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vampire(吸血鬼):发源自东欧的吸血鬼传说

英语单词vampire(吸血鬼)来自东欧塞尔维亚语。关于古代欧洲吸血鬼的第一手 资料,能在位于巴尔干半岛的塞尔维亚王国寻得——实际上,吸血鬼的传说也正是从巴尔干半岛出现并扩散到全世界的。公元14世纪,欧洲暴发了大规模的瘟疫, 瘟疫传染极快并且危害极大,当时在欧洲造成了恐慌。有些得了瘟疫的人并没有真的死去,但其亲友便将其草草掩埋,以至于后来某些坟墓被打开时,人们发现里面 的尸体呈现着各种古怪姿势,并且还染有鲜血,这当然是因为被误埋的活人挣扎所致,但是当时的人们因为过于害怕便产生了奇异的联想,于是吸血鬼的说法从贫穷 落后的东欧传到整个欧洲。

最经典的吸血鬼形象来东欧罗马尼亚传说中的德古拉(Dracula)伯爵。他是多瑙 河畔瓦拉西亚公国的督军。由于君斯坦丁堡受到土耳其人的袭击,德古拉伯爵受命前往征讨土耳其军队。然而在他获胜之时,谣传他战败并死于敌手。他的妻子听闻 后悲痛欲绝之下投河自杀。德古拉班师回朝却看到妻子的尸体,愤怒地责问上帝,为什么他一生都为主而战,最终却遭受如此结局。狂怒的伯爵用长矛刺穿十字架上 的耶稣,顿时鲜血四流。他从此投向魔鬼,以鲜血作为食物,成为一名吸血鬼。他的传说成为了很多关于吸血鬼文学和影视作品的源泉。

到了15世纪,梵蒂冈教廷正式宣布吸血鬼,僵尸等魔怪的存在,并宣布他们为基督教的敌人。从此吸血鬼种族存在的概念在欧洲大陆广泛流传开来,并产生了许多传说。

17、18世纪时,在塞尔维亚等东欧斯拉夫语国家流行着一些死尸复活吸血的传说,并 形成了一些特殊的习俗,比如埋尸体的时候要钉个木桩什么的。18世纪,奥地利扩张到塞尔维亚北部等地区的时候,官方发现了当地的这些奇怪习俗,大惊小怪地 到处传扬,导致吸血鬼的传说越传越广。如1725年,在塞尔维亚,一名叫做皮雷·普洛戈维兹的人被指控变为吸血鬼,人们传说有八人死在其手中。另一名叫做 阿诺德·保勒的吸血鬼则造成了大量人口牲畜的死亡。其中普洛戈维兹事件的档案仍可在维也纳档案馆里面找到。在这份德文档案中首次出现“vanpir”这个 词,被视为“vampire"的词源,这是“vampire”第一次出现在文献里。1732年3月3日,法国的一家杂志Le Glaneur也详细地报道了此次事件,文中的“Vampyre”第一次出现在法语中。同年3月11日,英国《伦敦日报》中第一次出现了Vampire一 词。此后,整个欧洲对于这种生物的描述都改成了Vampire一词,只是拼写略有差异。

vampire:['væmpaɪə] n.吸血鬼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vampire 词源,vampire 含义。

Wednesday(星期三):北欧神话的主神奥丁

在北欧神话中,奥丁(Odin,古英语为Woden)是阿萨神族的至高神,是诸神之父,世界的统治者。他曾以一人之力冒险闯入冥界,为人类取得古文字,从而拥有大量知识,并因此而失去一只眼睛。

在北欧神话中,奥丁身形高大,身披金甲,骑八足神马,手持名枪“冈尼尔” (Gungnir),居住在“英灵殿”(Valhalla,瓦尔哈拉)中。据说凡是在战争中英勇战死的武士,死后都能进入英灵殿,共同迎接“诸神的黄昏” 中最后的决战。因此北欧武士在战场上都视死如归,以死后能进入英灵殿为荣。

英语中的星期三就是以主神奥丁命名的,英语单词Wednesday来自古英语单词wodnesdaeg,字面意思就是Woden’s day(奥丁之日)。

Wednesday:['wenzdeɪ; -dɪ]n.星期三

christmas(圣诞节):庆祝基督诞生的弥撒

在英语中,圣诞节是Christmas,它是Christ’s Mass(基督的弥撒)的缩写。圣诞节产生于4世纪后期。在4世纪初,罗马帝国东部的基督教会选择每年的1月6日作为纪念基督降生和受洗的双重节日,称为 “主显节”(Epiphany)。一般认为12月25日伴为圣诞节可能开始于公元336年的罗马教会,约在公元375年传到小亚细亚的安提阿,公元430 年传到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那路撒冷的教会接受得最晚,而亚美尼亚的教会则仍然坚持1月6日主显节是耶稣的诞辰。

12月25日本是一个异教徒节日,是波斯太阳神密特拉(Mithra)的诞辰和罗马 历书的冬至节,崇拜太阳神的异教徒把这一天当作春天的希望、万物复苏的开始。罗马教会选择这一天作为圣诞节是为了把异教徒的风俗习惯基督教化。后来,虽然 大多数教会都接受12月25日为圣诞节,但因各地教会使用的历书不同,具体日期不能统一,于是就把12月24日到第二年的1月6日定为圣诞节节期 (Christmas Tide),各地教会可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在这段节期之内庆祝圣诞节。大多数教会和基督教徒都选择在12月25日过圣诞节,但也有例外,如在亚美尼亚人们 坚持在1月6日过圣诞节;在菲律宾,人们则享有世界上最长的圣诞季——从12月16日直到次年的1月6日。

教会在每年12月24日的之夜即25日凌晨举行子夜弥撒,庆祝耶稣诞生,该子夜弥撒就被称为Christ’s Mass(基督的弥撒),到14世纪左右被缩写为Christmas。这就是Christmas一词的来历。

在梵蒂冈,每年的圣诞节前夕,教皇本人会亲自在圣彼得大教堂主持子夜弥撒。25日零时,号角手将吹响喇叭,在教堂里聚集的各国信徒眼眶里含着热泪,以各自的语言唱出悠扬的“平安夜”为世界祈祷。

Christmas:['krɪsməs] n.圣诞节

fig leaf(遮羞布):圣经中亚当夏娃用来遮羞的无花果树叶

英语中,fig leaf(无花果树叶)常用来比喻“遮羞布”。该习语出自《圣经》的“创世纪”的第三章第七节。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知善恶树上的禁果,懂得了羞耻。他们见自己赤身裸体,便在附近采了一些宽大的无花果树叶(fig leaf)来遮体。因此,在西方,人们就用fig leaf(无花果树叶)来表示“遮羞布”。在维多利亚时代,博物馆里经常用无花果树叶遮蔽男性希腊裸体雕像的阴部。至今梵蒂冈宫里的许多教皇收藏品都带有这种树叶或叶形物。

fig leaf:n.遮羞布,无花果树叶

grotesque(怪诞的):仿效古罗马金宫壁画风格的“洞穴画派”

暴君尼禄统治罗马帝国时,在罗马城中修建了一座类似阿房宫的金碧辉煌的宫殿,史称“金宫”。尼禄死后,金宫被废弃填平,后人在其上部修建了大角斗场等其他建筑,从此再无人记得“金宫”的存在。一直到了15世纪末,有个罗马人,走在山路上不小心摔进了一个大坑里,人们这才发现了金宫的废墟。废墟的四壁上画满了各种风格怪异的壁画。很快地,这个神秘的“山洞”成了罗马一处新“景点”,前去观光考察的,大多是当时的顶尖艺术家,包括正在为教皇装修梵蒂冈宫殿的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他们带上绳索、火把下到洞里,仔细研究那些前所未闻的壁画。

15世纪正是艺术史上改朝换代的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从“山洞”的壁画中得到灵感,发起一场立竿见影的艺术革命。流丽的线条和夺目的色彩被复制到王公贵族的府邸、别墅,一个新的绘画流派形成了,名称就叫“洞穴画派”,意大利语为grottesco,英语为grotesque,字面意思就是“洞穴的”,源自意大利语grotta(洞穴)、英语单词grotto(洞穴)。

该词本来用来形容金宫废墟里的壁画,由于这些壁画风格过于独特怪诞,grotesque一词后来衍生出“怪异”的意思,它本来的词义倒被人淡忘了。

grotesque:[grə(ʊ)'tesk] adj.奇形怪状的,怪诞的,可笑的n.怪诞风格,奇异东西

grotto:['grɒtəʊ] n.洞穴,岩穴,人工洞穴

Bohemian(放荡不羁的人):法国人以为吉普赛人来自波西米亚

吉普赛人最早居住在印度北部,从十世纪开始迁移,流落至世界各地。各国人对他们的称呼都不同。英国人以为他们来自埃及(Egypt),所以将他们称为“吉普赛人”(Gypsy)。法国人以为他们来自波西米亚(Bohemia,现捷克共和国境内),所以将他们称为“波西米亚人”(Bohemian)。他们在西班牙被称为“季当人”,在俄罗斯和意大利被称为“茨冈人”,他们自称为“罗姆人”。

吉普赛人以占卜和卖艺为生,居无定所,不信奉上帝,崇尚自由,其服饰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风格,同时又融合的多个民族的特色。因此,英语单词Bohemian就象征了吉普赛人的这种特质,常用来表示富有“小资情调”、喜好浪漫、气质忧郁的人,或表示一种独特的服装、文艺风格。

Bohemian: [bo'himn] n.波西米亚人,波西米亚语,放荡不羁的人adj.波西米亚的,放荡不羁的

caucus:党团会议

caucus是美国的一个政治术语,是在提名政党的总统候选人或党代会代表时,各地党组织所召开的闭门会议,通常由各地的政党领导和骨干成员参加,由他们经过协商推选本党的总统候选人或党代会代表,普通党员被排除在外。从20世纪初开始,通过caucus产生党内候选人和党代表的方法逐渐被党内初选(primary)所取代。初选的主要目的是让广大普通党员参与候选人的提名和党代表产生的过程,削弱当地政党大佬对选务和党务的过分影响,也就是实现“党内民主”。现在,美国还有一些州依然采用caucus的做法,但已经变得更加开放,普通党员也可以参与。现在,caucus与初选制度的主要不同在于,初选是所有党员直接投票,而caucus并不采用直接投票,而是采用充分讨论、多轮投票的方式,比初选方式更加费时费力,但选举质量更高。

关于caucus一词的来源,众说纷纭,尚无定论。《美国传统词典》(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认为,它可能来自殖民地时期波士顿一家政党俱乐部的名称Caucus Club。该俱乐部的名称可能来自中世纪拉丁语caucus,意为“酒具、酒器”。也可能来自美国阿尔冈昆印第安语,意思是“部落长老”。

caucus:['kɔkəs] n.党团会议,干部会议,核心会议vi.召开党团会议

filibuster:阻挠议案通过   

这本是个不惹人注意的词,但美国参议院却使它变得几乎尽人皆知了,它的意思是“(以冗长的演说等手法)阻挠议案通过”。

  在众议院演说都有时间限制,但参议院则容许对一个议案进行无休止的辩论,而发表的演说也可与争论的问题完全无关。在一个参议员演讲时其他人不得进行干扰,除非有足够数目的参议员投票要求他中止演讲。许多重要议案就因一个或几个参议员拒绝停止演讲而遭扼杀。少数派往往采用这一拖延战术使议案无法迅速表决,最后迫使多数派作出让步乃至撤消议案。1957年南卡罗来纳州参议员Strom Thurmond的演说长达24小时18分,创此类演说的最高记录,其目的是试图拖延对某项民权法案的表决。次高记录为俄勒冈州议员Wayne Morse所创,其演说超过22小时,他这样做旨在阻挠表决一项把近海油田划归沿海各州的议案。

buster常用以构成复合词,表示“挫败(或阻挠、破坏)…的人”,诸如blockbuster(重磅炸弹),crimebuster(刑事警探),broncobuster(驯马师),trustbuster(要求解散托拉斯的人)。但filibuster一词在词源上似乎和buster无甚联系。 filibuster源自荷兰语。17世纪大批海盗出没于西印度群岛和美洲沿岸,抢劫往来商船,荷兰人把这些海盗叫做vrijbuiter(vrij ‘free’+buit‘booty’),该词进入英语后作freebooter,也用以指“海盗”。但该词也同时进入了法语(作flibustier),而后又进入了西班牙语(作filibustero),最后辗转来到了英语中,却以filibuster的形式出现。最初它和freebooter同义,也指“海盗”。到了19世纪filibuster被美国人用来指“擅自对外国进行战争者”,尤指“在拉丁美洲国家煽动叛乱的美国人”。“阻挠议案通过”这一词义始用于1853年,当时一位美国议员批评其对手的策略为“filibustering against the United States”(使用阻挠手段对美国进行破坏)。

Chicago:芝加哥

最初名叫Shikaakwa,来自当地爱荷华-伊利诺伊-印第安按-俄亥俄区域各部落(主要是福克斯部、迈阿密部和萨乌克部等等)所使用的阿尔冈琴语,指的是美国中西部和加拿大东部特有的一种长得像大葱的植物。后来,法国探险家罗伯特·德·拉塞尔骑士根据读音将这里改写为Checagou,再后来转写为Chicago。由于词源是开头为Shi,因此Chicago的正确发音应该是Shi(接近“施”)-cago而不是Chi(“吃”或者“七”)-c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