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stentorian(洪亮的):大嗓门的传令官斯屯托耳

斯屯托耳(Stentor)是希腊神话传说中一名参加特洛伊战争的希腊军人,天生一 副大嗓门,声如洪钟,一个人的声音比得上50人,因此在军中担任传令官。据说天后曾经化身为他的形象,用他的大嗓门来鼓励希腊将士。斯屯托耳后来与神使赫 尔墨斯比赛谁的嗓门更大。凡人哪斗得过神灵,结果斯屯托耳比输了,自己也力竭而亡。但他凭借自己的大嗓门名垂青史,英语单词stentorian就源自他 的名字Stentor。

stentorian:[sten'tɔːrɪən]adj.(声音)洪亮的,响亮的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stentorian 词源,stentorian 含义。

clue(线索):引导忒修斯逃离迷宫的线团

克里特国王米诺斯的儿子被雅典人杀害。米诺斯替儿子报仇,打败了雅典人,强迫他们每 年给公牛怪米诺陶洛斯进贡七对童男童女。雅典国王埃勾斯(Aegeus)的儿子、英雄忒修斯(Theseus)为了替民除害,自愿作为贡品前往克里特岛。 克里特国王的女儿阿里阿德涅(Ariadne)公主爱上了忒修斯,送给他一把利剑和一个线团。忒修斯进入迷宫,手持利剑杀死了公牛怪,然后顺着线团原路返 回,顺利逃离迷宫。

英语单词clue的来源就与这个故事有关。clue在古英语中拼作clew,原意是“线团”。因为忒修斯是凭借线团逃出迷宫的,所以线团成了他破解迷宫的线索。由此,单词clue就从“线团”引申出“线索”的含义。

clue:[kluː]n.线索,情节

virtue(美德):男人具有的能力和功效

重男轻女的思想自古就有,中外概莫能免。英语单词virtue就反映了这种思想。它来自拉丁语virtus,词根是vir(男人),同根词有 virile(男性的,有男子气概的)。virtue的基本含义是“男人具有的能力和功效”。其隐含之意就是男性是世界的创造者,男人创造世界凭借的就是 这种virtue。英语短语by virtue of(凭借)用的正是virtue的本意,即“功效”。除了“功效”外,virtue一词还往往被译为“美德”、“德性”,主要指“英勇、勇敢、刚毅”等 与男人气概相关的道德品质,其实归根到底还是指男人气概的“功效”。virtue还可以用来表示女性的美德,但主要指“贞操”,即“忠诚于男性”这一美 德。所以不妨可以把virtue理解为“男德”。在古罗马,有一个广受崇拜的神祗维尔图斯(Virtus),其实就是virtue的人格化和神化。

由virtue衍生出来的单词virtual(虚拟的)更能体现virtue的本意。virtual指的是“虽然并不客观存在,但却能产生一样的功效,从功效上看相当于存在一样。”最常见的就是网络上的虚拟人物、虚拟物品、虚拟场景。

virtue:['vɜːtjuː; -tʃuː] n.美德,贞操,优点,功效

virile:['vɪraɪl] adj.男人的,有男人气概的,刚健的

virtual:['vɜːtjʊəl] adj.虚拟的,几乎是事实的

bonanza(财源):美国淘金热中的流行词

bonanza原本是一个西班牙语单词,本意是“(海上的)晴好天气”或“繁荣”,源自拉丁语bonus(=good,好的)。

1848年,有人在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地区发现了金矿,消息迅速传开,成千上万的人涌向西部淘金。1859年,有人在内华达州发现了储量极其丰富的金矿和银矿,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淘金热达到高潮。有些人凭借好运发现金矿从而一夜暴富,人们就把他们交上的这种好运称为bonanza,将淘金者当中的暴发户称为bonanza king(好运国王)。1896年,淘金者在克伦代克地区一条小溪的砂砾层中发现了含量异常丰富的金矿,他们就把这条小溪命名为Bonanza Creek(好运溪)。好运溪的发现轰动了全世界,淘金者们蜂拥而至,掀起了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淘金热。bonanza一词在淘金热时期的新闻标题中不断出现,变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名词,从而进入了英语词汇。现在通常用来表示“财源”、“好运”。

bonanza:[bə'nænzə] n.财源,富矿脉,好运

go Dutch(各自付账):精明小气的荷兰人

英语单词Dutch原本是“荷兰人”的意思,但是短语go Dutch并非“去荷兰”,而是“各自付账”、“费用平摊”的意思,即我们常说的AA制。这是为什么呢?原来,17世纪,荷兰赢得独立后,凭借捕鱼业,荷兰迅速积累了大量资本,然后投入至造船业,成为世界上造船业最发达的国家,拥有全球最多的商船。承揽了世界海上运输的大部分业务,所以人送外号“海上马车夫”。荷兰人善于经商,银行业和股票证券业十分发达,成为了欧洲的金融中心。荷兰人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不免让英国人心头酸酸的,因此便将荷兰人与奸商形象联系起来,将“精明小气”等刻板印象强加于人,并嘲讽性地创造出go Dutch这样的短语,意思是“像荷兰人那样各自付账”。

go Dutch:各自付账,费用平摊

tyrant(暴君):古希腊时代的“僭主”

英语单词tyrant常被译为“暴君”,即“残暴之君”,而实际上,tyrant一词的本意与“残暴”并无关系,它更精确的翻译是僭主,是一种君主制的变体。古希腊人认为,不通过世袭或合法民主选举程序等正当方式,凭借武力、个人影响力等方式上台统治城邦的统治者称为tyrant(僭主)。“僭”指超越本分,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礼仪;“主”指主宰而非正统国君。该词本无贬义,只是一个对于城邦统治方式的形容。僭主当中也有不少贤明之辈。但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对于僭主提出严厉的批评之后,僭主开始成为带有贬义的用语。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中,提及君主、寡头、共和及僭主四种政体,其中,僭主被认为是一种最容易形成独裁统治的政体。僭主统治的城邦很容易出现独裁的状况。因此,原本表示“僭主”的tyrant一词逐渐引申出“独裁者、暴君”的含义。

tyrant: ['taɪr(ə)nt] n.僭主,暴君,独裁者

tyranny:['tɪr(ə)nɪ] n.僭主政治,暴政,专横,独裁统治,残暴的行为

Solomon(智者):智慧超群的所罗门

Solomon(所罗门)是古代以色列国王,以睿智为闻名。《圣经》中记载了许多他的事迹。据说他向上帝献祭后,上帝问他希望赐予他什么。所罗门说自己别无他求,只要“聪明的心”,可使明辨是非。于是上帝就赐予他智慧之心。下面这件事就充分反映了他的睿智:有一回,有两个妇女抱着一个婴儿来到所罗门面前,都说自己是婴儿的母亲,请求所罗门把婴儿判给自己。两人争论不休。所罗门判决说,应该把这个婴儿劈为两半,一人一半。于是其中一个妇女立刻宣布放弃争夺,祈求所罗门不要把婴儿劈开。于是所罗门就宣布这个展现了怜悯之心的妇女是孩子的真正母亲,把孩子判给了她。因此,人们就用judgement of Solomon(所罗门的判决)来比喻“公正、明智的判决”。所罗门也凭借自己的睿智成为了“智者”的代名词。

Solomon:['sɔləmən] n.所罗门,智者,聪明人

judgement of Solomon:公正、明智的判决

by-:地方的,旁的,副的

来自PIE *bhi, 来自*dwo, 二,词源同two. 由二引申为周围,当地的,副的,旁的。

1. 地方的。见bylaw(地方法),Whitby(白色聚居地)。

2.旁的,副的。见bypass, byproduct.

3.单词by, 凭借。见by car .

dint:凭借

拟声词,敲,击打,引申义凭借(武力)。

philistine:缺乏教养的(人),市侩的,平庸之辈

原为《圣经·旧约》中一古代民族名,汉译作“非利士人”或“腓力斯人”o公元前12世纪非利士人(the Philistines)在以色副人到达前不久定居于今巴勒斯坦西南海岸地带,建立了一个基督教《圣经》中称作非利士( Philistia)的古国。我们今天所用的Palestine(巴勒斯坦)一词就意含“非利士人之地”。非利士人很早就掌握了炼铁技术。他们凭借先进的武器不断扩张,屡次战胜了与之争霸的以色列入,曾于公元前1050年左右占领以色列入的部分山区,但最后于公元前10世纪为以色列王大卫所败。因此,在《圣经》中非利士人是以色列人的大敌,被描绘成野蛮好战的民族。然而,philistine 一词直到好几个世纪之后才进入语言之中。1693年(一说1 689年)在德国大学城耶那(Jena)发生了一起城镇居民与大学师生之间的流血争斗,在这一事件中有数人丧生。一位牧师在葬礼上致悼辞,对那些无知的居民宣讲教育的重要性时,引用了基督教《圣经·旧约》《士师记》(]udges)第16章中的一句话:“The Philistines be upon thee,Samson!”(参孙哪,非利士人逮你来了!)这是士师参孙(Samson)的情妇大利拉(D~dilah)趁参孙熟睡之际让人剃除他头上七条发绺后虚情假意对他说的。Philistine的德语对应词Philister立即在德国大学生中流行起来,他们用它来指缺乏教养的城镇居民。又过了约两个世纪,1869年英国诗人和评论家阿诺德(Matthew Arnold,1822 - 1888)在其论著《文化与无政府状态》(Culture andAnarchy)第1章中用了从德语PhiLister移译的Philistine 一词来指“投有文化教养的人”或“平庸之辈”。他枉书中这样写遭:‘‘The people who believe most that our greatness and wel-fare are proved by our being very rich. and who most give their lives and thoughts to becoming rich, are just the very people whom we call Philistines."从此以后,Philistine就在英语中广为使用,逐渐变为一个普通名词,首字母也由大写变小写,而且常用作形容词,表示“缺乏教养的”等义。

正如以色列人把与他们为邻的非利士人看作是野蛮好战的民族一样,古雅典人对皮奥夏人(Boeotian)也持类似看法。皮奥夏( Boeotia)乃古希腊一具有独特军事、艺术和政治历史的地区。但雅典人认为皮奥夏人对文学艺术一无所知,像牛一样愚钝。嗣后,Boeotian作为Philistine的近义词进入了英语,表示“没有文化教养的(人)”、“迟钝的(人)"等义,但该词远不如phiListine常用。其吏,诗人品达(Pindar)和传记作家普卢塔克(PLutarch)等古希腊名人都是出自该地区的。

nepotism:重用亲属,裙带关系,任人唯亲

该词起源于意大利。中世纪,在罗马天主教会中重用亲属之风盛极一时。主教们,尤其是教皇,因无子嗣,常常凭借权势偏袒乃至重用其私生子或侄甥,委任他们为教士,甚至授予他们待遇优厚的各种高级神职。15世纪一位臭名昭著的教皇一亚历山大六世(Pope Alexander VI.1431 - 1503)将自己亲戚安插在教会最高职位上,例如为巩固其权力他竟然任命年仅16岁的私生子博尔吉亚(Cesare Borgia)为大主教,任命年轻的侄甥乔凡尼( Giovanni)为主教。他任人唯亲的这一做法影响极坏,招致广泛的批评和指责。在英语中侄甥作nephew,教士的私生子也婉称nephew,该词源于拉丁语nepos;而重用私生子或侄甥则被世人戏称为nepotism,它源出意大利语nepotismo。嗣后,nepotism不再囿于nephew,而用以泛指“重用亲属”,“任人唯亲”,或表示“裙带关系”。

bowler:圆顶高帽,常礼帽

亦作bowler hat。这是19世纪中期开始流行于英国的圆顶高帽,如今在伦敦街头已不多见。它之所以称作bowler,常常被说成是因为它形似翻倒过来的碗(bowl),被风一刮在地上还可滚动(bowl along) 一段距离呢。其实,bowler源自人名。它是以此帽设计者,19世纪中期伦敦帽商John Bow!er的姓氏命名的。伦敦《每日新闻》(DaiLy News)在1868年8月8日登载了一篇短文,其中有段文字说:“Mr.Bowler, of 15 St. Swithin)s Lane, has,by a very simple con-tTivance,lnvented a hat that is cornpletely ventilated, whitsirat the same time, the head is relieved of the pressure experi-enced in wearing hats of the ordinary description-”(圣斯威辛巷15号的鲍勒先生凭借极为简单的装置,制作了一种帽子。特点是通风良好,而且戴在头上无普通帽子的压迫感。)Bowler先生的教名往往因来源出处不同而不同,有的作John,有的作Thomas或William。这些不同的教名可能统属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人。

  圆顶高帽在英国口语中也叫billycocko该词也产生于19世纪中期。由于这种帽是为诺福克郡的土地所有者、富绅William Coke待和的,所以人们就用William的呢称Billy加上Coke.并稍加变化,造了hillycock 一词称之。在美国英语中圆顶高帽则多称作derby,因为这种帽子是1875年肯塔基马赛(Kentucky Derby)举行期间开始在美国流行起来的,故而得名。究其根源,derby也是人名名称(eponym),源出此马赛首创人,Derby第十二代伯爵。(参见derby)

per:每,每一

来自拉丁语per,穿过,通过,凭借,方式,每,来自PIE*per,向前,前进。

perchance:也许,可能

来自拉丁语per,通过,凭借,chance,机会。引申词义也许,可能。

perforce:必须,势必

来自拉丁语per,凭借,依靠,穿过,force,力量。

perhaps:也许,可能

来自拉丁语per,凭借,依靠,hap,机会,运气,词源同happy,happen.

per se:本身,实质上

来自拉丁语,per,凭借,依靠,se,自己,自身,词源同self.

pogrom:大屠杀,集体迫害

该词原指俄国人对犹太人的大肆杀戮。来自依地绪语pogrom,来自俄罗斯语pogromu,屠杀,毁灭,来自po-,凭借,在后,词源同post-,gromu,雷电,吼叫声,拟声词。比喻用法。

whereby:凭借

来自 where + by, 字面含义为:by where, by which, 词义引申为“凭借”。

Viagra:万艾可,伟哥

Viagra 据称源自梵语 vyāghra(老虎),它们发音几乎一模一样。但也有人将 V 或 Vi 与单词 vigour、virility、vitality、victory 联系在一起,认为 Viagra 是 virile 和 Niagara 的缩合词,Niagara 就是 Niagara Falls 即尼亚加拉瀑布(世界最著名的三大瀑布之一,位于北美五大湖伊利湖与安大略湖的尼亚加拉河上),瀑布巨大的水流以银河倾倒、万马奔腾,所以 Viagra 这种药可以增加血液流动,更暗含着更深一层的意境。

Viagra 是专利商标名,其最早的名字其实叫做 Sildenafil(西地那非)。科学家最初是希望它能够治疗心绞痛的心脏病,但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阴差阳错地发现 Viagra 是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ED,Erectile Dysfunction)的有效药物。

上世纪90年代医疗水平有限,心脏病还属绝症,美国辉瑞公司下决心发明一种药物彻底治愈心脏病,研发团队本想将心脏血液流动的速度快一些,没曾想血液最终却留下面去了。他们不了解水往低处走的道理,所以导致了下体充血。为了不使科研成果浪费,他们找了一批人试药,但令人惊奇的是,药品发放之后,很多人却不愿将没吃完的交回来,而且大部分还是男性。

研发人员感到惊奇,便着手调查,没想到这一调查竟为辉瑞公司带来百亿美元的收入。原来这个药有副作用,副作用是什么呢?就是让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晚上的国王。辉瑞公司意识到这是个巨大的商机,赶紧加快产品生产,此后短短几年间,Viagra 立即风靡全球,成为无数男人的充电宝。

所以中国人给这个药起了个名字叫伟哥。这个药名是音译过来的。但这个名字也造成了一些人的困扰,因为中国叫张伟,李伟,王伟的人数不胜数都叫伟哥,结果这个药出了之后只能说张哥来了,李哥来了,王哥来了。

后来有人又翻译了一个名字叫万爱可,就是一万次爱都可以,但是这个好像很露骨。后来这个“爱”就改成了“艾”叫万艾可,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蓝色小药丸了。

顺便说一句,1998年,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费里德·穆拉德教授凭借此项发明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尽管并未直接参与制造伟哥,但他对伟哥的发明奠定了理论基础,得知人们称他为“伟哥之父”时,他气愤地说,“伟哥之父是一个极其愚蠢的称号,如果时光倒流,我宁愿自己从未导致这种药物的发明。”但不得否认的是,费里德·穆拉德教授凭借伟哥专利,已赚得盆满钵满。

伟哥其实不是春药,它是一种治疗疾病的药,是用来帮助别人站起来的药,所以很多时候人们吃了伟哥后更多的是心理作用,因为伟哥的药效要在12分钟之后发作,但有的人一吃了就雄起了,当然了,有的人吃完后也是可以维持30分钟的啦。

最后说的就是,伟哥虽好,但也是有副作用的,像什么头疼啊,影响视力、听力啊等,所以它现在是一种处方药,并不是想买就能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