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person(人):古希腊罗马戏剧中的面具

中国的传统戏剧如京剧中有所谓的脸谱,不同的人物性格就用不同的脸谱予以直观的表示。古代希腊、罗马的戏剧中也有类似的表现手法,不过不是脸谱,而是面具,不同角色戴不同面具。佩戴面具可以解决一人分饰多角的问题,还能克服剧场条件限制,使远处的观众辨别出角色的形象和表情。这种面具,拉丁文就叫做persona。正因为如此,persona渐渐成了戏剧中的“人物角色”的意思。由于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要扮演一定的人格角色,所以persona就从戏剧中的“人物角色”延伸为表示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人格角色,从而产生了英语单词person。

person:['pɜːs(ə)n]n.人,个人

persona:[pə'səʊnə; pɜː-]n.人物角色,伪装的外表

personal: ['pɜːs(ə)n(ə)l]adj.个人的,私人的,亲自的

personality: [pɜːsə'nælɪtɪ]n.人格,个性。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person 词源,person 含义。

scene(场面):古希腊剧场中舞台后方的棚屋

古希腊的剧场一般是露天的。剧场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中间是一个圆形舞台,是乐队演奏和演员表演的场地。环绕在舞台前方和两侧的是环形的观众席,通常修建有一定坡度的小山坡上。舞台后方是一个棚屋,供演员上台前化妆用,有三个门通往舞台。这个棚屋在希腊语中称为skene,本意是帐篷、小隔间、货摊。人们在棚屋表面绘制图案作为舞台背景。

英语单词scene就来自希腊语skene,表示“舞台上所展现的场面、场景”。而英语单词scenery由scene衍生而来,表示舞台布景。

scene: [siːn] n.场面,场景,景象,戏剧中的一场

scenery: ['siːn(ə)rɪ] n.风景,景色,舞台布景

orchestra(管弦乐队):古希腊剧场中歌舞队所在位置

英语单词orchestra通常被译为“管弦乐队”,然而这个单词中既没有“管”、也没有“弦”,也没有“乐队”。实际上,它的本意不是表示一群人,而是表示这一群人所处的位置。它来自希腊语orkhestra,由orkheisthai(舞蹈)+tra(地点)构成,指的是古希腊剧场中歌舞队所在位置。在古罗马时期,该词指的是剧场前排为议员及其他高官保留的位置。后来,剧场从露天的变成了室内的,歌舞队变成了乐队,orchestra也随之变为表示剧场中乐队所在位置。直到18世纪后,该词才被用来表示在该位置演奏的乐队。由于在剧场中演出的一般是管弦乐队,所以中文译为“管弦乐队”。

orchestra:['ɔːkɪstrə] n.管弦乐队,乐队演奏处,剧场前排座位

barnstorm(巡回演出):美国草台班子在乡村谷仓的演出

19世纪初,美国一些二三流的剧团和马戏团去乡村巡回时,由于乡村缺乏剧场或大厅,往往租用农户的谷仓作为演出场地。这种演出往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在不同农家的谷仓之间快速转移,就像暴雨(storm)一样转瞬即逝。因此,人们就把这种巡回演出形象地比喻为barnstorm。19世纪中叶以后,美国一些政治家在竞选中也频频到各地农村活动,有的还在谷仓举行讲演会,因此该词也常被用作政治术语,指政治家四出巡回发表竞选演说。

barnstorm:['bɑːnstɔːm] vt.vi.在乡村或小城镇巡回演出

quiz:答问比赛,测验

该词始用于18世纪末。据传,1780年爱尔兰都柏林有一位叫James Daly的剧场经理,在喝醉酒时和朋友打赌说,他能杜撰一个毫无意义的新词,并使它在24小时内进入英语之中。他派人把能找到的街头顽童都找了来,雇他们夜间在大街小巷,在每堵墙壁和一切通道上用粉笔写上四个神秘的字母QUIZ。翌丑,都柏林全城轰动了。人们迷惑不解,议论纷纷,互相询问这四个字母意指什么。一时之间quiz成了街谈巷议的话题。Daly赌赢了,quiz尔后果然进入了英语词汇的行列。由于quiz是以戏弄人问世的,所以最初作“恶怍剧”、“戏弄者”或“询问”解,“测验”、“答问比赛”、“智力竞赛”等今义则是后来延伸取得的。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quiz很可能源自意为“什么”或“谁”的拉丁文单词quis,因和英语单词inquisitive(好问的,爱打听别人隐私的)或inquisition(彻底调查或审讯)相联系,故而被赋予“询问”一义的。

greenroom:演员休息室   

伦敦西区特鲁里街剧院(Drury Lane Theatre)乃最古老的英国剧院,在17世纪末该剧院的演员休息室是漆成绿色的,据说是为了让长时间处于舞台强光照射下的演员眼睛能得到休息。嗣后,greenroom也就因此逐渐成了“(剧场的)演员休息室”的代称。

  

circus:马戏   

有人认为近代西方马戏起源于古希腊的竞技场,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起源于古罗马的竞技场和圆形剧场,因为马戏表演在古罗马时代已相当流行。英语中表示“马戏”的circus 一词是16世纪时直接借自意为ring(环,圈)的拉丁语circus,最初指“圆形场地”。现在不时见到的three-ring circus(三个场地可同时表演的大马戏场)一语从字面义讲其实即相当于three-ring ring。1782年一位名叫休斯的英国骑师创立了英国皇家马戏团。自此以后,circus 一词才开始用于“马戏”、“马戏团”及“马戏场”等义,后来也常用以指“环形广场”或“环形交叉口”,如Oxford Circus(牛津广场),Piccadilly Circus(皮卡迪利广场)等,但后一种用法仅限于英国英语,美国英语多用circle。实际上,circle及其相关词circular(圆形的,环绕的),circulate(循环,流通)等可以说也都源于拉丁词circus 。

catchword:口号,导字,接头词

旧时英文书籍中前页右下角都要印上次页首词,目的在于引起读者的注意(catch the reader's attention),请他翻到下页,这种印在前页末尾的下页首词,英语称catchword,词典每页天头表示本页第一个和末一个条目的字,英语通称guideword,也称catchword。嗣后,catchword也用于剧场,指演员上场或说白时用的“接头词”或“提示词”,最后还常用以指“标语”或“口号”,但常含贬义。

barnstorm:在小城镇或乡间作巡回演出

在19世纪初的美国,剧团或马戏团常到乡间演出,但多半是些二三流的剧团和马戏团。农村没有剧场或大厅,谷仓 ( barn)就变成了临时剧场。他们的演技虽然不算一流,却往往能一下子就抓住观众的心(took the audience by storm)。因此,一时之间蹩脚演员纷纷涌向小镇和乡村,犹如士兵攻克堡垒一样。他们迅速地从一处转移到另一处,犹如一场强猛的暴风雨(like a storm),于是在小城镇或乡间作巡回演出就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to barnstorm。19世纪中叶以后,美国一些政治家在竞选中也频频地到各地农村活动,面对面接近民众,以增加知名度,有的还在谷仓举行讲演会,因此该词也常被用作政治术语,指政治家四出巡回发表竞选演说。

arena:竞争场所,活动场所   

早期的arena跟现代的斗牛场和马戏场一样,以沙土铺地,在一场比赛和一场比赛之间或一场演出和一场演出之间可以加以清扫。arena来自拉丁语(h )arena,原义是“沙”或“沙地”。在古罗马时代(h)arena指罗马圆形剧场中央角斗士格斗的“角斗场”,上有沙土覆盖,用以吸血,因为彼此用剑角斗或与野兽搏斗总是免不了血染沙场。这种野蛮性娱乐可能是从意大利中部古国伊特鲁亚( Etruria)传人罗马的。arena今天已丧失了“沙”的含义,泛指“竞争场所”或“活动场所”,如circus arena(马戏场),boxing arena(拳击场),arena of politics(政治舞台)等。

  

arena:竞技场

arena是古罗马和古希腊圆形剧场中央的竞技场地,比赛相当残酷,常采取人与狮子搏斗,赛前在竞技场上厚厚地铺一层harena(沙土),用来浸吸受害者的血,久之harena便成了“竞技场”的代名词。后来的圆形剧场也都按传统习惯以沙土铺地,随着语言的发展;去掉了首字母h,成了今天的arena.今天,这个词还可以指其他竞争场所,如战场,政治舞台等。

orchestra:管弦乐队

这个词在希腊语中原写为orkestra,指古希腊露天剧场开始从“露天”搬到“室内”,英国人把室内剧场正厅的全部前排座位叫作orchestra.而法国人则把这些位置安排给乐师们。今天,英语的orchestra既有“乐池”、“管弦乐队”、“管弦乐”一层意思,又有“剧场前排高级座位”之义。

Yankee:美国佬

Yankee一词大约有三百年的历史。关于它的由来,说法不下二十种。

有人认为,Yankee来源于印第安人对English一词的读音Jengees或Yengees。也有人认为,Yankee出自一个意为“精明”的苏格兰词,因为直到今天,一个精明厉害的商人还往往被人叫做a Yankee trader。但是大多数人认为Yankee起源于荷兰。

17世纪时,荷兰人成为英国人进行殖民地扩张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英国人把制作和出售乳酪的荷兰人按荷兰语蔑称为Jan Kees,相当于英语John Cheese(乳酪约翰),或把他们叫做Janke(Jan的指小形式),相当于英语Little John(小约翰),同样带有贬抑的含义。后来Jan Kees或Janke又移用作荷兰海员或海盗的诨名,并逐渐讹变为Yankee。

随着荷兰的向外扩张,许多荷兰人来到了美洲。他们主要集中于现在的纽约州一带(最初的纽约州叫新荷兰,纽约市叫新阿姆斯特丹,17世纪末英国兼并后才得名纽约),而英国早期移民则多定居于现在的美国东北沿海各州即新英格兰地区。荷兰移民多半是种地的好手,他们很瞧不起不擅长务农的新英格兰移民,于是把自己的外号转送给了他们,称他们为Yankee。对新英格兰移民素以Brother Jonathan(乔纳森兄弟)相称的英国士兵,把这一绰号接了过来,改称他们为Yankee。南方移民觉得新英格兰移民过于精明,也以Yankee称之。而新英格兰人却将此视为对他们的一种赞誉,引以为荣地接受了。因此,到了18世纪中期Yankee便成了新英格兰人的绰号。

在法英七年战争(the French and Indian War, 1754-1760)期间,据说英军统帅Amherst勋爵手下一个军医Shucksberg(一说Shuckburgh)于1755年特意谱写了一首名为Yankee Doodle(扬基歌)的歌曲,取笑粗里粗气、衣冠不整的新英格兰士兵。

1775年4月的一天,英国陆军上校Hugh Percy带着军队在Yankee Doodle的乐曲声中从波士顿城开赴康科德(Concord)去搜查殖民地人民收藏的枪支,结果被农民组成的殖民地军队打得大败。殖民地军队自豪地踏着Yankee Doodle的乐声开进了波士顿。与此同时在附近的列克星顿(Lexington)殖民地军队也打了一场胜仗,这两场仗史称列克星顿-康科德之战,它们揭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此后,有人把Yankee Doodle的歌词作了修改,使之成为美国最著名的一首进行曲。正是这首歌使Yankee一词得以进一步推广,并在美国广泛流行。

独立战争胜利结束后,Yankee一时成了美国剧场里最受人喜爱的人物,他总是以纯朴老实、精明强干而富于幽默感的形象出现在舞台上。

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1861-1865)。在战争时期,南方军士兵把北方军士兵叫做Yankee(北方佬),偶尔也叫doodle(笨蛋)。Yankee Doodle被当作一首亲联邦歌曲,在亚拉巴马州的莫比尔(Mobile)和南部邦联的其他地方这首歌都遭到禁止。Yankee一词再度成为对北方人的一个蔑称,一直到今天美国南部许多地方仍在这样沿用。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Yankee的词义扩大了一些,美国兵被称作Yankee或简称Yank。1917年美国兵都唱起了流行歌曲作家George M. Cohan谱写的“在那里”(Over there)这首歌,歌中唱道:“Over there, over there, the Yanks are coming ...”(在那里,在那里,美国兵来了……)从那时候起,Yank和Yankee就成了欧洲人对美国兵或美国公民的通俗称呼,有时也作为山姆大叔或美国的代称。在拉丁美洲Yankee拼作Yanqui。20世纪50年代,拉丁美洲人民发出了Yanqui go home(美国佬滚回老家去)的吼声,对美国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影响可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从以上所述,可见Yankee或Yank自问世以来其含义常因历史情况而发生变化,时而扬升,时而贬降,且贬多于褒。

zoo:动物园

zoo乃zoological garden之缩略,但其终极词源则为希腊语zoiow‘animal’(动物)。1829年伦敦动物协会(the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在里真茨公园(Regent's Park)的北侧展出野生动物,并将此地称作the Zoological Gardens,不久又简称之为the Zoological,到了1840年以后进而缩略为 zoo。19世纪60年代伦敦杂耍剧场演唱过一首名为“Walking in the Zoo is the OK thing to do”的歌曲 。据认为,这首歌对zoo这一缩略形式的普及是起了作用的。

pew:教堂中有靠背的固定长凳;[古](讲道者司仪用的)讲台;椅子,座位

希腊语pous(足)的昵称形式pod.ion(小脚,基础)进入拉丁语为pod.ium(阳台,剧场的包厢,--被英语借用为podium),其复数形式podia经由古法语puie进入英语为pew。

-pod-足 → pew

odeum:剧场,音乐厅

来自拉丁语odeum,剧场,音乐厅,词源同ode,-um,中性格。

steal one's thunder:窃取他人的发明成果

约翰•丹尼斯(John Dennis,1657〜1734)是一位小有名气的戏剧家。他的剧作《安皮斯和维吉妮亚》(Appius and Virginia)在表演时,为了加强舞台效果,他发明了一种人造雷声,然而演出并没有成功。

后来,别的剧场上演莎士比亚名剧《麦克白》(Macbeth) 时,也采用了人造雷声,结果居然大传捷报,引起了热烈的回响。丹尼斯对此大加挞伐,他指责该剧院“偷走了他的雷声”(steal his thunder)!

这件事曾在戏剧界轰动一时,掀起了轩然大波。后来, 人们就用“偷某人的雷声” (steal one's thunder)来比喻“窃取别人的发明成果”。

catchword(标语、口号):印在书的右下角的次页首词

古时候的英文书籍中,前页右下角都要印上次页首词,目的在于提示装订工人,帮助他找到正确的下一页,以免装订出错。这种印在前页末尾的次页首词在英语中就被称为catchword,由catch(抓住、捕获)和word(单词)组成。在词典等工具书中,也会在每一页的顶部印上该页的第一个或最后一个单词条目,帮助人们快速查找自己所需要的单词条目。这个单词也被称为catchword。

后来,catchword 也应用于剧场,指演员上场或说白时使用的“接头词”或“提示词”。现在,catchword一词常常表示政治竞选或广告中的“标语”或“口号”,如美国奥巴马总统竞选时提出的“change!”就是一个catchword。

catchword:n.标语,口号,流行语,口头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