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ces(法西斯):古罗马象征国家最高权力的束棒
在古罗马共和国时代,国家设有两名执政官共同掌管政权。执政官外出时带有12名侍卫官。每名侍卫官肩上扛有一把束棒,束棒中间插有一把斧头。束棒用于执行笞刑,斧子用来执行死刑。这种插有斧头的束棒是罗马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称为“法西斯”(fasces),字面意思就是“一束(木棒)”。
20世纪20年代,意大利墨索里尼选择用“法西斯”这个古罗马的名字命名自己的党派,先后成立准军事组织“战斗的法西斯”和以资产阶级右翼和反动军人为骨干的“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他们以古罗马的法西斯图案作为党徽,其中棒子象征人民,斧头象征领袖,意思是人民要绝对服从他们的领袖。法西斯党用“信仰、服从、战斗”的口号,代替民主政治的“自由、平等、博爱”。随后,德国和日本先后建立了法西斯性质的政党,从此“法西斯”这个词沦为了极端恐怖和独裁的代名词,遗臭万年。
fasces: ['fæsiːz]n.束棒,法西斯
fascist: ['fæʃɪst] n.法西斯主义者,法西斯党员adj.法西斯主义的,法西斯党的
fascism: ['fæʃɪz(ə)m; -sɪz(ə)m] n.法西斯主义,极端国家主义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fasces 词源,fasces 含义。
republic(共和):古罗马的“公共事务”
公元前510年,罗马人民驱逐了暴君塔克文,结束了罗马王政时代,建立了罗马共和国,实行元老院、执政官和部族会议三权分立。 “共和“一词来源于拉丁语respublica,由res(事务)和publica(公共)构成,意思是“公共事务”。共和制是指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是君主政体的对立面。在奴隶制时代,古希腊和古罗马都曾实行过共和制,出现过贵族共和制和民主共和制。贵族共和制是从贵族选出代表执掌国家权力;民主共和制是从所有公民中选举产生国家政权机关。
republic: [rɪ'pʌblɪk] n.共和国,共和政体
veto(否决):古罗马护民官的否决权
在古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之间的斗争从未平息。贵族坚持平民没有足够的智慧参与政治,而平民以拒绝参加战争等手段迫使贵族承认平民的政治权利。作为双方妥协的结果,护民官制度得以成立。在这种制度下,贵族行使治理国家的权力,立法委员会全部由贵族构成,但平民拥有对贵族行政的监督权,其行使者就是由平民自行选出的“护民官”(tribune)。护民官不参与立法,但对由贵族形成的元老院及执政官所提出的议案拥有否决权。他主持平民委员会,听取平民的申诉和意见。如果他觉得某项议案侵犯了平民的权利,他可以行使否决权。护民官制度既体现了对贵族智慧的尊重,又照顾了平民的利益,是贵族和平民在政治上的相互承认和共存。
英语单词veto直接来自拉丁语,意思是“我禁止”。是古罗马护民官否决某项议案所用的法律术语。在现代一些国家中,国王、总统也可以对议会所提出的议案行使否决权。在联合国安理会中,五大常任理事国也拥有一票否决权。
tribune:['trɪbjuːn] n.护民官,公民权利保护者
veto: ['viːtəʊ] v.否决,禁止n.否决权
dollar(美元):捷克波西米亚地区铸造的银币
1519年,在波西米亚(位于今捷克共和国境内)一个名叫Joachimstal的小镇附近,有一座银矿开始制造银币。人们将这里铸造的银币取名为Joachimster。这种银币广泛流通,其冗长的名字后来简化为taler。在荷兰及德国南方,taler一词演变成daler。进入英语后,其拼写形式变成了现在的dollar,用来泛指任何一种外国货币,特别是西班牙铸造的古银币。
美国独立之前,北美殖民地并没有统一的货币,使用最广泛的是一种被称为“八分币”的西班牙比索。在英语中,这种西班牙比索也被称为dollar。美国独立后,在1785年召开的大会上,毛里求斯总督和托马斯·杰弗逊建议用dollar作为美国货币单位的名称。因为dollar一词已经广为人知,而与英国的任何货币无关。从此以后,dollar就成了美国货币单位的名称,即所谓的“美元”。
dollar: ['dɒlə] n.美元
lottery(彩票):决定份额大小的阄(lot)
抽奖的做法历史上早已有之。圣经上就有记载,摩西用抽奖的方法把约旦河西岸的土地分配给人民。现代意义的彩票发源于意大利。在16世纪初期的意大利北部热那亚共和国,人们每年从90名候选人中随机选取5人作为城市议会的议员,方法是把90人的名字写在90个小球上,从中随机抽取5个小球,名字写在这5个小球上的人就成为议员。这项活动吸引了热那亚人的极大热情。当地人贝内德托·根蒂勒(Benedetto Gentile)受此启发,把小球上的人名换成号码,从而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乐透型彩票。
英语单词lottery(彩票)就来自意大利语lotteria(彩票),而意大利语lotteria来自lotto,本意就是“a lot”。lot来自古英语hlot,是用来摇奖或抽签的工具,通常是一片写有人名的木片。摇奖或抽签时,把所有木片统统放在一个容器内,摇动容器或从中抽取,写有谁的姓名的木片第一个掉出来或被抽中,谁就是中奖者。
因为lot常常用于分配份额,所以逐渐衍生出“份额”的含义,a lot就是一个lot所代表的那一份,具体大小可大可小,由命运决定,如his little lot(他微少的一份)、sell by lots(分组出售)。由于人们总是希望自己的那一份足够大,所以a lot 就衍生出了“大量”之意。
殖民者分配新获得的土地时,人们也往往采取这种摇奖的方式,所以单词lot衍生出“一块地”、“特定用途的一块地”的含义,如parking lot(停车场)。
lottery: ['lɒt(ə)rɪ] n.彩票,抽奖
lot: [lɒt] n.阄,命运,份额,许多vi抓阄,抽签vt分组pron.大量,许多
a lot of / lots of:很多,大量
cast/draw lots:抽签
caliph(哈里发):伊斯兰教中穆罕穆德继承人的称呼
英语单词caliph(哈里发)来自阿拉伯语khalifa,字面意思是代理人、代 位者、继任人,原本指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穆德死后继任穆斯林领袖的人。在伊斯兰教中,创始人穆罕穆德以真主安拉的先知自居,并凭此成为穆斯林世界的领袖。 在伊斯兰教义中,穆罕穆德是最后一名先知,所以穆罕穆德死后他的继任者不能再以先知身份自居,所以就以穆罕穆德的代理人、继任人的身份来担当穆斯林世界的 领袖。
第一任哈里发是艾卜·伯克尔,他是穆罕穆德的岳父。艾卜·伯克尔和随后的欧麦尔、奥 斯曼和阿里被称为四大正统哈里发,为政教合一的领袖。后来的伍麦耶和阿拔斯王朝及奥斯曼帝国的封建君主都沿用此称号,但其内涵已有很大变动,从“穆罕穆德 的代理人”之意变成了“真主安拉的代理人”之意,地位提高了,变成了受命于天的“君主”。1924年土耳其共和国下令废除哈里发一职。
caliph:['keɪlɪf; 'kæ-] n.哈里发,伊斯兰教主
dictator(独裁者):古罗马的独裁官
英语单词dictator直接来自拉丁语,由dictare(dictate,命令,口述)+or(人)构成,字面意思就是“下命令的人”,原本是古罗马的政治职务“独裁官”。
古罗马人民推翻暴君塔克文后,意识到了一人独裁的坏处,便开始实行共和制,每年选举两位执政官担任最高行政长官,任期只有一年。两人相互制衡,避免一人独揽大权。然而,这种政体虽然有效保障了权力的相互制衡,但有一个弊端无法避免,那就是当两名执政官的意见无法达成一致时,便无法开展工作。针对这个弊端,聪明的古罗马人又发明了“独裁官”这种制度加以补充。
“独裁官”是古罗马共和国时期的非常任长官,是国家处于紧急状态时由元老院任命的独裁人物。在任何情况下,独裁官的数量绝不能超过一位。独裁官享有超越法律的权力,无须为他的任何行为承担法律后果,以便独裁官可以不受任何掣肘,全力以赴地运用自己的权力和智慧来拯救国家于危难中。
最初的独裁官都是战事独裁官,任期最长不得6个月。一旦任务完成,此人将卸去独裁官的职务,权力交还给元老院。历史上任期最短的独裁官是古罗马传奇英雄辛辛纳图斯,他在田间劳作时临危受命,担任独裁官,指挥罗马军队抗击外敌入侵。打败敌人后他便辞职返回农庄,只担任了16天的独裁官。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为了对抗迦太基的战神汉尼拔,罗马元老院曾经两次任命费边担任战事独裁官。
但在共和国后期,古罗马的独裁官制度逐渐变味。苏拉当政之后,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军队,迫使公民大会委任他担任任期无限的“共和体制独裁官”,除了享有战事独裁官的全部权力之外,还不受时间的限制。凯撒大帝则在五次担任独裁官后,最后担任“终身独裁官”,最后被担心他颠覆共和制度的元老院议员们刺杀身亡。
在西方历史上,dictator(独裁者)和dictatorship(独裁政体)的感情色彩经历了从褒义词到中性词再到贬义词的重大变化。古罗马共和国早期的独裁官被视为拯救国家的大英雄,享有比执政官还要高的荣耀。因此,后世的一些政治家也以“独裁官”自称,如意大利建国三杰之一的加里波第在意大利统一运动中就曾自任独裁官。到了20世纪后,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和德国的希特勒都大力推行独裁政体,以独裁者自居,使得dictator(独裁者)和dictatorship(独裁政体)彻底成为一个贬义词。
在汉语中,与dictatorship对应的有两个感情色彩不同的词:贬义词“独裁”和中性词“专政”。但在现代西方人眼中,无论你使用的是“独裁”还是“专政”,对应的都是dictatorship,是一个贬义词。
dictator: [dɪk'teɪtə] n.独裁者,独裁官
dictatorship:[dɪk'teɪtəʃɪp] n.独裁政体,专政
dictation:[dɪk'teɪʃ(ə)n] n.听写,口述,命令
apartheid(种族隔离):南非共和国的种族隔离制度
英语单词apartheid来自南非荷兰语,由apart(分离、隔离)+heid(=hood)构成,表示“种族隔离制度”,特指1948年至1991年间在南非共和国实行的一种种族隔离制度,这个制度对白人与非白人(包括黑人、印度人、马来人及其他混血人种)进行分隔并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给予歧别待遇。南非的种族隔离政策不但引发了国内的反弹与抗争,更引发国际社会的抨击与经济制裁。1989年戴克拉克担任南非总统后,释放反对种族隔离政策而入狱的曼德拉,并于1990年解除戒严;1991年南非共和国废止人口登记法、原住民土地法与集团地区法,在法律上取消了种族隔离政策。
apartheid:[ə'pɑːtheɪt; ə'pɑːtaɪd] n.种族隔离
soldier(军人):古罗马领取军饷的职业军人
公元前2世纪末,古罗马共和国执政官盖乌斯·马略实行军事改革,将公民兵制改为募兵制,招募以前无权参军的贫苦公民到军中服役,并提高薪饷,延长服役期限。从此,城乡大批无业游民加入军队,成为脱离社会生产的职业军人。在拉丁语中,这种按月领饷的职业军人被称为soldarius,源自一种古罗马金币的名称solidus,字面意思就是“可以领取solidus的人”。这就是英语单词soldier(军人)的来源。
soldier:['səʊldʒə] n.军人,士兵vi.当兵
consul(领事):古罗马时期的共同执政官
英语单词consul来自拉丁语,原本指的是古罗马时期的共同执政官,人数一般为两名。关于consul的拼写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来自consulere(to take counsel,咨询),缘自执政官需要向元老院征求意见;另一种解释认为consul由con+sal/sell/sedl构成,表示“坐在一起”,缘自执政官数量一般为两人或以上,需彼此协调,共同执政。
历史上,除古罗马以外,还有一些时期,在一些国家曾经出现以consul(执政官)作为国家元首的情况,如拿破仑建立的法兰西共和国就以三名consul共同执政,但拿破仑作为“第一执政”独揽大权。
中世纪后期,国际商贸日益兴隆。在同一个地方经商的外国商人为了协调解决彼此的商业争议,自行组织起来,推举一位或多位人士担任仲裁人,负责仲裁彼此的商务争议。这种仲裁人也被称为consul,中文译为“领事”。之所以称为consul,是因为他的产生和职责和古代执政官一样,都是由众人推选出的,负责仲裁。后来,领事变成了由政府派遣,但其称谓consul一直没变。
consul: ['kɒns(ə)l] n.领事,(古罗马)执政官
consular: ['kɒnsjʊlə] adj.领事的
consulate: ['kɒnsjʊlət] n.领事,领事馆,领事职位,领事任期
prince(国君):古罗马帝国时期的“第一公民”
英语单词prince来自拉丁语princeps,由primus(first,与prime同源)+ capere(to take,拿)构成,字面意思就是“the one who takes the first (place/position)”(首席,排在第一位的人)。
在古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元老院中的威望和权力最大的议员就被称为princeps senatus(首席议员)。首席议员由执政官从贵族议员中选择并任命,通常是以前的执政官。在公元前275年之前,首席议员还仅仅是个荣誉称号,他可以在讨论时第一个发言。公元前275年,首席议员成为正式职位,享有众多特权,如召集和解散议会、确定议程、决定议事规则等。
古罗马帝国初期阶段,帝国首脑被称为Princeps,通常译为“第一公民”。罗马帝国的第一个皇帝、凯撒大帝的继承人屋大维上台后,从凯撒遇刺事件中看到了罗马贵族对独裁统治的普遍反感,没有采用dictator(独裁官)或rex(king,国王)的头衔,而是采用了一个比较谦逊的头衔Princeps(第一公民)。从此以后,罗马帝国的最高首脑除了emperor(皇帝)头衔外,还都担任Princeps职务,而皇帝瓦勒良(Valerian)曾在上台之前就担任这一职务。直到罗马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执政时才废除这一头衔。罗马帝国首脑使用Princeps头衔的阶段就被称为“元首制时期”。
英语单词prince(国君、王子)就来自Princeps。由此可见,在西方人的传统观念中,一国之君不过是“首席”、“第一公民”而已,绝不像咱中国一样被看成是“天子”。
prince: [prɪns] n.国君,王子,亲王
princess: [ˌprɪnˈses] n.公主,王妃
senate(参议院):古罗马的元老院
在古罗马的酋长制时代,为了辅助酋长治理国家,由氏族长老会议演变产生了“元老院”。所谓“元老院”,就是由组成国家的各个部落中的长老们构成的政治机构,是存续时间最长的古罗马国家机构。
古罗马共和国时代,元老院由前任国家长官和其他贵族代表组成,共300名,拥有立法权;通过执政官,掌管财政和外交,统辖行省,主持重大宗教活动。在共和国的最后几十年里,由于议员腐败、自身改革失败及贵族议员对平民的排斥,元老院的威望降低。由于军阀崛起,元老院的权力被消弱。后来,恺撒大帝把元老院的员额增加到900。罗马帝国时代,国家权力被逐渐地转移到皇帝的名下。元老院实权日趋缩小,但仍是贵族统治的重要支柱。
在英语中,古罗马的“元老院”就叫做senate,源自拉丁语senatus,字面意思就是“council of elders”(长老们组成的委员会)。它源自拉丁语senex(老人、长老)。英国议会中的“上院”和美国国会中的“参议院”其实都源自古罗马的“长老院”,所以它们也都叫做senate。senate里面的成员就叫做senator(参议员)。
senate:['senɪt] n.(古罗马)元老院,英国议会上院,美国国会参议院
senator:['senətə] n.参议员,元老
Chauvinism(沙文主义):拿破仑的狂热崇拜者沙文
英语单词Chauvinism(沙文主义)源自法国士兵尼古拉•沙文(Nicolas Chauvin)的姓氏。沙文出生于法国第一共和国时代,18岁入伍,在战斗中表现英勇,曾17次中弹。他对拿破仑十分忠诚,曾经获得拿破仑亲手授予的荣誉军刀和200法郎奖赏,是法国的传奇士兵。
沙文对拿破仑以军事手段征服其他民族的侵略政策狂热崇拜。在后拿破仑时期,狂热爱国在法国不再流行,作为拿破仑的狂热崇拜者,沙文成为了人们的讥讽对象。在1831年的一部法国喜剧《三色帽徽》中,首次出现了Chauvinism(沙文主义)一词,以讽刺的口吻对沙文的这种狂妄自大、鄙视其他民族的情绪进行了描写。
现在,Chauvinism(沙文主义)一般用来描述过高看重自己所在国家、民族或团体,鄙视其他国家、民族或团体的思想和态度,如大国沙文主义、民族沙文主义、男性沙文主义。
Chauvinism:['ʃəʊv(ɪ)nɪz(ə)m] n.沙文主义,盲目爱国主义
Bohemian(放荡不羁的人):法国人以为吉普赛人来自波西米亚
吉普赛人最早居住在印度北部,从十世纪开始迁移,流落至世界各地。各国人对他们的称呼都不同。英国人以为他们来自埃及(Egypt),所以将他们称为“吉普赛人”(Gypsy)。法国人以为他们来自波西米亚(Bohemia,现捷克共和国境内),所以将他们称为“波西米亚人”(Bohemian)。他们在西班牙被称为“季当人”,在俄罗斯和意大利被称为“茨冈人”,他们自称为“罗姆人”。
吉普赛人以占卜和卖艺为生,居无定所,不信奉上帝,崇尚自由,其服饰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风格,同时又融合的多个民族的特色。因此,英语单词Bohemian就象征了吉普赛人的这种特质,常用来表示富有“小资情调”、喜好浪漫、气质忧郁的人,或表示一种独特的服装、文艺风格。
Bohemian: [bo'himn] n.波西米亚人,波西米亚语,放荡不羁的人adj.波西米亚的,放荡不羁的
tribune(护民官):古罗马的护民官
在古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之间的斗争从未平息。贵族坚持平民没有足够的智慧参与政治,而平民则分裂或拒绝为国打仗等手段迫使贵族承认平民的政治权利。作为双方妥协的结果,护民官制度得以成立。在这种制度下,贵族行使治理国家的权力,立法委员会全部由贵族构成,但平民拥有对贵族行政的监督权,其行使者就是由平民自行选出的“护民官”(tribune)。护民官不参与立法,但对由贵族形成的元老院及执政官所提出的议案拥有否决权(veto)。他听取平民的申诉和意见。如果他觉得某项议案侵犯了平民的权利,他可以行使否决权。护民官制度既体现了对贵族智慧的尊重,又照顾了平民的利益,是贵族和平民在政治上的相互承认和共存,是罗马共和国走上正轨的关键因素。
英语单词tribune来自拉丁语,与tribe(部落)一词同源,意思就是head of tribe(部落首领)。护民官的职责之意是听取平民的申诉和意见。为此,他有一个固定场所,在一个平台上摆上一把座位,他坐在座位上主持会议,平民在下面向他进行申诉。因此,tribune还可以表示“摆放护民官座位的平台”,从而延伸出“讲坛”、“看台”之意,并由此衍生单词tribunal,意为“法官席”、“法庭”。
tribune:['tribju:n] n.护民官,公民权利保护者;讲坛,看台
tribunal:[trai'bju:nəl] n.法庭,公堂,法官席
magistrate(地方法官):古罗马政府中的行政官员
英语单词magistrate来自拉丁语magistratus(官吏)和magister(首领、指导者),与master同源,指的是古罗马政府中的行政官员,与它相对的是长老院中的议员、军队中的将领等。magistrate即可以表示中央政府中的高级官员,也可以表示地方政府中的高级官员。在古罗马共和国时期,magistrate由选举选出,可以分成“正规长官”与“特殊长官”两类,握有行政和司法权力。正规长官包括执政官、监察官、保民官、财务官、市政官、裁判官等,除监察官外任期一年。通常分别选出至少两位正规长官,以防范一人权力过大。特殊长官包括独裁官、骑士统领、十人委员会等,仅在特别情况下才选出,而且不必与一位同僚共同获选。特殊长官握有的权力大于正规长官。
现在,magistrate一般用来表示掌管司法的文职官员,尤其是负责审理小型案件的低级别法官,通常翻译为“地方法官”或“治安推事”。
magistrate:['mædʒistreit] n.地方法官,治安推事,文职官员
Julian calendar:儒略历
即古罗马共和国独裁官Julius Caesar所制定的历法。
July:七月
来自古法语Jule,来自拉丁语Iulius,古罗马历法的五月,来自古罗马共和国独裁官Julius Caesar,为表达对他的尊敬,以他的名字命名五月并代替原先的Quintilis,五月,词源同five.后历法改革加上January和February后,该月顺延用于指七月。比较September,词源同seven.
last-ditch:已无后退余地的,拼死的
据传,该词源出英国国王威廉三世(William III of Great Britain,1650 - 1702)。威廉生于海牙,1672年出任尼德兰联省共和国军队统帅,率军与入侵的英法两国军队交战,一度失利。英法两国国王提出苛酷的和约条款,他拒绝接受。为了确保他的国家不被灭亡,他说,“I will die in the last ditch.”(我要奋战到底。)他开始重建军队,终于取得了胜利,并在1689年登上英国国王的宝座。按字面义,ditch原指“壕沟”或“防御壕”,last ditch就是“最后的防御壕”,即“最后的防线”,如今一般多用于喻义,而且常用作形容词,表示“已无后退余地的”、“坚持到底的”或“拼死的”。例如:I made one last-ditch effort to get her to stay.(为了把她挽留下来我作了最后努力。)/If the enemy refuse to surrender,we shall fight to the last ditch.(敌人不投降,我们就打到底。)
quiz:测验
quiz可以指课堂上的“测验”、“小考”等,比test(测验)还要小些;也可指广播、电视节目等中的“智力测验”、“一般知识测验”等。如Follow Me(《跟我学》,BBC的电视教学节目)中的“London Quiz”(伦敦知识测验)
据说“quiz”一词是18世纪末爱尔兰共和国首都都根据柏林一家剧院的经理James Daly创造的。一天,他和别人打赌说他可以在一夜之间造出一个新的、毫无意义的、却又不能为人们接受的词来。他花钱雇了一些顽童,连夜在都柏林城中的每一面墙壁上用粉笔写上“quiz”的字样。第二天一早,人们发现了这个词,但谁也不知道它的含义是什么,于是这个毫无词义的“quiz”不久就有了“智力测验”、“恶作剧”等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