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anic(巨大的):希腊神话中的巨神族泰坦神
在希腊神话中,天神乌拉诺斯和大地女神盖亚一共生了六男六女共12位泰坦神(Titan,又译为“提坦神”)。这些泰坦神及其后代被称为泰坦神族。他们个个都是巨人,力大无比。最小的但也最强大的泰坦神克洛诺斯推翻老爸成为了第二代神王。后来克洛诺斯的小儿子宙斯率领哥哥姐姐造反,自立门户,被称为奥林巴斯神族。以克洛诺斯为首的泰坦神族与以宙斯为首的奥林巴斯神族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后奥林巴斯神族打败了泰坦神族。
由于泰坦神都是力大无穷的巨人,所以从他们的名字中产生了titanic(巨大的)这一单词。航海史上最出名的邮轮“泰坦尼克号”(Titanic)的名字就来源于Titan,意思就是“巨大的”。此外,极其坚固、可耐高温、耐强酸强碱、抗腐蚀的金属钛(titanium)的名字也来源于此。
Titan:['taitən]n.巨人,泰坦
titanic:[taɪ'tænɪk]adj.巨大的。n.泰坦尼克号
titanium:[taɪ'teɪnɪəm; tɪ-]n.钛元素(金属元素)
titanosaur:['taɪtənəsɔː] n.雷龙(白垩纪一种两栖食草大恐龙)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titanic 词源,titanic 含义。
giant(巨大的):希腊神话中的巨人族癸干忒斯
天神乌拉诺斯被其子克洛诺斯阉割时,溅出的精血洒落在大地女神盖亚身上,使盖亚诞生了巨人族癸干忒斯(gigantes),他们个个身材巨大,长发长须,大腿之上为人形,以两条蛇尾为足,因此也称为蛇足巨人,相传共有150人。他们还有一种特别的属性,那就是无法被神杀死。
第三代神王宙斯率领奥林巴斯诸神打败了泰坦诸神以及提丰,并将泰坦诸神禁锢在地狱深渊,这引发了大地女神的不满。在大地女神盖亚的鼓动下,癸干忒斯巨人以岩石和燃烧的栎树为武器,向奥林巴斯诸神发起了进攻,史称“癸干忒斯之战”。在战争中,奥林巴斯诸神得到一个预言,说只能在一个凡人的帮助 下,才能击败巨人族。因此,宙斯通过雅典娜找来了凡间最伟大的英雄赫拉克勒斯。盖亚知道后,就想寻找一种草药,为巨人族增加法力,使其对凡人的攻击也产生 免疫力。然而,宙斯抢先一步把草药采走了。大英雄赫拉克勒斯利用精湛的射术,射杀了众多巨人。在他的帮助下,奥林巴斯诸神终于打败了癸干忒斯巨人。
癸干忒斯的希腊语原意是“盖亚所生的”。从其名字gigantes中演变出了giant、gigantic等单词。
giant:['dʒaɪənt]n.巨人adj.巨大的。由gigant去掉g直接产生。
gigantic:[dʒaɪ'gæntɪk] adj.巨大的。ic是形容词后缀。
muse(沉思):希腊神话中主管文艺的缪斯女神
缪斯(Muses)是希腊神话中主管科学和文艺的女神们的总称,为神王宙斯和记忆女神谟涅摩绪涅所生,其数量不定,有的说共三位,有的说共九位。英语单词muse作名词时表示“缪斯”,往往用大写复数形式;作动词时另有词源,本意是“用鼻子去寻找气味”,但受到作名词的muse的词义影响,词义逐渐变为“凝视、沉思”。单词amuse=to muse,本来与muse含义相同,后来词义逐渐变化为“吸引注意力”,后来又变化为“转移注意力,娱乐”。
由于缪斯女神主管文艺,所以在古代西方,人们往往将杰出的艺术作品放在缪斯女神的神庙中,这就是博物馆(museum)的起源。英语单词museum由muse缪斯+um场所构成,本意就是“缪斯的神庙”。英语单词music(音乐)的本意是“art of the Muses”(缪斯的艺术)。而英语单词mosaic(马赛克)的本意是“work of the Muses”(缪斯的作品),以前往往都是供奉给缪斯女神的。
muse: [mjuːz] n.缪斯,沉思,明显v.沉思,凝视
amuse: [ə'mjuːz] vt.娱乐,消遣,使发笑,使愉快
amusement: [ə'mjuːzm(ə)nt] n.娱乐,消遣,乐趣
museum: [mjuː'zɪəm] n.博物馆
music: ['mjuːzɪk] n.音乐,乐曲
mosaic: [mə(ʊ)'zeɪɪk] n.马赛克,镶嵌adj.摩西的,镶嵌的
Amazon(亚马逊):希腊神话中割乳以便射箭的彪悍女战士
希腊神话中,在Scythia(赛西亚)地区居住着一个Amazon部落,由高大彪悍、作战勇猛的女战士组成。为了不妨碍拉弓射箭,她们甚至将自己的右乳割去。她们的部落名称Amazon意思就是“没有乳房”,其中的 a=without(没有),mazon=breast(乳房)。她们由女王统治,崇拜战神阿瑞斯,认为自己是战神的后代。为了传宗接代,她们每年都会和附近的部落举行联姻大会,生下的女婴会留下,生下的男婴会被杀死或返还给父亲。
关于亚马逊女战士的传说一直是古希腊艺术家最喜爱的主题之一。据说一共只有三位希腊英雄战胜过亚马逊人,分别是赫拉克勒斯、忒修斯和阿喀琉斯。
传说,大英雄赫拉克勒斯所要完成的12项任务中,其中的一项任务就是夺取亚马逊女王希波吕忒的腰带。这条腰带传说是战神亲自送给女王的,是女王权力的象征。本来,女王对赫拉克勒斯一见倾心,早有意献出腰带。但天后赫拉嫉恨赫拉克勒斯,便在部落中散布谣言,说赫拉克勒斯要绑架她们的女王。于是亚马逊女战士们倾巢而出,与赫拉克勒斯大战一场。赫拉克勒斯连续击败了多名最强大的亚马逊女战士并俘虏了亚马逊女战士的军队领袖后,亚马逊女战士才溃败,希波吕忒女王也献出了早已许诺的腰带。
另一位英雄忒修斯曾经造访亚马逊部落,受到热情款待。忒修斯对亚马逊女王安提奥珀一见倾心,但女王不为所动。于是忒修斯将女王骗到雅典欲强行成亲。亚马逊人包围了雅典,与女王里应外合展开战斗。女王在战斗中壮烈牺牲。雅典人和亚马逊人互有胜负,最后不得不缔结和约,亚马逊人才撤走。
在特洛伊战争中,阿喀琉斯杀死赫克托耳后,特洛伊人落入下风。此时,亚马逊女王彭忒西勒亚带领十二名女战士赶赴特洛伊城,帮助他们一起对抗希腊人。阿喀琉斯与女王大战一场,最后杀死了女王。等他摘下女王脸上的头盔时才发现被自己杀死的是一名妩媚的女人,后悔不已,陷入了巨大悲痛。
16世纪西班牙探险家Francisco de Orellana在南美洲的一条大河河畔与当地一土著部落交战,发现部落的女战士英勇异常,与传说中的亚马逊人非常相似,遂根据希腊神话,将该河命名为亚马逊河。
Amazon: ['æməzən] n.亚马逊,古希腊生活中的女战士
oracle(神谕):德尔惠的神谕
古希腊人有求神谕(Oracle)的习俗。神谕是一种占卜形式,经过某个中介者,传达神明的意旨,对未来做出预言,回答询问。在古希腊,最著名的神谕是德尔斐神谕。德尔斐(Delphi)是古代所有希腊城邦的共同圣地,供奉着德尔斐的阿波罗。古希腊人认为,德尔菲是地球的中心,是“地球的肚脐”。在求神谕时需要向神庙供奉大量礼物。神庙里负责传达神谕的是称为“皮提亚”(Pythia)的女祭司,由年轻女孩或老妇担任,坐在一张三角架上。三脚架横跨在一道产生天然气的裂缝上。
史载,西亚的里底亚王不知道该不该和波斯帝国作战,于是便来到德尔菲求讨神谕。神谕说,一旦交战,一个大帝国将会灭亡。里底亚王以为神谕说的大帝国是波斯,大喜之下于是下令大军出征,结果却遭到惨败。里底亚王愤怒地又一次来到德尔菲,责问祭司为什么要骗他,祭司回答说:“神谕所说的大帝国,正是您的国家。”
大名鼎鼎的IT公司甲骨文公司的英文名就是“Oracle”。中文之所以翻译为为“甲骨文”,乃是中国古代使用甲骨来占卜,从而获得神谕。
oracle:['ɒrək(ə)l] n.神谕,预言
purgatory(炼狱):净化有罪灵魂的场所
单词purgatory(炼狱)原本是一个基督教的术语,指的是人死后,灵魂被“锤炼”、“净化”的地方。单词purgatory来自pure(纯净),字面意思就是“净化的场所”。
按照基督教的说话,人信仰基督后即可灵魂得救,死后升入天堂。但是,如果生前尚有罪恶没有赎罪,或没有充分地悔罪,死后灵魂并不能马上升天,而是先要在炼狱中进行净化。但丁在《神曲》中提到,炼狱共有9层,生前犯有罪过,但可以得到宽恕的灵魂,按人类的七大罪过,分别在那里忏悔罪过,洗涤灵魂。
现在,purgatory不仅表示“炼狱”,常常用来比喻磨炼、暂时的苦难。
purgatory:['pɜːgət(ə)rɪ] n.炼狱;涤罪;暂时的苦难adj.涤罪的
cordial(诚恳的):意识发生于心脏的误解
我们中国人认为心脏是人的意识活动的场所,所以才有“心灵”、“心理”、“心思”等词汇。和我们东方人一样,古代西方人也有类似的观念,所以很多表示意识活动的单词都由表示心脏的词根cord构成。
core:[kɔː] n.核心,要点
cordial:['kɔːdɪəl] adj. 衷心的,诚恳的;兴奋的
record:['rekɔːd] v.记录,录音n.记录,档案。记:re再次+cord心→用心反复记住
concord:['kɒŋkɔːd] n.和谐;和睦;一致;协调。记:con共同+cord心→心思一致
accord: [ə'kɔːd]n. 符合;一致;协议;自愿vt. 使一致;给予vi. 符合;一致。记:ac趋向+cord心→心与心靠近
discord:['dɪskɔːd] n. 不和;不调和;嘈杂声vi. 不一致;刺耳。记:dis远离+cord心→心与心远离
flat(公寓):楼房中一个独立居住单元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人们住的一般都是独立的房屋。但是随着城市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聚居在城市里。由于城市土地价格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而提高,中低收入阶层无力支付独立房屋的费用,此时就出现了多户人家共同居住在一栋建筑的情况。这种供多户人家居住的建筑就是公寓。
在古罗马时代,罗马城中就出现了这种公寓,拉丁语中称为insulae。据记载,在罗马帝国晚期,罗马城中就已经有5000座最高7层、20米高的insulae。据阿拉伯地理学家Al-Muqaddasi描述,在10世纪的埃及开罗,大部分人口都居住在高层的公寓中,每一栋公寓能容纳200多口人。
在英国,公寓出现得很晚。人们习惯居住在独立的房屋中。直到19世纪末期,这种观念才有所转变。随着城市化进程和人口增加,伦敦城中传统的独立房屋的价格日益昂贵,越来越多的人负担不低,特别是对于年轻的未婚男女。因此,公寓楼的概念应运而生。这张楼房由多层构成,每一层都是单独的一套居住单位,人们可以购买或租用楼房中的一层。在英语中,人们管这种楼房中的一套居住单位称为flat,本意是“一层,一个平面”,而一栋公寓楼则称为a block of flats。flat中的一个房间称作apartment,意思是flat中的一个part(部分)。但到了美国,美国人逐渐用apartment来表示整个flat。但是在英国、香港、新加坡等英联邦国家中,人们还是使用flat来表示一套公寓。
flat: [flæt] n.公寓,平地,平面adj.平地,单调的,平坦的,扁平的
apartment: [ə'pɑːtm(ə)nt] n.公寓(美式英语),房间(英式英语)
citizen(市民):居住在城市里的文明人
表示文明的英语单词“civilization”是单词civilize(使文明)的名词形式,单词civilize源自拉丁语civilis(英语为civil),表示“市民的”,civilis来自civis,意思是“市民”。civilis(即英语civil)有三个含义:1市民的;2公共事务的;3文明的,礼貌的。因为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只有市民才有政治权利,外地人和奴隶都不算市民,对公共事务没有发言权,所以civil含有“公共事务的”的含义。而且,相对于农民(peasant)来说,市民开化程度更高,更加文明,所以civil(市民的)就含有了“文明的”的含义,同时还表示“民用的”、“民事的”和“国内的”等意思。
英语中表示“市民”的单词是citizen,来自古法语citeien,由拉丁语civis(市民)辗转变化来的。古法语citeien的字面意思是“居住在cite里的人”。法语中的cite后来演变为英语单词city。古代只有市民才有政治权利,所以citizen既是“市民”,也是“公民”。
civil:['sɪv(ə)l; -ɪl] adj.公民的,民间的,民事的,民用的,文职的,有礼貌的。
civilize:['sɪvəlaɪz] v.使文明,教化,使开化,变得文明
civilization:[ˌsɪvɪlaɪˈzeɪʃən]n.文明
city:['sɪtɪ]n.城市,都市adj.城市的
citizen:['sɪtɪz(ə)n]n.公民,市民,百姓
civilian:[sɪ'vɪlj(ə)n]n.平民,百姓adj.民用的,平民的
common(平民):贵族和教士外的普通人
单词common源自古法语comun和拉丁语communis,表示“普通的,平常的,公共的,共同的”。英语单词commune(公社)、community(社区)、communicate(通讯,交流)等均源于此。
历史上的“第三等级”指的就是commons,即除教士和贵族外的所有平民。在欧洲历史上,教士和贵族地位特殊,一个属于精神政权即教会的统治阶层,一个属于世俗政权的统治阶层,除此以外的所有人都属于同一等级,即平民等级,即使是依靠产业革命取得大量财富的新型资产阶级也算是平民。法国大革命前召开的三级会议就是指包括了贵族、教士及平民三大等级的全体国民代表大会。
common:['kɒmən]adj.普通的,平常的,一般的,共有的n.平民,公有地
common hero:平民英雄
common sense:常识
fasces(法西斯):古罗马象征国家最高权力的束棒
在古罗马共和国时代,国家设有两名执政官共同掌管政权。执政官外出时带有12名侍卫官。每名侍卫官肩上扛有一把束棒,束棒中间插有一把斧头。束棒用于执行笞刑,斧子用来执行死刑。这种插有斧头的束棒是罗马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称为“法西斯”(fasces),字面意思就是“一束(木棒)”。
20世纪20年代,意大利墨索里尼选择用“法西斯”这个古罗马的名字命名自己的党派,先后成立准军事组织“战斗的法西斯”和以资产阶级右翼和反动军人为骨干的“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他们以古罗马的法西斯图案作为党徽,其中棒子象征人民,斧头象征领袖,意思是人民要绝对服从他们的领袖。法西斯党用“信仰、服从、战斗”的口号,代替民主政治的“自由、平等、博爱”。随后,德国和日本先后建立了法西斯性质的政党,从此“法西斯”这个词沦为了极端恐怖和独裁的代名词,遗臭万年。
fasces: ['fæsiːz]n.束棒,法西斯
fascist: ['fæʃɪst] n.法西斯主义者,法西斯党员adj.法西斯主义的,法西斯党的
fascism: ['fæʃɪz(ə)m; -sɪz(ə)m] n.法西斯主义,极端国家主义
republic(共和):古罗马的“公共事务”
公元前510年,罗马人民驱逐了暴君塔克文,结束了罗马王政时代,建立了罗马共和国,实行元老院、执政官和部族会议三权分立。 “共和“一词来源于拉丁语respublica,由res(事务)和publica(公共)构成,意思是“公共事务”。共和制是指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是君主政体的对立面。在奴隶制时代,古希腊和古罗马都曾实行过共和制,出现过贵族共和制和民主共和制。贵族共和制是从贵族选出代表执掌国家权力;民主共和制是从所有公民中选举产生国家政权机关。
republic: [rɪ'pʌblɪk] n.共和国,共和政体
banal(陈腐的):封建社会领主出租公用设施的经济特权
在欧洲的封建社会中,领主在自己的领地上(manor)拥有许多经济特权。其中一项特权是,领主可以发布公告,宣布在领地上为所有农奴和农民提供某些公用设施,如水井、磨坊甚至烤面包的烤房、过河的桥梁。农奴和农民不得使用自有设施,而必须使用领主所提供的公用设施并向领主支付相应的使用费。领主的这种做法在古英语中称作bannan,字面意思就是“公告”,英语单词ban(禁令)就来源于此,同源的还有单词banns(结婚公告)。
从单词ban衍生出形容词banal,原意是“与ban有关的”,如banal right指的就是领主所拥有的进行ban的权利。由于领地上所有人都必须遵守领主的公告,使用领主提供的公用设施,所以banal一词逐渐产生“公共的,普遍的”之意,进而产生“司马见惯的,陈腐的”的含义。
ban: [bæn] n.禁令vt.禁止,取缔
banns:[bænz] n.结婚公告
banal: [bə'nɑːl; -'næl] adj.平庸的,陈腐的,老一套的
banality:[bə'nælɪtɪ] n.陈词滥调,平凡,陈腐
banalize:['beɪnəlaɪz] vt.使陈腐,使庸俗
veto(否决):古罗马护民官的否决权
在古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之间的斗争从未平息。贵族坚持平民没有足够的智慧参与政治,而平民以拒绝参加战争等手段迫使贵族承认平民的政治权利。作为双方妥协的结果,护民官制度得以成立。在这种制度下,贵族行使治理国家的权力,立法委员会全部由贵族构成,但平民拥有对贵族行政的监督权,其行使者就是由平民自行选出的“护民官”(tribune)。护民官不参与立法,但对由贵族形成的元老院及执政官所提出的议案拥有否决权。他主持平民委员会,听取平民的申诉和意见。如果他觉得某项议案侵犯了平民的权利,他可以行使否决权。护民官制度既体现了对贵族智慧的尊重,又照顾了平民的利益,是贵族和平民在政治上的相互承认和共存。
英语单词veto直接来自拉丁语,意思是“我禁止”。是古罗马护民官否决某项议案所用的法律术语。在现代一些国家中,国王、总统也可以对议会所提出的议案行使否决权。在联合国安理会中,五大常任理事国也拥有一票否决权。
tribune:['trɪbjuːn] n.护民官,公民权利保护者
veto: ['viːtəʊ] v.否决,禁止n.否决权
alphabet(字母表):希腊文字的前两个字母α(alpha)和β(beta)
希腊字母源于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只有辅音。希腊字母是世界上最早有原因的字母,共24个,从左往右书写。希腊字母对整个西方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罗马人使用的拉丁字母和俄语等使用的西里尔字母都来自希腊字母。至今,各国人民在数学、物理等学术领域中依然使用希腊字母。希腊字母融入了许多其他语言中,如Delta(三角洲)这个国际语汇就来自希腊字母Δ,因为Δ是三角形。英语单词alphabet(字母表)与希腊字母密切相关,它来自希腊语alphabetos,由alpha + beta构成,而alpha就是希腊字母表中的第一个字母α,beta是希腊字母表中的第二个字母β。在这里,字母表中的前两个字母用来代表整个字母表。
alphabet: ['ælfəbet] n.字母表,字母系统,入门知识。记:alpha + beta
digest(文摘、消化):东罗马帝国的《法学汇编》
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Justinian )下令将罗马法学家学说的摘要汇编出版,全书共50卷,英语称该书为Pandects,又名Digest。digest一词源自拉丁语digests,表示“a collection of writing”(文集),最初仅用来表示该书,以后逐渐由专有名词转变为普通名词,泛指“摘要”、“文摘”或“汇编”。digest还有“消化”的意思,这个含义的词源可以追溯到拉丁语动词digerere,表示“to dissolve,separate”(分解,分离)。因此,digest还可以作动词用,表示“消化”。
digest: [daɪ'dʒɛst] n.文摘,摘要v.消化,吸收
ace(第一流的):扑克牌中的A
人们通常认为,西方的扑克牌(poker)源自意大利的塔罗牌。除了大小鬼两张副牌外,共有52张正牌,分成四个花色。除了1-10等数字牌外,还有K、Q、J三种人头牌。其中K代表King(国王),Q代表Queen(王后),J代表Jack(勇士)。其中,表示数字“1”的牌用字母A表示,英语中叫做ace,意思就是“一”,来自法语和拉丁语as(一)。ace除了可以表示扑克牌中的A外,还可以表示骰子中的一点。由于ace代表最小的分值,所以ace原本含有“坏运气”、“无用的东西”等含义。
在法国大革命后,人们修改了扑克牌的游戏规则,使A比K大,作为“底层人民推翻君主”的象征。从此以后,A成了最大的牌。相应的,单词ace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变成了“王牌、佼佼者”的意思。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ace还被用来表示击落5架以上敌机的王牌飞行员。在网球比赛中,发球直接得分也被称为“ace球”。
ace: [eɪs] n.幺点,佼佼者,王牌,直接得分的发球adj.一流的,极好的v.发球直接得分,击败,得高分,顺利通过考试
rival(对手):在河两面争夺河水的人
英语单词rival和river(河流)同源。rival来自古拉丁文rivalis,意思是河对面的人、共饮一江水的人。在古代,围绕一江一河往往会展开激烈的争夺,由近邻演变为对手。所以当rivalis借道法语进入英语时,演变的rival这个词很快就被赋予了竞争对手、敌手的含义。
rival: ['raɪvl] n.竞争对手,敌手adj.竞争的v.竞争
dollar(美元):捷克波西米亚地区铸造的银币
1519年,在波西米亚(位于今捷克共和国境内)一个名叫Joachimstal的小镇附近,有一座银矿开始制造银币。人们将这里铸造的银币取名为Joachimster。这种银币广泛流通,其冗长的名字后来简化为taler。在荷兰及德国南方,taler一词演变成daler。进入英语后,其拼写形式变成了现在的dollar,用来泛指任何一种外国货币,特别是西班牙铸造的古银币。
美国独立之前,北美殖民地并没有统一的货币,使用最广泛的是一种被称为“八分币”的西班牙比索。在英语中,这种西班牙比索也被称为dollar。美国独立后,在1785年召开的大会上,毛里求斯总督和托马斯·杰弗逊建议用dollar作为美国货币单位的名称。因为dollar一词已经广为人知,而与英国的任何货币无关。从此以后,dollar就成了美国货币单位的名称,即所谓的“美元”。
dollar: ['dɒlə] n.美元
lottery(彩票):决定份额大小的阄(lot)
抽奖的做法历史上早已有之。圣经上就有记载,摩西用抽奖的方法把约旦河西岸的土地分配给人民。现代意义的彩票发源于意大利。在16世纪初期的意大利北部热那亚共和国,人们每年从90名候选人中随机选取5人作为城市议会的议员,方法是把90人的名字写在90个小球上,从中随机抽取5个小球,名字写在这5个小球上的人就成为议员。这项活动吸引了热那亚人的极大热情。当地人贝内德托·根蒂勒(Benedetto Gentile)受此启发,把小球上的人名换成号码,从而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乐透型彩票。
英语单词lottery(彩票)就来自意大利语lotteria(彩票),而意大利语lotteria来自lotto,本意就是“a lot”。lot来自古英语hlot,是用来摇奖或抽签的工具,通常是一片写有人名的木片。摇奖或抽签时,把所有木片统统放在一个容器内,摇动容器或从中抽取,写有谁的姓名的木片第一个掉出来或被抽中,谁就是中奖者。
因为lot常常用于分配份额,所以逐渐衍生出“份额”的含义,a lot就是一个lot所代表的那一份,具体大小可大可小,由命运决定,如his little lot(他微少的一份)、sell by lots(分组出售)。由于人们总是希望自己的那一份足够大,所以a lot 就衍生出了“大量”之意。
殖民者分配新获得的土地时,人们也往往采取这种摇奖的方式,所以单词lot衍生出“一块地”、“特定用途的一块地”的含义,如parking lot(停车场)。
lottery: ['lɒt(ə)rɪ] n.彩票,抽奖
lot: [lɒt] n.阄,命运,份额,许多vi抓阄,抽签vt分组pron.大量,许多
a lot of / lots of:很多,大量
cast/draw lots:抽签