗马神话中的胜利女神维多利亚

维多利亚(Victoria)是罗马神话中的胜利女神,对应于希腊神话中的尼克 (Nike),是胜利的化身。她是泰坦神帕拉斯和冥河女神斯堤克斯的女儿。她的形象是长着一对翅膀,身材健美,像从天徜徉而下,衣袂飘然。她所到之处胜利 也紧跟到来。她还是宙斯和雅典娜的从神。在泰坦战争中倒戈向奥林帕斯并助其获胜。她不仅象征战争的胜利,而且代表希腊人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领域尤其是竞技体 育领域中的成功。因此她被认为是带来好运的神祇,经常作为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对象。

著名体育品牌耐克(NIKE)就来自胜利女神的希腊名字。而英语单词victory(胜利)就来自她的罗马名字。

Victoria:[vɪk'tɔːrɪə] n.维多利亚

victory: ['vɪkt(ə)rɪ] n.胜利

alabaster(雪花石膏):献给巴斯特女神的罐子

巴斯特(Bast)是古埃及的女神,是太阳神拉(RA)的女儿,常化身母狮或猫,或 猫头人身的女人,是埃及的保护神之一,专门执掌月亮、生育和果实丰收。古埃及人常常使用一种光洁雪白的石材来制作献祭给巴斯特女神的器皿,如罐子,因此将 其命名为ala-baste,后来演变为英语单词alabaster,用来表示这种光洁雪白的石材,即雪花石膏。

alabaster:['æləbæstɚ] n.雪花石膏

fascinate(使着迷):施展保护神法瑟勒斯的魔力

在西方的历史博物馆,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令女士们面红耳赤的古代物品,那就是一些带有翅膀的男性生殖器的雕像。其实这是古罗马的一个著名神祗的形象。这个神祗在拉丁语中叫做“法瑟勒斯”(Fascinus),他实际上是男性生殖器的化身,因此经常以这种“飞天鸡鸡”的形象出现。古罗马人把法瑟勒斯当做保护神,认为他能够辟邪驱鬼,尤其是能够保护人们不受到“邪恶之眼”(evil eye)的伤害。因此,古罗马人专门为他修建了神庙,希望他能保护罗马的平安,还制作了很多“飞天鸡鸡”作为护身符,挂在小孩的脖子上、士兵的武器上、凯旋回国的将军的马车上,用来保护他们不受邪灵的伤害。这种护身符也被称为fascinus。

除了能辟邪驱鬼外,古罗马人还相信这种护身符具有神奇的魔力,其中一种就是能够催眠他人。因此使用fascinus来催眠他人就叫做fascinare,字面意思就是“施展法瑟勒斯的魔力”。这就是英语单词fascinate的来源。

fascinate:['fæsɪneɪt] vt.使着迷,魅惑,使神魂颠倒vi.神魂颠倒,入迷

fascination:[,fæsɪ'neɪʃ(ə)n] n.魅力,魔力,入迷,迷恋

fascinating:[,fæsɪ'neɪʃ(ə)n] adj.迷人的,使人神魂颠倒的

juggernaut(巨无霸):载有克利须那神像的巨型战车

在印度教中,克利须那神(Krishna,奎师那、黑天,字面意思为“黑色的神”) 通常被认为是毗湿奴神的第八个化身,在印度教徒中享有崇高的声望。在印度的很多地方尤其是印度东部的普里市(Puri),印度教徒每年都会举行隆重的仪式 来崇拜克利须那神。克利须那神的神像被安置在一辆巨大的战车上,随着游行队伍前进。狂热的信徒往往会投身于车轮之下,任其碾过,以作为献祭给克利须那神的 牺牲品。载有克利须那神像的巨型车辆被称为juggernaut,来自印度语中克利须那神的名号之一Jagannath,意思为“世界主宰”。现在,juggernaut通常用来比喻“无情的、不可抗拒的破坏力”、“重型战车”。

juggernaut:['dʒʌɡənɔ:t] n.强大的破坏力,世界主宰,重型战车,巨无霸

arachnid(蛛形纲):巧夺天工的刺绣少女阿拉喀涅

在希腊神话中,据说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凡人少女,名叫阿拉喀涅(Arachne)。 她特别擅长刺绣,并骄傲地宣称就连智慧女神雅典娜的手艺也比不上她。雅典娜知道了非常生气,化身为一个老太婆下凡,找到阿拉喀涅,劝告她要对神保持谦卑之 心。心高气傲的阿拉喀涅不肯听取雅典娜的劝告。于是雅典娜现出原形,要与阿拉喀涅比赛刺绣手艺。雅典娜绣的内容是自己和波塞冬争夺雅典城的故事,四个角上 还绣了四个凡人因为不敬重神灵而被神严惩的故事。阿拉喀涅绣的则是神灵撒谎行恶的丑事,如宙斯勾引诸多凡间女子的风流故事。两人的手艺不相上下,但阿拉喀 涅绣的内容大大激怒了雅典娜。她愤怒地毁掉了阿拉喀涅的作品,并用梭子在她额头上连敲三下,将其变成了一只蜘蛛,罚她永远都要织网。

英语词根arach-就来自阿拉喀涅的名字Arachne,表示“蜘蛛”。

araneid:[ə'reɪnɪɪd]n.蜘蛛

arachnid:[ə'ræknɪd]n.蛛形纲动物adj.蛛形纲动物的

arachnoid:[ə'ræknɒɪd]n.蛛网膜adj.蛛网状的,蛛网膜的

mentor(良师益友):奥德赛儿子的良师益友曼托

曼托(Mentor)是荷马史诗《奥德赛》中的一个人物。他是奥德赛的好朋友。奥德 赛在出征参加特洛伊战争之间,将自己的儿子和王宫托付给曼托。奥德赛在外多年未归,家里挤满了前来向他妻子求婚的追求者。智慧女神雅典娜于是化身为曼托, 避开求婚者,与奥德赛的儿子忒勒马科斯见面,鼓励他挺身而出对抗这些求婚者,并远渡重洋寻找父亲的下落。当奥德赛回家后,雅典娜再次化身为曼托与奥德赛见 面。

由于这个传说,曼托的名字mentor在英语中成了“良师益友”的代名词,用来表示那些向年轻人传授知识和智慧的人。

mentor:['mɛn'tɔr]n.良师益友,指导者vt.指导

mentorship:['mentɔːʃɪp]n.导师制,师徒制

avatar(化身):印度教中神灵降临人间的化身

一部3D科幻大片《阿凡达》让很多人记住了avatar这个英语单词。不过,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单词并非导演杜撰的,而是来自梵文,是印度教中的一个重要术语。

avatar来自梵文avatarana,由ava(off,down)+tarati(cross over)构成,字面意思是“下凡”,指的是神灵降临人间的化身,通常特指主神毗湿奴(VISHNU)下凡化作人形或者兽形的状态。印度教传说毗湿奴有10个化身,其中有9个已经降临世间,最后一个化身会在世界末日降临。

电影《阿凡达》中的avatar是地球人的精神所占据并控制的外星人肉体,与印度教 中的avatar含义相差甚远。因此,电影《阿凡达》在上映之前就遭受了印度教团体的强烈抗议,声称电影名字玷污他们的宗教。世界印度教协会主席曾要求导 演卡梅隆做出声明,澄清这部3D科幻影片的名字与印度教及其信仰毫无任何关系,重名只是一个巧合。

在网络时代,avatar又有了一个新的意思——个人在网络虚拟环境中的化身,即代表用户形象的图像,即常说的“头像”或“个人秀”。

avatar:['ævətɑː]n.化身,神灵的化身,头像

batty(古怪的):令人反感的蝙蝠    

英语单词batty是从bat(蝙蝠)一词衍生出来的形容词,按照构词法应该解释为“跟蝙蝠有关的”。为什么batty含有“古怪的,疯狂的”这样的负面含义呢?原来,这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有关。在东方文化中,蝙蝠是“福”的象征,因为“蝠”字与“福”字发音接近。但在西方人的眼中,生活在阴暗洞穴里、长相丑陋怪异的蝙蝠是魔鬼的化身,传说中的吸血鬼就多半有着蝙蝠那样的翅膀。因此,由蝙蝠(bat)衍生出来的形容词batty就有了“古怪的、疯狂的”等负面含义。

  batty:['bætɪ]adj.古怪的,疯狂的

  as blind as bat:有眼无珠,像蝙蝠一样盲目

carrion:腐肉

发音释义:['kærɪən] n.腐肉;臭尸;不洁之物adj.腐烂的

结构分析:carrion = carr(肉)+ion(名词后缀)→腐肉

词源解释:carr←拉丁语caro(肉)

同源词:carnal(肉体的);incarnation(化身)

词组习语:Carrion crows bewail the dead sheep and then eat them(猫哭老鼠假慈悲)

carnivorous:食肉的

发音释义:[kɑrˈnɪvərəs] adj.食肉的;食肉动物的

结构分析:carnivorous = carni(肉)+vor(食)+ous→食肉的

词源解释:carni←拉丁语carnis(肉);vor←拉丁语vorare(食)

同源词:carnivore(食肉动物、食虫植物);carnal(肉体的);carnage(屠杀);incarnation(化身);carnival(狂欢节←谢肉节);devour(吞食);voracity(贪食);herbivore(食草动物);herbivorous(食草的)

arachn-(蜘蛛):希腊神话中擅长刺绣的少女阿拉喀涅   

在希腊神话中,据说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凡人少女,名叫阿拉喀涅(Arachne)。她特别擅长刺绣,并骄傲地宣称就连智慧女神雅典娜的手艺也比不上她。雅典娜知道了非常生气,化身为一个老太婆下凡,找到阿拉喀涅,劝告她要对神保持谦卑之心。心高气傲的阿拉喀涅不肯听取雅典娜的劝告。于是雅典娜现出原形,要与阿拉喀涅比赛刺绣手艺。雅典娜绣的内容是自己和波塞冬争夺雅典城的故事,四个角上还绣了四个凡人因为不敬重神灵而被神严惩的故事。阿拉喀涅绣的则是神灵撒谎行恶的丑事,如宙斯勾引诸多凡间女子的风流故事。两人的手艺不相上下,但阿拉喀涅绣的内容大大激怒了雅典娜。她愤怒地毁掉了阿拉喀涅的作品,并用梭子在她额头上连敲三下,将其变成了一只蜘蛛,罚她永远都要织网。

  阿拉喀涅的名字Arachne在希腊语中就是“蜘蛛”的意思。英语中表示“蜘蛛”的词根arach-就来源于此。

  arachn-:蜘蛛

  arachnid:[ə'ræknɪd] n.蛛形纲动物adj.蛛形纲动物的

  arachnoid:[ə'ræknɒɪd] n.蛛网膜adj.蛛网状的,蛛网膜的

anachronism:时代错误

发音释义:[ə'nækrə,nɪz(ə)m] n. 时代错误

结构分析:anachronism =ana(against,违反)+chron(时间)+ism(现象)→时代错误

词源解释:chron←希腊语khronos (时间)

背景知识:柯罗诺斯(Khronos/Chronos)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超原始神,是时间的化身,他存在于最初之前、并创造一切,是混沌和秩序的来源。英语中表示“时间”的词根chrono就来源于他的名字。不少人把柯罗诺斯和泰坦神王克洛诺斯(Cronos)混淆。

同源词:chronic(慢性的、长期的),chronicle(编年史),synchronal(同步的)

衍生词:anachronistic(时代错误的、年代出错的)

alabaster:雪花石膏

发音释义:['æləbæstɚ] adj. 雪花石膏制的;光洁雪白的n. 雪花石膏

结构分析:alabaster = ala(罐子)+baster(Bast女神)→用(雪花石膏制作的)Bast女神的罐子→雪花石膏

词源解释:alabaster←埃及语ala-baste(Bast女神的罐子)

背景知识:巴斯特(Bast)是古埃及的女神,是太阳神拉(RA)的女儿,常化身母狮或猫,或猫头人身的女人,是埃及的保护神之一,专门执掌月亮、生育和果实丰收。古埃及人常常使用一种光洁雪白的石材来制作献祭给巴斯特女神的器皿,如罐子,因此将其命名为a-labaste,后来演变为英语单词alabaster。

同源词:alabastrine(雪花石膏做的,光滑的)

趣味记忆:alabaster→(谐音)“阿拉巴斯特” →阿拉伯人的女神巴斯特→给巴斯特女神献祭的光洁雪白的罐子→雪花石膏

apotheosis:封神

前缀apo-, 从,从...离开,此处用于加强语气,指变成。词根theo, 神,见theology, 神学。即从人变神。或者可能来自于一种宗教概念,本自来于神,化身为人,又重归神位。参照基督教耶稣,印度教avatar, 中国济公。

avatar:阿凡达,化身

来自印度语。PIE *ava, 下来。*tere, 穿过,同through. 原指印度主神Vishnu 化身凡人到人间帮助人们化解灾难,根据印度教所描述,佛祖释迦弁尼就是Vishnu的第九个化身,当Vishnu到第十个化身时,则是世界毁灭,人间重建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