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相册):古罗马时期的白色公告板
古罗马政府每天在议事厅外的广场上,以手抄公告方式,向市民报道重大公事,如议案进程,审判结果等。这种手抄公告被历史学家称为“每日纪闻”(Acta Diurna),先后出版数百年之久,有人称之为“历史上第一份官方的报刊”。它其实是一块树立在广场中的木板,上面涂有白蜡,由专人每天在上面发布公告。这份最早的报刊在当时叫做album,本意是“白色”,是拉丁语albus(白)的中性形式,英语词根alb(白)也源自albus。
16世纪时,人们使用一种空白的本子来搜集名人的签名,并把这种本子也叫做album,意思就是“空白的本子”。19世纪,人们管相册、集邮册也叫做album,因为它们都是“空白的本子”。到了20世纪50年代,唱片问世后,人们管唱片也叫做album,因为唱片的封套很像一个album。
album:['ælbəm] n.相册,唱片集,集邮册,签名纪念册。记:alb白+um场所→空白之处→空白的本子
albino:[æl'biːnəʊ] n.白化病,白化病人
Alps: [ælps] n.阿尔卑斯山。记:alp=alb,白色的山
albumin: ['ælbjʊmɪn] n.白蛋白,清蛋白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album 词源,album 含义。
magazine(杂志):各种信息混杂的仓库
1731年,英国人爱德华·凯夫(Edward Cave)创办了《绅士杂志》(The Gentleman’s Magazine),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以“杂志”magazine命名的出版物。在杂志诞生之前,世界上已经有不少专业期刊,但都局限于特定专业。爱德华•凯夫想推出一本期刊,内容囊括受教育的大众可能感兴趣的每个主题,从商业到诗歌。他试图说服几家出版社和书商采纳他的想法,但没有人支持,凯夫便自己承担这份工作,并以magazine来称呼自己的刊物,以区别于已有的专业期刊。
英语单词magazine的本意是“仓库”,源自阿拉伯语,后来又可以用来表示“弹药库“、“弹夹”、“胶卷盒”。凯夫将自己的刊物比喻为各种信息混杂的仓库,故称之为magazine。《绅士杂志》的内容包罗万象,从商品价格到拉丁诗歌,从时事新闻到小品随笔,是名副其实的信息仓库,中文译为“杂志”也是恰如其分。可以说,正是有了《绅士杂志》,人类文明史上才有了“杂志”这个概念。
magazine: [mægə'ziːn] n.杂志,弹药库,弹夹,胶卷盒
italic(斜体):发源于意大利印刷所的字体
欧洲文艺复兴期间,意大利威尼斯有一位名叫Aldus Manutius的印刷商人开办了一家印刷所,刊印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大量经典古籍,因此名声大震。1501年在排印古罗马著名诗人维吉尔的著作时,Aldus Manutius首次使用了一种独特的斜体字体。这种字体很快风靡欧洲。由于这种字体发源于意大利,因此在拉丁语中被称为italicus(意大利的),进入英语后演变为单词italic(斜体)。
italic:[ɪ'tælɪk] n.斜体字adj.斜体的
masochism(受虐狂):著名的受虐狂作家马索克
英语单词masochism(受虐狂)、masochist(受虐狂者)来自著名的受虐狂患者、奥地利小说家利奥波德·萨克·马索克(Leopold von Sacher Masoch)。马索克是一位有受虐倾向的奥地利著名作家,和萨德(著名虐待狂、作家)一样,他的真实生活也和他的文学作品紧密地连在一起。马索克认为,女人是被制造出来驯服男人的兽性冲动的。他总是被那些比自己强悍、年岁也大于自己的女人所吸引,他屈从于她,当他的“兽性”冲动表现出来时,她就对他施加肉体上的虐待,而他从而获得性满足。
马索克最主要的虐恋作品是《穿貂皮衣的维纳斯》,曾被搬上大银幕。这是一位贵族男子自愿成为一位贵妇的奴隶的故事。书中的男女主人公的名字塞弗林(Severin)和万达(Wanda)已成为男性奴隶和女性主人之间关系的象征,在现代报刊杂志的虐恋者寻偶广告中,这两个名字常常被寻找此类伴侣的人们使用。
马索克的作品被人视为虐恋文学的范本,包括了虐恋文学的所有要素。他的虐恋小说的文学价值明显高于一般的色情文学作品,与萨德的作品一起进入经典行列。
马索克不仅发表了多篇优秀的虐恋文学作品,而且身体力行,与多名女子有过受虐狂的性关系,最后被第二任妻子送入了精神病院。
后人根据马索克的姓氏创造出masochism(受虐狂)、masochist(受虐狂者)等词,并将其与著名虐待狂、法国作家萨德侯爵两人的名字合为sadomasochism一词,简称为SM。
masochism:['mæsəkɪz(ə)m] n.受虐狂,被虐待狂,受虐倾向
masochist:['mæsəʊkɪst] n.受虐狂者,有受虐倾向的人
gazette(报纸):威尼斯政府最早发行的报纸
16世纪时,意大利威尼斯市政府首次发行了一份官方报刊,每月出版一词。当时用一枚叫做gazeta的威尼斯小铜币即可购买一份这种报刊,因此威尼斯人将其称为gazzetta。该词进入法语后写作gazette。法国发行的第一份报纸就叫做Gazette de France(《法国报》)。后来,英语也吸取了该词,并保留其法语拼写方式,用来表示“公报”、“时事报”。许多早期的官方报刊都使用gazette这种名称,现在依然主要应用于报刊名称中。
gazette:[gə'zet] n.报纸,公报vt.在报纸上刊登
bogus(伪造的):擅长开空头支票的意大利骗子鲍格才
英语单词bogus表示“伪造的东西”,在19世纪开始出现在美国新闻报纸上。没有人知道这个词的确切来源。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一份新闻报刊认为,该词是从意大利臭名昭著的骗子鲍格才(Borghese)的名字演变而来的。他行骗有术,手段高明,擅长开空头支票,到银行或商店里去兑换现金,然后赶紧离开。Borghese由于开了一大把不值分文的支票、汇票和其他票据而在整个南部和西部出了名。从他的大名Borghese也就逐渐成了“冒牌的”或“伪造的”的同义词,后来拼写形式缩写为bogus。
bogus:['bəʊgəs] adj.伪造的,假的n.伪钞,假币
hoover(吸尘器):第一家大规模生产家用吸尘器的胡佛公司
1901年,英国工程师胡伯特·布斯(Hubert C Booth)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真空吸尘器并获得专利。它使用汽油发动机,体积庞大,只能放在房屋外面,由工人从门窗把机器上的许多管子拉入房间来清洁房间。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和王后订购了两台这样的吸尘器,一台用于白金汉宫,一台用于温莎堡。
布斯发明的这种吸尘器体积太大,价格太贵,不适合家用。因此人们又开始了发明家用吸尘器的竞赛。1908年,一名清洁工吉姆·斯庞格勒(James Spangler)发明了第一台家用真空吸尘器并获得专利。斯庞格勒患有哮喘病,扫地时扬起的灰尘常常令他难受,因此他自己动手,用电机、锡质肥皂箱、丝缎枕头套和一个墩布把等部件组装了一台小型的真空吸尘器。当时他制造这样一台机器需要花费两到三周时间。后来,他把其中一台吸尘器借给了自己的表妹。他的表妹的丈夫威廉·胡佛(William Hoover)原是一名皮革制品制造商,他的生意因为受到汽车普及的冲击而非常惨淡。他看到了这种家用真空吸尘器的市场潜力,便从斯庞格勒手中购买了专利,开始大规模生产这种吸尘器,并为此成立了胡佛公司。
在市场销售初期,消费者对吸尘器一无所知,因此无法打开销路。因此,胡佛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宣称顾客可以免费使用10天。就这样,市场对吸尘器的需求开始猛增,胡佛牌吸尘器的销量突飞猛进,在全球很多国家都得到了应用,以至于从Hoover这个姓氏中衍生了英语单词Hoover,做名词时表示吸尘器,做动词时表示用吸尘器给房间除尘。
hoover:['huv] n.真空吸尘器vi.用吸尘器除尘
caricature:讽刺画
发音释义:['kærɪkətʃɚ] n.漫画;讽刺画;夸张讽刺;滑稽可笑的模仿vt.把…画成漫画讽刺;用漫画手法描绘
结构分析:caricature = carica(夸张)+ture(名词后缀)→夸张刻画→讽刺画、漫画
词源解释:carica←意大利语caricare(夸张、装车)←后期拉丁语carricare(装车)←拉丁语carrus(货车、四轮马车)
同源词:car(汽车);carry(运载、携带);charge(充电、装载)
caricature是一种夸张性的漫画,通常用于讽刺,如法国著名的讽刺漫画杂志《查理周刊》。它最早起源于16世纪的意大利,最初以其夸张而诙谐的创作手法为人们所接受。在日本,caricature被翻译为“似颜绘”,它结合了日本的浮世绘,通常用于人像创作。该词在韩国、台湾和香港等地比较流行,成为了网络人像创作的潮流。
caricature和cartoon都含有“漫画”之意,但词源不同,区别在于:cartoon通常适合儿童,而caricature强调讽刺,通常面向成人。
助记窍门:caricature→cartoon(卡通)→漫画、讽刺画
bogus:伪造的
发音释义:['bəʊgəs] adj.假的;伪造的n.假钞;伪币
词源解释:英语单词bogus是地道美语,19世纪开始出现在美国新闻报纸上。没有人知道这个词的确切来源。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一份新闻报刊认为,该词是从意大利臭名昭著的骗子鲍格才(Borghese)的名字演变而来的。他行骗有术,手段高明,擅长开空头支票,到银行或商店里去兑换现金,然后赶紧离开。Borghese由于开了一大把不值分文的支票、汇票和其他票据而在整个南部和西部出了名。从他的大名Borghese也就逐渐成了“冒牌的”或“伪造的”的同义词,后来拼写形式缩写为bogus。
还有一种说法提供了另一种来源。1827年5月俄亥俄州佩恩斯维尔市警察破获了一起伪币案。在捉拿罪犯的现场一大群人围观一台制造伪币的机器。这台造币机样子奇特,人群中有个人说它就像个bogus。翌日,当地报纸报道此事竟然用了bogus-词,称制造伪币的机器为bogus。随后有人把伪币叫做bogus money或简称之为bogus。天长日久,大凡假的或伪造的东西人们均以bogus来表示。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用过该词,使之得以推广。
助记窍门:bogus→博格斯→美国NBA历史上个头最矮的球员,身高才1.60米→“假冒”的NBA运动员→假冒的、伪造的
expletive:咒骂语
ex-, 向外。-ple, 满的,词源同full, fulfill. 即拿出去的,后用来指不便刊印的脏话,咒骂语。
yellow ribbon:黄丝带(系在树上表示期盼亲友能早日平安返回)
来自百度百科:“1971年10月14日《纽约时报》 刊登了一篇小说:长途车上坐着一位沉默不语的男子,在同车的年轻游客的盘问下终于开了口。原来他刚从监狱出来,释放前曾写信给妻子,如果她已另有归宿,他也不责怪她,如果她还爱着他,愿着他回去,就在镇口的老橡树上系一根黄丝带,如果没有黄丝带,他就会随车而去,永远不会去打扰她。。。。。。汽车快到目的地了,远远望去,镇口的老橡树上挂了几十上百条黄丝带,车上的乘客都欢呼起来。”后来在1979年伊朗美国大使馆人质危机的时候,人们挂上黄丝带期盼亲友平安,因此赋予了黄丝带新的内涵。
issue:问题,议题,期刊,发行
来自古法语issue,出口,出去,来自拉丁语exire,出去,词源同exit,ion.由向外走出引申问题,议题,期刊,发行等多种词义。
journal:日志,期刊,新闻
来自古法语jornel,天,一天时间,一天的工作,来自拉丁语diurnalis,一天的,词源同daily.部分学者认为其拼写变化由字母d到字母j可能是来自后拉丁语时期,字母i变成字母j后导致首字母d脱落造成的。词义由一天的工作引申日志,日报,期刊,一天的新闻等。
kiosk:报刊亭,售货亭
来自土耳其语koshk,亭子,凉亭。进入英语用于指报刊亭,售货亭等。
magazine:弹药库,弹夹,杂志,期刊
来自阿拉伯语makhzan,仓库,ma-,地名前缀,词源同mosque,khazana,存储。在16世纪进入英语后,该词原义也为仓库,特指军火库。后在1731年,一本杂志取名为”Gentleman’s Magazin”,字面意思即绅士的仓库,绅士信息指南。随着该杂志的流行,使该词引申词义杂志,期刊,并成为主要词义。比较arsenal.
masthead:桅顶,报刊刊头
mast,桅杆,head,头,即桅顶,后引申词义报刊刊头。
scofflaw:藐视法律者
这是个历史不长的美国口语,一般辞书将它释义为“藐视法律者(尤指拒付罚款者或违反变通规则、禁酒法者)”。从构词法来讲,scofflaw是scoff+law,即动词加名词构成的一个复合名词。从词源上来看,我们得到顾一段历史。
1917年,美国国会决定使美国成为一个禁酒国( dry country)。为了将禁酒作为法律规定下来,必须相应地修改宪法。于是,国会最后通过了所谓《第十八号修正案》。这项修正案经全国四分之三的州通过,于三年后生效,开始实施。从此,酒在全国范围内遭到严禁。
与此同时,反对者的暗中反抗也开始了。嗜酒者认为,禁酒法触犯了他们的公民权。既然公开饮酒违犯禁令,那只好暗地里喝。既然酒在市场已全然绝迹,何不自己酿造?走私贩也趁此机会从外国运进这种违禁品,在秘密俱乐部出售。这种秘密俱乐部大多防范极严,不认识守门的,不通过门上小窗口轻声说句诸如“乔派我来的。”(Joe sent me.)之类的暗语,是进不去的。自禁酒法实行以后,此类名为“俱乐部”的非法酒店( speakeasy)在美国各地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日子一久,人们就不再把禁酒法放在眼里了。
政府官员担心无视一项法令将导致对一切法令的藐视,因而发起了一场维护禁酒法的运动。
马萨诸塞州一位富翁也是一位戒酒者,愿出赏金200元征求一个形容藐视法律者的最佳词。他一共收到应征的词25000个。获奖的词就是scofflaw。scofflaw就这样地进入英语词汇行列。
然而,这场运动和这个新词对维护禁酒法全然无济于事。美国国会终于在1933年被迫废除《第十八号修正案》,酒在美国又恢复了它的合法地位,scofflaw也随之被人们渐渐遗忘了。
直至近几年,scofflaw在美国报刊上才再度出现。纽约市一位名叫John Murtagh的交通法庭法官(traffic court judge)用scofflaw 一词来形容那些把车子停放在“禁止停车处”而又拒绝按传票交罚金的人,从而把这一几乎被遗弃的词又带回到美国人日常生活之中。scofflaw的词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当年用来指违反禁酒法者,而今天亦可用以指违反交通规则者及其他各种违犯法令者。
satellite:卫星.卫星国
在科学发达的当今世界人们对satellite 一词一般是不会感到陌生的,因为它在报刊上频频露面,在广播中和电视上时时让人感到它的存在。然而,对它的来源和过去就未必有很多人知晓丁。
satellite是直接从法语借来的,而法语词则源自拉丁语satelles‘attendant,guard’(侍从,侍卫)。16世纪时当它来到英语之时,也用于此义,但当时还不通用。直到18世纪中期约翰逊(Samuel Johnson,1709 - 1784)都还没有把它收录在他编的《英语辞典》(1755)中。satellite的词义在1 7世纪发生了变化。1611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Johannes Kepler,1571- 1630)用拉丁词satetles的复数形式saiellites喻指刚发现不久的绕着木星运转的小天体即卫星,因为他认为这些卫星正像一直守候在重要人物周围的侍从和护卫。英语把这一新义借了过来。 1957年10月4日当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satellite又很自然地被用以喻指“人造卫星”。此后,satellite的词义进一步引申为“卫星国”、“卫星城镇”、“卫星社区”等义。
Klondike:财源
Klondike原指加拿大育空河(Yukon)的一条支流周围的河谷地区。1896年8月此地发现了品位极高的金矿脉,消息传出后,淘金者蜂拥而至,这就是美国历史土第二次淘金热。 Klondike一时也因此成为一个举世瞩目,遭迩闻名的地方。尽管淘金热在今天业已成为历史,但Klondike 一词却从此载人史册。现在它仍时而出现在英美报刊上,但它已从专有名词转化为普通名词,意指“财源”或“贵重的矿藏”。
italic:斜体(的)
威尼斯人马努蒂乌斯(Aldus Manutius,或Aldo Manuzio,1450 - 1515)于1490年创办的阿尔定印刷所(the Aldine Press)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享盛名的一家印刷所。它刊印了许多希腊和罗马古籍,如但丁的《神曲》及荷马、柏拉图等人的著作,自1494年至1597年一百多年间在威尼斯及罗马刊印的书籍约计一千种。
1501年在排印古罗马诗人维吉尔( Virgil,70 - 19BC)的著作时,马努蒂乌斯首次用斜体字排印,斜体字旋即风靡整个意大利,其他国家也相继效仿。由于斜体字源于意大利所以在拉丁语中叫做italicus,意为Italian(意大利的),英语则作italic,不过现在通常多以复数形式italics出现。然而,直到16世纪中期以后斜体字才开始用来强调句中某个词或某一成分。除此而外,今天还往往表示外来词语、书报杂志名称以及飞机、船舶等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