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Uranus(天王星):希腊神话中的第一代神王乌拉诺斯

希腊神话中,天神乌拉诺斯(Uranus)诞生于大地女神盖亚,掌管天空。乌拉诺斯是盖亚的儿子,也是她的丈夫,是十二泰坦神、独眼巨人与百臂巨人的父亲。

乌拉诺斯贪恋权力,把盖亚与他所生的所有孩子都束缚在盖亚体内。盖亚十分愤怒,就号召孩子们起来反抗。其他孩子慑于父亲淫威,不敢有所表示,只有最小也是最强壮的儿子克洛诺斯答应帮助母亲推翻父亲。盖亚交给克洛诺斯一把锋利的石镰刀,让他埋伏好。等到乌拉诺斯在盖亚身上发泄淫威时,克洛诺斯手持镰刀,一刀就隔断了乌拉诺斯的命根子。乌拉诺斯惨叫一声,逃到了天上,从此再不敢回到地上。

乌拉诺斯的名字Uranus在希腊语中的含义是“天”,由词干uran-(天)和名词后缀-us构成。英语中表示“天”的词根uran-就来源于此。在天文学上,Uranus表示“天王星”。天王星的位置在土星(Saturn)外侧,而土星在木星(Jupiter)的外侧。在古罗马神话中,Saturn(农神萨图恩,等于希腊神话中的克洛诺斯)是Jupiter(天神朱庇特)的父亲,所以有科学家便建议依序用克洛诺斯的父亲乌拉诺斯的名字Uranus来命名天王星。除此以外,化学元素铀(uranium)也是以Uranus命名的。

词根uran-:天,天体

Uranus: [ˈjʊərənəs]n.天王星,天神乌拉诺斯

uranium:[jʊ'reɪnɪəm]n.铀元素

uranolite:['jʊrənəʊlaɪt]n.陨石。记:urano天+lite小东西→天上飞来的石头

uranology:[,jʊərə'nɒlədʒɪ]n.天体学。记:uran天+ology学科→关于天体的学科

uranometry:[,jʊərə'nɒmɪtrɪ] n.天体测量学。记:uran天+metry测量→测量天体的学科

uranography:[jʊrə'nɒgrəfɪ]n.天象图学。记:urano天+graphy描绘→天象的描绘。

uranoscopy:[jʊ'rɑ:nəskəpɪ]n.天体观察。记:urano天+scopy观察→天体观察。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Uranus 词源,Uranus 含义。

Saturn(土星):罗马神话中的农神萨图恩

罗马神话中,萨图恩Saturn原本是农神。继承希腊神话后,罗马人就将农神萨图恩和希腊神话中的第二代神王克洛诺斯合二为一了。根据罗马神话,萨图恩在被朱庇特推翻后逃到了拉丁姆,并教会了那里的人民耕种土地,因此被罗马人尊为农神。在古罗马神话中,一般找不到与这些希腊旧神对应的神祗,农神萨图恩是个少有的例外。

罗马人将星期六以农神命名,所以表示“星期六”的英语单词就是Saturday,字面意思就是Saturn’s day。

农神节(saturnalia)是古罗马的一个大型的祭祀活动,是为了祭祀农神萨图恩,时间在12月中旬,相当于中国的庙会,古罗马人们在这一天向农神祈福,保佑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土星(Saturn)就是以农神的名字命名的。太阳系中,土星距离太阳最远,运行速度最慢。因此,占星学中认为,土星座的人性情阴郁冷漠,从而产生了saturinine(阴郁的)这个单词。

Saturn: ['sæt(ə)n]n.土星,农神

Saturday:['sætədɪ; -de]n.星期六

saturnalia:[,sætɚ'nelɪə]n.古罗马的农神节,狂欢喧闹

saturnine:['sætənaɪn]adj.土星宫的,忧郁的,阴沉的

nemesis(报应):希腊神话中的报应女神涅墨西斯

希腊神话中的涅墨西斯(Nemesis)一般被译为“报应女神”,其实她最早是掌管分配奖惩的神祗,对好人她给予奖赏,对于坏人她则会施加惩罚。

据说神王宙斯爱上了涅墨西斯,想尽一切办法想占有她。又羞又怒的女神一直躲避,不断变成不同动物。但宙斯穷追不舍。当女神变成一只天鹅时,宙斯也变成一只天鹅与其交配。后来,女神下了一个蛋,从蛋中诞生了倾国倾城的美女海伦。

由于受到了宙斯的奸污,女神心理失衡,把主要精力都放到了惩罚坏人上面。美少年那喀索斯因为过分自恋,无情的拒绝了仙女艾克,也遭到了涅墨西斯的惩罚,变成了水仙花。

涅墨西斯的名字Nemesis在希腊语中表示“义愤”,字面意思是“分配(应得的奖惩)”,源自希腊语动词nemein(分配)。英语词根-nomo-/-nomy(治理、法则)与其同源,也来自希腊语动词nemein(分配)。

词根nomo-:法则,秩序,安排,治理。变体:-nomy

nemesis:['nɛməsɪs] n.报应,天罚;主要敌人,强大对手

economy: [ɪ'kɒnəmɪ] n.经济,节约,理财。记:eco房子,家政+nomy安排→家庭理财→经济

astronomy: [ə'strɒnəmɪ] n.天文学。记:astro星星+nomy规则→天体运行的规则

agronomy: [ə'grɒnəmɪ] n.农学。记:agron农业+nomy规则→农业的法则

autonomy: [ɔː'tɒnəmɪ]n.自治。记:auto自己+nomy治理→自己治理

fury(暴怒):罗马神话中的复仇三女神

第一代神王乌拉诺斯被其子克洛诺斯阉割时,溅出的精血使大地女神盖亚受孕,诞生了三位复仇女神。在希腊语中,她们被统称为厄里倪厄斯Erinyes(愤怒的人),在拉丁语中被统称为Furies,与拉丁语furere(愤怒)相关。她们的形象为三个身材高大的妇女,头上长着蛇发,眼中流出血泪,双肩生有翅膀,手执火把和蝮蛇鞭。她们永不停息地追逐杀人凶手,尤其是谋杀血亲的人,使他们受到良心的煎熬,直到丧失理智。为了避免激怒她们,凡人不敢直呼她们的名字,只能称她们为“温和的人”(the kindly ones)。

特洛伊战争中,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回国后被妻子谋杀。他的儿子俄瑞斯忒斯为了替父亲报仇,杀死了自己的母亲,结果被复仇三女神追捕,一路逃到太阳神的神殿躲藏起来。复仇女神们来到智慧女神雅典娜面前请求裁决,雅典娜召集众法官,对俄瑞斯忒斯进行了审判。法官们投票表决相持不下。于是雅典娜投了至关重要的一票,判俄瑞斯忒斯无罪。复仇女神们不肯善罢甘休,声称这个审判将会给雅典城带来灾难。最后,雅典民众承诺要为复仇女神们建一座神庙,才使得复仇女神们放弃了复仇的想法。

英语单词fury就源自复仇女神的拉丁语名字Furies。

fury:['fjʊərɪ] n.狂怒,暴怒,激怒者

furious:['fjʊərɪəs] adj.狂怒的,激烈的,热烈兴奋的,喧闹的

academy(学院):希腊神话中帮助寻回美女海伦的农夫阿卡德摩斯

在希腊神话传说中有一位绝世美女海伦。她是宙斯和斯巴达王后勒达所生。当她还是一名少女的时候,来自雅典的英雄忒修斯与朋友偶然在神庙中看见海伦跳舞。两人惊为天人,闯进神庙将海伦劫走。两人决定抽签确定海伦的归属,并约好抽中的人要帮没抽中的人再去抢个妻子。结果忒修斯抽中了,于是忒修斯把海伦带回老家,嘱咐母亲好生照顾。然后,两个好朋友再次出发去做采花大盗。这回他们看上了冥王的妻子珀耳塞福涅,可惜行动失败,被冥王关押在冥府中。后来另一个英雄赫拉克勒斯前往冥府营救,但只救出了忒修斯一人。

海伦的两个哥哥率军四处寻找海伦。他们来到雅典,要求雅典人归还自己的妹妹。但雅典人说不知道是谁劫走了海伦。两兄弟威胁要动用武力。正在这危急时刻,一个名叫阿卡德摩斯(Akademos)的农夫挺身而出,提供了绑架者的身份和藏匿之所。两兄弟很快就夺回了自己的妹妹,而Akademos也因为避免了一场战争而成为雅典的英雄,得到神灵的庇佑,他的橄榄树林年年丰收。这片橄榄树林也因此得名Akademeia,意思是“Akademos的果园”。

后来,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在这片橄榄树林里创建了学园。人们将他的学园也称为Akademeia。英语单词academy就来源于柏拉图创建的Akademeia学园,原本专指柏拉图所创建的学园,但后来词义进一步扩充,泛指各种学术研究性机构。

academy:[ə'kædəmɪ] n.学院,研究院,学会,专科院校

academic:[ækə'demɪk] adj.学术的,学院的,理论的n.学者,大学教师,大学生

straw(吸管):最早用作吸管的天然麦秆

英语单词straw的本意是农作物的茎秆,如麦秆,稻草,它与“吸管”有什么关系呢?原来,人类最早用作习惯的材料就是天然的麦秆。19世纪时,美国人喜欢喝冰凉的淡香酒。为了避免口中的热气冲淡酒的冰冻味道,人们使用天然的麦秆来吸饮。但是天然麦秆容易折断,并且不够卫生。1888年,一名叫做马尔温•斯通(Marvin Stone)的美国卷烟制造商从卷烟中得到启发,使用打蜡的纸做成了喝饮料的吸管(drinking straw),并申请了专利。这项发明不仅为亿万消费者提供了便利,还有效降低了蛀牙的发生率。

最初,人们使用drinking straw来表示吸管,后来直接简化成了straw。

straw:[strɔː] n.农作物的茎秆,麦秆,稻草;吸管;无价值的东西adj.稻草的,无价值的

strawberry:['strɔːb(ə)rɪ] n.草莓,草莓色

straw man:n.稻草人

serf(农奴):没有人身自由的农业奴隶

农奴serf是封建社会中隶属于农奴主或封建主的农业生产劳动者,没有人身自由和任何政治权利,社会地位极为低下,受到封建主多方面的剥削和奴役。在封建制度下,少数封建领主或农奴主占有土地、山林、草原和河流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并部分占有农奴;农奴从农奴主手中分得一块份地,作为代价他们必须无偿耕种领主土地,服各种劳役,并上缴大部分劳动产品。

表示“农奴”的英语单词serf源自罗马人对奴隶的称呼――servus,单词serve(伺候)与它同源。

serf: [sɜːf] n.农奴,奴隶

peasant(农民):尚未信仰基督教的乡下人

英语单词peasant常常被翻译为“农民”。然而,这个单词与表示农民的另一个单词“farmer”差异非常大。单词peasant最早派生于拉丁语pagus,该词表示“农村,乡下”,peasant的原意就是居住在pagus的人。罗马立基督教为国家后,基督教首先在城市中迅速发展,而在广大农村地区发展缓慢,居住在农村的人们依然信仰以前的神祗。因此,基督教徒用“pagan”(异教徒)来称呼这些尚未信仰基督的人。pagan一词早已存在,同样源自拉丁语pagus,本意与peasant很接近,都是表示居住在农村的人,被基督教徒这样引用后便增加了“异教徒、未开化者、堕落者”等负面含义。因此,与pagan同源且意义接近的peasant一词,自然也同样带上了强烈的贬义。

单词farmer表示的是一种职业,即农业工作者,而peasant一次所表达的不是职业,而是一种历史身份,翻译为“乡下人”更合适。

peasant: ['pez(ə)nt] n.农民,乡下人

pagan: ['peɪg(ə)n] n.异教徒,未开化者,无宗教信仰的人adj.异教徒的,异教的,无宗教信仰的

husbandman:当家作主的农民

英语单词husbandman=husband+man。这里的husband不是表示“丈夫”,而是它的原意。husband源自北欧语husbondi。hus=house,bondi表示“拥有者、居住者、耕种者”。简单的说,husband就是“一家之主”的意思,但它的内涵远远不止于此。在中世纪的欧洲,很多农民其实还是农奴,依附于领主,并没有完全的人身自由。所以他们算不上husband,因为他们无法当家作主。只有当拥有人身自由的佃农或自耕农出现后,他们才算是husband。他们要耕作农田,饲养牲畜,同时还要精打细算地管理自己的小家庭。所以husband还可以做动词,表示“节俭地使用或管理”。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就是husbandry,而他们就被称为husbandman。

husband进入英语后,原本一直表示“一家之主”的意思,直到13世纪后,才逐渐取代英语中原本表示丈夫的wer一词,成为“丈夫”的常用表达。所以在西方的婚礼上,牧师宣布两人成为夫妻时,用的是“man and wife”,而不是“husband and wife”。

husband:['hʌzbənd]n.丈夫v.节俭地使用(管理)

husbandry:['hʌzbəndrɪ] n.饲养,畜牧,务农,耕种,家政

husbandman:['hʌzbən(d)mən] n.农夫

farmer(农民):耕种土地,每年支付地租的人

英语单词farm来自拉丁语firma,意思是不变的付款,即每年固定的租金或税收的付款。  英格兰早期的农民没有自己的土地。他们租赁领主的农田,每年要缴纳一笔固定的地租,这笔地租就是farm。到了16世纪,farm逐渐从表示农田的租金转为表示农田本身。

同样,单词farmer原来表示替领主去收租金(farm)的人,后来逐渐变为“在农场上劳动的人”,即“农民”。在欧美一些国家,农民的地位日益提高,很多农民已经拥有自己的农场,通常被称为“农场主”,但在英语中还是使用farmer这个单词来称呼他们。大名鼎鼎美国国父华盛顿在参加独立革命之前就是一个farmer,只不过他并不干农活,都是他下面的黑奴在帮他干活。

farm:[fɑːm] n.农田,农场v.种田,务农,种植,养殖

farmer:['fɑːmə] n.农民,农场主

citizen(市民):居住在城市里的文明人

表示文明的英语单词“civilization”是单词civilize(使文明)的名词形式,单词civilize源自拉丁语civilis(英语为civil),表示“市民的”,civilis来自civis,意思是“市民”。civilis(即英语civil)有三个含义:1市民的;2公共事务的;3文明的,礼貌的。因为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只有市民才有政治权利,外地人和奴隶都不算市民,对公共事务没有发言权,所以civil含有“公共事务的”的含义。而且,相对于农民(peasant)来说,市民开化程度更高,更加文明,所以civil(市民的)就含有了“文明的”的含义,同时还表示“民用的”、“民事的”和“国内的”等意思。

英语中表示“市民”的单词是citizen,来自古法语citeien,由拉丁语civis(市民)辗转变化来的。古法语citeien的字面意思是“居住在cite里的人”。法语中的cite后来演变为英语单词city。古代只有市民才有政治权利,所以citizen既是“市民”,也是“公民”。

civil:['sɪv(ə)l; -ɪl] adj.公民的,民间的,民事的,民用的,文职的,有礼貌的。

civilize:['sɪvəlaɪz] v.使文明,教化,使开化,变得文明

civilization:[ˌsɪvɪlaɪˈzeɪʃən]n.文明

city:['sɪtɪ]n.城市,都市adj.城市的

citizen:['sɪtɪz(ə)n]n.公民,市民,百姓

civilian:[sɪ'vɪlj(ə)n]n.平民,百姓adj.民用的,平民的

villain(恶棍):束缚在农场的隶农

英语单词villain源自拉丁语villanus,本意为束缚在villa(农场、乡村别墅)的隶农。英语单词village(农村)、villager(村民)都源自拉丁语villa。

在古罗马早期,在罗马城外的乡村区域,还有一些拥有人身自由的自耕农。随着军事上的节节获胜,罗马获得了大量的战争奴隶。因此,罗马贵族纷纷使用奴隶在乡下庄园(即所谓的villa)进行农业生产,罗马进入了奴隶社会时代。奴隶被视为“会说话的工具”,毫无人身自由,整天被奴隶主强迫干活。采用奴隶进行农业生产成本极低,产品价格更低。原来的自耕农无力竞争,纷纷破产。另一方面,奴隶起义此起彼伏,奴隶制难以为继。因此,奴隶主阶层被迫进行社会改革,把土地分割成小块,出租给奴隶和破产自耕农来耕种,从而产生了一种新型社会制度——隶农制。隶农的地位介于奴隶和自耕农之间,是后来的封建社会农奴的前身。虽然地位被奴隶略有提高,但对于居住在城里的罗马贵族和平民来说,隶农的社会地位还是非常低的。因此表示隶农的拉丁语villanus及其衍生的英语单词villain就不可避免地含有了强烈的贬义,并从表示社会地位的卑贱延伸至表示人品的卑贱,逐渐发展出“坏人、恶棍、反派”等负面含义。可以说,这个单词也体现了一种社会阶级偏见。

villain:['vɪlən] n.坏人,恶棍,反派,罪犯

villainous:['vɪlənəs] adj.邪恶的,缺德的,恶毒的,堕落的

villa:['vɪlə] 乡村别墅,农场

village:['vɪlɪdʒ] n.农村,乡村,郊外

villager:['vɪlɪdʒə] n.村民,乡村居民

banal(陈腐的):封建社会领主出租公用设施的经济特权

在欧洲的封建社会中,领主在自己的领地上(manor)拥有许多经济特权。其中一项特权是,领主可以发布公告,宣布在领地上为所有农奴和农民提供某些公用设施,如水井、磨坊甚至烤面包的烤房、过河的桥梁。农奴和农民不得使用自有设施,而必须使用领主所提供的公用设施并向领主支付相应的使用费。领主的这种做法在古英语中称作bannan,字面意思就是“公告”,英语单词ban(禁令)就来源于此,同源的还有单词banns(结婚公告)。

从单词ban衍生出形容词banal,原意是“与ban有关的”,如banal right指的就是领主所拥有的进行ban的权利。由于领地上所有人都必须遵守领主的公告,使用领主提供的公用设施,所以banal一词逐渐产生“公共的,普遍的”之意,进而产生“司马见惯的,陈腐的”的含义。

ban: [bæn] n.禁令vt.禁止,取缔

banns:[bænz] n.结婚公告

banal: [bə'nɑːl; -'næl] adj.平庸的,陈腐的,老一套的

banality:[bə'nælɪtɪ] n.陈词滥调,平凡,陈腐

banalize:['beɪnəlaɪz] vt.使陈腐,使庸俗

comedy(喜剧):古希腊酒神节的狂欢游行

喜剧最早产生于古希腊。它的希腊文Komoidia是由Komos(意为狂欢游行)与aeidein(意为唱歌)合成。 它起源于农民收获葡萄时节祭祀酒神时的狂欢游行,游行者化装为鸟兽,载歌载舞,称之为Komos。最初时,游行队伍中只有一个合唱队,歌唱酒神的颂歌。后来,人们觉得过于单调,有人灵机一动,在队伍中增加了一个角色,专门负责与合唱队的队长按照事先写好的台词进行对白,这就是最初的喜剧演员,负责对白和表演。后来,演员的数量越来越多,表演的成分也慢慢超过了合唱,这就是希腊喜剧的诞生。由于喜剧的情节和台词都相对轻佻,所以在当时地位不高,诞生时间要晚于悲剧。

comedy: ['kɒmɪdɪ] n.喜剧

blackmail(敲诈勒索):以牲畜或农产品所缴纳的地租

英语单词blackmail由black(黑色的)+mail(邮件)构成,为什么是“敲诈勒索”而不是“黑色邮件”的意思呢?难道敲诈勒索时要给对方发黑色邮件吗?其实,blackmail中的mail与现代英语中表示“邮件”的mail毫无关系,它源自古时苏格兰方言,指的是“地租”或“税金”。16世纪时苏格兰农民向地主交租时,以白银形式缴纳的地租叫做white mail,而那些没有白银的穷困农民只能以牲畜或农产品形式缴纳地租,这种地租就叫做black mail。农民缴纳black mail时,地租往往会以压低牲畜或农产品价格为手段,对农民进行百般刁难和敲诈勒索,因此black mail逐渐产生了“敲诈勒索”的含义。并且当时苏格兰和英格兰交界处盗匪流行,人们被迫向盗匪缴纳保护费才能求得一时平安。这种保护费也被称作black mail。由于这两个原因,合写在一起的英语单词blackmail就完全用来表示“敲诈勒索”了。

blackmail:['blækmeɪl] n.敲诈勒索,敲诈勒索所得vt.敲诈,勒索

hobby(嗜好):英国农村“五朔节”舞蹈中的木马道具

英语单词hobby原本是“小马”的意思。在古代英国农村,人们在春节的“五朔节”(May Day)时经常跳一种叫做“莫里斯”(Morris)的舞蹈来庆祝节日。舞蹈时,人们常常在腰间系上一个用柳条扎成的木马道具,模仿侠盗罗宾汉。这个木马道具就被称为hobby-horse。16世纪时,儿童骑着玩的小木马也被称为hobby-horse。到了17世纪,hobby-horse常常被用来比喻某人特别喜爱的某种运动或消遣,且拼写也被缩略为hobby。

hobby:['hɒbɪ] 嗜好,业余爱好

Helen of Troy:倾国倾城,红颜祸水,害人精

Helen of Troy 直译为“特洛伊的海伦”,源自荷马史诗Iliad中的希腊神话故事。

在希腊神话中,海伦(Helen)是宙斯和凡人勒达所生的女儿,随母亲在斯巴达国王廷达瑞俄斯的宫里长大。当海伦还是个少女的时候,就已经美若天仙,曾经被忒修斯劫走,后来被两位哥哥救回。海伦成年后,前来求婚的希腊贵族挤破了头,差点为了她自相残杀起来。后来,求婚者之一的奥德修斯建议大家尊重海伦自己的选择,并发誓尊重并帮助海伦所选中的丈夫。海伦选中了墨涅俄斯 (Menelaus),后者也因此继承了斯巴达王位。

Helen 是希腊的绝世佳人,美艳无比,嫁给希腊南部邦城斯巴达国王墨涅俄斯(Menelaus)为妻。后来,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奉命出事希腊,在斯巴达国王那里做客,他在爱与美之神阿芙罗狄蒂的帮助下,趁着墨涅俄斯外出之际,诱走海伦,还带走了很多财宝。

此事激起了希腊各部族的公愤,墨涅俄斯发誓说,宁死也要夺回海轮,报仇雪恨。为此,在希腊各城邦英雄的赞助下,调集十万大军和1180条战船,组成了希腊联军,公推墨涅俄斯的哥哥阿枷门农(Agamemnon)为联军统帅,浩浩荡荡,跨海东征,攻打特洛伊城,企图用武力夺回海轮。双方大战10年,死伤无 数,许多英雄战死在沙场。甚至连奥林匹斯山的众神也分成2个阵营,有些支持希腊人,有些帮助特洛伊人,彼此展开了一场持久的恶斗。

最后希腊联军采用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Odysseus)的“木马计”,里应外合才攻陷了特洛伊。希腊人进城后,大肆杀戮,帕里斯王子也被杀死,特洛伊的妇女、儿童全部沦为奴隶。特洛伊城被掠夺一空,烧成了一片灰烬。战争结实后,希腊将士带着大量战利品回到希腊,墨涅俄斯抢回了美貌的海轮重返故土。这就是特洛伊战争的起因和结局。正是由于海轮,使特洛伊遭到毁灭的悲剧,真所谓“倾国倾城”,由此产生了Helen of Troy这个成语。

特洛伊战争的真实性,已为19世纪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在迈锡尼发掘和考证古代特洛伊古城废墟所证实。至于特洛伊城被毁的真正原因,虽然众说纷纭,但肯定 决不是为了一个美女而爆发这场战争的,与其说是为了争夺海轮而打了起来,毋宁说是为了争夺该地区的商业霸权和抢劫财宝而引起战争的。所谓“特洛伊的海伦”,实质上是财富和商业霸权的化身。

中国历史上也有过“妲己亡商”,“西施沼吴”等传说,以及唐明皇因宠杨贵妃而招致“安史之乱”,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等说法。汉语中有个“倾国倾城”的成语(语出《汉书·外戚传》:“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这里的“倾”字一语双光,既可指美艳非凡,令人倾倒;也可纸倾覆邦国。其含义与Helen of Troy十分近似。

在现代英语中, Helen of Troy 这个成语,除了表示“a beautiful girl or woman;a beauty who ruins her country”等意义外,还可以用来表示“a terrible disaster brought by sb or sth you like best”的意思。

candy(糖果):古印度人制造的块状蔗糖

在古代欧洲,人们利用蜂蜜来制造糖果。最先是在罗马周围的地区出现了糖衣杏仁这种糖果。制造者用蜂蜜将一个杏仁裹起来,放在太阳底下晒干,就可以得到糖衣杏仁。而在亚洲,人们通过蔗糖来制造糖果。甘蔗(sugarcane)原本是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独有的农作物。人们将甘蔗榨出的汁液中提炼蔗糖(sugar)。印度人很早就掌握了从利用甘蔗制造蔗糖的工艺。波斯人从印度学会了种植甘蔗、制造蔗糖的技术,并流传至阿拉伯,再通过阿拉伯人传播至欧洲。英语单词candy一词就反映了这种技术的传播途径。它的源头是印度的梵语khanda,意思是“块状蔗糖”,是蔗糖制成品之一,即我们中国人常说的“冰糖”。从该词演变出波斯语qand、阿拉伯语qandi、法语candi和英语单词candy。在英国英语中,candy仍然指用冰糖制成的糖果,而在美国英语中,candy可以表示任何糖果。

另外,sugar(蔗糖)一词来源自印度的梵语sharkara,经波斯语、阿拉伯语和拉丁语后传入英语的。

candy: ['kændɪ] n.糖果,冰糖adj.甜言蜜语的,新潮的vt.用糖煮,使结晶为冰糖vi.糖煮,结晶为冰糖

sugar: ['ʃʊgə] n.糖,食糖,蔗糖,冰糖,甜言蜜语vt.加糖于,粉饰vi.形成糖

barn(谷仓):存放大麦的仓房

英语单词barn来自古英语bereærn,由bere(barley,大麦)和aern(house,房子)组成,字面意思就是“barley house”(存放大麦的仓房)。barley(大麦)是古代英国最普遍的农作物,与小麦的营养成分近似,但纤维素含量略高。大麦麦秆柔软,多用作牲畜铺草,也大量用作粗饲料。后来,随着农作物品种的丰富,barn一词的含义也随之丰富,可以表示存储各种农作物的仓库,还可以表示畜棚、车库等。

barn:[bɑrn] n.谷仓,畜棚,车库vt.把……存储入仓库

barley:['bɑrli]n.大麦

dionysian(狂饮的):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俄尼索斯

狄俄尼索斯(Dionysus)是希腊神话中的酒神,也是狂欢和放荡之神,在罗马神话中被称为巴克斯(Bacchus)。他不仅握有葡萄酒醉人的力量,还给人们带来欢乐,在当时成为极有感召力的神。关于他的身世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狄俄尼索斯是宙斯和忒拜公主塞墨勒的儿子。宙斯爱上了塞墨勒,天后赫拉 十分嫉妒,变成公主的保姆,怂恿公主向宙斯提出要求,要看宙斯真身。宙斯拗不过公主的请求,现出原形,结果塞墨勒被雷火烧死,宙斯抢救出不足月的婴儿狄俄 尼索斯,将他缝在自己的大腿中,直到足月才将他取出,因他在宙斯大腿里时宙斯走路象瘸子,因此得名狄俄尼索斯,意为“瘸腿的人”。

第二种说法是狄俄尼索斯是宙斯与珀耳塞福涅的儿子。赫拉派提坦神将刚出生的狄俄尼索斯杀害并毁掉尸身,却被宙斯抢救出他的心,并让他的灵魂再次投生到赛米莉的体内重生。于是,关于酒神重生不死的故事遍传希腊各地,使人们崇拜不已。

狄俄尼索斯成年后赫拉仍不肯放过他,使他疯癫,到处流浪。在大地上流浪的过程中,他 教会农民们酿酒,因此成为酒神,周围聚集了众多信徒。他在信徒们的簇拥下,乘着四轮马车四处游荡。无论走到哪里,就把歌声、笑声和喧闹带到哪里。他的信徒 们尤其女信徒们一路狂饮狂欢,大声喧哗,举止放荡,在极度兴奋时甚至把不敬酒神的音乐家俄尔普斯撕成碎片。

在古希腊伟大悲剧家欧里庇德斯的作品《酒神女信徒》中,年轻的底比斯国王潘修斯因为蔑视和对抗酒神,被酒神施展法力,变成了一头狮子,被以其母亲为首的酒神信徒们在亢奋中撕成了碎片。

传说,酒神曾被一群海盗绑架。他施展法力,用葡萄藤把海盗的船桨和船帆都掩藏起来, 招来了神兽,最后把海盗变成了海豚。为了报答米达斯国王送回他迷路的恩师,赐予米达斯点石成金的本领。希腊英雄忒修斯在克里特岛的阿里阿德涅公主帮助下, 杀死了米诺斯迷宫中的怪物米诺陶后,带着公主逃亡,途中因为相信命运女神的预言而抛弃了公主。酒神按照命运的安排出现在公主面前,娶公主为妻。

酒神是古希腊人最喜欢的神明之一,是除普罗米修斯以外对人类历史影响最大的神灵。人们每年以酒神节来纪念他,并由此发展出古希腊悲剧和喜剧。酒神精神还激发了许多哲学家的头脑,如德国的尼采。

英语单词dionysian就来源于酒神的名字,表示与酒神有关的。由于酒神喜欢喝酒,喝高后狂欢嬉闹,所以该词又可以表示狂饮的、狂欢的。

Dionysus:[,daiə'naisəs]n.狄俄尼索斯,希腊神话中的酒神

dionysian:[,daiə'niziən]adj.酒神的,狂饮的,狂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